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缘何被冷落

西岐布衣

<p class="ql-block">  2021年正月十一回岐山,县文旅局安排我拜谒周公庙,看到凄凉冷落的庙院,不由感到愤懑:<b style="font-size:18px;">中华文明欠周公一个公道!</b>我曾去过孔庙,孔庙经过历代帝王勅封,礼遇同等帝王庙。而作为孔夫子老师的周公庙千百年来依然如故,礼遇等级却不如孔庙,反差何其之大?周公缘何受冷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周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已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理政治国的基础和儒家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不仅是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极为崇敬的古代人物,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如果说孔子是圣人,那么周公则是圣人的鼻祖,被称为“元圣”。中国古代很长一个时期,文庙里的主祀就是周公,孔子只是陪祀,直到唐玄宗时期才改为祭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尚书》如《金滕》、《无逸》诸篇均有体现。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汉代时儒家将周公称为元圣,孔子称为亚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载: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为了消除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影响,下令全国不再祭祀周公,追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文宣王”,从此,孔庙开始盛行,孔子被誉为儒家文化之祖。如今唐玄宗时代已经过去1266年了,周公依然进不了圣殿,真是令人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礼乐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制作的礼乐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周公有个很好的追随者叫做孔子,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他非常仰慕周公,希望能够恢复社会的秩序,于是一生都致力恢复周朝的礼乐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周公是礼乐文化的创始者,孔子是继承者,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全国很多孔庙,举办祭孔大典,祭祀孔子而不祭祀周公呢?</p> <p class="ql-block">周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因为周公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在隋唐之前,当时文庙里主要祭祀的是周公,孔子只是一个陪衬的角色,现存还有很多祭祀周公的庙宇,比如洛阳的周公庙、陕西岐山的周公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世主要祭祀孔子而不再祭祀周公的改变,发生在唐朝。唐初期唐高祖李渊的时候,还是主要祭祀周公,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始,就把周公请出了文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有大臣进谏说,周公辅佐周成王,虽然不是皇帝,但是相当于帝王,应该以帝王的礼制来祭祀他;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说和一个女子有关,也就是唐高宗的后妃——武则天。</p> <p class="ql-block">一代女皇武则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女皇帝,这是在几千年历史中从来没有过的事,从前她是皇帝的后妃,现在她自己要当皇帝,如何能名正言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就要搬出自己的老祖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姓武,武姓出自于姬姓,黄帝姓姬,周王室的人姓姬,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武则天就说:我武氏是周王室的后裔,她追溯周文王为始祖,改国号为周,并且她把都城迁到洛阳。为什么要迁到洛阳呢?因为洛阳那里曾经是周朝的国都,也是周公曾经选定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洛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了国号定了都城,名正言顺之后,武则天还实施了很多举措,比如她大建洛阳城,对应天上的七颗星星,她命人在洛阳城中轴线上,建造了七座重要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就在洛阳城里登基了,登基后她还举行过封禅大典,在古代很多皇帝都没举办过。公元705年八十多岁的武则天被迫退位,同一年十二月她去世了,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从一个才人开始,做到妃,再到皇后,再到皇帝,在王宫里争争斗斗一辈子,是非成败转头空,她留下了遗诏:死后去皇帝的称号,称呼她为则天大圣皇后,和唐高宗合葬,留下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说吧。武则天创制的周朝覆灭后,皇权复归李氏王朝。</p> <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旧唐书》等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为了消除武则天的影响,因为武则天曾经改唐为周,于是唐玄宗就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至圣先师,下令全国不再祭祀周公,只祭祀孔子。唐朝之后,祭祀孔子的孔庙就多起来了。后世宋朝明朝清朝都沿用了前朝的旧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朝孔庙已有一千多处,到了明朝孔庙已有一千五百六十多处了,很多国家学习了中国隋唐时的文化,所以孔庙不仅在中国,还遍布整个东亚文化圈,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等。</p> <p class="ql-block">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世办学先祭祀孔子,但孔子真正仰慕的是周公,一生都在追随周公留下的文化,以至孔子于将老的时候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说我怕是老了吧,已经很久梦不到周公了,后世便以为周公是不是解梦的。其实周公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真正的创制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不管是祭祀创制者还是祭祀继承者,都是希望借助礼乐的方式,修己而安人,正己而化人,倡导一种以德行管理天下,使天下百姓达到安顿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叶鹏教授评论》历代史书记载,均尊周公为儒学的创始人。称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周公为文宪王,既学派的领袖人物;孔子为文宣王,既学派的宣讲导师。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汉时郡县皆祭圣师周公与孔子。《旧唐书.礼仪志》也有记载,唐时依令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高宗辞世后,武后临朝。自许周人之后,以崇尚周公之制自褒。在洛阳废李唐为武周,颂周圣德为夺权张目。<b>唐玄宗李隆基当政后,重桭李唐威严。反对武后改唐为周,竭尽心思废周正唐殃及周公。传旨下诏全国,把儒学先圣的尊,由周公改为孔子。各级学府只祭孔子不祭周公,规定以此宜补坠典,永作成式。至此周公的神圣地位被淡化。</b></p> <p class="ql-block">  唐代则时有变化,有时以孔子为先圣,周公为先师;有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直至明初,在先师庙中周公和孔子同时受众学子的祭拜。</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时形势为之一变,他将先师庙改为文庙,独祭孔子,而将周公移出,祀于文华殿之东室。明成祖之所以这样做,与他隐秘的心理有关。</p><p class="ql-block"> 当明成祖起兵与侄儿建文帝争夺皇位时,口口声声说要“周公辅成王”。但是,当他胜利后却自己当了皇帝,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指责。</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担心,当众学子祭拜周公时,会自然联想到“周公辅成王”的可敬,自己所谓“周公辅成王”的欺世盗名。</p><p class="ql-block"> 因此,明成祖便取消了周公和孔子同时受祭的资格,致使此后周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周公以他的智慧和谋略为中国早期历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无法掩盖的。</p> <p class="ql-block">周公还政周成王,为何他没做朱棣而成了多尔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武王姬发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当时他的儿子周成王姬诵年纪还很小,尚不能亲政。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便接过了周王朝的权杖,开始了执政生涯。待到成王长大后,周公便把大权还给了成王,自己甘愿远离政治核心,以让成王安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周公既然有能力坐上王位,为何没有取成王而代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公的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尚书·大传》中总结周公一生的功绩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商,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对武王的辅助功劳,完全不亚于姜子牙,可谓一个是国师,一个是国相。因此,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尚不能亲政,那么执政大权自然落到了武王的弟弟周公身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执政的七年之内,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他扫平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实施分封制册封天下诸侯,并进一步完善周礼,为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周王朝可以传世八百余年,这与周公的功劳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周公面临的局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作为当时的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不趁当时成王年纪小,直接将王位抢过来呢?要知道,明朝的永乐大帝,在朱元璋死后,可是千里迢迢奋不顾身地从老北京跑过来抢他侄子的皇位的,周公就甘心眼睁睁地等着侄子长大,再将权力还给他吗?这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王朝的燕王朱棣之所以要发动“靖难”之役,是因为他的侄子要削藩,剥夺自己手中的权力。眼看着自己的几个兄弟王爷没有一个好下场,朱棣不愿坐以待毙,才决定铤而走险,抢夺自己侄子的皇位。九泉之下的朱元璋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儿子要造反,恐怕要从坟墓里爬出来打朱棣的耳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回来,周公当时的情况,跟大清国的多尔衮比较类似。多尔衮在自己的哥哥皇太极去世后,面临着天下未定、众人觊觎皇位、顺治年幼的情况,力排众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即位,称顺治皇帝,而自己做起了摄政王,这才稳定了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王去世后,周王朝百废待兴,周公旦害怕之前刚平定的诸侯趁机复叛,自己的几个兄弟也趁机争夺王位,就担起了振兴周朝的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记·周本纪》中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叛周,公乃摄行政当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意,这里是周公自己要主政的,而不是武王的任命。武王去世的仓促,并没有指定王位的继承人。也就是说,周公要是即位称王,这时名不正言不顺的。他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给天下人一个叛乱的借口而已。到时候内忧外患一起爆发,那么辛辛苦苦打下的周室基业就会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以周公的摄政,只是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需要。即便是这样,周公的两个兄弟依然不满意周公站出来执政,由此而爆发了三监之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公的做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监之乱中,周公的两个兄弟为了找一个夺权的借口,也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向都城发起进攻的。虽然之后周公很快平定了叛乱,但这也给周成王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即周公要是想坐自己的这个王位,他随时可以拿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要说周公之前没有觊觎过王位,那么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他恐怕再也无法消除自己的这个嫌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事态要是发展到了“司马昭之心”的地步,周公就无法全身而退了。另一方面,周成王也为了保护自己,曾任命姜子牙在东南地区开疆拓土,继续发展自己的势力。若是周公有何举动,那王位恐怕也是坐不久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于这些考虑,在平定了三监之乱后,周公还政于周成王,自己宣布下野,并让成王将自己派到偏远的地区,远离都城,从而消除对王位的威胁,避免刚刚兴起的周王朝再次面临动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还政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的一段佳话。要说周公没有篡位的野心,这恐怕还有待考证。但是他这种顾大局的作风,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孔子拜周公为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2500年后,孔子的名字传遍全世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已多达42所,还准备开设100所,甚至更多。孔子的思想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孔子有没有老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老师是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思想家的周公。孔子年轻时就十分赞羡“周公之才之美”。直到晚年,还在惦念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在《古代宗教与伦理》中写道:“历史赋予古代某些人物以巨大的文化选择权能,他们的思想方向决定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后来文化与价值的方向,从而对后来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这个人先是周公,后是孔子。没有周公和西周文化养育的文化气质,孔子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成王以前),按陈来教授的看法,正处在一个中国文化精神气质得以型塑的重要时期,周公在这个时期扮演了一个决定性的角色。周公(?﹣前1053年)姓姬名旦,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一位襟怀坦荡,富有仁爱思想的政治家,曾与太公望即姜太公、召公等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  2.孔子拜老子为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坚持“有为”,所以提出了仁制,提出了仁义忠孝廉礼耻,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出了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不能放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坚持“无为”,指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完全是在和孔子唱反调,分明是在指责孔子的“有为”,才是让“大道越来越远离、人们越来越虚伪、亲人之间越来越不和睦、国家越来越昏乱”的根源!他们已经形成了尖锐的对立。</p> <p class="ql-block">附:武则天进入唐朝最高阶层以后,试图称帝建国,却由于女人称帝没有先例,也违背了男权社会的惯例,所以在舆论上武则天一直有所顾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唐代民俗开放,女性社会地位很高。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也无法完全突破时代的束缚。凭借武则天的绝对权力,她不得不到处寻找有利的舆论。武则天的男宠叫薛怀义,公开的身份是一位僧人。为她找到了称帝的依据,武则天看到这段经文,如获至宝。那就是佛经中的《大云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云经》又称《无思宽厚经》,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听到佛法后取得了非凡的胜利,成为了女王,获得了转轮圣王的一部分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佛教经典,这部《大云经》宣传女性称帝,在当时首次提出了女人可以当王,正好满足了武则天称帝的舆论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为什么要改国号为“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周(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周朝而称为武周。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正式掌权23年。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万多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见时机已到,遂改唐为周,定都洛阳。神龙元年(公元705),张柬之等人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恢复唐朝旧制,武周这一朝代自然就此结束。公元705年十二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周为国号的朝代和国家有很多,除了西周、东周之外,还有北周、后周、吴周(吴三桂建立的势力)等。那么,问题来了,武则天称帝时,为何定国号为“周”,“周”字有什么讲究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正式登基称帝。在称帝时,武则天将国号从“唐”改为“周”,之所以不继续使用唐朝的国号,原因自然比较容易理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自然要和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唐朝皇帝区别开来,为此,更好国号,无疑能够在历史上更加清晰地划分开来。但是,很多人可能有一个疑问,武则天选择要改国号为“周”呢?对此,有两种观点获得很多历史学者的认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第一个钟观点来说,认为这是武则天所在的姓氏起源存在直接的关系。据《姓纂》记载,武则天的武姓来源于周平王之子。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位天子,其东迁洛邑后,正式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建立东周后,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因为这一原因,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b>基于此,武姓这个姓氏,显然源自于周天子所在的姬姓。而对于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更是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值得注意的是,和武则天比较类似,吴三桂在称帝选择周作为国号,也和自己的姓氏起源于自姬姓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吴三桂所在的吴姓,源自周朝时期的吴国,而吴国君主和周王室一样,都是姬姓,也即具有共同的起源。在此基础上,吴三桂在清朝初期称帝时,就选择周作为自己的国号。与此相对应的是,武则天则将在唐朝历史中建立了武周王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观点认为,武则天是希望效法周代,所以才改国号为“周”。在唐朝时期的人们看来,历史上的盛世只有主要之前的汉朝和周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对于历经800年左右的周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朝代了。在此基础上,被中国古代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复周礼”,因此,武则天以“周”为国号就是在实践孔子的遗志。比如在官职上,对于唐朝来说,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但是,武则天选择模仿《周官》,将三省六部中的六部改为天、地、春、夏、秋、冬这六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武则天是非常推崇周朝的,正如同汉朝之后,很多朝代和势力之所以继续使用汉作为国号,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西汉、东汉的推崇。所以,武则天选择改国号为周,自然是在向天下昭示她重兴周朝礼制的姿态。综上,实际上对于以上两种观点,是相辅相成的,也即正是因为武姓和周朝的姬姓存在一定的关系,为武则天推崇周朝提供了契机。反过来来说,正是想要重兴周朝礼制,所以,武则天才关注到自己姓氏源自周天子姬姓的情况。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武周的发展能承接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强盛,为其后的开元之治建立强大而又稳固的基础,实在功不可没。也即在唐朝的数百年历史中,武周王朝的存在,实际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即其对于唐朝历史的发展,实在是利大于弊的。</p> <p class="ql-block">岐山自古就是一块神奇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此留有古老的印记,因至尊孔子先师周公更是傲立世界东方。当今的岐山称为“东方圣城”,周庙,卷阿,周都,青铜器仍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这座古县城还有很多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辅佐周武王完成大业,在周武王去世后,又尽心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局势,完成了周朝的大一统。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创造者,他制礼作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也为后世儒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尚书大传》将周公的功绩归纳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其中“三年践奄”与曲阜有直接关联。曲阜古地为奄,商朝曾建都奄,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奄老势力曾配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就有了三年伐奄,周灭奄后以奄为封地与周公建立鲁国,周公成为鲁国的开国始祖,后尊为“元公”。周公因辅佐成王不能赴鲁就任,其长子伯禽替父就“封于少昊之墟”,列各诸侯国之首,享有特权。周公去世后,《礼记·祭统》载“周公薨,成王赐鲁以天子之乐礼之,立太庙”。此外,《左传·昭公二年》也有相关记载,晋国执政大臣韩宣子来鲁“观书于太史氏”,见到《易象》《鲁春秋》,感慨“周礼尽在鲁矣”,从侧面反映了鲁国因成王赐礼而拥有天子之乐、立太庙等特殊待遇。周公无疑是那个时代厉害的大人物、一颗璀璨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史海钩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摄政,周公乃周武王之弟,是孔子心目中最佳的榜样。周武王病重时,周公向神灵祈愿祷告,愿以自身替代武王去死。周公摄政的七年之中:第一年拯救乱局,第二年攻克殷商,第三年践奄,第四年建立侯卫,第五年营建洛邑(成周),第六年制礼作乐,第七年……鲁国始终是礼仪最为昌盛之地,周公最终被尊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家元圣:周公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说:“黄帝之后,对中国影响最大者,周公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岐山凤鸣:圣人降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125年,西岐的梧桐树上栖息着一只五彩神鸟。这一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姬旦降生了。传说他的掌心天生有“周”字纹路,太史占卜后惊呼:“此人将定鼎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年姬旦博览群书,尤其精研《易经》与历法。他在田间观察农夫耕作,在宗庙研习祭祀仪轨,甚至偷偷拆解父亲的青铜战车,琢磨机械原理。当兄长周武王在牧野战场上叱咤风云时,姬旦却在后方默默编织着治国的蓝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摄政七年:托孤定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灭商两年后病逝,幼主姬诵(周成王)还只有9岁。此时,商朝遗民蠢蠢欲动,周室宗亲各怀异心。姬旦毅然登上朝堂,宣布摄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要篡位!”流言像野火般蔓延。管叔、蔡叔等兄弟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东夷部落群起响应。姬旦深夜独自登上灵台,仰观星象,对心腹说:“天命在德不在亲,我若退缩,周室必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以“大诰”昭告天下,宣布东征。在孟津渡口,狂风掀翻渡船,士兵们惊恐万分。姬旦纵身跃入浪中,手持龟甲占卜,高呼:“天若亡周,我愿葬身鱼腹!”风浪竟奇迹般平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年东征,姬旦率军横扫五十余国。攻破奄国(今山东曲阜)时,他发现敌方阵中有位白发军师,竟是自己的堂兄。刀光剑影中,姬旦含泪将其斩杀,战后却厚葬并抚恤其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叛归来,他将殷商贵族迁到洛邑(今洛阳),建立“成周八师”严加看管,又分封七十一国诸侯,将姜子牙封齐、召公奭封燕、康叔封卫,形成“众星拱月”之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儒家元圣:制礼作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洛邑建成之日,姬旦在明堂举行大典。他命人铸造九鼎,刻上九州山川图,置于太庙中央。诸侯们跪拜时,发现地砖按“九宫格”排列,台阶数目暗含“天数”,连乐师的站位都遵循阴阳五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者,天地之序也。”姬旦将周礼分为吉礼(祭祀)、凶礼(丧葬)、军礼(征伐)、宾礼(朝聘)、嘉礼(冠婚)五大类。他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违者以僭越论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宗法制度上,他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将家族伦理与国家治理绑定。鲁国史官曾记录:“周公制礼,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姬旦隐居曲阜,编纂《周礼》《仪礼》《礼记》,将一生所学传给子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还政成王:功成身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摄政第七年,姬旦在洛邑举行禅让大典。他将王冠戴在成王头上,诸侯们注意到他鬓角已染霜雪。成王含泪挽留,周公坚持还政于已成年的成王。为历史上著名的“周公辅成王”划上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95年,七十五岁的姬旦安然离世。送葬队伍经过镐京时,百姓自发佩戴孝服,连孩童都能背诵他制定的礼仪口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文明奠基:从周礼到儒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周公的遗产超越了时代。他的“敬天保民”思想被孔子发展为“仁政”,他的宗法制度塑造了中国家族社会的根基,他的礼仪规范至今仍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  西岐布衣,陕西岐山人,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安全专家库成员,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先进个人;长期在甘肃省庆阳市建设行业工作,从事设计、施工、工程质量安全造价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创建了庆阳“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园”工程“鲁班奖”;独立文化研究学者,多年来依托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原,致力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文精神弘扬,有较浓郁的周文化和历史文化情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