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寻人不遇》里比尔•波特最后一天拜访的是天台的国清寺。我是2016年12月趁着在台州临海培训去拜访国清寺的,为了不引起麻烦,喜欢用微信记录生活的我,只好强忍着不写片字不发圈了。但比尔勾起了回忆,不忍了,回望回望国清寺,再神游一回,否则实在对不起国清寺留给我的美好印象。</p><p class="ql-block">国清寺给我美好印象是从那日在游客中心购买门票开始的。作为中国天台宗的发祥地 ,是中日韩天台宗祖庭 ,与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的景区,门票竟然只要5元钱,听说现在更是完全免费。难怪有游客说是“良心门票”,要我说是“佛心门票。”想起前些日子去杭州灵隐寺,进景区得买45元门票,进寺门又得交30元香火钱,进殿参拜又得加钱,对国清寺的敬意又增一份。</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仁寿元年(601),寺成,初名天台寺,后因杨广登基后想到智者大师所说的话“寺若成,国即清”,寓意“公家清明,天下太平”更改为“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深山有古寺,若是山太深,利于修行却不利于传法;若在城市,过于喧闹,方便传法却不利于修行。国清寺坐落于天台山的五峰之间的山谷,与天台县城相距不到十里,有山之幽静,却无深山之遥远,正是一个宏法修道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初冬时节,游者不多,正是一个可静静参拜的好时节!古道静寂无声,老松静寂不言,涧溪亦静寂不响。抬眼望,远处树梢间黄墙黛瓦隐约可见,右侧山坡上隋塔破林而立,此塔又称“报恩塔”,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授菩萨戒而建的,塔身高59.4米,六面九级,塔砖时有剥落,斑驳错落,历千年而不倒,昂然屹立,直指蓝天。礼塔是可以消灾避难积福报的,没有香,那就合掌向古塔表达敬意和歉意。</p> <p class="ql-block">顺道前行看到的一排塔,是为纪念过去的七佛而建,因在寺外,也称“迎宾塔”,塔墙上方又有一座“一行禅师塔”。为唐代密宗高僧一行禅师而建,禅师不但佛法高深,竟然还是一名天文学家,研究制定了“大衍历”。</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国清寺就迎面而来了,国清寺的山门可一点也不壮观,完全不能和国清寺在佛门中的名声相匹配,在大道上完全见不到,颇有“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寺院园林的含蓄之味。走过丰干拱桥,迎面相见的是黄色照壁上4个黑色大字“陏代古刹”,字是书法大家曾任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书写的,你若细看,“隋”字右上角的“左”字下面的“工”是没有的,是有心的赵老为避讳“隋”朝的“隋”字故意缺写的,就如当年学子书写要避皇帝的名讳一样。这样有味道的照壁前不留个影实在是说不过去的,这是打卡的网红之地。对面望去,亦有一黄色照壁,上写有“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教”指教理教义,是理论的意思。“观”指观心观法,是实践的意思。就是“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佛教天台宗的立宗之本,正是如此天台宗能经历千年而至今仍然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p> <p class="ql-block">转到照璧右侧,山门总算露出“庐山真面目”,门实在不大。为何不正对大道,偏向东方,据说原因有三,一为“紫气东来”的吉祥,二为表现对智者大师的尊敬,三为场地所限。山门门楣上悬挂寺额,上书“国清讲寺”四个大字,而在国清寺的寺前加上一个“讲”字,点出了寺院的特色。代表此寺院是讲经说法,研究教理教义的寺院,与侧重修禅、戒律的“禅寺”、“律寺”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过了山门右转,穿过黄墙翠竹相伴的甬道,迎面便是书写着“国清寺”三字的“弥勒殿”。乍一看,与影视上常见少林寺的外观有几份相似。殿前一对汉白玉石狮,尤其珍贵,是国清寺镇寺之宝,是73年整修国清寺时,周总理亲自批示的从北京故宫调拔的一百多件法器文物中的一件。而弥勒殿里自然供奉的是那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的笑迷迷的惹人喜爱的弥勒菩萨了!</p> <p class="ql-block">如同故宫的中轴线,沿甬道这条轴线,除了弥勒殿,依次还排列法雨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重要殿堂。法雨殿供奉的四大金刚,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件不同的“武器”。其中锋利的剑代表“风”,琵琶代表“调”,雨伞代表“雨”,蜃兽代表“顺”,合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中最重要的一个佛殿,自然是大雄宝殿了。这里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也是国宝级的文物,出自明代,高7米左右,重达13吨,也是从北京专程运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不是虔诚的佛教徒,不是专程来礼佛,而是来游览的,但见佛拜佛是应有的敬意,尽管拜得不够规范,但内心的恭敬还是有的。大殿之中不可拍照冒犯诸佛,于是佛祖菩萨们的风采只能留待你的想象了!</p> <p class="ql-block">游过大雄宝殿,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大殿右侧的院子走去,那里有我神往的隋梅。以“梅”为姓的我天然的对“梅”格外地亲近,这棵梅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隋梅枝干苍劲,屈曲盘旋,古朴安祥。现代诗人邓拓写给隋梅的《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郭沫若也曾写一首《隋梅》:“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寻梦复何痴”。站在梅亭凝视隋梅,俺虽姓“梅”,可与隋梅看来缘分还是稍微有点浅,花未盛开果未结,只能默念“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了。</p> <p class="ql-block">待观赏过隋梅,游兴已淡,只是随意溜达了,走过路过什么,已记忆茫然了。但走着走着眼前出现的一幅图吸引了我,上面写着:“寒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原来供奉寒山、拾得和他们的师傅丰干三位禅师的三贤殿到了,殿不大,人却不凡,丰干是骑着老虎来的,拾得是“捡来的”,寒山是来自他的居住的地方寒岩的,传说三贤是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的化身。寒山未出家却常来寺庙,是一位修道的诗人,但我从未读过他的诗,几日前刚从《寻人不遇》中读到了几首,且摘录两首:“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p> <p class="ql-block">拜过三贤像,踏上归途,在法雨殿和聚贤堂前邂逅的情景,让我拜访国清寺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在殿前堂前的空地上,竟然铺着一领一领的“谷垫”,一位僧人正在有板有眼,不快不慢地用“谷耙”在翻耙晾晒的稻谷。哦!禅门四祖道信立下的下坡耕种,经百丈禅师完善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佛门清规,没想到在二十一世纪的国清寺,依然还在坚守。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前随着父辈们在农田耕种,在谷场晒谷的艰辛,不由对国清寺又添一份敬意。像国清寺这样名寺大刹,守着山门,守着功德箱,收着香火钱,他们完全可以不必为衣食担忧,过着滋润无比的生活。难怪他们一直不肯多收门票钱,现在干脆不收钱,说佛门收钱是一种罪过。也难怪刚刚看见的走向藏经楼的僧人步履不疾不徐、从容不迫。也难怪寺院内整洁安静,庄严肃穆,低调中蕴含着高贵,紧张中夹杂着恬淡。院外寺内,遇见的僧人,或行色匆匆,或各忙各事,大多神态平和、淡定自若。</p> <p class="ql-block">哦!暮鼓晨钟,明月苍松,禅意欲何寻,松影钟磐音。</p><p class="ql-block">再见!国清寺!愿也拥有你的一点淡然,一点从容!</p><p class="ql-block"> 2021.03.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