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人才,才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才能留住人才

雲鬆書斋

<h3>无论看历史,还是看现实,都会发现做大事的人,无不是“善用人者为之下”。曹操、刘备等人善用人才而三分天下。</h3></br><h3>历代有作为的人,都是由于会用人,而获得了无数的英雄们的追随和拥戴,并为其竭尽全力。袁绍不善用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田丰为其出谋划策时,反而杀了他,结果导致官渡之战惨败。</h3></br><h3> <h3>领导者最重要的特质是能容人,使人们愿意跟随他;不是强迫别人去执行自己的意志,而是让别人能心悦诚服地完成要他去做的工作。</h3></br><h3>另外一点,如果一个领导者样样都能干,部属却很无能,这样反而会累死领导自己。如果领导者能适当表现出“无能”,或许能够让部属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都深知选贤任能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h3></br><h3>老子说,一个人做到爱才惜才,那么“天下乐推而不厌”,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曾把人才誉为“国宝”。</h3></br><h3> <h3>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则满怀拥有人才的自信,声称“即使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四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人才的确举足轻重,那么,领导者选拔人才的要领有哪些呢?</h3></br><h3>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天地仁慈,为什么让万物自生自灭,而不加以关照呢?又为什么使万物互相残杀,而不加以制止呢?在老子看来,天地是没有知觉的,是没有感情的,也是没有善恶是非标准的。</h3></br><h3> <h3>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文中说:天地本来“无心”,人有心而能认识天地,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就可以说是天地的心,正确地理解天地便是为天地立心。</h3></br><h3>在用人上,“天地不仁”,是一种“大人才观”,世上没有不可用的人;不可用是因为人为地设置了种种障碍。这“人为”,既有自己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克服人为的制约因素,打破条条框框,人才就会涌现。</h3></br><h3>刘邦比不上项羽英勇,为什么他能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成功就在于会用人。刘邦登基后不久,一次大宴群臣,他问群臣道:“请大家说说,朕何故得天下,项羽何故得不到天下?”</h3></br><h3> <h3>大臣中有人答道:“陛下平时待人有点粗暴无礼,似不如项王宽仁,但派人攻城略地,有封有赏,能与天下人同其利。项王嫉贤妒能,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所以将士不肯尽力,因此失掉了夺取天下的机会。”</h3></br><h3>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他说:“你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楚汉得失原因须从用人上说起,运筹策划,预见长远,朕不如张良;主持政务,保证供应,朕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战取攻夺,朕不如韩信。</h3></br><h3>这三人是当今豪杰,朕能依靠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群臣听了,都表示敬服。</h3></br><h3> <h3>事业的成功重在任用人才,而任人之先重在择人,所谓“择人而任”是也。能有效地择人才能更好地用人,所以对择人一关不能不高度重视。</h3></br><h3>天下事都不是那么好做,择人也是一样。有时为团队的发展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人选往往会让人耗尽心血,到最后也还不一定会如意。</h3></br><h3>一个人所学必然有限,你在选人方面光凭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否则就如同闭门造车,车或许造了出来,但永远都跟不上时代潮流。</h3></br><h3> <h3>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放眼世界,爱惜人才,这样才能发现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使自己真正清闲下来,实现“无为而治”。</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