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列的、各举一端的非流水句是完全对称的,给人以静止的感觉,它可以用“十”字形来表示。而流水对中却存在流动性(我们不用“线性”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说法)与对称性的矛盾,它给人的感觉是“流动的对称”可用“卍”字形来表示。 对流水对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流动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其次,在流水对中,流动与对称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称性强,会抑制流动性的显现,而对称性弱,则会为流水性的充分显现创造条件,反之亦如此。 因此,下面我们根据各型流水对的情况,先讨论造成流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再讨论对称性的显隐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一 流水对出句意思中的提示性 流水对的特征是出句与对句间的语义流动性。对这种流动性的感受可以是在读了出句之时,也可以是在读了对句之后。 自然,前一情况中的流动性强于后一情况。前一情况的流动性之所以较强,是因为这一情况中,出句具有提示性,它通过一些词汇语法手段,暗示还有紧相连贯的后续语义内容。 可见,出句提示性的有无或多少,是决定一个对偶联的流动性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节专门研究出句的提示性。</p> <p class="ql-block">(二)对于答案的期待这主要存在于第七型中。这一型中当出句不用反诘语气时,提示性要相对强些;而当用了反诘语气,则提示性弱一些。因为反诘语气已经对答案有所暗示了。关于这一点,比较下面两个例子,就能明白。例一为无名氏题山东日照天后寺曰:“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例二为前举“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就出句提示性而言,例一强于例二。</p> <p class="ql-block">(三) 对主要意思的期待这主要是指一些偏正复句。首先,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句,其出句基本上没什么提示性,如梅尧臣《寄题石埭权县乐尉碧澜亭》:“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这一联因为出句、对句均未用关联词,所以,其出句基本上没有提示性。只是在看了对句后,人们才发现这是流水对。反之,如果用上关联词,变为:“只为危楼喧晚鼓,便瞻惊鹭起寒汀。”这样出句便有提示性了。</p> <p class="ql-block">其次,“推论性”因果复句,不论用不用关联词,其出句都有提示性,如杜甫《独酌成诗》:“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这里没有关联词,但由于是推论句,故出句中一般会用一些有特点的副词,如犹、岂等,而这些词本身可以暗示下面还有话要说。楼钥《本强则精神折冲赋》:“本既强固,人斯服从。”这是用了关联词的。事实上,因果关系本身就含有时间先后相承的意义,故借此造成的偶对,也就构成了流水对。</p> <p class="ql-block">但如果不用关联词或其他虚词,人们在看到出句时,可能会想出句所说的是孤立事件。而如果用了关联词,出句便有提示性了。而条件关系,邢福义先生经研究,认定它属因果关系的一大类。既属因果关系类,则它同样暗含时间的先后,是徒有投机条件,然后才有结果,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流动性。首先,当出句是虚拟假设时,出句便具有了提示性。即使出句不用关联词,也是如此。如杜甫《伤春五首》之三:“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p> <p class="ql-block"> 事实是,在唐代宗时,程元振专擅朝政,导致内怨外患,当时唐代宗已采纳建议,流放程元振并至其死于流放地,故“不成诛执法”是虚拟性的假设。而虚拟性假设,即使不用关联词,人们也知道后边还有话要说。当然,要是用了关联词,则提示性更强。 如楼钥《孟荀以道鸣赋》:“苟非一鸣之善,曷能万世之知?”其次,非虚拟性的条件句,如果出句不用关联词,则其提示性要差一些,如苏轼《通其变使民不倦赋》:“欲民生而无倦,在世变以能通。”</p> <p class="ql-block">对此我们要看到第二句(对句)才明白这是由条件复句构成的流水对。单看第一句,我们对第二句仍会有多种期待,比如,接下来的一句也许会是“冀国强而不衰。”要是接下来真是这样,就不是流水对了。 相反,非虚拟性的条件句如果在出句用了关联词,则自然具有提示性,如宋。楼钥《尊贤则士愿立朝赋》:“惟克尊于贤德,斯愿立于王朝。”后句承前一句的宾主而省了自己的主语,即后一句的主语是“贤德”。这是表示必要条件的条件句。转折复句上下两句意思相对立,似乎与对偶中的“反对”有些牵扯,但实际上区别还是明显的:转折关系的流水对,上下两句说的是一件事,不过是从不同的方面说罢了,如宋。楼钥《受降如受敌赋》:“今也勍敌问九鼎,庙堂朝臣争一毫。”就是将敌我双方进行对比,是说两件事。</p> <p class="ql-block">转折关系的流水对一般要用关联词。出句一般用“虽”,对句一般用“而”,如楼钥《仁孝二致同源赋》:“大抵孝之化也,先以博爱;仁之实也,本于事亲。苟志于仁,则岂好犯上;有一非孝,则适能害仁。虽运用或疑于前后,而本原不离于真淳。”对句也可以不用对应关联词,如王昌龄《诗中密旨》所引诗例:“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虽然对句没有用关联词,但是都有与转折关系有关的一些词,如“终”、“亦”、“必”、“聊”等,这些与前边的“虽”等词有一定的呼应。也可以不用关联词,如前举:“用若出于二致,理盖同于一源。”但句中也有些词暗示转折关系,如该例出句中的“若”。出句中用了转折关联词,或用了“若”之类表疑惑的词,那么出句就会有很大的提示性。让步关系的流水对与上述转折关系流水对情况相似,如:“虽重予天下之权,亦难居人上之尊。”这个“虽”是“即使”的意思,是由让步复句构成的流水对。这些流水对,其出句的提示性均很强。</p> <p class="ql-block">(四) 对进一层意思的期待这主要是讲上下两句为递进关系的流水对。家具店广告联“不但铺垫美,而且坐卧安。”这是递进关系,看到出句,我们就知道还有更进一步的事情要说。这是广告句 不是联 因为用了“不但”、“而且”的关联词语,故成为流水对。 这位大硕士说是联 而如果将关联词语去掉,就不成其为流水对了。这说明:递进关系流水对的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关联词语造成的。 递进关系的流水对不能缺省相应的关联词,其出句的提示性和整联的流动性均是由这些关联词造成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