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岁月(二十八)这里曾经是我们生活过的地方

陈国雍

小磨滩毕竟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是我熟悉的土地,还有我曾经交往过的许多同事、村民。 让我最难以忘怀的就是歇马的赶场日,赶场日不单是农民们的节日,也是厂矿工人所祈盼的日子,乡民们从四邻八乡挑着箩筐或背着背篓或者手提肩背着各种农副产品,汇集到歇马集市,让人无法想象,在物资严重篑乏的年代,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高压下,集市上的物资仍然琳朗满目,足见农民兄弟生产创造能力的顽强! 有时在家属区下面的乡间小道和厂区通道守候,也能“守株待兔”买到心仪的农副产品,让人不由想起那位专门出售名贵中草药的“天麻老头” …… 那时每逢夏收季节,十三厂单身宿舍和食堂附近一带,也就成了生产队晒谷物的晒场,生产队关队长,村民们称他为“关大砲”, 他高大的个子,大大的嗓门,紫红色的脸膛,其实是一位很有特质的老农形象,他带领着生产队全体村民,为大家的生计而忙碌、操劳着。<div><br> 夏季的晒谷场上,常常风雨变幻,“关大砲”这时就象将军一样,慎定地指挥着村民战天斗地,抢收粮食……<br></div> 年青时看过一本描写四川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小说,书名:“绿竹村风云记”,小说展示了四川的民俗风情,可说一方水,养一方人,他们对横行稻田的螃蟹,极为憎恶,一脚踩死,把螺蛳砸碎了喂鸭子,确实如此,见我们嗜好螃蟹与螺蛳,嘲笑我们为“上海鸭子”, <div><br><div> 农民企业家孙道发告诉我,抗战期间,几个“下江人”国民党立法委成员居住在这里,也经常下河、下稻田摸螺蛳,村民们也戏称他们为“鸭子”。</div></div> 木匠---孙道发曾经是小磨滩的著名人物,他高中学历,也是当年农村少数高学历人才,有一套精湛的木工手艺,在改革开放初期,他走家串户上门制作家具,也偿试过喂养奶牛,销售瓶装牛奶,但始终是小打小闹,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快捷地发家致富。<div><br> <br></div> 有一次他来金工车间找我摆谈:探讨如何选择经营行当,让他走进财富之门。我脱囗而出:开厂!搞机械加工。并且与他分析和展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临别时,他说:“陈师傅,等我开厂时,你要帮我哦!”<br> “没问题” 我不加思索地回答了他。<br> 几个月后,他来找我准备办厂,寻求帮助…… 尊守诺言,一诺千金。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我与夏蔚平帮他从天府煤矿购了一台旧车床,车间设备的设计布局,培训了五位没有一点机械基础知识的村民兄弟和孙道发老婆。<div> 工厂设在孙道全家中,是兄弟合伙经营。<br></div> 记得第一单生意是为十厂加工垫圈,工艺简单,精度不高。<br>从此农民企业家孙道发和他的兄弟叩开了财富之门。<div><br> 我培训的五位员工,几年后其中二位后来离开了孙道发,成为技术高手,活跃在乡镇各企业。</div><div><br> 需要说明一下,也可能没有谁相信,在为孙道发办厂与技术指导的几年里,本人与夏蔚平没有拿过一分钱的报酬。</div><div><br> 但每年农村杀年猪,我们都是孙道发的座上客和老板家的小池塘也是我与岳父常常光顾的垂钓休闲胜地。<br></div> 那次为孙道发办厂而经历的山乡夜行历险记,让我终生铭记。<div><br> 有一次,下班后去孙道发厂,给工人们进行技术指导后,吃了夜宵回厂区家属楼,俗话说“<font color="#167efb">久走夜路必撞鬼”</font> ,那晚天漆黑黑的,月亮也不知道躲那里去了,没有一点儿亮光,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乡间小道,发觉转弯走到了土质松软的田地里去了,走成了O型阵,在原地打转,这时脑海里嘣出了“<font color="#167efb">鬼打墙</font>” 一词,但我不慌乱,也不害怕,我从来不信鬼神,经冷静分析原因:因天太黑,伸手不见五指,步子迈出有长短,容易走圆圈,我慎定了一下情绪,调正了步伐,终于冲破了“鬼打墙”怪圈,也破除了这桩流传许久的迷信传说。<br></div> 每年初春季节,尤其在清明时节,大地披上绿装,也是人们的踏春良机,我们全家会去水库附近採掬野菜、赏桃花、观李花,在田朧边常常能发现碧绿的荠菜和肥壮的折耳根。 初春的山乡景色秀丽,我们行走在春意盎然的田野,心情是愉悦的,发现了成片的荠菜和折耳根,那就会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会欢呼雀跃起来,眼前的桃花、李花竟相怒放,桃花依旧笑春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春回大地,水库一侧绿茵茵的草坪也成了小朋友放养小鸡的理想牧场。 虎头山下的水库曾经是我们小磨滩三家川仪厂职工们的天然泳池,几年来,每到炎热的夏天来临,大家下班之后踏着夕日西下的阳光,拿着救生工具或带着自制的救生衣,成群结伴纷纷往水库而去,我女儿也是在水库学会了游泳。<div><br> <font color="#ff8a00">当年</font><font color="#167efb">小磨滩</font><font color="#ff8a00">水库也是</font><font color="#167efb">小磨滩</fon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川仪人的避暑胜地。</span></div> <font color="#ff8a00">长江后浪推前浪,喜看幼苗绿成林。</font> 人说世事难料, 想当初, 小小小磨滩, 菜市兴旺, 饭店、商铺林立, 原本在黄桷树下修建的那一排店铺, 记得退休后的万慕华曾在厂门囗租房经营了一间网吧, 她很有经商头脑, 实行了许多优惠促销措施,把一间小小网吧经营得红红火火, 颇有成效, 后来因思乡心切, 不得已转让他人, 弃商回沪。 如今川仪十厂搬走了, 川仪十三厂萎缩了, 川仪十四厂也不景气; 小磨滩变得萧条起来, 真是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啊。<div><br> 但是此生无论世事、风云如何变幻,小磨滩必将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br></div> <br> 希望川仪十三厂回沪职工联谊会能成为大家一个寄托乡愁,舒发情怀,为纪念逝去岁月,过好当下的晚年生活而构建起的一个温馨家园而共同努力!<br> ----陈国雍 其实大家怀念小磨滩是怀念自己的青春,曾经的山水,记忆。有首李健的歌(异乡人)歌词:不知不觉中,犯他乡当成故乡,把故乡当成了他乡……。<br>- ---王培基<br> 我们的青春在那里,自然对那里的一草一木,同事有感情,那里可是我们奉献了一辈子青春的地方,是几代人奋斗过的地方。是几代人的回忆。为了三线建设,我们的父母奉献了全部,把自己永远留在那片土地上。<br> ----兰京<br> 同唱一曲乡愁之歌,多一声问候,多-份关爰,给老年生活增添色彩!小磨滩上的这块热土,撒落着每人的青春记印,如贾宝玉与林妹妹式的情感记忆。<div><br> 见到这些熟悉的身影,不由的想起了曾生活过的那块热土,风景是那样秀丽,令人眷恋!俯瞰在桥头的苍劲而多姿的黄桷树,小桥,流水,操场,学校,还有早市的菜场,已成为了小磨滩人心中永远的共同记忆!<br> ---万慕华<br></div> 特别是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同事味道是不一样的,见一次少一次,我们都很珍惜这份曾经! <div> ----冯文德</div> 不管怎样,小磨滩是我们几十年生活工作的地方,我们的青葱岁月喜怒哀乐都在那,在特殊的环境下,邻居就是同事那种关系永远留在了记忆里!<br> ----张燕君<br> 常忆当年情,更惜今日缘; 沪渝情谊深,共饮一江水。<div> </div><div> —--姚玉柱<br><br></div> 2021.3.25 <div>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