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满怀崇敬的结束了鲁迅故居的游览,我们出鲁迅故居东门,穿过熙熙攘攘的中兴路,沿着鲁迅中路(原都昌坊街)向东,最多也就是二百米的距离,来到沈园。鲁迅中路靠近沈园的一侧,有一条河,河里也有乌篷船,码头就设在沈园门口,沈园与鲁迅中路中间有两座小桥连接,一座叫放翁桥,另一座叫惊鸿桥。</p><p class="ql-block">沈园,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沈园,是一沈姓山阴(绍兴)人的私家园林,人们知道姓甚却不知道名谁,就是说,只知晓沈园的主人姓沈名字却已被忘怀,让人耿耿于怀世代传颂的却是那段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与其说是沈园,不如叫作陆园更贴切,八百多年来,人们倒也习惯了沈园的叫法。</p><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又是导游,没办法,导游人家是干这个的,知道的就是比我们多)沈园在宋代初建时期,占地合七十余亩,由于江南潮湿的天气,有很多木建筑已经坍塌,真正遗留下来的古迹寥寥无几,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沈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仅余四点六亩的面积,经过一九八五年,一九九四年两次扩建,沈园由四点六亩,扩展到十八点五亩,在浙江省政府,绍兴市政府,浙江省考古学家共同主持对沈园进行了二零零零年的扩建工程,现在沈园面积达到了五十七亩。</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在排队进入沈园,那一阵,脑子突然断电,明明看到门外由郭沫若题写的《沈氏园》两柱牌坊。就忘了按下快门。</p> <p class="ql-block">沈园门侧的《沈园文物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沈园导览图—沈园主要有古迹区,东苑,南苑三个板块组成,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鹊桥传情”十景。</p> <p class="ql-block">《断云悲歌》沈园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断云石—陆游曾经有这样一句诗《断云幽梦事茫茫》,沈园巧妙地借用陆游诗中的断云二字的谐音,试图解读陆游与唐琬之间的断缘,这是一块硕大的圆石,中间部分发生断裂,但又明显的感觉就是一块石头,用以隐喻陆游的爱情悲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碑墙—沈园里有两个地方设计了碑墙,其中大部分为陆游的古诗,有书法名人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浙江绍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p><p class="ql-block">陆游,是中国历史的著名的诗人,,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其中诗词歌赋九千三百余首,又有《南唐书〉〈渭南文集〉等作品,存世墨迹〈苦寒帖〉。在陆游的九千余古诗词中,大约有二百余首是书写爱情的,其余大部分为爱国情怀,所以,有人称陆游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p><p class="ql-block">陆游出生于1125年当时正是北宋灭亡,朝廷偏安临安(杭州),陆游在科举考试中,成绩位于大奸臣秦桧侄子之前,受到秦桧排斥,仕途坎坷,直到秦桧离世,才得中进士,但由于陆游为主战派,与朝廷中主和派不睦,陆游在一生中多次被排挤,罢官返回故里。</p><p class="ql-block">陆游最著名的诗句,不是《钗头凤》,而是【示儿】绝笔,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的遗嘱就是这二十八个字的【示儿】绝笔:</p><p class="ql-block">死去方知万事空,</p><p class="ql-block">但悲不见九州同,</p><p class="ql-block">王师北定中原日,</p><p class="ql-block">家祭无忘告乃翁。</p><p class="ql-block">碑廊檐下,挂满了情侣们的盟誓风铃,哈哈,祝愿天下所有人都能白头到老。</p> <p class="ql-block">《诗境爱意》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挖掘沈园时发现的一块太湖石,太湖石上半部分较为平和的地方,刻了诗境二字。由于太湖石被环抱于树下,所以光线不太好。</p> <p class="ql-block">《踏雪问梅》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问梅槛(kan)系仿宋代建筑,取自(踏雪问梅)(踏雪寻梅)其实就是欣赏梅花之意,据说陆游一生中有二百多首描写梅花的诗句,说明陆游对梅花情有独钟,槛,江南人对水上建筑的叫法,梅花在沈园中,为主要花种,种植了大量的梅花。</p><p class="ql-block">《春波惊鸿》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梅花槛旁有一小桥,称之为伤心桥,取自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寓意陆游在临终前一年,以八十四岁高龄再来沈园。</p><p class="ql-block">梅花槛边是荷花池,因其状如葫芦,也叫葫芦池,八五年维修时,在池中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遗物。</p><p class="ql-block">问梅槛边的小亭子为《如故》亭,传说唐琬宴请陆游的地方,原来的如故亭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是二零零零年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剑南万首岂但乡邦称泰斗,《剑南书院》,以陆游《剑南诗稿》为切入,纪念陆游。</p> <p class="ql-block">双桂堂,原来沈家的堂屋所在地,因堂前种植了两棵桂树,左边是银桂,右侧是金桂,故称为双桂堂。屋内的桌椅板凳都是2000年扩建时在民间征集的。</p><p class="ql-block">双桂堂内部黑板上有《“宋“潮”考场,沈园考点》,其中宋“潮”的潮字不知何意。</p> <p class="ql-block">我们误打误闯走进“东苑”,之所以说误打误撞是因为我们从双桂堂出来,看到有个边门,先进去看看,(此时,我们没有跟上导游,遂采取走到哪算哪的模式),东苑门眉上并没有类似东苑的标示,只是东苑与南苑中间地带有这样一块牌子,我们方知这里是东苑。</p> <p class="ql-block">进入东苑门,首先看到一太湖石,在太湖石左上方书着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一句名言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看起来这里就是《情侣园》了。一位休闲的老人告诉我,这里是2000年的扩建工程,与沈园可以说是一个园,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园,它相对独立于沈园。哈哈,有点绕口。</p><p class="ql-block">太湖石上的字使用绿色,由于风吹日晒,非常模糊,稍不注意就会看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东苑门口的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东苑入口处有一茅草房,从导览图中才能知晓这是《广耜斋》,出自陆游“深耕广耜疾耘,安丰年而忧歉岁”表达了陆游希望人们勤劳事农,丰收不忘歉收年,渴望回归田园的生活。经过仔细观察,这是一个木结构,棕榈皮作顶的建筑,现在已经为景区餐厅,由于有些古色古香,留下挺深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站立在广耜斋前延着房前的池水向前看,水的那边有一吴越石堆积的假山,假山上有两座相同的草亭,一座小桥斜跨,下方链接步道,上部连接假山之上。桥为《鹊桥》,取鹊桥牛郎织女相会,亭为《相印亭》取心心相印之意。看来爱情的文学精髓,真真切切是永恒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凹凸不平错落有致的石头,可不是太湖石,据说这些石头出自当地,称之为吴越石,与太湖石异曲同工,有些类似。</p> <p class="ql-block">江南的园林,一般来说,必须有湖,有湖必有石,无石不成园。沈园的东苑水池中,有很多千姿百态的吴越石,构成沈园一景。</p> <p class="ql-block">东苑中的琴台,取自伯牙操琴“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观鱼</p> <p class="ql-block">琴台继续向前,树丛中隐隐约约看到有一白塔。这是什么塔,导览图上没有标注,塔前一座挺精致的小桥,桥下水中有三条石龙,在周围转了一圈,没有任何解说。我们也无从得知。</p> <p class="ql-block">三条石龙好像在拜白塔,但是白塔却不知是哪方神圣。</p> <p class="ql-block">《宫墙怨柳》沈园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东苑的墙与南苑的墙中间有一条胡同,据说这就是《宫墙怨柳》,胡同中仅有两棵柳树,哈哈,与十景牵扯,确实牵强。</p> <p class="ql-block">东苑游览后,我们返回南苑,这时才发现南苑门眉上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沈氏园》牌匾。难道说这里才是沈园的正门,就牌匾来说,鲁迅中路上的沈园却没有这样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小山坡的树林中有一不知名的草亭。</p> <p class="ql-block">陆游纪念馆中陆游的刻像</p><p class="ql-block">剑南万首岂但乡邦称泰斗,旷代相望濯锦江头一草堂。</p><p class="ql-block">陆游纪念馆内共分三部分,分别是爱国壮志,爱乡赤子,爱情悲歌。</p> <p class="ql-block">孤村夜雨,刻画陆游一生中多次被贬,回归田园,边务农,边为周边父老乡亲治病。</p> <p class="ql-block">半壁亭,其实我从进入沈园开始,就一直在寻找这个半壁亭,因为我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看到陆游生平时,介绍陆游就是在半壁亭提笔书写的《钗头凤》。</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半壁亭内,设立一《重建沈园碑记》石碑,半壁亭门柱的对联为:</p><p class="ql-block">莫因半壁忘全壁,</p><p class="ql-block">敢爱诗园是沈园。</p> <p class="ql-block">《宋井亭》这是一口双眼井,井的中间处原来有一堵墙隔断,下面的井水是相连的,传说是沈家与东邻共享的吃水井,宋井亭眉的写法有点与众不同,井字中间的口中有一小横,井字的这种书写形式,我曾经在古书谱中见过,不过到了这里,导游却告知,“双眼井代表陆游母亲的一只眼,另一只代表唐琬的一只眼,井字中间的小横就把两只眼分开来,下面互通的水说明陆游与唐琬的心是相互爱恋的,编,全凭导游编出故事。哈哈。</p> <p class="ql-block">《孤鹤哀鸣》沈园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孤鹤轩》,陆游陆放翁以孤鹤自喻,当时南宋朝廷昏庸无能,陆游空怀报国志,然而壮志难酬,孤鹤难鸣。</p><p class="ql-block">孤鹤轩楹联为:一腔义愤悵缘云,半壁江山传烽火。沈园中还有一楹联郁云幽梦,沈家园里更伤情,铁马秋风大凡关前长饮恨。</p><p class="ql-block">孤鹤轩门眉匾额有前后两块,分别由画家谢稚柳和金石学家康殷题写。孤鹤轩中还有钱君陶先生手书对联一幅,“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p><p class="ql-block">孤鹤轩中有一池,池中有一据说是明代的太湖石,1985年第一次维修沈园时,考古发现的。</p><p class="ql-block">孤鹤轩北就是葫芦(荷花)池。</p><p class="ql-block">荷花池也是沈园十景之一的《碧荷映日》,只可惜,早春元月三十一,荷花池只见一湾碧水,小荷连尖尖角都没有露出。</p> <p class="ql-block">遗墨介绍</p> <p class="ql-block">《遗墨》陆游生前手迹排列组合</p> <p class="ql-block">《残壁遗恨》沈园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面粉墙黛瓦墙壁,墙壁上镶嵌着陆游的《钗头凤》与唐琬和《钗头凤》石碑,述说了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陆游与表妹唐琬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这二个人,一个才华横溢,一个美丽知性,二人结为伴侣,也是郎才女貌,二人婚后卿卿我我,伉俪情深,情投意合,然而,陆游的母亲却对自己的儿媳妇并不满意,原因之一:是陆游自婚后沉溺于温柔乡中,每日里小夫妻除了吟诗作对,就是游走园林,陆母认为陆游这属于不思进取,担心陆游耽误了科考,失掉前程。之二是唐琬婚后两年还没有生个一男半女,封建社会的理念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陆母以封建礼教宗祠香火为由压制,棒打鸳鸯,逼迫儿子陆游与媳妇唐琬分手,劳燕分飞。陆游分手后又娶王氏为妻,唐琬分手后,又嫁给赵士成。十年后,唐琬携丈夫赵士成在游沈园与陆游不期而遇,这次邂逅,留下了千古绝唱两首诗词,却说唐琬与赵士成商议给陆游送上一席酒菜,酒酣耳热之际,陆游被感情世界里最柔弱的那份刻骨铭心的回忆所触动,借着酒劲,奋笔疾书,一阙洋洋洒洒的《钗头凤》跃然于《半壁亭》墙上—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见到陆游的这阙《钗头凤》词,潸然泪下,提笔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一代才女,此后心病难医,郁郁而逝,年仅二十八岁。陆游在以后的生活中,沈园就成为他一生的结,陆游几乎每年春天都会来沈园凭吊一番,陆游去世前一年,梦游沈园,梦醒后来到沈园,再提诗一首:沈家园里花似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p><p class="ql-block">从此,沈园,这座私家花园,就成为文人墨客的情侣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留云亭</p> <p class="ql-block">《六朝井亭》—说不上什么原因,这座井亭冠以六朝,导游说:1985年考古发掘出这口井,井内发掘出三国的吴国,东晋,南朝的宋,齐,陈梁的瓷片,推断出六朝,现在水井只开挖了一米,害怕再挖水井坍塌。</p> <p class="ql-block">六朝井亭的顶部留有一个六方空,据导游说,有三个作用,一,中国古代提水不是使用绳子,而是一根竹竿,上面的空是让竹竿伸出去,水从井里提出来,二说是接雨水,就有点多余了,指望下雨接的水能有多少,第三更不靠谱,什么天与地阴阳结合,哈哈,听导游编故事,咱就是不揭穿。</p> <p class="ql-block">《冷翠亭》在孤鹤轩北面,与孤鹤轩隔池相望,亭内楹联世事多艰空萦战马嘶风梦,欢缘难续长忆惊鸿照影时。翠字不难理解,冷却有些费解,抑或是朝廷中主战派人太少,有些孤单,故而冷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