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营桥

难看吴头

<h3>  最近嘉兴比较红火的景点之一子城遗址公园修缮完毕,千年古衙门的重新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游玩。在观赏了解嘉兴历史的沿革过程中,使我联想到了地处子城西北角连接后门的“大营桥”。</h3> <h3>  大营桥位于少年路与中山路交叉口处,南北横跨与中山路平行的集街市河,单孔石桥,因子城地块地势较高,与中山路形成陡坡状。建于何时现在己无从考证,但从名字来看应该与军营有关,因为此地曾经是历代衙门西大营。1949年四月原民革中央副主席、国民党少将预备干部局长、驻浙嘉青年军第一总队长贾亦斌率领三千余名官兵,就是从大营桥出发起义,奔向光明的新中国。</h3> <p class="ql-block">  上图地图为黄国华先生绘制的五十年代城池遗址暨旧嘉兴府概况示意图。左上角为大营桥区域。照片取之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p> <h3>  由于大营桥地势处于南高北低,桥下坡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天地,座在轴承做的滑车上,从桥上滑落的瞬间刺激与快感,那些都是童年美好的记忆。而大营桥南边至教堂的空地,周边的玩童们常常聚集在一起,打弹珠,削豆腐格纸、捉蟋蟀,那时候学习压力轻,娱乐活动也稀少,但大家还是在原始而又简单的活动中,亨受无忧无虑地生活。</h3> <h3>  天主教堂与边上的“嬷嬷堂”,小时候我有着深刻的印象,那是帝国主义反动阶级残害中国人民的场所,传说教堂内有许多孩童的遗骸。文革时期,好像专门开过批斗大会,声讨万恶的旧社会和资本主义。义愤填膺的“红卫兵”小将为了给受欺压的阶级兄弟姐妹报仇雪恨,把教堂设施砸了个稀巴烂,出了口恶气。后来才慢慢知道,这个教堂曾经是嘉兴的最高建筑,规模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叫“圣母显灵堂”,也称圣母堂、天主堂。幸好没有斩草除根,只是被弄得残破不堪,侥幸得以保存,现已保护加以修缮,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了国家级的宝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上图照片为即将修缮完毕的天主教堂。照片取之于顾宁生先生美篇。</h3> <h3>  在大营桥与天主教堂之间,依稀记得有轴承厂、汽标厂等企业,那年随着中山路与紫阳街的改造,工厂、大营桥与集街市河一起消失,耸立起嘉兴市服装公司大楼,一度成了新的中山路标志性建筑。</h3> <h3>  出西大营后门,大营桥东南角有个容纳一个人的水泥碉堡岗亭,以前是卫兵守护站岗执勤的哨位。而桥的北堍挨着西边,是丁家糕作店,专营团子点心,主要有纯肉与豆沙团子,咸、甜兼备,生意还算兴隆。在嘉兴农村,因生活条件限制,常常用咸菜春笋做馅,拌点菜籽油,味道鲜美,香喷喷又好吃,但不知为何,被叫成“粑粑”。当年为了忆苦思甜,教育后人,避免吃二茬苦,用笼糠做的“糠粑粑”,则是较为难吞咽了。</h3> <p class="ql-block">  上图照片为1984年前的中山路,井为瓶山人武部门口的灵光井。为庞艺影先生所摄,照片取之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p> <h3>  从团子店再往西几个门面就是弹棉花店、箍桶店与旧货店。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已不知弹棉花与箍桶,以前可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好营生,它们生产的产品并不简单,棉花被和各类木桶,是嘉兴小姑娘结婚的必备嫁妆,叫暖心被与子孙桶。这两个传统手工艺,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不断更新,现在几乎绝迹,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出现在申遗的名录中。而棉花店还与嘉兴的名牌产品粽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初叶,也就是说100多年前,禾城街头的弹棉花师傅基本来自于金华兰溪一带,他们利用夏天空闲时间包裏些粽子卖买,贴补家用,慢慢形成禾城特色美食,成就了嘉兴的粽子名声。</h3> <h3>  继续沿市河往西就是“火德庙”桥与“中山厅”了。桥边有个“火徳庙”,里面供奉火神菩萨,为当地百姓祈福防火消灾、除难避祸之处。解放后“火德庙”曾被改造为嘉兴公安局看守所。因为这里关押着一些“吃钵头饭”的违法犯罪分子,小时候的我是不太敢靠近,内心充满恐惧。而“火德庙”在嘉兴也成了监狱的代名词,极具贬义色彩。当然“中山厅”去的就相对较多,它是个露天体育场,也叫“人民广场”。以前每年市里开运动会、以及看足球赛的地方,也是嘉兴各种重大聚会开展地,在这片广场里听最高指示。改革开放后被改建成“戴梦得”大楼。</h3> <p class="ql-block">  上图照片为滕新法先生近照。</p> <h3>  大营桥至火德庙桥中山路段,除了零星的商店外,沿街基本上都是民居。其中有户张姓人家,儿子叫张钰良,曾作为浙江援藏干部,去那曲地区当过副县长,本世纪初,我去西藏旅游前,还专门到市总工会,请教已援藏回禾,担任副主席的他,有关高原的注意事项。姐姐钰明是五毛厂的副厂长。还有懂书法、会吹萨克斯,艺术细胞浓厚的滕新法先生,足球踢得非常溜的吕德明师傅家。而大营桥往东主要是些民居,大约在原荣军医院大门口位置,有家杂货店,店铺后面是张家酒酿作坊,专职酿制甜酒酿,嘉兴街头叫卖的甜酒酿基本上出自于该作坊,老板有个女儿名张勤,天真照像馆工作,与我妻子的“阿伯”徐美英是同学兼闺蜜,小时候我老婆常被“阿伯”带着去她家玩,有次,吃了点酒酿汤,酒劲发作,竟然睡了老半天,从此不沾滴酒。</h3> <h3>  解放后西大营成了部队医院,六十年代之后改为荣军医院,但老嘉兴大多还是称呼13医院的较多。以前在大营桥附近,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人推着轮椅车,车上座着被人精心照料的残疾人士。这些人原本都是解放军战士,因为军事行为而致残,在医院接受治疗或者养老,成了荣誉军人,原来是些最可爱的人。虽然他们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行动不便,但还是有很多的姑娘,仰慕英雄前来照顾。选择与“荣军”结为连理,伴随终生也为数不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