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指挥家 政治野心家——林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蓉、育荣。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曾在武昌共进中学读书,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五卅"反帝运动影响下,参加学生运动,曾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同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25师73团)任见习排长。次年4月,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任连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25师73团连长。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受挫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同年4月,随军转到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1929年1月,随朱德、毛泽东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1军团4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先后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率部参加突破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指挥红1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7月,红1军团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改称第1军,任军长。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11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后,仍任红1军团军团长,随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1937年1月,红大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继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大胜利。1938年3月在山西行军途中被晋绥军哨兵开枪误伤,返回延安治疗。同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抵达延安,参加整风运动,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同年10月~1943年7月曾赴重庆,与周恩来一起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问题同蒋介石谈判。1945年4月,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途中奉命转赴东北,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攻势和辽沈决战等重要战役,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底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任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等战役,解放中南广大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总结部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他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以及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51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曾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9月,兼任国防部部长,旋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继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他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他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龙冈伏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历时60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江西省永丰县东固镇、龙冈镇,宁都县东韶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4军军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红4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4军担任主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黄陂草台岗伏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历时41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红1军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371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攻坚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红1军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红2师第4团夺占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红2师第4团强攻腊子口,歼灭国民党新编14师第6团一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两场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一战,红4团一昼夜高速行军240里,仅以22人便夺取了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堪称奇迹。激战腊子口一仗,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通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平型关伏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斗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历时1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斗地点: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斗手段:山地关隘伏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八路军第115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斗特点:八路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108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吉林省北部和南部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东北民主联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东北民主联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伏击战已退居次席,作战样式多元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采取“南拉北打,北打南拉”的战术,彻底粉碎了杜聿明“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国民党军队的机动力量在民主联军的不断打击下遭到严重削弱,转主动进攻为被动防守。东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辽沈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吉林省、辽宁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东北野战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军队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已不打伏击战,作战样式多元化,以城市攻坚战为主,阵地阻击战相结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歼灭国民革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诚6.49万人,起义2.6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1个冀辽热边区司令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此外,还有1个骑兵司令部,5个炮兵团、战车团等特种兵部队。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革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东北野战军获了得第一个战略决战的完全胜利,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宝贵经验,率先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平津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历时64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运动战、阻击战、围歼战、攻坚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东北野战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相比,在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占优势,已不打伏击战,作战样式多元化,以攻坚战为主,围歼战、追歼战相结合,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和平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东北和华北野战军共同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个“剿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共52.1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平津战役中产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实行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的基本方式。东野与华北军区联合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战略决战的最后一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衡宝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历时33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湘南衡宝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大突破强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第四野战军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伏击战不用打,攻坚战也很少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体以多胜弱,以强击弱,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少吃多,以弱胜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四野主力和二野一部共歼敌正规军三个军部、五个整师,共4.7万人,其中俘虏17名将官以下3.8万人,收复县城24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后只用33天,就歼灭了白崇禧赖以起家的第7、48军的四个精锐师,并消灭了湘系惟一美械的第62师,给湘系战力最强的第10师以歼灭性打击,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以来华中最大的一次战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广西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49年11月6日至12月14日,历时39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广西、广东两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两翼大迂回钳形包围,正面强攻大追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第四野战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第四野战军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追歼战、围歼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伏击战不用打,攻坚战也很少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林彪指挥3个兵团9个军31个师及粤桂边、滇桂黔边纵队共40多万人,歼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17.29万人,其中俘虏16万余人(包括将级军官78人),解放了广西全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和广西全境及广东西南沿海的城镇和全部海港。华中华南所辖范围内除海南岛一隅外,也已全部解放。桂系及蒋介石在华南蒋残余的歼灭,加速了全中国解放的进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海南岛战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时间:解放战争时期的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历时58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地点:海南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手段:偷渡海峡强攻战、海岛围歼战、追击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职务:第四野战军司令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所辖部队:第四野战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特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军军舰、空军飞机、海岸炮兵立体封锁;海岛陆地作战,双方势均力敌,最后战胜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歼敌情况: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歼灭敌军5个师9个团,总计33148人,其中俘虏26469人,缴获火炮418门、飞机4架、坦克和装甲车7辆、汽车140辆,击落敌机2架,击沉敌舰1艘,击伤5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役评价:海南岛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以木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作为航渡工具,突破敌人海空封锁的一次成功的渡海作战,开创了陆军乘木帆船大规模渡海作战,摧毁敌立体防御的先例。该战也是林彪指挥第四野战军的最后一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九·一三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9月13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人叛党叛国,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架256号“三叉戟”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外逃,凌晨2点25分在当时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省会温都尔汗依德尔莫格县苏布拉嘎盆地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坠毁,机上9人全部死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又称“林彪叛逃事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婚姻家庭和子女</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林彪的第一次婚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林彪8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就为林彪找了一个比他大3岁的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汪家的二小姐做童养媳。林彪还是个娃娃,对婚姻大事根本不懂,等他参加革命以后,就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春节前夕,林彪随北伐军进驻武汉,突然收到他父亲的来信,说他病入膏肓、火速回家。林彪是个孝子,接到父亲的信后潸然泪下,当即请假往家中奔去。除夕之夜,林彪回到家里,才知道是父亲骗他回来成婚的。林彪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不得不跟已经等了他十几年的汪家姑娘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婚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林彪连夜离开了林家大湾,返回部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部队后,林彪给父母和汪氏写了一封信,让汪氏不要再耽误自己的青春年华,另找一个人家。林彪的父母看了信之后,气得破口大骂,但又无可奈何。汪氏在家中哭了好几天,然后当众发誓,此生永不再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以后的岁月里,汪氏果然信守诺言,终身未嫁,始终在林家侍奉林家老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中国解放后,林彪已是一位大人物,汪氏不愿意沾林彪的光,执意搬回了娘家,独守空房,以做鞋维持寂寞的生活。林彪也一直没有忘记她,在得知汪氏靠做鞋卖为生,生活一般后,曾让秘书拿出3000元钱,让公社书记转交给汪氏,并一再嘱咐钱是党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7年,汪氏因病离去世,此次婚姻是林彪有名无实的第一次婚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林彪的第二次婚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36年,毛泽东决定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并任政委,28岁的林彪任校长。“红大”是“抗大”的前身。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集聚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延安处在一种相对和平和环境里,青年们就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并邀请中央领导参加,每逢星期六举行舞会。林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从不上场跳舞,可还是有许多姑娘倾慕具有“常胜将军”美誉的林彪。林彪却看中陕北米脂姑娘张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张梅的真名叫刘新民,出类拔萃,人称“陕北一枝花”。真正打动林彪的并不是张梅的外貌,而是她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张梅上进心很强,对林彪十分仰慕。1937年,他们结婚了。一年后,张梅为林彪生了一个女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38年冬天,经党中央批准,林彪由张梅陪同,远赴苏联养伤,在苏联待了3年。在苏联,林彪夫妇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幢舒适的房子里。林彪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爱静不爱动,除了研究军事外,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而张梅活泼好动,喜欢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林彪却不准她与外界接触,不许她参加政治、文化等活动。他们性格上的冲突日益显露出来,感情出现裂痕,越闹越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42年,林彪从苏联回到延安,张梅却留在了莫斯科,结束了两人的婚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林彪的第三次婚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叶群于191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原名叫叶宜敬,是国民党的少将叶琦第三个老婆生下的爱女。叶宜敬从小聪明伶俐,爱出风头。她小学毕业后,又到北京上了中学,中学毕业一年后,考取了国民党控制的电台,担任了广播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叶宜敬到了延安,改名为叶群,被安排在女子大学里工作,任教务处下面的组教科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叶群个头不高,五官端正,身材苗条,性格活泼。对终身伴侣,叶群的目标是找一个当领导的,职位高的。叶群了解到从苏联养伤回到延安的林彪年龄仅仅比她大十几岁,又了解到林彪已经有了妻子和女儿,但她却看中了林彪。林彪回延安不久,也听说了叶群的来历。而后叶群和林彪互相就认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43年,林彪和叶群正式结婚。第二年,叶群生了一个女儿豆豆;1945年又生了一个儿子林立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长女:林晓霖,1941年出生,随母亲在苏联生活,直到1950年才回到中国。因为在苏联长大,到九岁回国时才学汉语,学认汉字。1954年考入北京师大女附中,她是个内向和羞涩的女孩儿,不爱说话爱看书,课余她看的书都是苏联小说。据说,跟后妈不是很融洽,1958年夏开始,就住到女同学家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1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大学期间因在保守派和造反派大辩论中,她代表保守派发言被告到林办,被提前毕业分配到新疆马兰基地。1968年,林晓霖因脚受伤回北京,后又被安排去重庆治疗。不久,又替她找了一个部队干部,结婚后,随部队在云南大理山沟里呆了好几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事件发生后,也有领导找林晓霖夫妻谈话,也受到一些影响。到了70年代末期又回到了北京,因为她有不错的俄语水平被安排到国防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直到退休。林晓霖的两个孩子都是男孩,一个在上海铁道学院毕业后从事铁道工作,另外一个也是大学毕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女儿:林立衡,又叫林豆豆,1944年生于延安,她的妈妈是叶群。六岁时曾跟随父亲至莫斯科养病。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空军报》副总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发生事件,林豆豆和男朋友张清林在接受隔离调查以后,他俩结婚,1974年7月同时下放河南开封农场劳动,1975年10月,夫妇转业在河南郑州汽车制造厂工作。1987年,林豆豆从河南调回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直到退休;丈夫张清林也调到北京卫生部门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儿子:林立果,出生于1945年,从小就倍受宠爱,他曾经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后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辍学了去参加空军,任空军司令部办公室秘书,不久就担任广州部队空军作战部副部长。1969年10月,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吴法宪任命林立果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立果同林彪、叶群在山海关机场起飞,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本文材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特声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