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老人王会悟

银杏树

秋日的邂逅 文/陈慧 诵/银杏树 <p class="ql-block">  &nbsp;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和爸爸在花园里散步,和熙的微风,偶尔的鸟鸣,空气中弥漫着阳光的味道。树影婆娑的林荫道上,一位老人缓缓走来,清瘦的身材,银色的短发,岁月的痕迹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王老,出来走走”。“哎,天气真好,您也出来啦”。爸爸与老人打着招呼,“奶奶您好!”我问候着,相视间老人家的眼眸竟是那么的清丽“。“这是我女儿陈慧。这位是王奶奶,第一次党代会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就是她安排的。”我肃然起敬,“王奶奶您真是了不起!”老人家笑了,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世界属于你们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王奶奶和我们聊了会儿家常,她亲切的话语,深邃的眼神,宛若一束光,将教科书上遥远的历史映照在我的心里。从此,我记住了这位气质高雅、身世不凡、有着清澈目光的住在我家楼上的王会悟奶奶。</p> <p class="ql-block">  我开始关注她的信息,王会<u>悟</u>1898年出生于浙江乌镇,1919年在上海任中华女界联合会秘书时认识了回国交流的留日学生会代表李达,1920年2月他们结为伉俪。1921年李达负责第一次党代会的筹备工作,他将会务交给了妻子。党的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李汉俊家里召开,王会悟望风时,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刻报告,代表们迅速撤离后,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包围了李家,询问聚会情况,李汉俊用流利的法语答复,是几位教授来讨论意大利文学。于是大会停了两天,王会悟提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她亲自预订了房间,托旅馆代雇了一艘画舫游船。代表们在船仓里开会,她坐在船头放哨,见有其它游船靠近,就哼着嘉兴小调,用扇子敲打船板,代表们闻声便把麻将搓得噼里啪啦响。就这样,一大在南湖上完成了全部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代表们把火种撒向全国,中国的历史从此写出了全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1922年7月16日,第二次党代会在她上海的家成都北路七弄30号召开,依然是她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在门口放哨。</p> <p class="ql-block">  100年前,那个乌云翻滚血雨腥风白色恐怖的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孕育在襁褒之中。是她,一位出生于书香门第,就读于教会学校的年轻女子,置个人的安危与不顾,凭着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胆识,超人的智慧和勇敢,在建党的史册上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多年前北京的那次邂逅,在我的眼前幻化成一幅图画:碧波荡漾的南湖,王会悟青春秀丽的身影矗立在红船上,犹如一尊女神的雕像奕奕生辉,辉映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