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重建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于春节前夕试运行开街。据说开街以来,人山人海,人气很旺。我是个不太喜欢赶热闹的人,所以一直都不曾涉足此地。前些天,路经万寿宫街区,见街巷内游人不多,便弯了进去。可惜铁柱宫大门紧锁,无法瞻仰宝殿内部之风采,于是索性把区内的纵横街巷都转了个遍,并且有选择性的拍了一些照片。照片拍得很一般,偏于记实性,疏于艺术性。</h3> <h3> 一千六百多年前,南昌民众就先后建了两座祠庙,一是西山的‘’许仙祠‘’,一是城区的‘’旌阳祠‘’,都是为了纪念治理水患、拯救民众的许逊。许逊是三国时期吴国豫章人。史料记载,他生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卒于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按此推算,他寿龄为135岁。我不太敢信,可后来见一些相关文章都是这么引用的,所以权且信了。民间传说,宁康二年八月初一,许真君合家四十二口在豫章西山飞升成仙。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就是他。</h3> <h3> 许逊29岁开始学道,并隐居逍遥山金氏宅桐园(今西山万寿宫宫址)潜心修道,贤名广播。因朝廷屡加礼命,许逊于42岁时就任蜀郡旌阳县(今四川德阳县)令,以忠孝廉慎治理旌阳。离任时,蜀民感其德化,立生祠画像,尊称‘’许旌阳‘’,奉如神明。朝廷为彰其功德,遂将旌阳县改名为德阳县。许逊返回南昌西山后,继续修道传教,形成许逊教团,影响甚广。教团在传道过程中不忘进行济世利民活动,其中尤以治理水患成绩卓著,为百姓景仰。许逊仙逝后,其后代在他的旧居建‘’许仙祠‘’。而南昌广润门左侧,就是传说许真君立铁柱锁‘’蛟蜃‘’之处,故而民众在此修‘’旌阳祠‘’,又称‘’铁柱宫‘’,以表纪念。唐以后,历代皇帝皆尊许逊。宋徽宗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在道教神仙谱中,地位仅次于张道陵。后又加封西山‘’许仙祠‘’为‘’玉隆万寿宫‘’之号。到了明代,嘉靖皇帝赐南昌‘’旌阳祠‘’(铁柱宫)为‘’妙济万寿宫‘’。从此,许真君和万寿宫成了江西人的一种崇拜和信仰。无论省内外,国内外,凡江右商帮所到之处,必建万寿宫。据大概的统计,各地大小万寿宫多达1400余座。而玉隆万寿宫被称为天下万寿宫的发祥地,铁柱万寿宫则被尊为天下万寿宫的‘’祖庭‘’。</h3> <h3>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如北京的前门大街,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等等,构成各自的人文地标。而万寿宫就是南昌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南昌人难以割舍的情结。围绕万寿宫形成的三街五巷,更是江右商帮的云集之地,也是市井文化的集中体现之处。</h3> <h3> 清宣统三年(1911年),江西省商务总会在南昌合同巷兴建会址。民国初年,江西省商务总会改组为江西南昌总商会。</h3> <h3> 随着江西南昌总商会的成立,夏布经营商业者、手工业者在翘步街41号成立夏布会馆。这栋存世百年的建筑,见证了这个夏布商人交易的总集散地。</h3> <h3> 南昌醋巷清真寺,始建于1824年,大门呈八字形,正面上端石材匾额刻有‘’清真寺‘’三字。路过时,恰好有一戴回民帽的人在门口,便抓拍了下来。</h3> <h3> 万寿宫大门西边有个券形门出入口,又称金城门楼。门上既是隔墙也是防火墙。</h3> <h3> 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的显著区别在于:一个是黛瓦青墙,一个是黛瓦粉墙。万寿宫新街的屋舍,除木结构外,青砖墙面清一色的不施粉刷,典型的赣派风格。</h3> <h3> 七律 · 观万寿宫街区感赋</h3><h3> 嵯峨殿宇楼台丽,</h3><h3> 五巷三街瓦舍新。</h3><h3> 妙济真君垂万世,</h3><h3> 商帮江右惠平民。</h3><h3> 老街新貌遗风古,</h3><h3> 市井人家旧梦真。</h3><h3> 承继文明弘历史,</h3><h3> 一城风物四时春。</h3><h3> 阿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