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考拉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1926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十五日),于2021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学名成名,幼名瑞主。“一举成名天下知”,从这名字,便能看出爷爷对父亲有着多么殷切的期望。</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是坚强不屈、勤劳忙碌的一生。生活的磨难,铸就了他阳刚坚毅的性格。在父亲小时候,日本侵略者打进了李家湾,村民们被迫背井离乡,躲进别的山村。在颠沛流离中,爷爷奶奶客死他乡,大伯也被日军拉去当壮丁,从此下落不明。日本投降后,年仅14岁的父亲独自回到家乡,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悲痛欲绝——家中的房子被日军用马车拉垮,昔日的家园已化作一片平地,他瞬间一无所有。难以想象,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一个14岁的少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煎熬。</p><p class="ql-block">16岁时,父亲参加了革命工作。即便工作繁忙,他仍利用休息时间独自上山砍树,烧制砖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为自己盖起了房子。那栋老房子,虽历经几十年风雨,且长期无人居住,却依旧完好无损。后来,父亲与母亲结为夫妇,两人在贫困中相互扶持,感情深厚。</p><p class="ql-block">为了养育我们5个子女,父亲和母亲省吃俭用,日夜操劳,让我们免受饥寒之苦。不仅如此,父亲一生致力于修房建屋,凭借一己之力,先后修建了三栋房屋。为了儿女们的未来,他不辞辛劳,不仅在生活上关怀备至,还为我们的工作日夜操心。记得1988年,大姐在县城建楼房,当时父亲已63岁,还住在南林粮管所。但他每天骑着车往返县城,不仅负责管理建房事宜,还亲自搬砖挑土,给师傅们打下手。房子建好后,父亲因过度劳累,大病了一场。</p><p class="ql-block">父亲始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教育我们要立志高远、发奋向上。在日常生活中,他勤俭节约、善良处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言传身教,如同一本无字巨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他淡泊名利,在老家德高望重,深受乡亲们的尊重。在家中,他上无愧于列祖列宗,下为子女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因父亲的悉心教导,我们子女也对他满怀孝心。在父亲中风的8年里,他不能说话,也无法走路。但我们努力成为他的双腿和双手,用心聆听他每一个细微的诉求,始终关爱有加,从未放弃。</p><p class="ql-block">父亲,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p> <p class="ql-block">  父亲亲手搭建起这座承载全家生活的房子。房子格局规整,左右两侧各设一间厢房,中间宽敞的堂屋,承担起了多种生活功能,灶台就安置在堂屋一角。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尚未普及水泥地面。父亲将泥土与沙子按比例混合,手握一块平整的木板,不厌其烦地反复捶打,硬是把地面捣鼓得平整结实。随着时光流转,地面被擦拭得干净发亮,宛如一面铜镜。</p><p class="ql-block">这座凝聚着父亲心血的房子,悄然改变了母亲的人生轨迹。六十年代,母亲响应国家政策,带着大、二女儿,还怀着老三,从县城下放到农村,从此在这所房子里生活了十几年,受尽了各种磨难和挫折,从而也锻练了儿女们的坚强勇敢精神。</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四个女儿一个儿子,都还未成年。在物资相对短缺的七十年代,这样的家庭结构,本应深陷贫困的泥沼。然而,父亲凭借稳定的工作、过人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母亲则将家中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以节俭持家的智慧,精心规划每一笔开支。后来才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母亲还存了100元存款。</p><p class="ql-block">在父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家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艰难。家中添置的缝纫机、收音机和永久牌自行车,成为邻里眼中的稀罕物件。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时光充满了欢声笑语,幸福的味道弥漫在父亲搭建的这座房子里。那些与家人相伴的温馨瞬间,早已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大姐,在通山县农业银行工作,和大姐夫一起精心经营家庭,勤俭持家,于1988年县城成功盖起了二层楼房。大姐始终惦记着父母,为了让他们能享享清福,第一时间将父母接到身边照料。在大姐的悉心关怀下,父母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不仅居住环境宽敞舒适,日常生活也被安排得妥妥帖帖。</p><p class="ql-block">后来,弟弟在大姐家举办了婚礼,生了女儿后,原本宽敞的二层楼房子逐渐变得拥挤,看到这种情况,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开始着手为家人打造新的住所。</p><p class="ql-block">1992年,父亲将目光投向了通山新城兴业街一路。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可父亲独具慧眼,便认定这里潜力无限。在选址时,即便街面上的门面地基极具商业价值,父亲权衡再三,还是毅然放弃,坚持把三姐的房子选在自家旁边做邻居。父亲明白,比起眼前的商业利益,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更为重要。</p><p class="ql-block">尽管父亲并非出身富裕家庭,但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有着超乎常人的远见。就这样,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独到的眼光,父亲在兴业街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为“富人区”,为家人建起了一栋二层楼房。新楼建成后,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自家新建的楼房门口,父亲和母亲并坐在一起,脸上满是欣慰与满足。这一刻,被相机定格,这幸福之家的照片,成为了家庭相册中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幸福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2008年5月,怀着对女儿和侄儿们满满的牵挂,父亲生平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广东的旅程,先后抵达广州和东莞等地,当看到侄儿们在广州拼搏出一片天地,事业顺遂,生活安稳,父亲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每一道皱纹里,都写满了喜悦。</p><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勤劳,骨子里更有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头。在参观碧桂园凤凰城时,望着眼前规模宏大的楼盘,以及热火朝天的在建工程,父亲敏锐地意识到其中蕴藏的机遇。他郑重地告诫女儿和侄儿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你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大胆而稳步地发展。”那时,全球正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可父亲并不知晓。在他质朴的理念里,只要敢想敢干,凭借勤奋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必定能收获成功。</p><p class="ql-block">令人惊喜的是,女儿们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凭借勇气和智慧,成功抓住商机,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二个侄儿也事业蒸蒸日上,创造出了良好的殷实的经济实力。女儿们也小有成功,这份收获,不仅源于女儿们自身的拼搏,更离不开父亲那份独特的鼓励与指引 。</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父亲的侄儿(照片左)和李家首位引领老家人在广州靠勤劳打拼,成功闯出一片天地的孙辈(照片右)一同精心安排,宴请父亲。推杯换盏间,浓浓的亲情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侄儿和孙辈恭敬地为父亲斟满酒,满脸笑意,聆听父亲讲述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父亲端着酒杯,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从这笑容里,能真切地看到他内心的欢喜。过往为家人奔波操劳的画面仿佛在眼前浮现,如今看到晚辈们在异乡站稳脚跟,出人头地,父亲多年的心血与付出,在此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欣慰。这张敬酒的照片,不仅定格了这一温馨的瞬间,更见证了李家代代传承的勤劳品质和深厚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广州碧桂园凤凰城路边与女儿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深圳工作的大姐儿子陪伴外公爬山。</p> <p class="ql-block">2008年5月5日,父亲广州火车站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10 年元旦,父亲第二次踏上广州的火车,这一次,本是小女儿乔迁新居的大喜日子,可父亲的心情却无比沉重。原本,一家人计划在 2009 年春节齐聚广州小女儿家中,共度温馨佳节的,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一场突如其来的罕见病,无情地夺走了母亲的生命,2009 年 9 月,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p><p class="ql-block">自母亲去世后,父亲不管走到哪里,都紧紧带上母亲的遗像。在日常生活里,父亲本就不善言辞,不苟言笑,是严父形象,对母亲的爱一直深藏心底。如今,这份爱更是化作了无尽的思念。在小女儿新居后院,父亲抱着母亲的遗像,与儿女们一起合影。照片中,父亲眼神里满是哀伤与思念,他紧紧抱着遗像,仿佛生怕母亲再次离开。这张合影,定格了一家人特殊的团聚时刻,也见证了父亲对母亲跨越生死,矢志不渝的爱 。</p> <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母亲虽离世快2年了,但眼见父亲深陷于对母亲离世的阴霾,儿子心疼不已,精心策划了上海、苏杭之旅。出发前,他备好行李和药品;旅途中,时刻搀扶父亲,耐心讲解景点,捕捉父亲的每一丝欣喜。一路上,父子俩留下许多合影,这些照片见证着儿子对父亲细致入微的照料,彰显出他对父亲满满的尊重与孝顺 。</p> <p class="ql-block">父亲心爱的二女儿在上海带父亲游外滩和东方明珠。</p> <p class="ql-block">2012年,87岁的父亲执意要在老家盖一栋新房。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是他魂牵梦萦的归宿。从县城到李家湾单程17.5公里,他每天清晨蹬着自行车出发。</p><p class="ql-block">乡亲们邀请到家中吃饭。父亲总是笑着婉拒,不打扰大家,饿了就啃口干馍,渴了就喝自带水壶的开水,三伏天里,他戴着草帽挥汗如雨;寒冬腊月,冻裂的双手依然做各种活。</p><p class="ql-block">经过365个日夜的坚守,三层小楼终于在2013年12月23日乔迁,这个承载着他毕生心血的新家,终于圆了他落叶归根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2013年除夕,全家人陪父亲回新盖的老家楼房过年。家人们计划以后每年春节都回老家过年,然而,2013年12月4日,父亲突发中风瘫痪在床,这座凝聚他心血的房子从此空置,但儿女们每年都会去打理父亲栽在院里的植物和绿植,这也是表达了对父亲的爱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子女管教极严,却将深沉的爱藏在细节里。儿时父亲每次出差归来,总会变戏法似的从行囊里掏出小礼物。记得那年给三位姐姐带回鲜艳的红头绳,唯独我因被大姐剪短了头发没有红头绳,而哭闹不止。从此父亲再出差,总会多备一份,每一个小孩都会有不同的礼物。</p><p class="ql-block">作为普通工人,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手把手教我们打算盘,在煤油灯下一遍遍地纠正指法。这份严苛让五个子女中有两人进入银行系统工作,三人从事财务工作,小女儿更在省级珠算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他常说:"算盘珠子要拨得响,做人的底线更要守得牢。"</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记忆里,父亲从未说过一句粗话,与母亲相濡以沫的背影是家风最好的注解。他用算盘教会我们严谨,用礼物教会我们平等,用无声的陪伴教会我们责任。这份刚柔并济的父爱,最终让我们在各自岗位上成为被信任的人。</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10日,弟弟特意申请公休假,带着一双儿女(儿媳因药店生意留守),第三次陪伴父亲踏上旅途。此行跨越香港、深圳、汕头,只为让父亲在海风中淡忘失去母亲之痛,走出阴霾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2013.8.11日第一站,汕尾红海湾。</p> <p class="ql-block">2013.8.16日,第二站深圳大梅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8月17日,第三站香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香港海港城合影,对面是</span>在维多利亚港。</p> <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父亲在他侄子东莞鞋厂办公室留影。</p> <p class="ql-block">东莞办企业的堂弟始终对父亲心怀感恩。2013年8月,他特意邀请父亲参观自己的工厂,父亲驻足许久,看着墙上"诚信为本"的家训,想起三十年前送堂弟外出闯荡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当晚的家宴上,堂弟请来数位商界好友作陪。推杯换盏间,企业家们纷纷向父亲敬酒,递上厚实的红包,父亲捧着红包,连连摆手不收但脸上充满了幸福的气息。</p><p class="ql-block">父亲看到这个侄儿父母亲那么贫穷,如今侄儿能办这么大的厂子,此刻,他佝偻的脊背仿佛挺直了许多,眼中闪烁着骄傲和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广州小女儿家中,家人为87岁父亲补过农历生日(六月十五)。子孙齐聚点燃蜡烛,父亲在烛光中沉默许愿,眼角泛起泪光,又在思念着母亲。</p> <p class="ql-block">这个侄儿是父亲最挂念的,也是父母把他当儿子的亲兄弟来关爱的,当端起酒杯敬父亲的酒时,父亲的笑看得出当时的喜悦心情,皱纹里都漾着欣慰——他用全心关爱的侄儿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20日,父亲广州南站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10月,88岁的父亲在老家打理老房子,清理屋沿下的泥土,做好排水,父亲总是恨不得把弟弟以后要做的事情,他都能做好,没想到这一次是最后的一次,2013年12月中风住院到最后。</p><p class="ql-block">父亲对这唯一的儿子,表面上严厉要求,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爱。</p> <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4日,也许眠眠之中,那一天有种预感,和三姐一起一天打了无数个电话给父亲,但都没有接电话,因为父亲那几天正在忙着给大姐家修整卫生间,做梦也没有想到,父亲那天突发脑硬中风了,从早上到下午6点弟弟下班回家才发现父亲坐在冰冷的地上,儿子闻信赶到,和弟弟一起把父亲背到通山中心医院,在医院住了一晚上,当我赶回家看到父亲那奄奄一息的样子,感觉天塌了,立即决定转市中心医院VIP病房住院,市中心医院医生是作保守治疗,保命重要,这样88岁的父亲从死神手中救回来了,但从此在轮椅中度过,也不能完整的说话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还是活着就好。</p> <p class="ql-block">上海工作的外甥孙女回家陪伴外公身边。8年来,轮椅换了二个,都是她从上海买好寄回的。</p> <p class="ql-block">病床上的父亲气质还是杠杠的。</p> <p class="ql-block">2014年8月21日,与侄女一起带父亲去”隆鼎丽都”通山第一豪华小区看看。父亲因脑部积血,住进咸宁市中心医院动手术,手术很成功,把父亲又一次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了。父亲也许是病痛折磨,也许是还没有接受自己不能说话不能走路的事实,最疼爱的孙女怎么逗他,都没有一丝笑容。虽然是这样,儿女们还是希望父亲活着就好。</p> <p class="ql-block">2015年2月18日,深圳长大的大姐孙子,从小有孝心,推着太公在温泉碧桂园看舅公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24日,弟弟带着父亲在政府广场看球赛。</p> <p class="ql-block">小女儿我每次回家,他总会手紧紧拉住她,咧开嘴无声地笑,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孩童般的雀跃,枯槁的手指反复摩挲女儿手背,仿佛要把这份温暖刻进余生的记忆里。暮色中送别时,他扶着门框的佝偻身影在风中摇晃,用饱含泪水的眼神诉说着"常回来"的无声期盼。</p> <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20日,小女陪伴父亲在政府广场。</p> <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28日日,女儿们陪着父亲逛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当年父亲放弃没有选街头上可以有门面屋基而非要选在一起做房子的三女儿推着父亲。</p> <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13日,三女儿陪伴父亲在政府广场。三女儿住在父亲的旁边,给父母最多照顾的是三女儿,这也没辜负父亲当年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19日(大年初三),93岁的父亲在碧桂园——“温泉凤凰城酒店”为儿子过50岁生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28日,通山政府广场红叶树下的父亲,虽然93岁了,还穿着睡衣,但不改帅气。小女儿爱好摄影,更希望用镜头记录下父亲的每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3年父亲中风后,</span>长住深圳的大姐(右一),每年寒暑假和清明必返乡照顾父亲。她有严重的洁癖症,但还是克服困难,为父亲端茶喂饭、按摩翻身,推着轮椅带父亲走街逛广场。父亲虽无法说话,却总攥紧她的手,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6日日,三女儿陪伴父亲在通羊河栈道散步。</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7日, 姐弟们在母亲2009年9月20日走后,虽居住东、南、北各个城市,每年的“清明节”我们不约而同相聚于父亲家,追意对母亲的思念。我们把对母亲的思念和爱都转化成对老父亲的陪伴和关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4日(农历六月十五),儿女们陪着父亲过95岁生日,虽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父亲见到儿女们,还是强打精神配合儿女们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5日,大姐9月6日要回深圳,一家人相聚通山大酒店,人生有很多无奈,在我们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虽然对父亲有再多的不舍,还是要去照顾需要她照顾的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2日,作为父亲唯一的儿子,在父亲即将住院治疗的前夜,手持剃刀为父亲理发剃须。自父亲因中风卧病八载,弟弟始终以儿子的责任守护床前,从修剪指甲到清洁耳道,每一次护理都精准到位。他深谙父亲半生爱美的心性,讲卫生,即便在病中也要维持仪容整洁。镜中父亲斑白的鬓角在弟弟指尖轻颤,这份跨越晨昏的守护,是血脉传承的温度,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无声致敬。</p>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13日(农历二月初一),因为父亲吃不下饭,又哮喘,喘不过气,为了让父亲能好好过春节,送去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p><p class="ql-block">(父亲最疼爱的孙子推着爷爷)</p> <p class="ql-block">通山县中心医院内科徐主任,认真为父亲检查。通过20多天的住院治疗,春节前父亲出院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11日,除夕夜,小女给父亲的红包,问给谁,父亲指着弟媳,弟弟在眼前,父亲的红包只能给媳妇,父亲永远知道疼儿先疼媳。</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回家拜年啦!父亲拉着女儿的手不放。好像有千言万语要向女儿交代。</p>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4日(农历初三),父亲拉着他的手不放,有千言万语不能说出来,相信父亲内心是欣慰也是放心的。因为父亲从他推着父亲去马路晒太阳,推到街上逛,就感觉到他的善良了,一个人什么都不重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比啥子都好,也许压在父亲心中的石头放下了。</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4日(大年初三),给父亲拍这张照片时,心是疼的,发现父亲真的老了,眼睛无神了。</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4日日(大年初三),今天弟弟53日生日,遗憾的是父亲午睡了,没有一起参加吃蛋糕。</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0日晚上10点,我们都要离开,父亲拉着三女婿的手不放,这个女婿是他最喜欢的,也是90年代盖楼房,把他安排房子邻做一起的,也许当年父亲就看好了,将来老了要依靠这个女儿和女婿的照顾,现在如愿了,不仅有三女儿的贴心照顾还有女婿的常常长夜陪伴。</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十)正午,96岁的父亲在清醒中安然离世。他如山般挺拔的脊梁,终在岁月里化作一抔黄土;如海般深邃的目光,最后定格在天花板上那盏老式吊灯——那是他亲手安装的,照亮了子女成长道路的方向。</p><p class="ql-block">3月17日,小女儿因工作赶赴上海“探班”。</p><p class="ql-block">五天后,当她与二姐在返咸高铁上接到病危通知时,父亲已陷入昏迷。12:40分,生命静止在这一刻。</p><p class="ql-block">“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在12:58分列车到站时,化作月台地砖上两行滚烫的泪。这也是小女一生的遗憾和后悔。</p><p class="ql-block">尽管父亲走得安详,但那个攥空的手势,成了女儿余生午夜梦回时最锥心的痛。如今只是门前再没有那个坐在轮椅上守望着儿女回家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2020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十五),父亲在亲人们的悲痛欲绝,儿女们撕心裂肺的痛哭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和天堂的母亲团聚(合坟)去了,父亲的心愿也圆了。父亲,安息吧!你们虽然都走了,但您们对儿女们的教诲永记心中。</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走了,带走了女儿的牵念,把思念让风儿捎去远方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3日,在老家菜地上的背景,这也是堂兄在完成父亲的心愿,让弟弟把父亲建业完整的继承延续下去。这也是父母亲对堂兄一家关爱有加值了。</p> <p class="ql-block">2021.3.2日,小女要回去上班,父亲拉着手不放。生活中的无奈只有自己能体会。</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