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团一个排进驻试验场保障

高山(186团那些事)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举国欢庆,震惊世界,从此美帝西方国家长期对我们狂妄叫嚣的核讹诈才消停下来。原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期间,我们62师曾组建过一个侦察连(由181团、185团、186团各抽调一个侦察排组成)负责进驻爆炸试验场,执行现场保障任务。我团参与者的原三连战士刘少怀同志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现在读起来,仍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b><b style="color: inherit;">看来,咱186团也不仅是国家利器的见证者,更是其中的参与者,这更让我们对团队充满了自豪感。</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更让人意外的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实验场外官兵跳跃欢呼的镜头,竟然是我师侦察连驻地官兵的。这,这,这太让我们意外了吧!</b></p> <font color="#ed2308">我国第一次核实验的有关报道</font> <font color="#ed2308">本文摘自《铁流万里》丛书《增辉贺兰》一书</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场服务记</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作者:刘少怀(原186团3连战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就要过去38年了。<br><br>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场服务,亲眼观看了蘑菇云升起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是我10年部队生活中觉得最荣幸、最难忘怀的一件事情。由于受当年国际、国内环境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它在我的心底埋藏了20多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从各种新闻媒体中陆续看了对马兰村、原子弹试验场、原子弹爆心地区等揭密性报导,我感到自己经历的和知道的那点事,用不着“带到棺材里”去了。既然已是公开的秘密,偶尔在涉及到这类话题时我也就“现身说法”一下,但从没有想把这些事写出来。是因为我国制造原子弹这一伟大工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起动了,从研制到试验成功,几经周折,凝聚了当时国家领导人和几代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我们仅仅在最后半年中为原子弹爆炸试验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务工作,同时还要信守着“知道的这些都是国家机密,只能烂到肚子里,带到棺材里去”这样一个保密要求。听说一些老同志要写六十二师历史回忆录,我也参加进来,就这件事从5个方面作如下回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次重大而光荣的任务</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我是1960年7月从西安应征入伍分配到六十二师的,先后在一八六团三连,师警卫排、警卫连、侦察连任战士、警卫员、班长、排长和副政治指导员。1961年3月入党,1964年12月提干,1969年9月复员(后改办转业)。</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短短的部队生活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凡执行一项任务都要先进行动员,讲明任务,提出要求、注意事项和纪律,有时还进行民主讨论,个人表决心,同时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工作。唯有两次任务比较“神秘”,虽然也进行了动员,却和没动员差不多,只告诉要执行任务,别的不说,也别问,到时候就会知道。一次是1960年九、十月间,全师至河西走廊修建矿山铁路专线;再一次是1964年4月,我们师侦察连奉命去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执勤,担负服务性的工作任务。</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次去原子弹试验场执行任务临出发前,连里和有关部门调整人员,进行“政审”,又准备干粮。这使大家感觉到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但动员时,只讲连里要执行任务,人员分为3部分:少数人留守原地搞生产;新组建的一个班搞军训,准备参加“大比武”;侦察连其余人员为主体同一八一团、一八五团、一八六团侦察排组成一个连,前往新疆执行任务。去哪里?干什么?都没有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全连带着种种猜想于1964年4月1日踏上了西去的列车,三天两夜后在吐鲁番大河沿车站下车;在干打垒的地窝子“旅社”住了一夜,第二天由部队的解放牌卡车拉着我们翻过天山,于傍晚到达了乌什塔拉马兰村(现在已是马兰市),在一处久不住人的干打垒房舍里的土坑上暂时安下了家。在这里主要是进行进场前的保密教育,明确这里是搞国防建设施工,更多的不要打听;允许通讯,收发信地址是乌鲁木齐市某信箱。但在信上不能提到干什么,更不能涉及真实的地址,不能描述当地环境,不准拍照片,不能涉及部队工作的任务情况,也不能在日记中记录。并列举了许多因泄密而受到严厉处分的事例以示警戒。对战士来说,这些都顺理成章,会自然而然的接受和遵守。实践证明,我们侦察连在这方面没有发生任何问题,然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的苗头。</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环境中的第一课</b></h3> 乌什搭拉是和硕县一个镇子,马兰村是在镇子这块绿洲外戈壁滩上新诞生的一个“村”,是某基地机关所在地。在“村”里这不是秘密,但不能对外讲。<div><br></div><div>这里地处天山南麓,白天可以远眺几十公里外波斯腾湖泛光的湖面,我们干打垒房子的屋顶就是用湖边的芦苇搭建的。夜晚看到的是天山上下来的基地拉运器材设备的汽车灯光的长龙。我们在那里住了近一个月,这道“景观”从没有中断过。这时的马兰村已初具规模,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办公楼、大礼堂都是现代化的,还有灯光球场等。当然还有一些我们看不明白的建筑设施。然而,这些好像和我们关系不大,我们连驻地又在“村子”的边缘,住干打垒的好像也就只有我们了。这里的蚊子特别凶,个头大、叮人不出声,两层衣服都挡不住,毒性也大。有些人被叮得身上象长疥子一样,满身的疙瘩旧的还未全好,又生新的。为对付蚊子连里晚点名时准许每人拿一条毛巾轰赶蚊子,我们觉得这种样子很好笑,但不轰是受不了的;如果休息日,白天也得坐在蚊帐中才能看书或写信。上厕所也是一关,“人蚊大战”常常是蚊子饱餐胜利而去。</div><div><br></div><div>在“村里”一段时间的任务就是除掉建筑钢筋上的锈,每人一双手套、一把钢丝刷、一个口罩,一干就是一天。任务非常紧,除了吃午饭,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慢慢有些同志情绪就来了,有人埋怨“这是个鬼地方”,有人讲怪话说我们“低人一等”,有人发牢骚说“不明白跑这么远来就干这个?这叫什么国防工业建设?”有的干部也流露出同样的情绪。就在这时一位处长来到连里,专门讲了形势和基地的创业史,针对性很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讲新疆是反修的前哨,是国外敌对势力颠覆的对象,这里的工作是直接和敌对势力作斗争的。特别是他讲基地创业的艰难和我们今天现状的对比,说服力很强。他讲,基地初创时,连帐蓬都没有,在戈壁上挖个坑打开背包就是“家”;在勘察场地时,基地司令员因在茫茫戈壁中找不到水源,喝汽车水箱的水;骑着骆驼的巡逻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与严寒、酷暑和风沙、干渴、蚊子叮作斗争,日夜巡逻在场地周边。那时大家都是憋着一股同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的劲,一边搞场地勘察、边搞建设,全是白手起家。你们一来就有房子住,有自来水、有礼堂看电影、有生活保障,和前人比有什么不满足,要比就比贡献。</div><br>这时,我们已经知道有个基地常发射导弹到这边测量发射精确度。我们连也在夜间乘车出去执行过相关的警戒任务。虽不知道这里在搞原子弹试验,却似乎明白了这里的一切与尖端武器试验有关。因此,大家不但心悦诚服的接受了处长的批评教育,而且也为我们经受更艰苦的工作环境,铺平了思想上的道路,事实证明,在试验场内我们连各方面的表现还是很出色的。<br> <font color="#ed2308">勤务保障人员搭建帐篷</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原子弹试验场</b></h3> 5月初离开马兰村,进入试验场区。虽然路上全是在戈壁上行车,却还是受到两处哨卡的检查后才能通过。经过八、九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还是戈壁滩,有几处帐蓬群落,最显眼的是许多高耸的天线和半地下的建筑物。<br><br>进场后,我们被明确为这里的警卫营四连,还抽调某骑兵师的一个连为五连;伙食标准也由10多元提高到45元,据说执行空勤人员的标准。在人员逐步分散到各执勤点前,连里担负了一段平路的任务。场区里的这些路说不上是公路,就是汽车在戈壁滩上轧出的车辙做了一点铺垫。由于干燥,铺一层沙土刮平了,过一趟车队就又成了“搓板”。我们天天早出晚归,顶烈日、冒风沙,忍着干渴平“搓板”。要求路面铺平,有时边过车队边刮平,因为运送的许多仪器设备非常怕颠,尽管场内有飞机场,汽车运输仍是主要的,据说是一个汽车团担负场区的交通运输,任务十分繁重。<div><br>在执勤间隙,全体人员还进行了一段防原子、化学的知识和动作的训练。对我们连来说这算个老课目但在这样的环境和时间进行训练又给人平添了许多猜测和联想。穿上新式的防化服,戴上新式的通话式面具,比过去用的苏式同样的装备要轻巧,更实用,很受欢迎,大家练的也很起劲。因为我们训练的是个人防护,所以还没有到能从衣服里倒出汗水来的程度。这期间场区又组织看了几场美国、苏联进行原子弹、氢弹试验的纪录影片,大家隐约感到我们这里可能也是搞原子弹试验的地方。<br></div> <font color="#ed2308">第一次听战友这么一说,原来这个视频的镜头竟然是在我师侦察连驻地,这太让我们意外了(见下段文字记录)。</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班的工作和生活</b><br></h3> <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 color="#167ef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纪录片上有许多军人看到蘑菇云升起后欢呼跳跃的境头,那里就是我们连部所在地</font><font color="#333333"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font color="#333333">因为靠近孔雀河,地名就叫“孔雀开屏”。据说和马兰村一样是张爱萍首长给起的名字。</font>我们六班的执勤点还在往后(西)六、七公里的地方,仍属于孔雀开屏地区,这里也是一群高耸的天线,有两个半地下工事,后来知道一个是机房、一个是柴油发电机房和隔开的油库。这种工事从外面看就是两个大土包,很像陕西的帝王陵,只是小一些。只有在原子弹爆炸前几天和爆炸前一个月的实爆演练时这里才有人来工作。其它时间只有我们六班9个人住一顶帐篷,守护、陪伴着这沉寂的设施。班里除个人的枪枝弹药,就只有一部与连里联络的电话机。在试验场的几个月里,每天都是碧空万里,早上温度还可以,太阳升起来,气温就迅速升高到摄氏四、五十度,最高的时候,达到摄氏60度。帐蓬里面的温度一点不比外面低。站岗的时候只能借用天线杆那点阴影,到正午连那点阴影都没有了。我们住的帐蓬是用角铁、镙丝组合成骨架的班用棉帐棚,据说是最新式的,共有10个上下铺。我们为了使帐蓬里更整洁一些,大家给地面浇了一层柏油,当时挺好,可是到中午就出问题了,凝固的地面又软化了,撒上沙土也不行,脚踩上去就粘鞋,一抬脚,就把整个地面带起来了,我们只好把它卷起来扔出去。<br><br>连里每天用生活车给我们送3顿饭和一大桶苦涩的咸水。伙食应该说非常好了,牛奶、馒头、米饭、罐头肉、炒蛋粉和一些干菜、豆制品加工的菜。因为没有鲜菜,加上喝的咸水,大家的胃口并不好,送来的饭菜常吃不了,食量一再减。只有每天一桶水喝的光光的。干热的天气,身体水分蒸发量非常大,咸水不仅不解渴,还胀肚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人的粪便都变成绿色的。八、九月份,连里用伙食费给大家买过两次西瓜、哈密瓜和葡萄,那简直就过瘾透了,回到内地后还有人直夸新疆的西瓜好。<br><br>我们守着发电机房没有电灯,守着成群的天线,没有收音机,没有报纸,也不常看电影,每天就是了望着空旷无边的戈壁和万里无云的晴空。除偶尔可以看到远处黄羊跑过和狂风吹翻帐棚,让我们忙活一阵子外,大家似乎把话都说完了,有的人坐下直发楞。作为一个老兵和一班之长,又独立在外,我知道“无事生非”这个道理,心想应该改变这种状态,使大家活跃一些,就发动大家在附近找来一些施工时遗留下的木杆,铁管、揽绳等,架起了一付单杠,搞了一付跳高架子,竖起了一个4米来高的爬绳架子,吊了两条绳,有了这些土器材,至少每天上午可在集体活动中度过,常常还相互比试比试或打个擂台论论输赢。大家的情绪显然好得多了。<br> <font color="#ed2308">孔雀开屏地区欢呼的官兵竟然有我师侦察连的</font> <font color="#ed2308">沉着应战的张爱萍总指挥在核实验场</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将的风采,巨大的人格力量</b><br></h3> 没有想到我们在马兰没几天,就见到了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那是在基地战士演出队演出的晚会上演出结束,他上台接见演员后又讲了话,大意是说他就爱看战士们自己演自己,鼓励演出队要搞得更好。后来才知道他是原子弹试验的总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就是由他亲自向周恩来总理报告的。<div><br></div><div>第二次见到张爱萍上将是在我们进入试验场后的一天。全连各班都在各自的帐蓬里,大家看到一溜吉普车开过来,就向外望去,首先下来的一个人径直大步朝我们的帐蓬走来,大家认出是张爱萍上将,就急忙原地站起来。因为当时是地铺,比较挤,大家都没穿鞋,来不及迎出去。张爱萍首长走得很快,他进来就挨个同大家握手,来不及说什么就又去了别的帐蓬看望。</div><br>张爱萍上将来试验场时就住在孔雀开屏,我们连负责夜间警卫工作。一天晚上,他从自己帐蓬里出来散步,发现了岗哨,简单问了情况就让卫兵回去,说“交待了不要派岗,为什么还要派?战士说“为了首长安全,应该站岗,再说军人服从命令,不能回去。”他说:“我命令你回去告诉连长,不用站岗,你听谁的?战士只好向连里汇报后,远远地站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后来张爱萍上将也知道岗哨还在,就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一天他拿了两个苹果,送给站岗的战士表示慰问。在那时,那种环境下,苹果是稀罕物,又是上将给的,倍觉珍贵。战士将苹果送到连里,连里觉得这么珍贵的东西应该送到场区医院慰问伤病员,伤病员知道情况后也不忍心把苹果吃掉。几经推让、转送,其中一个苹果又送到我们连部,这时苹果也不好再送人了,连里才决定把苹果切成薄片,在集中学习时大家分享。当时这件事在整个试验场都传为佳话。<br><br>最使大家感动和深受鼓舞的还是在原子弹爆炸前夕,张爱萍上将以他的行动给大家以教育、鼓舞,稳定了人心。原子弹爆炸试验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气象条件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基地有一个专业气象站负责此项工作,但毕竟是首次试验,谁也说不清原子弹爆炸后会有什么后果,气象会有什么变化我们连按照前次演练的要求,打好了背包,封盖了粮食和不能带走的物品,准备了车辆,划定了撤离现场的路线,只要原子弹起爆后风向变“坏”,就会立即通知迅速撤离。为的是万无一失,保证大家的安全。可实际上,越是这样,大家越紧张。“汽车能跑过原子弹?…...种种离奇想法都有。就是这时,张爱萍上将再次要求场区所有人员坚守岗位,认真工作,同时做好预防万一的准备工作,但不要惊慌失措。他说,别人给他准备了撤离时的飞机,他表示不会扔下大家乘飞机先走,一定在大家撤离后,最后一个乘车撤离。并要求把他的这些话,传达到试验场的每一个同志。事实自然是有惊无险,有备无患。但当时大家听到张爱萍上将那几句话和那庄重的语言,就像春风消融冰雪一样,心情顿时感到舒缓,思想也稳定了,对上将的敬佩和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心情,我相信不少人会终生不忘。<br> <font color="#ed2308">蘑菇云与欢呼的人群</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子弹爆炸的1964年10月16日15时</b></h3> 大约是1964年9月初,上级正式告诉我们,在这里就是要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参与这项工作的那就是如同第一颗原子弹一样,是我国的“原子第一代”,是非常光荣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成功、圆满,还进行了与实爆程序同样情况的演练。从演练的那天起就要求大家各方面要做好充分准备,高度警惕,随时准备进入实爆情况。大家既兴奋又紧张,一段时间议论纷纷,有些话题越说越兴奋,也有些话题越说越担心害怕。但议论最多的还是猜测到底会在哪一天爆炸。多数认为应该在10月1日国庆节那天最有意义,或者早两天也好,因为这时间也合乎我国向重大节日“献礼”的惯例。因此,大家心目中的实爆时间就是国庆节。但是国庆节“平静”的过去了,在依然紧张的气氛中,大家的心目中失去的是实爆时间表,增加的是更多的问号。上级终于下达命令,10月16日15时准时起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那天按照演练的要求和程序,上午做好了包括撤离现场在内的各种准备工作,午饭后就分别到安排好的“观礼区”等待15时的到来。当时的动作是戴上深色的墨镜,背对爆心方向坐着,闭上双眼,把双手和头都放在膝盖上。当接近起爆时间时,预先设置在每个观礼区的扩音器隔一会就会报时,提醒大家注意,最后是倒计时的声音和起爆的命令。人们听到“倒计时”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听到“起爆”指令后,要求默数“一、二、三”后就可回头看了。<div><br><div>我们那个执勤点也是一个观礼区。那天听到起爆指令后我默数“一、二、三”后没有一点动静,又数“四、五、六”,还没有动静,忍不住就捂住一只眼,回头用另一只眼看了一下,禁不住喊到:“蘑菇云已经升起来了!”因为扩音器里发出起爆指令后就再也没有声音了,更没有感到想像中的光辐射、冲击波什么的,由于紧张、害怕,人们都过份的谨慎了,听到我的喊声这才回头站起欢呼起来。十几分钟后,扩音器里也有了音乐声。事后,我们才知道孔雀开屏距设在罗布泊的原子弹爆心有60公里,那枚爆炸威力超过两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冲击波是到不了我们观礼区的。后来还组织了排以上干部到爆心去参观,据说放置原子弹的铁塔有100多米高,共14节,现场只余下底部7节伏到地上,上边7节都不知去向了…....。<br><br>随着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告一段落,我们连也完成了这次神秘、光荣、艰苦的任务,基地给我们连记了集体二等功,我和20多名同志立了三等功。<br><br>1964年11月1日,我们连从试验场撤出。不久,就同被用作试验品的狗、猴子等许多动物乘一趟货车离开了试验场……。<br><br>同这次任务有关的一切,很长时间都被我们深埋心底,但我始终感受到我国首次核试验产生的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经久不衰的。<br><br><b>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迅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种发奋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它至今仍是我们的宝贵财富。</b><br><br> 2002年3月22日写于西安<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核爆炸范围内被毁坏的坦克</font> <font color="#ed2308">核爆中心的铁塔</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