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月的北方已进初秋,疫情趋缓,我们开启了2020年第二次行程,计划用时十天左右。欲寻着长城、关楼、古堡及黄河流经地的网红景点来一次向西自由行。</p><p class="ql-block"> (1)平型关。</p><p class="ql-block"> 孩童时期就熟知的地名,几十年来却未曾一见,趁尚能行动,不再拖延,特把平型关选做出行首站。</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也是我国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灵丘县与繁峙县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此关口修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即1511年。 平型关关口包砖砌石,用劵拱相间的方法筑成,门额镶石匾横刻“平型关”3个大字。1939年由于40天连降大雨,关楼塌毁,现存遗址已非关楼原貌。</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系下载历史图片,现关楼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平型关北有恒山,南有五台山,海拔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是一条不太宽的地堑(低地),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因而地势险要,山势陡峻。这里还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的孔道。多少年来一条东西向的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的紫荆关,西接山西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防线,自古就是京西的重要藩屏,防侵略袭扰,平型关起着重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举世闻名的抗日战争中,平型关战役大捷,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又一次使平型关威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我们寻找到平型关战役遗址,参观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纪念碑、将帅广场、主战场乔沟等景点,如今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大捷遗址标志碑,有468平方米的大型浮雕墙,墙上刻有平型关大捷简介,反映平型关大捷战斗过程的6幅大型浮雕画。</p> <p class="ql-block"> 乔沟是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位于内长城平型关东侧,长4公里,东北——西南走向,自秦汉以来即是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 老吴在乔沟主战场阵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陈列着丰富翔实的图片、文献资料和文物。是全面系统反映平型关大捷这一经典战役的专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雕塑</p> <p class="ql-block"> 将帅广场,由115(为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个大理石台阶与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相连,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的10尊铜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平型关的参观,不仅满足了心愿,也受到了一次红色教育,再一次缅怀为中华民族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先烈们!</p> <p class="ql-block"> (2)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离开平型关去大同,要途经悬空寺。以前虽也多次参观过,但今日不舍过而不入。</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恒山脚下,在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石,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奇巧。</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夕阳照在山峰上,勾勒出的山势、景色非同往常,好不气派。</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新增加的悬空寺景区标志,“马踏飞燕”!碑上书刻着“悬空寺胜境”五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到了景区后知晓,山西省在抗疫期间,为振兴经济,所有旅游景点对游客免费,来悬空寺景区只要不入寺内,一律免票。由于时间紧张,我们只在悬空寺外游览。</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悬空寺,半山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此话形象。悬空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杂志“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呈“一院两楼”布局,总长约32米,楼阁殿宇40间。主要建筑包括南楼、北楼、长线桥。长线楼连接南北楼之间,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建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丰富的内涵,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遗产。巨石上刻着“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空寺曾经过历代多次修缮,现存的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公元735年(唐开元二十三年),伟大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3)云冈石窟新观</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还在岗工作时,出差、旅游到大同,必到悬空寺、云冈石窟这些名片景点参观,这次自由行也不例外。一是故地重游找回忆,二是对比今日与过往找变化,“妄想”以此跟上时代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如今和过去不同,云冈石窟修建了景区公园。参观石窟,需从公园入门。</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公园门口立有曜雲和尚雕像。</p><p class="ql-block"> 曜雲和尚是著名的昙曜法师,他是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法师最著名的功绩就是负责开凿了云冈石窟,故在此为其塑像。</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的骑象四棱神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云冈石窟公园距离石窟造像群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路需要步行,尽头为灵岩寺。</span></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的相关建筑</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云冈石窟景区是开发建设相当不错的5A级景区。它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石窟群,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佛造像艺术代表了五世纪(南北朝)世界美术的最高水平,是石窟艺术在中国走向全石化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石窟于200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云冈石窟描述如下: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昙曜五窟”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云冈石窟主要建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间,是中国第一处由皇室显贵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整个窟群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的石窟多以佛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昙曜五窟”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西部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历经60多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个窟群中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米。</span></p> <p class="ql-block"> (4)大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石窟群,抬头远望,发现一片新建筑,原来是新建的大同市博物馆。这可是一个新发现,新变化。</p> <p class="ql-block"> 远望博物馆外观</p> <p class="ql-block"> 大同博物馆原来在大同市区的下华严寺内。这个新馆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场馆很有特色。据说它的建筑形态设计承袭着大同历史文化的积淀与龙文化和石窟文化相结合,同时与大同附近的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相暗合,体现了“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大同博物馆馆外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大门前。</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的陈列。</p><p class="ql-block"> 参观了馆内的基本陈列: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部分。观后感觉,大同需要重新认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参观博物馆,让人流连忘返,不舍走出。我们决定:改变行程,延长在大同的停留时间,第二天到大同市区,游览古城。</span></p> <p class="ql-block"> (5)今当刮目识大同。</p><p class="ql-block"> 从博物馆走出,心生惭愧,以往对大同的了解,似是“盲人摸象”,不够全面。</p><p class="ql-block"> 大同是山西省地级市,古称云中、平城。地处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交界处,黄土高原的东北边缘。称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匙之称。</p><p class="ql-block"> 大同是首批国家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北魏王朝的首都,辽、金时期陪都,中国九大古都之一,是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另外还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境内古迹众多。市内游览一天,走马观花,光顾了众多景点。</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城西下寺坡街。属于佛教华严宗的庙宇,因而得名。分为上、下华严寺两处,处在同一个大院落里。结构匀称,布局合理,表现了辽代建筑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上、下华严寺建于辽代。建立辽王朝的是游牧民族契丹族,此民族相信鬼神,崇拜太阳,把太阳当作神,并作为民族的图腾,每天早上都朝拜太阳。居住的帐篷、房屋、宫殿都朝东修建,门窗朝东开,所以上、下华严寺的庙门朝东开了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寺内有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后毁于战争,114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內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俗称南寺,原名开元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南寺街6号。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予以修缮。明(1445)年开始更名善化寺。该寺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其中辽代的大雄宝殿、三圣殿和金代的天王殿、普贤阁,三座庑殿顶、四座辽金建筑保存于一寺之内,在中国为善化寺独有,体现盛唐雄浑之气。</p> <p class="ql-block"> 明代遗存的五龙壁。</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即大同九龙壁,位于平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邸前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正中一条龙是九龙的中心,它龙头向前,龙尾摆动,黄色的主体鳞片闪烁,主龙两侧的两条龙互相对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九龙壁坐南朝北,它的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350年,体积是它的三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龙壁。</p><p class="ql-block"> 据说大同市历史上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保存至今的大型龙壁,在大同就有13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四牌楼》位于大同市旧城中心,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是大同市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修筑大同城时,为壮军威、颂功德,在城中心修筑了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建筑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牌坊均有三个门,即正中的正门和两边的旁门。牌坊高三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瓦。每个牌坊都有四根通天柱,均为朱红色,顶上覆黄色琉璃。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p><p class="ql-block"> 四牌楼于1954年被拆除。2012年与大同多个地标性建筑一同得以复建。</p> <p class="ql-block"> 大同《纯阳宫》,又称吕祖观,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现为1999年修复后的纯阳宫。</p><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得知,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呼应,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游览中,我们最有感触的是大同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现存的大同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在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的新城,古城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墙体高14米,比西安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楼、角楼、望楼。城门楼4座,还建有96座窝铺,距墙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p> <p class="ql-block"> 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屠城的严重破坏,城墙被削掉5尺,失去了往日的雄风。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大同古城得以修复。</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和老伴登上了大同古城墙的南门,甚是震撼。见识到了我国保存、修复完好的古城墙,饶有兴致的游览了南门建筑群的各个角落和所有门楼,乘坐着电瓶车在古城墙上转了一大圈,行了8公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这一天的游览只是对大同市真面目的粗浅认识,有愿望进一步细致了解大同古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p>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市入住的大同宾馆,感觉很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 (6)古村落“得胜堡”</p><p class="ql-block"> 游览大同古城中,得知这一带有古代屯兵之用的古城堡遗址,这正是老伴一心想寻访的地方。靠导航提供的线索,在大同市郊40公里外找到了得胜堡村和明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沿公路行驶不到1小时,就顺利到达。在公路附近的村口看到了村委会的标牌及扶贫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 路左侧不远处有黄土筑起的旧城墙,几个老人在土墙下晒阳,无人问津我们的到来。看到右手侧有刻着红字的一块大石头上写着“得胜堡”。就这样,我们进入了古堡围墙内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 为叙述便利,先将查阅资料得知的情况做个交待。</p><p class="ql-block"> 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这个重要关隘的配套建筑群的一部分。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连接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直到现今,大同通往呼市的国家级主干线公路仍由此通过,我们就是沿着这条路找到此处。</p> <p class="ql-block"> 得胜口于明初始建,同时在关口南还建了这个得胜堡村。最早得胜堡是土筑的,1574年(万历二年)用砖包固。城堡是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长440米,周长1980米,城墙高12米,厚10米,总占地面积242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得胜堡是传统的屯兵用的军事寨堡,堡内区域使用功能划分明确。北部三分之一为军事和管理区,中南部三分之二为村民居住区(以玉皇阁方台为界)。堡墙南部正中央开有堡门,即此照片上面的南门。</p> <p class="ql-block"> 堡内街道基本格局与城墙走向保持一致。东西向和南北向道路笔直,没有弯路。南北走向的道路叫大街,共有3条,东西走向的叫小巷,共有6条。主要街道由南门引入,叫军事大道,一直通向堡子内的玉皇阁。此大道宽10米。另外两条为次要街道,宽6—8米。村中有很多院落,位于小巷两边。现已败落,基本无人居住。</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为南门内侧。</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得胜堡的南关门进入。南门是用砖砌成,南门洞外上嵌有一块匾额,楷书“保障”大字。关门里也有一额匾,楷书“得胜”二字。</p><p class="ql-block"> 沿着笔直的军事大道走向北端,大道两侧排列着整齐而破烂不堪的民居、院落。</p> <p class="ql-block"> 东西向的小巷。</p> <p class="ql-block"> 南北向的大街旁,破旧民居也装过电表,应该已经通了电。大街上装了太阳能路灯。</p> <p class="ql-block"> 堡内北端建有一座砖箍的方台,方台四面砌有门洞。</p> <p class="ql-block"> 方台(玉皇阁方台)侧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 门洞内的通道里,有着深深的车辙。这应该是先民们御敌操练及辛苦耕耘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永久记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顺着方台内陡直的砖砌台阶,登到方台的顶部,是一个见方的大平台,平台顶部出口处建有一个阁楼,这里就是玉皇阁。</span></p> <p class="ql-block"> 登顶后站在方台上,放眼四处望去,整个城堡轮廓、街道房屋、堡外的开阔田野庄稼,周边景色尽收眼底。还可以隐约看到远处老长城的痕迹和残存的敌楼瞭望台,古堡四周残破的黄色土城墙也清楚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玉皇阁方台北边,古时作为军事和管理的区域,如今成了庄稼地,有人在那里火烧秸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走下玉皇阁平台,顺着街巷向东走,巷子两侧是倒塌破损的民居。这是通往堡子东大门的街巷。</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城堡东边向西看,可望到远处的玉皇阁方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沿着向东的街巷,来到了城墙根,看到了两三个妇女由此进入堡里,这应该就是堡子的出口,是原来的东大门,但是全然没有了城门的形状,只是一个土城墙的豁口。</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豁口,看到厚厚的、高高的黄土墙上,确有砖头包砌过的痕迹。蓝天白云下的黄色土城墙,在阳光映衬下,虽显凄凉,却也不失壮观!</p> <p class="ql-block"> 堡内整齐的布局着倒塌的大片房屋,堡外展现着大片的荒芜庄稼地,我走在空无一人的田埂上,野地里,围绕古堡城墙端详着,沉思着,转了一圈,又走到了古堡村口。</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古堡外的南侧城墙。</p> <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为得胜古堡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得胜古堡的回程途中,往北走,不远处,看到公路一侧立着的一块石碑。这里就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立下的标识,“明长城遗址—得胜堡段”。石碑后的土坵就是明长城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没有了城墙,也没有了半块古长城的城砖,只剩下匍匐在大地上的一段土坡。</p> <p class="ql-block"> 走出得胜堡,离开明长城遗址,心情有些沉重。不过,听说当地政府已经有动作,计划用仿古砖包砌修复古堡墙,还有准备“申遗”的消息。是啊,这一处处写满了历史的古迹,绝不能让它们像时光一样,悄悄的流逝。</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