传承

草根作家一一弘农 阿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童年</b><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i></p><p class="ql-block"> 在城里长大的许多孩子都带着天真,浪漫的性格,身上会透出一种与乡下生长的野孩子明显不同的气质。我是在农村土生土长起来的,是个有别于城里人的乡下人。我自己自我感觉充满了野性。由于受到外公家某些方面的影响,我吸收了少许的斯文,犹如瓦缶的外表泼了一层釉面。所以我把自己叫做半野半斯文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学三年级以前,因为爸爸还远在龙岩地区漳平县参加革命工作,他在家的时间少,家里的长辈只有奶奶和妈妈。那时候我结交了不少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自己能手工制作供自己玩的 陀螺,弹弓,竹圆圈,火柴枝玩具枪等。我口袋里经常装满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带一个清朝时流通的有一条龙图案的铜板钱,与小朋友们赌钱。偶尔也参与到成年人才会涉及的“转八面”赌博,输嬴的数额稍大一些,往往惊心动魄,嬴到钱会兴高采烈,输了钱就垂头丧气。夏天皎洁的月光下,我时常约上几个小朋友配合奕“跳五关,救国,捉迷藏”等游戏。</p><p class="ql-block"> 夏季的夜晚,杨良海堂叔家门口总聚集着七八个同村的芗剧爱好者。有的人敲锣,有的人打鼓,有的人捧着月琴,有的人提着竹笛,有的人握着二胡,大管弦,六角弦,有的人唱歌,互相搭配,奏鸣唱演《三凤求凰》《吕蒙正》等一出出芗剧选段。芗剧的管弦乐器一旦齐鸣,着实是十分美妙动听的。我常常扮演一个忠实的小听众,听得陶醉。曲终人散,我还留连忘返。大人们便喊醒我“该回家去睡觉了”。</p><p class="ql-block"> 缘于小时候堂叔家门口的芗剧弹唱场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六年前的某一天傍晚,我手拉着爱妻散步,经过石码紫云嘉苑东侧河岸边,听到久违的芗剧弹唱声,我立马循声走近前去凑个热闹。我那条喜欢听芗剧的神经被立刻唤醒过来。为了过过亲自演奏的瘾,我师从熊鹏万老师学了一年半二胡。现在,我勉强的可以拉一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虽然拉的不甚醉人,至少也不碍耳。在美篇App软件上不时录入自己拉的二胡,偶尔孤芳自赏,聊以自慰一番。</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时候,我不是一个很安分的孩子。没人管得过我,调皮捣蛋的我常受妈妈的责备训骂。我常常负气出走。</span>要不是外公家族有那么多舅舅,舅妈,表哥,表姐们耐心,慈爱的帮我,扶我,引导我,说不定我今天还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大汗淋漓的为着三餐挣扎打拼呢。所以,我永远对外公家那边的所有亲戚怀着感激,感恩,感谢的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时候,一到星期天,我常常躲到外公家去享受从屋后河里捕获的鱼虾和三舅妈饲养的母鸡下的蛋。</span> 春节期间去白水圩做客,二舅妈每次都塞给我未经流通过刚从银行兑换回来的一角二角新纸钞,我总是留连忘返。二舅妈炒的咸菜比我乡下的妈妈炒的好吃,特别不一样。二舅妈的刀功超好。她切的咸菜细如丝,放够油量下锅一炒,香气诱人,和着那稠稠的稀饭,我吃起来感觉很有胃口。</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溯源</b></p><p class="ql-block"> 外公家就在白水村过港社。据二舅的大儿子杰勋哥说,外公曾随两个伯公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后来伯公觉得背井离乡很辛苦,劝外公回唐山来,伯公寄了许多白银回来起厝。外公就这样在过港社安居守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印尼的堂亲回来探亲,过港家族的长辈们激动了一阵子。久别重逢,有道不尽的喜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过港社舅舅家收藏的陈氏家谱考证,外公的爷爷陈国琛,其先祖陈淳系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二十世孙。 陈淳是宋朝理学家,曾追随朱熹潜心研究理学,颇有成就。</span>外高祖父陈国琛是清朝末年的读书人,爱好书法,写了一手漂亮的好字。他在许多地方留有墨宝,在闽南一带名噪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墨宝已遭损毁,仅存有现在的过港社陈氏宗祠<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树堂</b>大厅户联。该联引用清雍正十一年癸酉科进士丘玖华写给读书弟子的座右铭“<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对青灯黄卷时怀寸阴尺璧,到龙楼凤阁方知一字千金”</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激励子孙发奋学习,报效家国。</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德树堂</b>,乃过港陈氏祠堂。其开基祖为鹤千公,为俊美大宗开基祖均惠十四世、宋朝理学家陈淳十九世、开漳圣王陈元光三十八世之裔孙。鹤千公约在清朝上叶从楼仔前到过港定居发祥。</p><p class="ql-block"> 现德树堂楹联,“<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上承祖德,耕读为要,忠厚传家;下启贤孙,人才辈出,生生不息</b>”系杰奇表哥所撰。</p><p class="ql-block"> 外公家的屋子有些特别。大六壁宅子,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大客厅左右各抱两间正房,大厅深2丈2尺2寸,宽1丈2尺6寸,四间正房深均是2丈2尺2寸,宽9尺,最右边正房前隔了3尺2寸宽走廊,走廊南面建了一间厨房,对称的最左边正房前,隔了走廊南面的地,至今还闲置着。四个正房均有阁楼,整层2丈2尺2寸深,均可住人。屋顶的檐木十分粗壮,是刨平了的。阁楼的杉木地板对接得天衣无缝,大厅及房门均设有防盗装置,4.5寸见方的条木挨着厅、房门内侧横卧在门槽上,两端分别插入墙壁上预留的孔穴,外面的人无论使尽多大力气都无法推开门扇。墙壁粉刷了蛏壳纸巾灰,经长长的大圆铅条棍碾压碾平后,异常光滑。三年前,我三舅病卧床上,我去探视三舅时,特意到大厅端祥了许久,用手摸摸,墙面完好无损,保持原样没掉过灰,只是颜色略微显得陈旧了一些而已。经历了90年风雨侵袭的外公家,外观上虽然感觉有些苍老,但仍然不失其恢宏的气势。外公家族称不上是大富人家,却积淀了浑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人丁兴旺,英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二舅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在解放初期参加革命工作,成长为白水营为数不多的外出领导干部,四舅在文革前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留在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与我同辈的兄弟姐妹个个各显神通,杰平哥在部队考上军校,细平弟考上福建师范大学……俊德舅脉下的智平哥,顺平弟,丽平表妹,羡平表妹四个兄弟姐妹全部考上大中专成了知识分子;再下一代,与我女儿同辈的,考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多得难以一一列举。所有这些,无不突显出外公家族先祖遗传下来的重教祖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外公家后面有一条30来米宽度的小河。1964年,二舅在许厝尾建了几间砖木瓦房,外公常借助自家那叶小木舟,摇摆着船桨驶到许厝尾那边上岸去白水赶圩。有的人在现过港桥位置借助“流肠肚仔船”过渡。我乘坐过那条“流肠肚仔船”。它是人们用一条大拇指粗,河道两倍宽长度的大麻绳,两端分别系结在河岸两边,绳子穿过小木舟上头尾预留了不致绳子脱落的孔洞。人们需要从渡口的一头去往另一头,可以拉着绳子将小木舟引向身边,上船后,拉另一端的绳把船引向对岸。</p><p class="ql-block"> 1972年,在时任生产队长的三舅参与,众乡亲配合下,于渡口处修造了第一座拱形的过港桥。修桥竣工后,社里乡亲推选最年长且德高望重的外公代表性象征性地第一个人走过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span>外公右手牵着三舅的大儿子杰平哥走在最前头,宣告过港人必须借助舟楫才能过河的时代从此结束。上世纪90年代,荣科同学的大舅大发善心发动拆除了旧的拱桥改建了可以让汽车通行的过港桥。过港人来往于白水圩的交通条件又一次刷新记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向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脑海里可以浮现的最早的记忆是,二舅家还安在白水圩许厝尾,门口有一条小河蜿蜒自日头落山那边的南溪桥闸而来,与外公居住的过港社小河相通。二舅家门口那小河边青青的垂柳总在那儿随风飘曳,柳树下煞是荫凉萌凉的。那时候,二舅的第三儿子杰奇哥大概在十一岁左右,经常在河边戏水。在乡下生长的我,觉得杰奇哥真可爱,就常去找他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杰奇哥读高中的时候,二舅家已乔迁至桥仔头,阉猪树仔的隔壁。从别人家手中购置的房子略经改造后,安了新的杉木门窗,油上红铁漆后,需写上门户对联。那门户对联即是杰奇哥写的。他是把毛笔蘸满黑色铁漆,直接在油了红色铁漆的杉木门上面直接写下去的。其联是</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b><b style="color: rgb(1, 1, 1);">。</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这联承载着杰奇哥对前途事业的憧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书法写的是魏碑书体,引起我模仿了一阵子。我一方面佩服杰奇哥写毛笔字的功夫,另一方面,我暗自惊叹杰奇哥有那么远大的抱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果如所愿,杰奇哥于1979年考上师范中专学校。暑假,他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载我到郊边村,去找师范学校的同学介天,元章玩。那次,他们同学合唱一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让我好生羡慕。我因此也学会了这首歌,至今记忆犹新。那旋律还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杰奇哥温文尔雅,</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讲话含蓄,有时幽默。他办事有条不紊,不急躁。他的好学以致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修养,写的行书有如龙在飞,凤在舞,让我一直很崇拜。</span></p><p class="ql-block"> 杰奇哥于2016年成了省书协的会员。有一次我到杰奇哥家,嫂子对我说,你阿兄是书法家呢,他坚持了好多好多年了,每天写字至少3个小时,不知写了多少宣纸了。杰奇哥在兄弟中树了一个榜样。他隔三差五就会在“<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手足情深</b>”家族微信群秀秀他的杰作,兄弟们也因此在群里互相交流一下写字心得。杰勋哥摹仿毛泽东的草书体大有进步。杰能哥的隶书日臻成熟。清河哥也跃跃欲试,奋笔挥毫了。杰奇哥的行书,写得十分飘逸隽秀。大前年,杰奇哥知道我开始动笔在临欧楷,送了我几本漳州市市级书法作品展汇集本,是杰奇哥的作品有入选的版本,我奉为至宝,爱不释手。偶尔当我要练习毛笔字时,经常拿出来做读贴,临贴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引导</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杰奇哥的好学精神深深地吸引我一生追随。改革开放初期,广州诞生了一本文学杂志一一《花城》季刊。杰奇哥订了这本杂志。当时我不懂得草书字体,误认封面</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花城</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两个字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花珠</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于是闹出笑话。杰奇哥买了一套《辞海》,假如读书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词,他立马翻《辞海》查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读高中的时候,杰奇哥已经考上师范中专学校。还是农村户口的我,除了期待爸爸退休可让我顶替补员以外,只有考上大中专学校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杰奇哥无数次给我写信。他对我鼓励,鼓励,再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书信中,杰奇哥引用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引申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次要努力,坚忍,执着,付出。</span><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通过之前的立志,拼搏,付出,最终有了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杰奇兄也曾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引用过“</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b><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两句出自宋真宗赵恒《劝学诗》的诗句,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并且分别详细的做了解释,我才理解诗词的涵义。我因此励志勤学,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终于在1982年夏季考上了泉州商业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好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杰奇哥的好学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前些年的一个周日,我到芗城区去办事,想要顺道去杰奇哥家坐坐。我打电话给杰奇哥,他说他在图书馆读书。杰奇哥自打调到漳州市教育局工作起,至今一直保持着一个良好的习惯,即到了周六周日放假天,就去图书馆博览群书。以致于杰奇哥的同事告诉我,说我的杰奇哥被下派到平和县任挂职副县长精准扶贫工作届满后,他的工作成绩和所写的工作总结报告得到了局长的肯定与赞赏,局长签批分发给其他副处级以上的局领导成员,让他们学习一下。我听后不觉奇怪。想当时我读高中时,杰奇哥写给我的书信,早就显露出其横溢的才华了。何况他再历经了四十多年的日积月累,长久积淀,他的能力和水平是我无法估量的了。有一次与龙海教育局某领导共进晚餐时,那领导酒酣之际,对我说:“你阿兄是大器晚成”……</p><p class="ql-block"> 去年下半年,我看着临近退休的杰奇哥,还坚定的持守着,还一如既往地隔三差五,闲暇之余便往图书馆跑,让我十分敬仰而自觉汗颜。那次回到石码后第二天,凑巧单位的朱领导借给我一本《长征》,我一气呵成读完后,当即启用了那张蒋馆长5年前帮我办的借书证。我陆陆续续读了另外版本的《长征》以及《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还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的革命老前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亲家公,杰奇哥的岳父,许</span>滋济同志的回忆录——《滋济岁月》等革命史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传承</b>  </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峥嵘岁月,我得到了杰奇哥的带领,引导,加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在白水中学我读高一年时,俊德舅的大儿子,智平表哥写给我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对青灯黄卷时怀寸阴尺璧,到龙楼凤阁方知一字千金”</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这副外高祖父的墨宝引用丘玖华进士的对联,对我孜孜不倦,努力拼搏考上中专学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把接力棒交到下一辈人手中,我于</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年,特地委托工艺美术店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图案,两边竖向写了这副对联,制作了5个镜框,分别送给我5个兄弟姐妹。他们都挂在自家的客厅,勉励后辈们。</span></p><p class="ql-block"> 由于以前受外公家族良好的家风的熏陶,我很注重让女儿受到耳濡目染。所以,女儿被我送去厦门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为了营造还不敢称之为书香门第的那种层次的一种氛围,我从石码家里往厦门家里搬去了那台钢琴,特别请朱志伟校长委托榜山华龙红木家具厂专门为书法家马驰写送给我的那幅书法作品“<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弘毅腾达”</b>制作了一个虽然笨重但看起来有点贵重,略显高雅的菠萝格红木镜框,挂到厦门家里的客厅墙壁上,向榜山华龙红木家具厂购置了两个菠萝格材质的书柜也一起载到厦门家里,把所有家里的藏书及女儿在读的诸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小儿书都一并打包拉到厦门。那个家布置一番后,显得雅致一些。女儿在厦门师从颜老师学了两年钢琴,她喜欢上了钢琴。</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买了一本《古文观止》,前后花了3年时间才读了一遍,觉得这是一本修学文言文的基础课本,便要求女儿在课余的时间背诵。十多年来,她累计背诵了一百来篇。现在,她喜欢读家里红木书柜摆放的那些季羡林刘心武冰心巴金老舍朱自清张中行等散文集和当现代小说。</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与爱妻晚餐后要外出散步,喊女儿随同走走,女儿总是说,已经练过瑜伽了,想呆在家里看些书。2017年大学毕业前夕,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女儿连续半年时间,从早晨7点钟到子夜11点多钟,她总是关在书房里备考,午饭,晚饭时间到了,需经三番五次催促才用餐,那种读书劲头,比我当年备考中专的努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时候我带女儿去探望二舅妈,她一直很关心我女儿的婚事。我把女儿的学习情况,工作表现等告诉二舅妈,她说,我女儿的好学与为人风格跟我外公家族的人一样,都是一个模印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