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郑桓公开始到郑国最后一个国王郑康公,在这一时期里郑国出现了一百多个姓氏。郑桓公的墓做为祖坟,不仅仅只是郑氏,还有封、宏、孤、宛、丁、侯、良、强、缪、驷、国、桓、孔、游、然(冉)、印、罕、马师、丰、如、子人、马龙、子车、子师、都、段、堵、尉、泄、原、子孔、子罕、子轩、子游、子哲、子然、子驷、子宽、子丰、共、经、大叔、喻、蔚、濮阳、司等46姓,加上本姓姬姓,则至少共有48个姓奉郑桓公为始祖。</p> <p class="ql-block"> 郑桓公(?-前771年),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王室及臣民以国为氏,称郑氏,也就是姬姓“郑”。《姓觹》、《姓苑》载:周宣王封母弟于郑,子孙以国为氏。 《元和姓繤》载:郑氏,周厉王少子受封于郑,是为桓公。在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桓公生武公,与晋文公夹辅平王东迁于洛。郑徙溱、洧之间,谓之新郑。郑桓公确确实实是郑姓的开国太始祖。</p><p class="ql-block"> 但是,纵观整个郑国历史,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百多个姓,其中郑国公族衍生的姓氏就有95个:</p><p class="ql-block"> 复姓计37个:田章氏、封具氏、羌宪氏、僵佉氏、彊梁氏、赵阳氏、史龟氏、去疾氏、大季氏、公文氏、公德氏、共叔氏、世叔氏、大叔氏、子人氏、子强氏、子驷氏、子罕氏、子孔氏、子皙氏、子国氏、子游氏、子宽氏、子然氏、子羽氏、子轩氏、子革氏、子旗氏、伯有氏、马师氏、东里氏、行人氏、西门氏、西宫氏、京城氏、俟伏氏、贺吐氏;</p><p class="ql-block"> 单姓计58个:郑氏、段氏、游氏、原氏、封氏、都氏、共氏、駹氏、兰氏、蔺氏、如氏、语氏、京氏、将氏、孤氏、尉氏、具氏、司氏、髡氏、烛氏、裨氏、堵氏、泄氏、良氏、羽氏、浑氏、然氏、驷氏、国氏、印氏、罕氏、丰氏、渝氏、俞氏、喻氏、谕氏、会氏、雅氏、邃氏、繻氏、誊氏、歂氏、侨氏、产氏、参氏、孔氏、贩氏、虿氏、颉氏、梧氏、鯈氏、皇氏、蟜氏、佚氏、卫氏、冯氏、石氏、阮氏(越南)。</p><p class="ql-block"> 和郑国有关的姓氏除了郑国三公(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祖孙三代)衍生的姓氏外,还有从姬姓分化而来的诸多姓氏。比如,郑穆公名叫姬兰,就从姬、郑到兰姓,他的后人就有了兰姓。郑穆公的子孙,演绎出了郑国七穆,七穆集团又分化出几十个姓氏。比如著名的郑国执政子产(前584 年-前522年),姓姬也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因居东里,又称“东里子产”。他的父亲叫子国,他的姓除“姬”和“公孙”外,还以父字为姓,也叫国侨,因为是郑国的,又叫郑子产。因此,子产的后人除了姬、郑、公孙、国等姓,还有以子产的字传下来的姓氏,侨、产、东里等,他们都以子产为始祖。子产一个人就出这么多姓,所以,从郑国在郑州源出上百个姓氏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如:</p><p class="ql-block"> 都(Dū)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子阕,字子都。他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美男子,而且他性格勇猛,力量很大,所以很得郑庄公的欣赏。他死以后,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字为姓,称为都姓。</p><p class="ql-block"> 湛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裨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著名清朝学者张澍所著的《姓氏寻源》里记载:“湛氏,宜出郑国时期的复姓裨谌氏……五里族盛,析居本邑凡十余处外,徙近而邻邑,远而湘黔,皆根本五里。” </p><p class="ql-block"> 郑国时期繁衍的姓氏图表</p> <p class="ql-block"> 封、宏、孤、宛、丁、侯、良、强、缪、驷、国、桓、孔、游、然(冉)、印、罕、马师、丰、如、子人、马龙、子车、子师、都、段、堵、尉、泄、原、子孔、子罕、子轩、子游、子哲、子然、子驷、子宽、子丰、共、经、大叔、喻、蔚、濮阳、司等46个姓氏同样以郑桓公墓为祖坟。现在其中的段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是郑庄公弟弟共叔段的后裔之一,</span>全国人口有300多万人,游姓全国人口有90万多人,喻姓全国人口有30多万人。以游姓和喻姓为例,郑桓公后裔游松、喻襜的墓志铭可以说明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2011年6月出土于河北省永年县龙泉村西《魏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游松墓志铭》(见下图)载“......(游松)以天平四年岁次丁巳九月廿八日庚申薨于第。......粤五年正月十三日癸酉,窆于易阳苟山之旧茔......”。墓志载东魏孝静帝天平五年(538年),游松葬在易阳县苟山之祖坟,苟山距离龙泉村有15里。</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志文隶书,计 33 行,满行 35 字,另加左边侧一行 12 字,共计 1123 字。 据墓志所载内容可知,志主游松,字士祥,身处北魏至东魏时期,历经多次宫廷废立变故及参与戎事,死后诏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但游松其人声名显赫而史书缺载。说到游氏祖源,志称:“唯周之盛,哲人为辅;寄孥虢郐,遂宅京河。” 又称:“二公得地险而建国,七穆获天兰以命氏.道行万古,德耀千龄;渊源注而无穷,枝叶散而更茂。”这是对游氏立姓本源及流布的叙述。所谓“二公”,即郑桓公和郑武公,因“寄孥”和翦灭虢、郐而重建郑国。“七穆”,即“郑七穆”,是指郑穆公所出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印、子丰等七个儿子,累世为卿辅政且命氏立姓。《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叔向曰:‘郑七穆,罕氏其后亡者也.子展俭而壹。’”杜预注:“郑穆公十一子,子然、二子孔三族已亡,子羽不为卿,故唯言七穆。”陆德明释义:“郑七穆,谓子展公孙舍之,罕氏也;子西公孙夏,驷氏也;子产公孙侨,国氏也;伯有良霄,良氏也;子大叔游吉,游氏也;子石公孙段,丰氏也;伯石印段,印氏也。”据《元和姓纂》“游”氏条称:“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孙吉,生速。”是说“子大叔游吉”,即“七穆”之一“子游”之孙,其以祖父之字,命氏立姓为“游”。此段志文大意为,游氏源出于周代宗族桓、武二公所建的郑国,本为姬姓,春秋时期,郑国的子大叔游吉,以其祖即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字命氏为姓。家道行传万世,祖德光耀千秋,源远流长,枝叶繁茂。</p> <p class="ql-block"> 2018 年11月,江西省南昌市梅湖农民公寓的破土动工敲醒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墓,在壁龛中发现了三块砖,两块记有文字,另一块则是用来填充壁龛空档。由于长年浸泡在水中,砖质较酥松,但字迹基本清晰,为隶书字体,其制作方法是在砖块成形后半干状态下进行刻写,再烧造而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论证,专家们已经将铭文砖内容全部考证清楚,内容如下:“吴故尚书左丞/豫章国海昏县都乡举里/喻襜字子裕/年五十三/以天纪二年卒/葬于本县/旧墓西接/萧条不安/以咸和七年十一月壬子朔廿四日改葬南昌县南出廿里/汉故聘士徐稚墓之南一里/襜之先出自有周郑桓公友之胄裔也”。天纪年为东吴乌程候孙皓的纪年,位于公元277~280年之间,天纪二年即公元278年,距今1730年;咸和年为东晋成帝司马衍的纪年,位于公元326~334年之间,咸和七年即公元332年,距今1676年。也就是说,梅湖古墓是在东晋时期所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墓志铭最后一句称“先出自有周郑桓公友之胄裔也”,揭示了墓主的另一层身份“ 喻襜为郑桓公后裔”,要弄清这层关系,得先明白墓主喻姓的渊源。据多数旧谱和古代姓氏书籍的记载,喻姓源于郑公族的一个分支,在周代时期写作“谕”。相传周宣王姬静封其异母弟姬友于棫林,为郑桓公。而由“谕”姓改为“喻”姓,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汉和帝时的谕猛所改,官居苍梧太守,为清白吏,以“谕”与“喻”两字字形相近,而且读音常常混淆不分,喻字又比谕(諭)字少四笔,因而改姓为喻;一说是东晋时的谕归所改,虽无明确文字记载,但据多种姓氏书籍和旧谱记载均有此意。谕归曾作过曲阜令,担任过侍御史,著有《西河记》。由此在释读铭文“郑桓公友”时,就可以明白“郑桓公”名为“姬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此,综上所述,郑桓公是一百多个姓的共同祖先,并非郑姓或者游姓、喻姓所独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文由温州市郑成功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乐清市郑氏联谊会秘书长郑向群 供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