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漳州(芗城、龙文)

如水

走进芗城 <p class="ql-block">  芗城因芗江而名。芗江,原指九龙江北溪(今芗城区浦南镇至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以东)一段河流。明嘉靖《龙溪县志》载有“芗江书院”,即位于该段江岸,其附近有一古渡口,称芗洲渡(明嘉靖《龙溪县志》)也称香洲渡(清乾隆《龙溪县志》)。随着年代变迁,芗江涵盖河段逐渐扩展,至民国时期,九龙江西、北溪流经漳州城附近段落均被称为芗江,芗江也成为漳州城的代称。1985年地市合并,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县级)取芗江之芗字,改称芗城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城古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漳州古城,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唐宋以来拥有“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漳州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当数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及“两京敭历”两座明代牌坊和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闽越雄声”与“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尚书探花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林士章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坊坐北向南,坊宽8米、高11米、大方柱边长米。正楼四坡顶,顶部檐下正中置镂雕一龙衔顶、双龙盘边、祥云托底的竖匾, 匾上直书“恩荣”二字。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其下以梁枋隔层,各有铭文及人物等雕刻。再下门额大梁,梁上一面刻有双龙浮雕,另一面刻有双凤浮雕。建筑与两京敭历坊相似。</p> <p class="ql-block">  两京敭历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蒋玉山、祖父蒋相立。蒋孟育,龙溪人,万历进士。曾与张燮、郑怀魁等漳州才子合称“七子”。在漳州结“玄云诗社”,坊坐北向南,正楼四坡顶,顶部檐下正中置镂雕一龙衔顶、双龙盘边、祥云托底的竖匾, 匾上直书“恩荣”二字。正匾两面分镌“三世宰贰”、“两京敭历”。正匾以下,用梁枋隔层,刻有铭文。再下门额大梁,梁上刻有双龙浮雕。此坊以圆雕四力士置正楼顶部四解去撑坊顶。力士造像古拙中透秀气,严谨里露诙谐。</p> <p class="ql-block">  勇壮简易坊,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圣祖赐蓝理立。蓝理(1949~1720),字义甫、号义山,漳浦人,曾任天津等处总兵、福建提督、左都督,挂镇朔将军印。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行动中,他战功显著,曾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随靖海将军平澎台,在澎湖拖肠血战,救施琅出重围。清圣祖曾领蓝理解衣面亲抚其瘢,并先后御书两匾赐之。坊坐东北向西南,坊宽米、高12.5米,十二根坊柱分为四组隔成三间,每组三柱纵向排列,中间大方柱边长方米,前后小方柱边长方米。正楼四坡顶,顶部檐政正中置镂雕一龙衔顶、又龙盘边、祥云托底的竖匾,匾上直书“御书”二字。其政是两面分勒康熙所赐御书“勇壮简易”和“所向无前”正匾。正匾以下,用梁枋隔为三层:上下二层各嵌三块镂空双面雕花版;中层两边各雕一站立人物,中间阴刻楷书大字,记载蓝理历任官职及受康熙奖赏的盛况。再下是大阑额,其上刻有双龙、云纹的浮雕。正楼两侧是各为两层的边楼,各楼均设四根小柱支撑三面出檐的楼盖,柱间俱嵌有镂空双面雕花版。其中多块雕着洋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  闽越雄声坊,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圣祖赐许凤立。许凤,福建海澄人,清初名将。曾任总镇福建漳州总兵官、荣禄大夫、左都督,坊坐东北向西南,坊面宽11.2米、高12米,十二根坊柱分为四组隔成三间,每组三柱纵向排列,大方柱边长米,小方柱边长0.3米,正楼四坡顶,顶部檐下正中置镂雕一龙衔顶、双龙盘边、祥云托底的竖匾, 匾上直书“恩荣”二字。其下正匾两面分刻“闽越雄声”和“楚滇伟绩”。正匾以下,用梁枋隔为三层:上下二层各嵌三块镂空双面雕花版;中层两边各雕一站立人物,中间阴刻楷书诰布。再下是大阑额,其上刻有双龙、云纹的浮雕。正楼两侧是各为两层的边楼,各楼均设四根小柱支撑三面出檐的楼盖,柱间俱嵌有镂空双面雕花版。其中二楼朝向正楼大柱两边及一楼东边正向的青石镂雕花版,各有五块雕着洋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漳州府文庙</p> <p class="ql-block">  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绍兴九年(1139年)复原址,历代多次修缮,漳州府学亦设于此,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原为漳州府治旧址。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故此址有“紫阳古署”之称。原堂高7丈,雄冠一时。府衙历代屡有废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复建二堂、川堂及仰文楼”。府署原范围甚大,今存衙署及仰文楼址,可见旧墙厚达1.2米,砖、石用材俱大,系府衙古制。1927年元月,北伐军东路军将其更名漳州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纪念亭建于1921年,位于园内道路正中间,上面镌刻有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等碑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霞东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霞东书院,又名文昌宫,位于漳州市芗城区盐鱼市街。原是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福建提督蓝理在漳城的行政公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漳浦县人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利用闲置的蓝公馆创立为霞东书院,并塑文昌帝像祀焉。道光元年(1821年),长泰县人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黄步蟾重建霞东书院,前知县姚莹为之记。道光十一年(1831年)增建讲堂并充祀业。1988年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山寺</p> <p class="ql-block">  南山寺在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九龙江南畔的丹霞山麓,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龙江,面积4万平方米。据《龙溪县志·古迹》记载,它原名“报劬崇福禅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陈邕所建。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佛教大寺院。国务院于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为全国142座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阿弥陀佛石造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威镇阁</p> <p class="ql-block">  威镇阁,俗称八卦楼,是漳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威镇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数百年间,几经毁建。1997年重建,为三层八角楼阁,占地9亩,高57.88米,踞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与建在芝山上的威镇亭遥相响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桥</p> <p class="ql-block">  中山桥,旧称“南桥”,又称“通津桥”,俗称“旧桥”,横跨九龙江上。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初为浮桥,后易以石,1925年至1926年用钢筋混凝土新建桥及桥亭,命名“中山桥”。桥南北走向,长467米,宽8.9米,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桥亭通高9米,底径5米,平面呈六角形,用6根圆形水泥柱顶托六棱长尖顶,亭中为六角形巨柱,六面各嵌一磨光石碑,东西两面各刻“中山桥”三大字,其余四面分别刻有“重建中山桥记”。</p><p class="ql-block"> 2013年,中山桥及桥亭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漳州古武庙</p> <p class="ql-block">  漳州古武庙是漳州现存最古老的武庙,是全国四大关帝祖庙之一,也是漳台武庙的主庙之一,最早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明清年间多次重修。因古武庙是历代漳州官府举行春秋二祀之地,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88年被列为漳州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元庙</p> <p class="ql-block">  龙眼营是漳州保留至今的最古老的街名之一,而通元庙就坐落在龙眼营街的南端。通元庙始建于明代,后增二楼后殿,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僧慧照建。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攻克漳州,纪律严明,下令不占民房,不扰民宅,其士官均住于宫观、祠堂,侍王李世贤在此设立指挥部,故又称侍王庙。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宫井</p> <p class="ql-block">  宋绍兴九年(1132)凿建,宝庆三年(1227)重修。井栏用整块巨石凿成。一说此井位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漳州剌史林冼所建的法济寺内,是法济寺井。据《龙溪县志》载,此井“在城西旧天妃院,泉极甘美,辟瘴疠”,称“天宫井”。1988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洪坑村</p> <p class="ql-block">  洪坑村,古称“鸿湖村(鸿湖社)”。相传唐贞元二年(7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女婿戴君胄后裔,携历代祖宗神牌,徙居龙溪县游仙乡墨溪(今天宝镇墨溪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嗣后二十六世戴从宣(宜)由墨溪迁至洪坑开基,为鸿湖社始祖,繁衍裔脉,至今已有640多年,传衍至四十七世。古民居为戴姓聚居地,占地100亩,前后各有池塘。池塘呈狭长弧形,将整个村落环抱其中,故得名“鸿湖”。</p><p class="ql-block"> 清朝康熙末年,戴氏三十六世孙戴富(字伯嘉)与四子经营粮、布生意,开设当铺,富甲一方。他带领子孙,连续四代人先后在村北面建造七房三进、五进美轮美奂的大厝,历经雍正、乾隆两朝(1722~1795年),形成古建筑群。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宝寨</p> <p class="ql-block">  天宝“大寨”,址在天宝镇大寨村,始建于明嘉隆年间,原为土楼。清乾隆二年九月重修,改为砖建。圆形,环寨有108间房子,总面积约60亩。内中房子约有百余间。寨有三门:南门门额上石刻“天宝寨”三字,内侧立有一石碑,题有“列祖行实坟茔之记”,落款为“清康熙四十年七月建”﹔东门门额上石刻“壁星辉”三字。西门最小,无字。大寨为芗城最古老与最大的楼寨建筑,寨内现在仍居住大寨村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语堂故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天宝镇珠里村五里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的祖籍地。建有林语堂纪念馆及林语堂天宝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尊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玉尊宫座落于天宝镇珠里村,始建于唐代,历史上四易其名,两度迁徙,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是台湾玉尊宫的祖庙。1999年</span>由台湾宜兰草湖玉尊宫管委会捐资600多万元人民币重建。新修后的玉尊宫占地10亩,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玉尊宫殿内五个神阁均用檀香木群雕构成,共雕塑2万多种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雕塑造型多姿多态,形象各异,无一雷同;殿中两根蟠龙古石柱是唐代遗留下来的文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殿门进口处两侧,分别置有两只石麒麟、两只石象和两只石鼓;殿堂三重庙顶,用琉璃瓦铺盖,中梁与屋檐用瓷片雕塑、剪贴各种神兽造型,色彩斑斓,神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洲书院</p> <p class="ql-block">  松州书院在芗城区北郊浦南镇松州村。开创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曾聘陈元光之子陈向为教席,系福建第一家书院。松州书院历经历代重修,一直保持前落为崇祀陈元光及其部将的威惠庙,后进为读书处的“庙堂兼书院”的特点。至同治三年(1864年)于太平军入漳之役被烧毁。后重建。解放后利用为粮食仓库。“文革”中破坏严重。现书院前殿莲花座尚存“宝右戊午(1258年)朝王会造”镌字。莲花座下镌有“朝王会”会首名单。<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松洲书院有</span>“八闽第一书院”之誉,2005年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元光墓</p> <p class="ql-block">  陈元光墓位于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上。陈元光殉难于征战中,就地安葬在大峙原。唐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于龙溪,奉敕移葬于龙溪石鼓山,墓碑书刻“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马、石虎、石羊、望柱各一对。前面公路旁“五叠石”上,有镌刻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溪村</p> <p class="ql-block">  九龙江北溪一路蜿蜒流淌,自西向东来到千年古镇浦南,在双溪村转了个弯,改由北向南继续行进,溪水的冲积让这里水土肥美,两岸近处竹林成排,远处青山叠嶂,风景独秀。在数百年前,双溪村的先人们结伴来此拓荒,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起初依靠耕种谋生,日子并不宽裕。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商贸往来多为水运,一些嗅觉灵敏的村民从中看到商机,开始经营渡口贸易和劳务输出,逐渐走上富裕之路,在历史上村里曾经出过几个大户人家,名誉十里八乡,村中心的一座圆形土楼见证过那段辉煌的岁月,它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北溪南畔,又像一位年迈的老者安静地注视着村子的变化。据说清朝年间社会开始动荡,双溪族人便兴建该楼,用于聚族而居,防御匪患袭扰。</p> <p class="ql-block">  福慧宫分为三层楼,一楼为太子太保殿,二楼为大雄宝殿,三楼为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日升楼,是漳城近郊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土楼,楼形内高外底,呈雨伞状。该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朝东,为雨伞形土楼。楼内一层为单元式,二层为通廊式。楼径为24米,面积1052平方,环楼设有30间房子、两层共59间。楼中大埕地面用条石铺设呈八卦状,中有一水井。</p> 走进龙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龙文区于199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1月正式成立。地处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区内水网稠密,南临九龙江西溪,九龙江北溪由西向东、九十九湾由北向南贯穿全境。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辖区内有距今一万多年的云洞岩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址、距今近千年的北宋石亭“仙亭”及南宋仙亭岩寺旧址、始建于元代的崎下桥、国宝中药片仔癀发源地璞山寺遗址等一批文化古迹,云洞岩留存着距今近1100年的五代许碏题刻、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朱熹题刻等共200多处摩崖石刻。历代许多名人在龙文这块土地上或开坛设学或隐迹修学,如朱熹、林釬、丰熙、蔡烈、黄道周、弘一法师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洞岩</p> <p class="ql-block">  云洞岩在漳州市东20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誉为“闽南第一洞天”、“福建第二碑林”、“丹霞第一洞天”、“闽南第一碑林”的风景文化名山,有大小洞穴四十余处,历代各体书法题刻二百余处。</span>据《漳州府志》记载:“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曰云洞。”相传隋朝开皇年间,有潜翁者养鹤于石室中,而鹤时飞鸣于山上,乡人见之,故又名“鹤鸣山”。云洞岩摩崖石刻于1985年10月被福建省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桥古村</p> <p class="ql-block">  湘桥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也是著名国画家黄稷堂祖籍地</span>。古时,当地人称这段河流为湘水,湘水之上,村人架了一座桥,把溪流两边的村落连为一体,这座桥因此被称为湘桥。传说湘桥的村名就是从此而来。后来桥毁了,湘桥这名字却保留了下来。湘桥村有十一座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华佗庙”、“黄氏家庙”、“大夫第”、“钦赐翰林第”、“进士第”、“贡元第”较为著名。其中大夫第、华佗庙、翰林第等七座古厝群面朝九十九湾一字摆开,均坐东北朝西南,每座之间留有2米多宽的通道,座座相连,总长200多米。每座古厝结构规格大致相同,为五进式或三进式。屋前石埕连片,都设旗座,立旗杆,旗杆石上有凿孔,依官阶大小分为圆、方、六角、八角等形状,旗座四面雕有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兴堂</p> <p class="ql-block">  永兴堂庙二进,中有天井,两廊,坐北朝南,前殿悬山顶,后殿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始建于明代,清代和近现代均有重修。有古石碑二方。庙前有大埕,左侧有厢房,专祀广济禅师,右侧是东港溪。溪岸有三株古榕树,其中两株树桠交合而生,成拱形,溪边有绿篱,配有凉亭、拱桥等数景。</p><p class="ql-block"> 永兴堂石佛于明天启五年(1625)雕造,石佛共6尊,用白花岗岩石雕琢而成。其中弥陀佛坐像1尊,高0.88米,宽0.8米,座刻“天启乙丑石仓林正宇……等同舍”字样。韦陀立像2尊,高1.48米,宽0.6米,底部刻“信士信女同舍,天启五年立”。三宝佛坐像3尊,通高2米多,宽0.6米-0.64米,背部刻字难辩,底座刻“明天启五年”。雕刻工艺精巧,造像完美壮观。2000年被公布为龙文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聚奎岩</p> <p class="ql-block">  聚奎岩为三峰山之一,在漳滨社区、岐山北面。山原有石如,名曰“龟”。五代时僧楚,先于瑞竹岩结庐静修,后越岐山辟建聚奎岩寺,位于山麓。山中有“龙会洞”。宋末忠臣名士陈格曾读书山中。因山石称瑞龟,取龟字与“奎”谐音,更名“聚奎”。旧志载,“康熙元年,僧顺熙重修。有石如室,下可坐百人,泉出其中,清冷可爱。近僧复于岩边再辟一洞。”清乾隆十九年(1755年),大学士张川直于殿中题联:“曼幻山中赦将毫彩明应翠;心容足俊锁却禅关任白云。”寺内有清时八角莲花壶,刻“额首僧”三大字。寺几经废修,近年修有大雄宝殿、药师殿、祖师殿及僧舍。<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聚奎岩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室岩</p> <p class="ql-block">  石室岩,位于梧桥的三峰山。明万历年间,僧人云国师(俗称龙裤国师)以若穴建寺庙坐北朝南,冬暖夏凉,由石梁、石柱、石板构筑而成。室内成方形,巨石为壁,地面平展、面积20余平方米。寺内供奉三宝佛、观音、地藏王、伽蓝等菩萨,也是国师传经讲律的法坛石室岩大门額刻“闲云石室”4个大字,石室前柱有九皋居士(明大学士林)题刻“云封片瓦乾坤古,月度三峰世界清”。还有绳其居士(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继祖)题刻“无树非台还是佛枕石漱流即为禅”。寺庙门顶梁上刻“法座连星斗,禅心定水云”,在寺庙前檐顶石上着近尺大的“斗牛”两字。此外,寺庙周边裸露的巨石上也留下了不少题刻。1980年后,寺主持对“法界藏身”殿堂翻新,又募化新建一幢二层楼殿堂;上层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弥勒、韦驮等;下层为“国师殿”,供奉龙裤国师、罗奉先状元(法名念)等还新建“日清塔”。至2007年,石室岩寺占地4000年方米,殿堂并寺舍7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近在石室岩寺庙的右前下方,复建一座完好的“飞来塔”(舍利塔)。2000年被列为龙文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飞来塔,据传说是开山鼻祖龙裤国师从京城带来之物。石塔为葫芦顶四方形舍利塔,高5米,宽2米,四周有精美的花纹浮雕,镌佛名、佛咒及“祝圣延寿”、“保国佑民”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釜山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  釜山城也称“长桥城”,距漳州府衙约7公里路程。据《漳州府志》所载,“长桥城,里人林士章建”。该城为明朝漳籍名宦林士章在仕途中辞官隐退于故里漳州城北的郊区,并于长桥兴建土。于万历九年(1581年)始建,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建成,工程历时13载,总占地面积75亩,约合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城开四门,南边为主门,名曰“迎台门”,西边为辅门,名曰“孚兊门”,另有两道虚门分别处于东、北两侧,其名未见记载。釜山城历经400余载风霜,几经损毁,现只余西南侧一段200余米城墙。2000年6月,釜山城的“桥头古城墙”列为龙文区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扶摇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扶摇关帝庙位于郭坑镇扶摇村。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始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清光绪十年(1884)两次重修。依山而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主体建筑共两进,面阔五间;主殿前檐石柱,是清光绪十年扶摇村的台湾杨氏乡亲从台湾捐资定制的。附属文物主要有瑶山顶部明代寨堡镇安寨、山麓13座陶窑遗址等。2009年,扶摇关帝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霞州石楼群</p> <p class="ql-block">  霞州石楼群由七座建筑独特的石楼组成,即:景良楼、安泰楼、岸脚楼、仰凤楼、二厝楼、四楼、后楼。楼以“七星”布局,俗称“七星坠地”。石楼群前还开凿了一条宽40 米的人工运河,以运输石楼群数以万斤的石材。因灾害损毁,现仅存三座石楼:景良楼、仰凤楼和黄氏古民居(四楼)。石楼群建设了三代人才完工,民间相传有霞州富也没有霞州的厝!2000年被列为龙文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景良楼位于龙文区郭坑镇郭坑村霞州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清代霞州海商黄朝绩所建,该建筑由泮池、景良楼(石楼)与大夫第组成,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3650平方米,建筑面积395平方米。石楼原为三层,现仅存一层,高约8米。楼内有祖堂“大夫第”,两落一天井,两侧设廊房。霞州地处九龙江畔,古有霞州港通洋。该建筑装饰保存“洋人献宝”石雕、“番汉共处”图案与灰塑洋人形象等外来文化艺术原素,反映了海洋商品经济意识,具有海丝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景良楼大夫第具备十分直接和重要的海丝文化内涵,其由清代漳州海商巨贾黄朝绩用贩洋通番所获财富倾资所建,在营造过程中融入了海洋思想和文化特征。现前厅大门前保留一对洋人献宝图青石抱鼓石,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鲜明的"红毛番"特征,前廊山墙马头石凹堵内雕刻番汉共处的石雕人物图案,前厅正脊燕尾脊也保留了始建时的洋人灰塑原物一一从营造背景分析并考察其特殊的建筑特征,是我省人民具有代表性的海丝文物建筑。</p> <p class="ql-block">  仰凤楼,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二层建筑,平面呈方形,中有天井。建筑下层为石条砌成,上层为砖木结构。楼门石质额匾镌:“仰凤楼”。仰凤楼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是当地较典型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黄氏古民居,位于龙文区郭坑镇郭坑村霞洲社东,始建清代中期,原是四进二层石楼,两房以厢房相连,外围一圈护厝,俗称“四楼”,为黄氏族人世居。现存主体建筑为第三进主楼和二、三进之间的厢房及石院地基。该建筑为地方传统石楼,颇具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鼎寨山</p> <p class="ql-block">  鼎寨山山势温婉,海拔268米,是漳州市龙文区最高点。位于九龙江冲击平原东北侧,向西南可俯瞰整个漳州平原,因山顶中心内凹而两侧较高,形似“鼎”而得名。留有唐时“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陈政、明朝“神机妙算”刘伯温等名人的足迹传说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日天子”戴时宗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