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风雨沧桑道美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耿锡瑞 遆国宁</span></p><p class="ql-block">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最南端,三晋母亲河——汾河从县境中部由北而南穿流而过,形成了幽深险峻的河槽峡谷,两岸山峦起伏、丘壑纵横,交通往来全靠河上的一座座桥梁,我家乡附近的道美桥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道美桥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明朝。灵石县最早的明万历版县志卷一《建置·桥梁》篇中记载:“南关渡桥,在南关镇西;石曲渡桥,在道美里”,并于其后明确标注:“以上诸渡口俱汾河经流处,冬春木石成桥,夏秋撤去”。根据记载中两座桥的方位可以知道,“南关渡桥”即现在的道美桥,而另一座“在道美里”的“石曲渡桥”,则应该是今天位于南面下游不远处的石柜桥,是古代灵石、汾西两县及两岸百姓往来的主要通道。通过记载还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汾河水量大、河面宽、水流湍急,加上建造技术落后,道美桥只是一座简易桥,冬春枯水期木石搭就,而到了夏秋汛期河水汹涌,行人来往就必须通过船只摆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万历版县志记载中的“南关渡桥”</span></p> <p class="ql-block"> 那么,当初的“渡桥”又是什么时候成为石桥的呢?查阅历代灵石县志,我们发现民国版灵石县志卷十收录有县志总纂修石柜村人耿步蟾先生所作《重修道美通济桥捐启》碑文,其中明确记述:“吾邑灵石县道美村北旧有石桥,名曰“通济”,……乃自清雍正至今,几三百余载。”1992年版灵石县志对此也有详细记载:“道美桥,位于道美村汾河上。始建于淸雍正年间(1723—1735年)长109米、宽4.9米、高10米的8孔跨径不等的石拱桥。淸咸丰3年(1853年)至5年(1855年)因洪水危害,连年整修将8孔改为7孔。”由此可以确定,道美石桥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版灵石县志中收录的耿步蟾《重修道美通济桥捐启》碑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2年版灵石县志中关于道美石桥的建始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道美桥自建成开始,虽然中间也曾经过多次整修,把8孔改成了7孔,但桥的名称却并无变化,仍然叫“南关桥”。而到了民国时期,随着河水冲蚀、桥体老化毁坏,又再次重新进行了补修,桥的名字才随之改成了“通济桥”。这一点,我们从前面提到的耿步蟾《重修道美通济桥捐启》碑文中也可得到印证。至于民国版县志在卷二《建置·桥梁》篇中“南关桥在南关西,……通济桥在高壁镇,……以上十处石桥”的记载,并不能说明民国时期道美桥叫“南关桥”,之所以如此表述,应该是原封不动沿袭前朝县志文字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民国版灵石县志沿袭了前朝县志关于“南关桥”和“通济桥”的文字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道美桥是什么样子呢?笔者从小生活于道美村,儿时曾多次听村中老人回忆讲述,笔者的哥哥耿锡勇还曾在一些人家的老照片中看见过道美七孔石桥的模样:七个桥洞东面第二孔最大,第一孔最小,桥身路面随拱的高低而起伏变化,远远望去,整个桥呈现出东坡陡然升高、西坡舒缓渐低的优美曲线,耿步蟾先生在碑文中形象地称之为“虹腰卧月”,还是非常贴切的。</p><p class="ql-block"> 桥的两头与现在的情景也大不相同。桥东是大片芦苇地,过桥后不能直行,而是要左转下坡再经过现在的镇卫生院门口和铸管厂门口才能前往南关旧村。桥西有庙,桥头有亭,亭中有碑,碑文内容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附近乡村30余名考中秀才的学子为褒扬枣岭村“修身书院”教书先生胡良弼(1992年版县志记载中为“胡良卿”)所立的教泽碑,亭上面刻有对联“春风化雨恩浩荡,身教言传德崇隆”,横批“尊师重教”;还有一种说法是,桥头所立正是耿步蟾先生撰写的《重修道美通济桥捐启》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放前的道美七孔石桥复原图(1),耿锡瑞根据群众口述绘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放前的道美七孔石桥复原图(2),耿锡瑞根据群众口述绘制</span></p> <p class="ql-block"> 道美桥交通位置重要。民国时期,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东征进入灵石,红一军团81师曾在这里与蒋介石国民党部队发生激烈交战。那是1936年农历二月中旬的一天,正在吃早饭的人们突然看到从西山上下来大队的红军人马,他们直奔道美桥,接着就听到了枪声。当时盘踞南关的是奉蒋介石命令援助阎锡山的国民党军关麟征部骑兵营,妄图凭借道美桥头坚固的工事阻扰红军渡过汾河沿同蒲铁路南下。担任主攻任务的红军英勇奋战,一面组织火力压制敌人,一面派出人手迂回到下游的道美、石柜,从汾河浅滩处涉水过河,利用苇地作掩护,突然从背后向据守桥头的敌人发起猛攻,与正面主攻部队前后夹击,经数小时作战,不但夺取了桥头阵地,而且全歼关麟征骑兵营,俘获敌军百余名,缴获战马百余匹,重机枪两挺,小炮一门,其它枪支弹药、军用物资甚多。战斗结束后,红一军团胜利南下,向霍县、赵城、洪洞方向挺进,这次战斗的胜利也给道美桥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东征历史资料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道美桥经过两次大的改建工程,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1954年汾西矿务局在南关置矿,1955年春,为满足运输需要,决定实施道美桥改建工程,将七孔桥改为八孔桥,以降低桥面坡度。据当时在南关矿任过职的老干部原国基老先生回忆:拆桥时因桥太过结实,不得不用炸药爆破,而且还发动集中了周围好几个村子的村民参与工程建设。其中的“压梢”劳动任务就是用石头垒起临时性分水坝,将河水分到河道的两侧。当时正是早春时节,天寒地冻,人们在水里劳动,用石头夹上树枝灌木条垒筑。8月10日,大桥整修工程告竣,特在东头桥下墩体上嵌碑刻石以示纪念。经此改造,桥中间虽然还留有一个小坡,可是通行能力却大大提高。1956年,南关经道美桥至富家滩的公路修通,重修后的桥也从此改名,正式称“道美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位于东头桥下墩体上的1955年重修道美桥竣工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5年道美桥改修动工痕迹,东面第二孔、第三孔桥洞为青石加水泥勾缝,其余都是沙石砌筑</span></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道美桥的两侧由于没有栏杆,只有一层石条护边,由此导致好几个人从桥上掉下去,虽然有惊无险,没有酿成死亡事故,却引起了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1981年,在南关镇时任镇长郭辉的努力下,桥东头至电厂的柏油路修通,同时对道美桥进行了桥面改造,桥中间的小坡最终被削平。改造后的桥中间走汽车,两侧比中间桥面高出约20公分作为人行道,还加装了护栏,行人的安全性大大提高。笔者当时正是十八九岁的青年,曾亲眼见过此次修桥,记得主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祖籍仁义村的申姓工程师,基本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把桥面取平,然后横向挖槽,每个槽中放入两根预制梁,梁中间焊接再浇筑形成一根完整的横梁,每根横梁两边各伸出桥边约一米五,伸出部分纵向再放置预制梁,这样既加宽了桥面、加固了桥身,还形成了七八十公分宽的加装护栏的人行道,安全性大大增强。这种建造布局一直延续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0年春,南关镇油路工程开工庆典,路桥指挥部人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0年秋,南关地区油路桥梁工程竣工仪式后,指挥部人员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道美桥</span></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两次大整修的道美桥坚固无比,近三十多年来经受了数次汾河洪汛冲击。1996年夏,汾河上游一带连续数日强降雨,水库纷纷开闸泄洪,形成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峰,灵石全县多处河坝垮塌,县城及沿河村镇受灾严重。这次大水笔者曾亲眼所见,浩浩荡荡的黄色河水如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一路咆哮而来,即刻淹没道美桥洞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桥墩上激起的水花浪点不断跳过栏杆,敲打着桥面,桥下波涛汹涌,雷声轰鸣,人走在桥上仿佛置身于大海上航行的巨轮,场面非常震撼。而据家乡一些老人回忆,汾河洪水最大时可以完全淹没桥洞,从桥面上越过。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力量,道美桥却能岿然不动、安然无事,桥体之坚实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道美桥屹立在汾河上已经三百余年了,历经风吹雨打、洪水冲击,依旧用她的身躯默默地承载着重压。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桥西的道路从一般县乡公路到贯通山西南北的省道国道二级公路、一级公路,路面一次次加宽,道美桥的车流量越来越大,古老的桥身正在不断老化。近日,笔者在实地考察时发现,西面桥墩下起保护桥墩和分水的“铧尖”已不复存在,桥墩基部也有破损,再次整修已是迫在眉睫。为了缓解桥的压力,近年来在北面不远处的上游杏卜村仁义河与汾河交汇处,政府又建起了新的大型公路桥梁,加上两岸建筑堤坝的逐年抬升,道美桥的身姿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雄伟了,但她依然在发挥着作用,伴着人们的脚步和车辆的轰鸣走向远方,依然是家乡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在的道美桥</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耿锡瑞,灵石县南关镇道美村人,1965年生,1989年大学毕业后在道美中学任教,后随学校迁入县城、静升,现在灵石一中生物实验室工作。业余时间爱好民间收藏,醉心于传统工艺品制作,常行走于县内外古村落间,研习古建工艺、搜集老旧物件乐在其中,偶有文字在一些网络媒体刊出。</p><p class="ql-block"> 遆国宁,临汾市尧都区人,中学教师、档案工作者,现为灵石县扶贫办挂职干部。爱好地方文史研究与写作,参编过灵石一中校史、县政协文史丛书《冷泉烟雨》,执编县政协文史丛书《永远的丰碑——灵石籍特种兵与神秘的816地下核工程》,作品散见于《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晋中日报》《文化晋中》《灵石文史》《灵石政协》等报刊及新闻媒体。</p><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大多为作者考察中所摄、所绘,部分历史照片选自相关资料,编辑部梁志友主任提供了上世纪1980年代修桥修路时的开工、竣工照片,在此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b>责任编辑:</b>梁志友 张 钰 遆国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