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关注到呼吸训练对构音障碍治疗的重要性。那么与构音相关的呼吸有哪些内容呢?</p> <p class="ql-block"> 机体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它由三个环节来完成: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外呼吸即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通过呼吸功能训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它在呼吸的三个环节中与言语产生最密切相关的过程。呼吸的另外两个呼吸环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内呼吸)通过呼吸功能训练效果不明显。</p><p class="ql-block"> 产生正常的言语的条件是具备必要的呼吸功能。首先呼气相时气道内要有一定的压力,从而使声带发生震动;其次气道内呼气压要能维持一定时长(每次说话时吸气相在0.5秒左右,呼气相在5秒以上);再者个体要能适当控制呼气压水平,不至于呼气压过大,致使最大吸气后持续发声时间过短(成人男性平均约30秒,女性平均约20秒)。</p><p class="ql-block"> 在神经的支配下,通过吸气肌和呼气肌的协调运动来维持必要的肺容量和压力,从而保证言谈时所需的呼吸。下面分别介绍与呼吸功能相关参数:</p><p class="ql-block">1、 呼吸功能相关指标:</p><p class="ql-block">肺容积(pulmonaryvolume)有四种,它们互不重叠,全加起来等于肺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p><p class="ql-block">(1)潮气量(tidal volume,TV):安静状态下,每次吸入或呼出的空气量,它会随体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正常成人男性:600-750ml;正常成人女性:450ml左右)</p><p class="ql-block">(2)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在平静吸气后再作最大吸气动作所能增加的吸气量称为补吸气量。其功能是用来支持进行特别长或特别大声说话时所需空气量,它是反应肺胸的弹性和吸气肌力量的参数(正常成人1500-2000ml)</p><p class="ql-block">(3)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它与膈肌上升幅度,胸廓弹性阻力和细支气管阻塞有关,是反映了肺的气储备功能的参数(正常成人约900ml-1200ml)。</p><p class="ql-block">(4)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深呼气后肺内仍有剩余的气量,它反映了肺泡静态膨胀度,具有稳定肺泡气体分压的作用,减少了通气间歇对肺泡内气体分压的影响(正常成人约1000-1500ml)</p><p class="ql-block"> 肺容量是指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其中与言语相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肺活量,即尽全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以及补呼气量三者之和(正常成人约3500ml)。</p><p class="ql-block">2、平静呼吸与言谈时呼吸的差异会有4种主要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空气吸入的位置:平静呼吸时气体出入肺主要经鼻;言谈时,气体主要经口出入肺,其原因为:一、空气可通过较短的路径达肺部;二、存在于口中的空气则是说话时发音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平静呼吸时,吸呼比一般为2:3,一次循环总时间约2秒;说话时,吸呼比可达到1:9,呼气时间可达20-25秒,呼吸模式为快吸慢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每次循环吸入的空气量:平静呼吸时为潮气量,约为50%肺活量,平静呼吸约消耗10%肺活量的空气量;说话时,依说话长度呼气量不同,一般起始于平静呼气水平之上,所需的空气量约介于2倍潮气量之间;一般说话消耗20%-25%肺活量的空气,高声说话约消耗40%肺活量的空气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4)呼气肌动员情况:平静吸气相为吸气肌主动运动,呼气相为软组织回弹的被动过程;说话时需要动员吸气肌以及呼气肌来达成对呼气的精准控制,具体动员情况与发言强度、内容等有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