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曹植碑》与曹植墓的真伪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山东东阿鱼山西麓的曹植墓北侧,有通简称《隋曹植碑》的《陈思王庙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碑是隋开皇十三年(593)刻立的。该碑高1.7米,宽1.1米,有碑额而无题字。碑额有画像,已不可辨认。碑文22行,每行43字,总计不足千字。由于早在此前的32年,即北齐武成帝高湛太宁元年(561),曹植的十一世孙曹永洛曾奉诏在墓前建过庙。所以,该碑又被称为《隋立魏东阿王曹植庙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么,葬于三国魏太和六年(232)的曹植,是怎样的一个人?曹植墓究竟有几处?哪一处是真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大凡懂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人,可以说没有不知道曹植的。作为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所以能扬名百代,主要还是因其文学成就。可以不夸张地说,仅《铜雀台赋》《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传世名篇,就足以使其光耀千古了。以至于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对其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赞誉。“才高八斗”的成语也由此而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出生于公元192年的曹植,自幼聪慧,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成年后,更得其父厚爱。据《三国志·魏书十九》载:“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一个十余岁的孩子就能下笔成文,居然可以使曹操以为是请人代笔之作,可见其见识已远不是孩童般的水准。以至于曹操宴请众人时,曾不无自夸地说,假设天下才学为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我和子恒(曹丕)占一斗,剩下一斗就让天下英雄去分吧!曹操不仅擅长于文学,而且认为其“最可定大事”,曾意欲立曹植为太子。但曹植的文人习性,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太子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史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从而失宠。但在曹丕眼里,这位弟弟却是自己皇位的“振动器”。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后,出于对曹植的疑忌,严密监视其六年。公元227年,曹丕之子曹睿继位,曹植更被猜忌。不仅爵位被贬,而且远离京师,频繁地改换封地。三国魏太和六年(232),作为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文坛上的杰出诗人、才高八斗、七步成章、词采华茂的曹植病逝。曹植死后,谥号“思”,故后人称其“陈思王”,其墓称为“思陵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至于曹植墓有几处,截至目前也无一个确切的结论。不过,仅河南就有两处,分别在淮阳和通许,却是真的。淮阳县的叫思陵冢,其历史记载见“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和“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县南三里”。现如今,该地依然存有四个冢,高度分别为12米左右、4米左右、7米左右和15米左右,封土面积依次为1656平方米左右、400平方米左右、900平方米左右和3000平方米左右。思陵冢则是最南端的高冢。而通许的曹植墓,则是在后七步村一个菜园子里发现的,时在明成化六年(1470)。明成化十五年,副都御使娄良告老还乡,听说了曹植墓的情况,便多方协调,重修了墓祠。到明万历八年(1580)初,监察御史苏民望巡视河南时,见曹植墓“仅存坯土,人畜踏践,过者悯伤”,便给县里打了个招呼。到了这年三月,时任通许县令的王乔吴,便操持着“建堂四楹,复宇重门,广隘有度,周垣栽植柏槐榆柳以为荫翼”。但在规模上,却要比百年前的重修小多了。后来黄河几次泛滥,祠堂等建筑自然难逃水厄。直到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拨出专款,对曹植墓进行修缮,才建成了现有的模样,并顺势将其列入了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虽说《河南通志》有“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魏封陈思王”的记载,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者1977年对山东东阿鱼山墓的发掘,正式确定了曹植墓的真正方位,即真正的曹植墓在东阿鱼山。因此说,河南淮阳曹植墓和通许的曹植墓一样,都不过是曹植的衣冠冢而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早在1951年6月,当时的平原省文物部门就对山东东阿鱼山曹植墓进行过发掘,共出土陶、铜、玉、石器等文物132件(这些文物大多比较粗陋,稍精的仅有玛瑙坠珠和3件玉璜。同时还出土有28块遗骨。出土的文物和遗骨,都送往当时的省会新乡保存。其后平原省撤销,东阿划归山东,文物辗转交还山东省博物馆时,遗骨却下落不明)。但这次发掘,并没有给曹植墓下个定论。直到了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该墓室的墓壁上,发现一块刻铭砖时,事情才有了转机。该砖三面刻字,清楚的写着“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而“太和七年”,正是曹植去世后建鱼山墓的时间。因此,真正的曹植墓当在东阿鱼山的说法,在史学界就成了定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