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b>导读:中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寻找夏王朝的失败,清楚的说明,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中原商周考古大发现的盛宴已经基本结束,当我们感叹自己没机会赶上殷商大发现最好时光的时候,却忽视了当下华夏寻源更大的机会,这是我国暨商周大发现以后,又一个百年不遇重大机遇。。。。。。</b></font><br><div> <font color="#ed2308"><b>炎帝、嫘祖都是羌人,黄炎联盟就是从黄帝与嫘祖的联姻开始的。嫘祖作为第一个发现蚕和丝秘密的始祖,教化蜀山氏人养蚕,从而开创了唯一一个以蚕立国的古蜀国——三星堆(嫘祖出生地盐亭据三星堆约100公里)。黄帝与古羌联姻后,黄帝的后人大禹出生在西羌便在情理之中,故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兴西羌” ,即今天四川汶川,汶川与三星堆直线距离仅几十公里。《尚书﹒禹贡》中记载大禹家乡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真实记录了大禹都江堰取水开凿清白江和毗河,灌溉三星堆古蜀国的壮举。大禹是名副其实兴修都江堰第一人!<br> 以上事实为我们勾画一幅远古的脉络,古羌、古蜀和后来大禹的夏是同源,羌是共同的民族属性,蜀是部落联盟,而夏则是大禹部落“夏后氏“的简称,是蜀联盟中最主要、最辉煌的一支,也是蜀往中原扩张最主要的力量。夏商时期人们关注的是以王为中心,朝比较淡化,在一两千年后,后人记录历史时,朝代变成核心,而王次之,商初鸣条之战,商取代的只是中原大禹后人夏后氏部落(大禹后人的其它部落此时遍布全国),而非蜀的全部,便将商取代的王朝以夏后氏代之,从此,人为的把夏和蜀割裂开了!使夏王朝在后人面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其实,商甲骨文已经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商甲骨文中根本没有关于夏王朝的记载,甚至连”夏“这个字都没有!而商甲骨文记载的商交战和扩张的敌人是:”羌“和”蜀“,显然”蜀“就是商王通过战争取代的对象!</b></font><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所说:“如果没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而三星堆,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核心之所在。</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本文以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结合古文献研究、古民族迁徙与融合研究、古气象研究、现代基因研究等成果,用严密的逻辑来梳理大数据,找出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换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品味华夏文明!</b></font></div> <br> 中原是我国现代考古的福地,商、周的发掘,特别是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也奠定了中原华夏文明中心之地位,这个中心但有个前提,就是商、周以后华夏中心,也是华夏民族结束游牧生活,全面进入农耕文化的节点。<br> 我国现代考古工作者,可以说一大批都在中原考古中成长起来,是我国现代考古的中坚力量。在取得商、周考古绝对胜利以后,自然信心满满往商以前推进,特别是夏,志在必得。<br>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根据相关史料线索在中原、安徽淮河流域,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除了二里头有点疑是闪光一现以外,基本没有实锤的收获。中原考古的战车基本被定在了3800年前的二里头地区?<br> 此时,我们真该回头反思一下,我们的方向会不会出现问题,不然为什么几十年的努力不见成果?<br> 但是,<font color="#ed2308">中原寻夏,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我国考古的主流核心,多少人为此付出一生?还有更多人想在这个战场建功立业!</font>有谁?有这个能力?勇于站出来反思总结?在考古圈内估计难了,毕竟每个人都还有论文要发表、职称要评定!<br> 所以,实在看不下去的只可能是界外的人!<br> 刚刚揭晓的2020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中,中国科学院主导研究,利用古代DNA测序,揭开了有关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迁移与混合的若干秘密。“中国史前人群迁徙与族源之谜”名列其中。进一步证实了:苗蛮部落的北上融合于黄炎部族,黄炎部族融合于后来的大禹古羌集团,在东扩过程中,与由东往西扩张的东夷族集团在中原融合,发展成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这些流传数千年的史前中国神话传说,展现了中国史前人群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的壮阔历史。<br> 中国科学院基因研究的结果,基本说明了<font color="#ed2308">中原是黄炎部族由西向东扩张,苗蛮部落由南往北,东夷部族由东向西,最终在中原形成华夏部落。</font>所以说中原文化是外来文化融合的产物,并非原生文化。考古中也证实中原遗址都与明确的起止点,也就是特定的融合时间点。最早进入就是黄炎部族融合后的大禹夏后氏古羌集团。时间点就是夏王朝中晚期。所以说,要想在中原寻找融合以前的原生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在中原寻找早期夏王朝都城数十年未果的真正原因!<br> 所以,要寻找更早期文化,我们还得一起梳理一下黄炎部落的迁徙路线。夏王朝早期线索只能在这条迁徙路线上才能找到答案。<br> 约6千前,黄炎部落的前生,从甘肃马家窑由西向东迁徙,黄帝部落前生主要沿着陕西方向往东,炎帝的古羌部落主要沿着岷江流域由西往东南,5500年前到达了四川茂县营盘山,5000年左右,一支往南结果经过阿坝、甘孜、凉山等地迁往西藏、云南,形成今天川、云、藏的藏族、纳西族、彝族,今天的纳西族也是古羌族迁徙的一支。所以专家把岷江流域与云南、西藏交界的地区称为:藏羌彝文化走廊。<br>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的远东地区及其东南亚地区的DNA的取样和研究,已经证明了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存在。<br>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张完整的人类迁移路线图开始显现。<br>科学家意想不到的是汉人和藏人共同拥有5000年前的一个基因突变,分子人类学家根据研究DNA得到了汉人和藏人本出同源这一结论。而且,汉人与藏人的关系比苗人、越人的关系都要更接近。<font color="#ed2308">汉人和藏人迁徙分开不过是5000年前的事情。所以今天的藏族和汉族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古羌族。</font><br> 另一支古羌集团从岷江进入成都平原,5100年前进入四川德阳什邡桂圆桥,4800年前左右进入广汉三星堆。所以三星堆周围4800年前开始有人居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蜀人,但三星堆建城肯定晚于这个时间。<br> 47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登上历史舞台。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 <br> 据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考证认为,氐羌同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东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上海博物馆历史部、总务部主任童书业,更进一步论证:“‘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这说明炎帝就是古氐羌部落的源头。<br> <font color="#ed2308">在古代,部落之间的联姻就是最大的政治同盟手段。4700年前的黄帝、炎帝同盟,就是从黄帝的联姻开始的。</font><br>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蜀山出西陵,及今天四川盐亭。关于嫘祖出生地,后来各种资料流传很多。但有一点确是共识:嫘祖是中华历史山第一发觉蚕茧可以织蚕丝的人,在她的带领下,人们用织出的蚕丝做成了衣服,嫘祖也因而被称为蚕桑之神。<br> <br> <font color="#ed2308">嫘祖出生地西陵与三星堆地理关系</font> 古籍记载嫘祖还亲自到蜀山氏部落,教会蜀山氏人把桑蚕驯养成家蚕,教会他们缫丝、织绸、织锦。在嫘祖的教化下,蜀山氏从纯粹游牧部落变成了第一代蜀王蚕丛氏,并开始在建立蜀王的家园。在这个时代,只有古蜀国的蜀字、蜀王蚕丛的名字因蚕而起,从这个角度上说,嫘祖与蜀地关联具有唯一性!<br> 考古已经证明,古蜀国城池三星堆起步时间大约4600年前,与嫘祖的教化蜀山氏从纯粹游牧部落变成了第一代蜀王蚕丛氏时间点完全吻合,是国母嫘祖带领蜀人拉开三星堆文明的大幕。<br> 三星堆的古蜀国能够延续一千多年,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支撑古蜀国的经济基础的又是什么呢?<br> 盛世基本都与强大的贸易有关,我国古代主要贸易商品有三种:丝绸、茶叶与瓷器,其中,瓷器出现较晚。<br> 丝绸在那个时候绝对是高端奢侈品,附加值高、重量轻、容易保存,这些都是贸易中最好的商品。举国种桑、养蚕的古蜀国,开始南来北往的丝绸贸易,包括中原、江浙等地,最远可以到达古印度、泥泊尔、古埃及等地。三星堆出土的印度洋海贝、象牙、古埃及风格的金器、权杖等,都证明古三星堆是非常繁华的丝绸之路中心。三星堆本次6个祭祀坑发掘中,发现三千多年的丝绸遗存,就是最好的证明。<br> 同时有记载茶叶发源于神农炎帝时期的古蜀,通往南方的<font color="#ed2308">茶叶贸易和丝绸贸易共同奠定古蜀国强大的经济基础。</font><br> 黄炎两部落的联姻和融合也是古蜀国强大的根本原因,这种联姻直接导致了后来大禹的黄帝后裔和古羌双重特性。<br> 古籍记载,不光黄帝取了蜀女嫘祖为妻,其两个儿子同样取了蜀女为妻。其中,二儿子昌意封地若水,就是今天四川雅砻江地区,并取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高阳是为帝颛顼也,大禹就是颛顼的后代,这就是大禹出生在蜀地西羌最好的证明。<br> <font color="#ed2308">大禹出生地与三星堆位置关系</font> <font color="#ed2308">约4150年前,大禹出生在岷江边的汶川。《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兴西羌”,</font>并在《六国年表序》中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上古时代洪水滔天,这给成年后的大禹练就治水本领提供了绝佳机会,首治家乡的岷江,<font color="#ed2308">如《尚书·禹贡》所言“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便是大禹在家乡岷江边治水的力证。</font><br>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禹治理岷江时,采取了往东方沱江疏导岷江水的办法。纵观沱江流域,在该区域共有5条支流汇入沱江,分别是绵远河、石亭江、湔江、清白江和毗河,其中前三条江均发源于大山,与岷江无关,只有清白江和毗河水与岷江有关,而其取水地均为都江堰,这足以说明<font color="#ed2308">大禹是兴修都江堰第一人!</font>同时还修建了清白江和毗河。大禹为什么要修清白江和毗河呢?<br> 看看清白江和毗河的流向,从都江堰出来后首站就是流经三星堆古蜀国核心区域,特别是清白江距离三星堆直线距离仅几公里,这说明<font color="#ed2308">大禹修清白江和毗河,就是为了给古蜀国三星堆引水。</font> <font color="#ed2308">大禹修建都江堰、清白江、毗河与三星堆位置关系</font> 大禹借古蜀国核心竞争力种桑、养蚕、缫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今天大禹传说比较集中的地区:江浙地区、安徽淮河、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其实都是丝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核心区域。 <font color="#ed2308">有大禹传说的地区与古丝绸产地高度重合</font> 大禹家乡岷江治水取得成功后,走出岷江,扩及九州,取得地平天成、民得陆处、九河归道、九州划定的丰功伟绩。<br>大约4100年前,大禹带领古蜀先民因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开创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使古蜀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政权。在《尚书﹣禹贡》中,大禹将华夏分为九州,唯一没有当时最大的城池三星堆?这是因为<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本身就是当时华夏首都,其余九州都属于三星堆王朝。</font><br> 在古籍记载中大禹曾经按九州的距离来划分等级,扬州被划为最远的第九等,很明显,当时夏王朝都城如果在江浙、安徽、中原、山西夏县等地,扬州的距离都不可能最远,只有三星堆,<font color="#ed2308">扬州的距离在九州中才最远。这也从侧面印证三星堆作 为大禹夏王朝都城的唯一性。</font><br> 为了权力的扩张,大禹古羌集团开始从三星堆向东发展,同时来自东方的东夷集团,正在从长江下游往西扩张,就这样,来自东、西方的两大族群在中原开始碰撞、融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融合,数次大的权力交换,最终于3800年到达二里头后,开创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br> 大禹的古蜀国从三星堆到中原这三百年间,在全国留下了很多与“蜀”有关的地名,有些地名和传说一起保留到现在。这就解释了范勇 著《解密三星堆》一书中,提出了华夏密码之七:中华版图上,为什么“蜀”名由东到西横贯中国?为什么在山东有许多与“蜀”有关的地名呢?为什么在湖北、陕西、甘肃也有含“蜀”的地名? <br> 大禹古蜀集团到达二里头两百年后,因夏桀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民众疾苦,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率领着方国部落讨伐桀,并在鸣条之战中将其战败,自此,商王正式登上华夏历史舞台。<br> 鸣条之战后,事实上商王管辖的地盘仅中原附近一小块,根据商史记载,四百年后,到商武丁时期才将商王的地盘扩大数倍。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商王在鸣条之战后管理的地盘仅仅是华夏版图的几分之一。这里便有一个新的问题:此时剩下的大部分地区又是谁在管辖呢?<br>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这些地盘的拥有者就是商王朝在扩张过程中的敌人!好在商王在每次战争中喜欢占卜,出土的商甲骨文中有大量的占卜甲骨,让我们一起去梳理一下商王占卜甲骨中的敌人有哪些?<br> 商王占卜甲骨文中记载的敌人主要有三种:<br>一、 “鬼方”: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说法“鬼方”指华夏西北面的外敌入侵,属于个案,与华夏内部权力争夺关系不大。在华夏文化中这也开创了把外敌入侵与“鬼”的联系,所以后来把日本人入侵叫“日本鬼子”,把美国入侵叫“美国鬼子”,把“八国联军”入侵叫“洋鬼子”,也许都源于此吧?<br>二、 “羌方”:主要大禹、古蜀集团的民族属性,非政权朝代。<br>三、 “蜀”“伐蜀”,这说明商王朝扩张的主要对象就是古蜀王朝,当然,这个“蜀”并非就单指今天四川这个蜀地,而是大禹王扩张过程中在华夏各地留下的与蜀有关的地方。这一点充分说明商王朝战争、扩张的对象就是古蜀王朝。<br> 从上面可以看出,<font color="#ed2308">商王朝在权力争夺中的对象只有一个,即以古羌集团为主的古蜀王朝,大禹的“夏后氏”部落只是古蜀王朝中主要的部落。</font><br> 说到这里,有个更奇怪的问题就产生了:<font color="#ed2308">商王在与夏王朝无数次争夺地盘的战争中,居然没有一次提到过夏,甚至在商王朝甲骨文中,压根就没有“夏”这个字?这又是为什么?</font><br>我们再回头看看“夏王朝”是怎么来的?<br> “夏王朝”的种种记载,都是经商王朝口耳相传,一千多年后记录成文字的。也就是说是后人记载的。而历史的记载往往与胜利者有关。比如:所有正史都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讨伐商纣王,即所谓“武王伐纣”,我们都认为商王朝有个商纣王。随着商甲骨文的发掘,才发现商王朝根本没有商纣王,所谓商纣王只是后人对商王的蔑称,至此才真相大白。<br> <font color="#ed2308">史书记载商王朝取代夏王朝,但在商甲骨文里居然连“夏”字都没有,更没有“夏王朝”的概念?这说明所谓“夏王朝”很可能也是后人的叫法。</font><br> 3600年前鸣条之战中,商王打败古蜀王朝在中原的大禹部落后裔,夏桀并没有死,而是逃回“南巢”,所谓“南巢”即大禹部落位于南方的老巢,就是今天的三星堆,三星堆边鸭子河上游彭州湔江地界古代就叫南巢。大禹部落回归后,带来了大量中原工匠和资源,使三星堆再度辉煌,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已经完全证实三星堆祭祀坑埋藏的大量宝藏都来自3600年前——3200年这个时间段。<br>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中,大部分属于两种造型:一种是簪发一族,另一种是辫发一族,而稍晚的金沙遗址出土的只有辫发一族,簪发一族神秘消失了。这就是前面专家认为三星堆灭亡于内斗的主要依据。<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祭祀坑埋葬的簪发和辫发青铜人像</font> <font color="#ed2308">其实,在三星堆遗址中,辫发一族代表三星堆古蜀的祭祀人员,鸣条之战后夏后氏部落回归三星堆,双方同宗同族,所以同台祭祀,为了区分,回归的夏后氏部落便以簪发出现。金沙以后蜀王臣服于商,代表大禹夏的簪发一族,自然就在祭祀活动中消失了。这就是金沙遗址中只有辫发青铜像的真正原因。</font> 鸣条之战后华夏大部分地区还在古蜀王朝统治之下,此时,商王朝也就不可能说把蜀王朝消灭,但商王又急于建立自己的政权,大禹部落属于“夏后氏”部落,商王以后便将打败的大禹部落后裔以“夏”传颂。一千多年后,后人便以“夏”朝为中心去记录这段历史,鸣条之战中被消灭的“夏后氏”部落自然就成为“夏”王朝的原型。所以说,我们今天称呼的夏王朝其实都是后人的叫法,真实的夏王朝就是古蜀王朝的一部分,从此,<font color="#ed2308">处在同一时期、同一政权的“夏”和“蜀”被人为割裂了。。。。。导致了数十年寻找夏王朝的失败! 在今天所有困惑我们的有关“夏”王朝的问题,请您尝试一下,把“夏”换成“蜀”字,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不信?去试试看?</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古羌、古蜀以及大禹的夏同源,这将是解开古蜀三星堆和中原夏王朝的关键!</font></div><div> 其实,老一辈史学家对此早有研究,支持此观点的有:<br>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徐中舒先生曾指出:最早活动于甘肃一带的羌族,后来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发展,一支留居西方。“以羌族为主建立夏王朝,在进入中原后接受龙山文化的影响,可能就逐渐改变其旧俗,形成中原文化,而仍居留于西方的羌族则继续保留其旧俗”。他还认为马家窑文化氏族部落,“可能系羌族祖先”。这也就是说,禹部族属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区的羌族东向发展的一支 <br> 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也持大致相同的观点,在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羌方”一节中云:“有与此等羌同族的夏,其种姓为姜为姒等,在夏商时代已进入较高级的形式,亦属可能。<font color="#ed2308">此等族姓,在殷卜辞为羌方,为羌,在春秋战国之书、器称之为戎为夏而不以羌名,凡此‘诸夏’属于高级形式之羌人,以别于尚过游牧生活的低级形式的羌人。”</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谜底终于解开,所谓夏只是后人称呼在中原的高级别的羌人而已!就是商甲骨文记录的“羌”和“蜀”!<br></font> 鸣条之战后商王正式登上华夏历史舞台,尽管此时商王管辖的地盘仅占华夏的几分之一,但因商王与夏的交战时间节点不多,后期记载更是不够清晰,当时三星堆考古发掘并没有完成,所以,国家在当时仅有的背景资料下,将3600年前的鸣条之战作为夏商王朝转换的节点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下面,我们将鸣条之战后商、蜀王朝的此消彼长再进一步梳理。<br> 根据商史记载,3600年前取得鸣条之战胜利的商王,在经历近400年的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在商武丁时期,才将商王管辖的地盘扩大数倍,权力的触角才从中原延申到大致今天三星堆位置。<br></div> <font color="#ed2308">商早期和商武丁时期管辖地盘对比</font> 考古发掘证实:此时华夏大地有两个体量相当的中心城池,一个是商都,一个就是古蜀三星堆。 <font color="#ed2308">商都发掘出记录商王朝最大一场战争的甲骨文原片</font> 商都发掘的甲骨文记载<font color="#ed2308">“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font>这段甲骨文的意思是:辛王已经占卜过了,要其妻妇好带领自己部落三千兵力、商王兵力一万,再招呼其它部落一起去伐羌。这是甲骨文中记载商王朝出兵最多的一次战争,商朝的一半以上的军队都交给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用于此次战争。根据记载,商王朝久经沙场、战功累累的禽、羽等武丁爱将等部落,都归妇好统领一并参战,估计参与此次战争总兵力在3万人左右。<br> 3万兵力参战的战争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一百多年后,周武王灭商最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周联军一战击垮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当时周联军出动总兵力仅4.5万人。妇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决战行动,一定会有与之实力相匹配的敌人。<br> <font color="#ed2308">妇好打完商王朝这场最大的战争后,考古显示,三星堆在3200年前这个时间节点上,祭祀坑被埋,此时,华夏大地两大中心城池之一的三星堆神秘消失了!</font><br> 古籍记载:那一仗打下来,羌人势力被大大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三星堆地处商都西边,城池被攻破后,古羌人逐渐迁往金沙重建属王,不得不臣服于强大的商王朝。此后甲骨文中基本没有“伐羌”、“伐蜀”的记载。至此,商王朝才真正统一华夏大地。<br> 踪以上所述,嫘祖开创的古蜀王朝,经过数百年的丝绸、茶叶贸易,逐渐积聚力量,在4100年前,大禹在古蜀雄厚的人力、财力支持下,为华夏大地治水成功,一举被拥戴为王,使古蜀王朝正式成为全国性政权,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王朝古蜀王朝。3200年前,商武丁灭三星堆古蜀王朝后才正式统一华夏大地,3000年前,周武王“牧野之战”取代商王朝,建立周王朝。<br> 成都平原目前已经发掘的史前遗址主要有:<br>茂县营盘山遗址5500年前——5000年前<br>什邡桂圆桥遗址5100年前-汉、宋;<br>新津宝墩古城遗址4570年前—4320年前;<br>三星堆遗址4500年前-3000年前;<br>成都十二桥遗址3700年前-2700年前;<br>金沙遗址3200年前-2900年前;<br> 成都平原是国内罕见5000年文明没有间断的地区。这些遗址的发现与古羌人从岷江上游一路迁徙过来,时间、路线基本相同。也客观证明了专家称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的存在。<br> 为什么在5000年前后,古羌族沿着数条线路同时迁徙?<br> 根据古气象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是一个气候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特征温度明显偏高,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由于气候的变化,迫使古羌人不得不迁徙找寻新的适合生存的家园。从而孕育了更多的藏族、纳西族、成都平原古羌族等文明,铸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蜀国的辉煌和华夏文明! <br> <br> <font color="#ed2308">中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寻找夏王朝的失败,清楚的说明,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中原商周考古大发现的盛宴已经基本结束,当我们感叹自己没机会赶上殷商大发现最好时光的时候,却忽视了当下华夏寻源更大的机会,这是我国暨商周大发现以后,又一个百年不遇重大机遇。长江之所以汹涌澎湃,是因为有上游雅砻江、岷江、金沙江的汇入,没有这些上游支流,长江什么都不是。中原之所以成为华夏的中心,也是因为上游华夏先民的汇入,从西边汇入就是石卯、三星堆为代表古羌集团,东部汇入的就是以良渚、凌家滩为代表的东夷集团,分别形成夏、商的主体。所以,要寻找华夏文明的源头,一定不会在汇入以后的中原,一定在汇入之前的东、西两边,这才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正道!</font> <font color="#ed2308">习主席提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这必将是我国考古工作既商周大发现以后,新的百年不遇的重大机遇!</font><br>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只是单纯的想为三星堆正名,丢掉三星堆被误解的蛮夷之地的地方政权形象。如果有冒犯各位专家或专家观点的地方,请见谅!有些表述方式可能有点开玩笑,本人并无恶意!显然,如果,我只是把各位专家的观点抄一抄,那才是真正的抄袭!不同的观点,尽管不一定都对,但起码是最真实的想法。<div> <font color="#ed2308"><b>在此,特向所有关心、支持三星堆的人致敬!</b></font><br></div> <p class="ql-block">2021.3.22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