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下肢动脉硬化

蓬莱中医手足康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心梗脑梗很危险,需要小心注意,但其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危害不容小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主要病因<div><br>高血脂<br>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升高者多于正常人群,脂蛋白极易聚集在动脉内膜,逐渐导致动脉硬化的形成。<br><br>感染<br>细菌、病毒等感染能够引起血管壁细胞功能改变,血管通透性改变,可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下肢动脉硬化。<br><br>免疫<br>当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损伤血管内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导致下肢动脉硬化形成。<br><br>遗传<br>下肢动脉硬化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高2~6倍,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致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反馈控制失常,以致胆固醇过多积聚,形成血栓。<br><br>高血压<br>高血压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血管壁导致损伤可形成血栓,出现下肢动脉硬化。<br><br>糖尿病<br>糖尿病能造成动脉内膜的损伤,便于脂质的浸润和血小板吸附形成血栓,导致下肢动脉血栓。</div> 典型症状<div><br>轻微主诉期<br>此期患者症状较轻,仅出现患侧下肢皮温降低、怕冷,可出现轻微紫绀。部分患者出现下肢的轻度麻木,活动后肢端易发生感染而不易控制。<br><br>间歇性跛行期<br>患者在行走出现下肢肌肉痉挛、疼痛、疲乏无力感,并逐渐加重,患者因疼痛必须停止行走。但在休息之后,下肢症状缓解可继续活动。再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重复出现,如此反复循环,小腿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最常见的症状。<br><br>静息痛期<br>随病变进一步发展,患肢出现相当严重的缺血状态,患者在休息时也感到下肢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疼痛一般以肢端为主。<br><br>组织坏死期<br>此时患者出现营养障碍症状,在发生溃疡或坏疽以前,皮肤温度降低,色泽为暗紫色。早期坏疽和溃疡往往发生在足趾部,随着病变的进展,感染、坏疽可逐渐向上发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div>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div>需要做的检查</div><div><br>体格检查<br>视诊见下肢皮肤颜色有无异常,触诊皮肤发凉。步行负荷试验阳性,踝肱指数显示腿部血压远远低于手臂。检查胸、腰部、下肢有无畸形、活动障碍,按压有无疼痛及感觉异常,排除有无胸椎、腰椎、关节疾病。<br><br>实验室检查<br>患者白细胞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炎症的存在,多考虑感染的可能。患者胆固醇、血糖、血脂升高考虑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br><br>影像学检查<br>超声<br>简单、方便、快捷,血管超声可以很好的显示血液在血管中移动的速度和方向,对下肢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初步的了解。<br><br>MRI<br>主要用于排除有无其他导致下肢症状的疾病。在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脊柱血管瘤等组织变化中显像清楚。<br><br>血管造影<br>能够清楚的看到下肢血管有无堵塞下肢,判断狭窄的位置和严重程度,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同时可以进行治疗。<br><br>CT或 CTA<br>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的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明确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br><br>其他检查<br>经皮氧分压测定<br>通过测定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间接了解局部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缺血程度。<br><br>节段性动脉收缩压测定<br>测量下肢动脉不同平面的压力水平并双侧对比。<br><br>测定皮肤温度<br>若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温降低侧动脉血流减少。<br><br>踝肱指数(ABI)测定<br>ABI是血管外科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检查方法,是踝部动脉压(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之间的比值。ABI正常值为0.9~1.3,0.7~0.8为轻度缺血,0.4~0.6为中度缺血,<0.4为重度缺血。<br></div> 治疗<br>下肢动脉硬化需根据病情程度选择治疗方式,轻症患者只需根据病因服药治疗,常用的药物一般包括普萘洛尔、二甲双胍、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血管扩张剂等,重症患者需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辅助高压氧治疗。多数患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病例介绍 该患者因“口渴、多饮、多尿10年,加重伴乏力1周”入院,双下肢麻木,左手疼痛,左足趾疼痛。下肢血管CTA检查可见下肢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多发斑块形成,足背动脉频谱异常。<div>我科在完善术前检查后,请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李乃选教授联合科室为该患者进行了手术介入治疗。</div> 术后患者及时检查复诊,恢复良好。<div><br><div>预防措施</div><div><br>合理安排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情绪激动,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快。<br><br>体力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br><br>控制易患因子,下肢动脉硬化的预防首先是控制易患因子,如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锻炼及降糖药的使用,如有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胆固醇饮食,对超重者应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如有高血压,则应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br><br>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低度酒,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防止下肢动脉硬化。如伴有血纤维蛋白原增高可每日饮茶3g。<br></div></div> 李乃选,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介入血管科主任,介入手术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VTE与静脉曲张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基层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外周血管介入分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综合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协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委员会常务委员,烟台市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副主任委员,参与并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第一作者SCI文章3篇,副主编与编委参编著作3部,主持获得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擅长周围动脉狭窄与闭塞疾病、下肢静脉血栓、中重度肺栓塞的介入治疗,擅长主动脉夹层与腹主动脉瘤的腔内微创介入治疗,擅长脑血管与肿瘤疾病的介入治疗。 蓬莱市中医医院骨伤三科用专业的态度、精湛的技术、悉心的护理守护您的手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