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会馆 游长子玉记造” 康熙帝坐像雕瓷

《阅章聆瓷》

游长子 (1874-1922),福建人,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塑名家。民国景德镇瓷塑名家曾龙生的开山师傅,擅长大型瓷塑,曾制作高大的《李白醉卧》等作品。也善于捏塑小巧的人像,据传捏成的人像面容常与他自己相似。<br> 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游大师当时制瓷条件恶劣,卖民间瓷器价钱很低,所以民品粗糙。清三帝瓷器是有钱人订制,所以做得精致。 这些瓷器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底部有一个洞,同时座椅上的龙头和椅背上镂空太阳纹饰是火孔和气孔,它与人的鼻子和耳朵的四个孔相通,现代烧瓷用电或煤,机器控制全过程,烧什么形状瓷器都不难。而古代烧瓷用木材,人工控制,要烧好瓷并非易事,特别是烧方形瓷器很容易变形。烧瓷过程中会有水气排出,如不开孔,瓷器就会变形;开了孔,热气里外走得均匀,水气也得排出,这也是游大师高超的火工技术。 瓷器底部都是麻布纹,而且是不规则的麻布纹,这就是清平底瓷器的特征. 清代瓷胚是放在手工织的麻布上,所以留下了麻布纹底。民国后瓷胚是放在机织平纹细布上,所以留下了平纹细布底或平底。 底款 “福建会馆 游长子玉记造” 中的玉字应理解为瓷, 玉成于瓷。 应理解为订制单位和工匠名两部分。<br> 网上可以查询到游大师还同时制作了雍正和乾隆帝的系列雕塑(同尺寸还有青花雕像) ,可以理解为海内外福建会馆内 供奉的一组先帝神像,用以缅怀康乾盛世。同时可以找到没有底款或者底款为“福建会馆”的类似雕像,尺寸缩小工艺退化显得粗糙。应该是后人仿造的。 和我前面收藏的另外一尊游大师出品的康熙立像一起对比下,可以看到人物开脸,服饰花纹配色等如出一辙,应该为游大师同一时期所创作的瓷塑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