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乐长堤长城游记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九十五站 2021年3月11日

任可

喜欢宁夏长城的人都知道,宁夏的明长城主线是由盐池、灵武一线蜿蜒而行,顺着宁夏北部地区地形 以“几”字形状自南向北到今惠农区镇远关后,又沿贺兰山自北向南直达中卫。从笔划顺序上看,一撇即为西长城,一横为北长城,竖弯勾的竖即是陶乐长堤,弯勾为东长城。西长城,东长城,北长城都以遗迹较多,保存较好容易寻找探访,唯有这一竖的陶乐长堤由于受黄河冲刷和农田开发的影响,至今大部分遗址已不复存在,神秘的一般人很少知道。 去年初,我把宁夏的西长城、东长城、北长城基本走完,开始了陶乐长城的探访,从横城黄河大边的龙头开始向北沿河而上,按照专家的记述开始每村第墩的寻找,遗憾的是沿途村庄乡镇的村民不知有长堤一说,更不知遗址何在。寻了一天未见一碑一墩一墙体,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几”差了一竖使人遗憾。 今年三月,有朋友要求我把所走宁夏长城的文字和图片归整一下,又搅起了我对陶乐长城的遗憾之情,“几”字这一竖的短缺,怎么能算宁夏长城全部走完呢?这次我重新查上网资料,询问区内喜欢长城的专家及摄影爱好者,根据他们的经历,那怕是寻找到一个土墩,也要把这一“竖”填补上来。不能叫这神秘的陶乐长堤只在文献和专家的书中才能找到。 据明魏焕《皇明九边考》载: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总制刘修复外边(即石嘴山市境内的旧北长城),防守黄河,东于外边对岸处修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这段在当时被称为长堤的城墙,南北纵贯陶乐县境,长约192华里。 我与朋友驾车到达横城大边墙,向北沿滨河大道开始了探访之路。第一站驶向了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区-烽火台遗址,这个烽火台是高德地图上标注的。心想这个遗址在保护区内,应该保护较好。满怀信心的驶向那里。 三月初的黄河风景荒芜别样,远方的黄河像条碧绿的飘带划过阡陌纵横的河套田原,建筑和荒芜的沙漠交替呈现,树木稀少,沙丘光秃,靠河一边有各式各样的门面,门上的牌匾上写着“XX山庄”“XX庄园”等等的字样。山庄或庄园里的建筑物,有蒙古包,也有田园式的尖顶小房。较有特色的古堡模样的是“兵沟旅游区”。这里是夏天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这个季节冬天刚过,春天未到,所有景区均未开放,眼前荒芜也在情理之中。 导航到至黄沙古渡景区门口,这里是横城以北三十多公里,当地人叫黄沙嘴,明代以后称为“黄沙古渡”。黄沙古渡顾名思议,一因此地居于黄沙嘴,二因黄河与沙湖并居于此而得名。对于“黄沙古渡”曾经的繁忙景象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前人做过精彩描述,“沙鸥翔集 ,苇花飞白,轻舟短棹,漂浮水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后又因朱栴巡边、康熙渡黄河、昭君出塞和亲而闻名中外。现在修建成大型旅游景区吸引着中外游客的到来。 我以前来过这里,当然那是夏天的事情,现在景区门前清冷,大门紧闭。恰有一工作人员路过,寻问烽火台遗迹,他告之,这个烽火台是景区设制的一个景点,新修的,无仿古的意义,再说现在大门也进不去,开园时间在25日。 第一站就以失望告终,只能向北继续搜寻,网上信息不可靠,只能寻问专家朋友。宁夏长城专家赵实老师告之:“数年前,大约05年前后我在月牙湖乡二道墩村见过,有一个墩子在田里,长城连着它,被改成小渠,高出地面,能看出端倪。” 行约五公里到牙湖村部,问一乡亲,热情好客带路到一渠边小桥,向北指向一居民楼说楼后那里有个土墩,就是二道墩遗址。小桥边立有一块文保石碑:明长堤-银川段。穿过楼房小区围墙和渠边杂乱的小道,一个高高的土墩坐落在田野之中。 土墩前有一块是石碑,自治区保护文物:长堤(明)。另一块牌子是银川市兴庆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所立的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这就是我找到的陶乐长堤的第一个遗址:二道墩。二次探访,终于找到了一个遗迹,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墩台尚在,长堤不见,据赵实老师查证旁边水渠即是长堤。咨询一位当地老者,前些年由二道墩至头道墩,尚存夯土长城遗址。后来林场在此遗址上修了水渠,并取名“长城渠”。 望着残存的烽火台,仿佛回到了铁马兵戈的古战场。明代中期以来.河套渐次失守。宁夏镇由于毗邻套部.加之地形平漫,易攻难守,遂为虏冲,修边事宜成为“防虏至要”。河东沿线的长城防御也经过了三个阶段:烟墩,边墙,长堤。 1.正统元年烟墩<br>  正统元年(1436年),宁夏总兵官史昭(钊)奏请在花马池筑立哨马营,并增设烟墩一直连到哈剌兀速马营。这应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沿河十八墩。《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黑水河,在城东。蕃名哈剌兀速,西流注入黄河”(都思兔河) 2.沿河边墙<br>  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一月,宁夏巡抚贾俊役使一万人修筑了宁夏“沿河边墙”,以防止河套蒙古势力趁冬季河水结冰渡河进入宁夏镇城等地。 这道边墙位于宁夏横城以北黄河东岸,南与“河东墙”相连,向西过河与“旧北长城”相接,在宁夏北境构成了一个闭合的长城防线。这道边墙因沿线原有墩台十八座,又称“十八墩边墙”。后来防守官员觉得稀疏,每两墩间又增筑一座墩台,增至墩台达三十六座。 3.陶乐长堤 <br>  明弘治以后,由于供饷不便,明朝逐渐放弃了对“旧北长城”及镇远关和黑山营的防守。嘉靖九年(1530年),陕西三边总制王琼在平虏城北10里的地方新修了“北关门”墙,“旧北长城” 被彻底放弃。 嘉靖十五年(1536年),陕西三边总制刘天和想要恢复黄河以西、贺兰山以东、平虏城北至镇远关间70里的疆域,防止河套的蒙古人进入银川平原抢掠,便“修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以截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这道长堤是河东边墙向北的延续,由于比河东边墙低矮,有如河堤,故而称作“长堤”。主要分布在宁夏原陶乐县境内,所以后世称为“陶乐长堤”。 从资料查阅:这段长城从旧北长城的终点越河,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巴音陶亥开始,南行过都思兔河进入陶乐境地,自陶乐境内沿黄河南下到达横城大边墙。这段长城修筑工程比较简单,加上紧靠河边,大多已被河水泛损,所留遗迹不多,有专家称现在高仁镇以南尚有遗迹可寻。 既然在“高仁镇以南尚有遗迹可寻”,观完二道墩“长城渠”后,便直奔高仁镇政府,进入办公楼打听有一本乡本土的镇干部讯问长堤遗址,镇干部介绍;长城由四道墩向南,过月牙湖,至三道墩。月牙湖以南已无迹可寻,月牙湖以北的长城遗址已被林场用推土机推平修了公路。这一带沙化十分严重。三道墩至二道墩段,已基本混同于沙,只有专家认真辨别尚可看出墙迹。我们自知不是专家,自然无法识得,这就解释了去年我寻了一遍未找到遗址的原因所在。 出了镇政府,时光尚早,既然宁夏境内在无长堤遗迹,为何不到长堤开始处巴音陶亥探访长堤的源头呢?况且巴音陶亥明时归宁夏镇管辖。不去那里就不是完整的长堤之行。和朋友商议后,向北前行58公里,直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都思兔河,进入巴音陶亥镇东红村。 244国道穿村而过,村内和大多数村庄一样,找个问路的人很难,还好遇一残疾老人相问,知道边墙在平田整地的过程中夷为平地,只有国道的西边一个打仗的土墩还在。沿老人所指方向过去,在蓝天白云下,一个高大的烽火墩风化成两座连体的烽墩,耸立在路边的山梁上十分壮观。 沿阶而上,墩前立有两块文保碑,一块汉文,一块蒙文。汊文碑正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红烽火台(明)。国务院06年公布,区政府09年立。背面为东红烽火台简介。仔细阅读后得知,该台位于内蒙古乌海市巴音陶亥镇东红村,烽火台用红色黏土、沙石和木头修筑,现仅存红色土堆。 现残高9.3米,顶部南北宽9.09米,东西长9.21米,底部南北宽18.6米,东西长22.4米。夯层厚为0.15-0.20米。南、东、北壁保存较好,顶部残损。西壁中间有一豁口宽1.52米。 据史料记载,于嘉庆十五年(1530年)明朝为防止蒙古人西渡黄河进入银川抢掠黄河东岸“修筑长堤一道”,后由于黄河改道,墙体遭严重破坏,现已模糊不清,只有高大的烽火台依然耸立。 如所有长城文保碑一样,内蒙古政府划定了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现场设置了网围栏、树立了文物保护标志。但东边一个砖窑取土将峰火台破坏,现在已形成七八米的深沟,严重威胁到台体安全。围栏只是象征性的,游人能随意爬到烽火台顶部。 站在烽火台下,环顾四周,这里应该就是宁夏明长城“几”型闭合的横竖拐点,是"陶乐长堤"的前沿哨所,西过黄河与"旧北长城"相接,向南长城到达横城与河东墙相连。它的防御态势阻止着东北方向入侵的敌人。做为现代人我们难以想像当年烽火连天的边防场面,只能从古人的描述中感受这个拐点的重要和战争的残酷。 明代杨一清在正德初年重修宁夏边墙时曾将此道边墙纳入重修整饬计划,对其保存及防御情况记载较详。奏章写到:“灵州横城以北,西抵黑山营,系宁夏通贼紧关要路。虏贼见我边防严备,即不能入花马池,必将从此而入,踏冰过河,东西任其寇掠....宁夏横城北黄河东岸旧有边墙一百八十五里,壕堑一道,高厚深阔悉如花马池一带城堑之数,自南而北有长城十八墩,后守臣恐稀疏,每墩空内,填设一墩,共见有墩台三十六座。墙里套内地方,又设石嘴、暖泉二墩瞭守。其第十八墩与河西黑山营镇远关相对,每年于黑山营屯聚人马,阻遏虏骑,以为宁夏北门锁钥。” 此时,登高西望塞上江南风光及千里黄河孕育之情尽收眼底。沿黄河东岸南上,明长城向人们诉说着黄河古老的历史。一首破阵子·游嘉峪关的词,似乎更能表达我感受陶乐长堤昔日的峥嵘岁月:“万里长城西起,边陲锁钥雄浑。悬壁纵伸山脉里,策马挥鞭第一墩。轻蹄重辙痕。 战鼓咚咚又击,呐声阵阵欣闻。天地静观奇布阵,铁马金戈气势存,沙场壮士魂。” 同游人:任可,非余,启航。<br>  2021年3月21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