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带动少先队学习活动。我校以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方式广泛开展了“红领巾 心向党”学习活动,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形式,组织每班开展了 “红领巾 心向党”主题党史教育宣讲活动,各中队辅导员对少先队员进行了党史教育,认识党旗,了解党史,理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少先队大队举办了党史故事分享的活动,用少年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要求少先队员的学习目标,能说出党史故事、党史人物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要求,知道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懂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了解党、团、队特殊政治关系,理解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含义,树立从小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理想志向。</p> <p class="ql-block"> “南陈北李”,分别指的是来自安徽怀宁的陈独秀和来自河北乐(lao)亭的李大钊。他们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两人的渊源可以从1914年说起,当时陈独秀与李大钊在章士钊办的《甲寅》杂志上有过一段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对话。1914年11月,陈独秀鉴于对现实的悲愤,写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批评国人没有爱国的“自觉心”,文章发表后引起众人不满。对此观点,李大钊作了支持回应,他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一文中指出陈的文章是通过激烈的方式唤醒民众的“爱国心”,试图“申独秀君言外之旨”。至此,两人相识相知。1914年5月10日《甲寅》杂志在日本东京创刊,创办人章士钊。1917年,陈独秀应聘到北京大学。不久,李大钊也来到北大。李大钊进入北大后,立即被陈独秀邀请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两人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新阶段。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周刊,那他们又是何时相约建党的呢?这还得从陈独秀被捕说起。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营救被捕学生,陈独秀和李大钊共同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1919年6月,陈独秀在北京前门外散发《宣言》,遭到反动当局逮捕。经过李大钊等人的多方营救,9月16日,陈独秀保释出狱。出狱后,陈独秀的一举一动依旧被政府监视着,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李大钊挺身而出,决定护送陈独秀离开北京城。《北京市民宣言》1920年2月,天寒地冻、漫天阴霾,一辆骡车缓缓驶出北京城,车上的两人一副商人装扮,他们在冰冷的骡车里满怀激情地讨论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头筹备党组织。这两人就是李大钊和陈独秀。1920年8月,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同年1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从北大红楼走出的两位革命先锋,以先觉者的睿智和胆识,担负起改造中国的崇高使命,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这就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