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东水关遗址公园坐落在南京内秦淮河风光带。东水关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div><div> 从东水关遗址公园登上城墙, 领略下其中一段的感受。</div>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内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div> 城长连翁城在内达37.4公里,都城辟有13座城门,13616个垛口,二百多个屯兵窝棚,墙高14~21米,基宽14米左右,上宽4~9米,全部用砖块条石砌成,沿江的墙段部分以岩石峭壁作为墙身和墙基,保留了石城的特色。所用城砖,统一规格质量,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每块砖上均有铭文记着出产的州府县官员,保甲及工匠师的姓名,遇有质量问题就要追究,这就是几百年前的承包责任制,但这种责任是以头颅来担保的,因此城砖质量非常优良,六百年来都未见严重的分化。</div><div> 南京城墙的形状是按地形变化决定的,以当时作战的军事要求选择走势,不是采用方形对称的古制,而是依山环水,据山脊筑城,并连接河湖作为城壕。这样南京城就形成了多边的自然葫芦形。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不讲虚华最讲实用,不拘古制,以适为宜的务实创新的作风。<br></div><div><br></div> 城墙上的几棵大树可供人们休闲纳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得感谢小鸟运来的种子和前人们的辛勤培育。<div> </div><div> 边走边欣赏着周边的景色。<br></div><div><br></div><div><br></div> 《初春》<div><br><div><br><div><br></div></div></div> 两只喜鹊闯入了我的镜头,拍下了这张《双喜登笼》 城墙下的比赛正在进行<div><br></div> 护城河边的垂柳,展现着春天迷人的色彩。 城墙由此向西右拐,将经过秦淮风光带的主景区。<div>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br><div><br><div><br><div><br></div></div></div></div> 老门东历史街区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位于南京夫子庙箍桶巷南侧一带。历史上的老城南是南京商业及居住较为发达的地区,亦称“历史上的富人区”。如今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木质建筑、马头墙,再现了老城南的原貌。 视线远眺,可看到紫金山的身影,著名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坐落在那里。毗邻钟山风景名胜区。 城墙左侧,可近距离看到复制再造的明代大报恩寺塔和耸立在翠柏间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div> 纪念碑所在地是无数先烈牺牲的地方。</div><div> 所看到再造的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大报恩寺遗址所在地。<br></div><div><br></div> 史料记载,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br>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史料描述,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无言的历史,它见证并亲历了人类历史的变迁。遗憾的是,在漫长的变迁中,有些建筑永远地消失了。毁于晚清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就是其中之一。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一组非常漂亮的琉璃构件,从一个侧面再现了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塔”的伟大建筑。<div>如今,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得以重建,是盛世使然!</div> 再次回望下,重建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巍峨壮观!!! 城墙右侧,前方看到的就是中华门城堡了。 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古代防御的工事,是封建帝王的遗迹现在已失去了功用,已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br> 在目字形的城堡上散步,不难想象当年建造的艰难和战争中攻守激烈的场面。由4道城门, 三道翁城组成。每道城门除置有铁皮包严的木质大门外,城堡上下还设有27个藏兵洞,可埋伏士兵3000多人,以对付困在瓮城中的敌军。今千斤闸虽已毁坏,但从城上石槽仍能看出当年设计的机关原理。<br>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个藏兵洞,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瓮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条宽11米的斜坡式登城马道,供守军策马登城,并便于拖运作战物资,马道下的外侧还各有一排7个小藏兵洞。城门都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个千斤闸。到了最后一个堡垒的时候,可以看到数个藏兵洞。 门拱内千斤闸门用的石闸槽。 着汉服的母女,行走在城堡一侧的步道上,仿若穿越在时光隧道之中。只是身背的相机露出了端倪。 <div><br></div><div> 城堡另一侧马道旁,一对新人正以古城堡为场景,留下最真挚的永恒纪念。抒发了人们对古城南京的挚爱和自豪。</div> 城外脚下是跨越外秦淮的长干桥,桥长100米,桥名是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刘伯承元帅的题字。桥正对城门,城门上书“中华门”三字,是1928年由聚宝门改现名时蒋介石手提。这一带是秦淮河河谷地带,是最早开发南京先民们的聚居地之一,自古繁荣,也是南京建城最早的越城旧址,至今有2500余年。金陵第一寺三国东吴的建初寺也在这一带,故名长干里。有一个成语一定耳熟能详。李白“长干行”一诗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爱情故事就源出于这里。<div> 看着被打的千疮百孔的城堡,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中的中华门战斗就发生在此。无数抗日将士前赴后继.....<br></div><div> 历史不容忘却!<br></div> 城门内的石板路,记录了城墙的年轮和祖先的智慧,亦承载着历史的过往。 古城的发展,伴随着不断的扩大,向着特大规模的都市挺进。 华灯初上,伴随着远处霓虹灯的闪烁,我肚子也饿了。<div>回家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