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黄道周为何来到渔鼓溪顿坑

一鸥

<p class="ql-block">  好友哲民告诉我,他发现了渔鼓溪顿坑的具体位置。我说,真的呀!兴奋之情不加掩饰。没有研究黄道周的人大概不会知道,渔鼓溪顿坑是黄道周早年跟随大哥黄道琛耕读的地方。几百年来,学界一直不知道在哪里,多数人认为在东山岛的某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哲民通过田野调查,确认渔鼓溪顿坑在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他根据调查结果写了一篇《黄道周渔鼓溪顿坑考记》,发表在《闽南日报》,引起学界的关注。我说,你应该写成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才能确认是你的成果。他当即表示按照论文格式尽快整理出来。</p><p class="ql-block">◎顿坑自然村</p><p class="ql-block">我很纳闷,黄道周兄弟为什么要来到离东山这么远的地方?黄道周跟随大哥到顿坑,要了解黄道周为什么到这里耕读,首先要了解大哥黄道琛为什么选择此地。哲民约我再去一次,一方面让我见证,一方面看看有没有新发现。</p><p class="ql-block">从东山岛开车到云霄县下河乡车圩村,要一个多小时车程。沿途群山连绵,郁郁葱葱。下河乡与平和县和诏安县接壤,毗邻风景秀丽的乌山山脉。车圩村共有10个自然村,总人口才三千多人,顿坑村是其中一个自然村,在黄道周时代属于平和县,嘉庆三年(1798)划归云霄厅。</p><p class="ql-block">据说,多年前,公安局电脑录入村名时,把“顿”误为“屯”,现在,地图标记为“屯坑”,但当地人仍然叫“顿坑”。或许是这个因素,导致学界长期以来找不到“顿坑”。</p><p class="ql-block">村主任开着私家车带我们转来转去,所经过的村道均为水泥路,随处可见三四层的水泥楼房,也有些小车停在路边。村头巷尾,鸡鸭四处溜达,猪圈里肥猪懒散趴着,看见我就扇耳朵。村民的衣着面貌和县城差别不大,抽烟档次也差不多。所见所感,和我见过的村庄一样。没想到村主任说,车圩村是云霄县的贫困村。不过当地的物价确实便宜,中午我们在当地大排档用餐,原生态的食材,鱼鸭猪肉满满一桌,鲜美可口,10个人吃不完,结账才250元,大家直呼过瘾。</p><p class="ql-block">下洞村和车圩村相邻,全村姓黄,提起黄道周,他们不知道,说起石斋公,无人不知。石斋是黄道周的号,他们敬重石斋公,不敢叫他的名字,随着时间推移,把黄道周的名字忘记了。现在,这一带还流传着几个石斋公教书的故事,姑且举一例,据说黄道周教了九个学生,结果十一人中举。原来九个学生加上自己,包括天天做饭给他们吃的厨师,因为旁听石斋公授课也考中举人,引起轰动。</p><p class="ql-block">我心想,说不定下洞村的黄氏和黄道周有族亲关系。我请教同行的黄振桂、黄旭明两位先生,他们都说,下洞村的黄氏和铜山黄道周家族属于同一支派,族谱有明确记载。原来如此,那么,在四百多年前的黄道周时代,他们的亲缘关系比现在更加密切。大哥黄道琛来这里教书,说不定是族亲的邀请。</p><p class="ql-block">顿坑村坐落在一片坡地上,地势较高,便于开荒。大哥黄道琛年长黄道周16岁,《漳浦黄先生年谱》记载“(万历)二十年,先生八岁。……故独从伯兄讲业于渔鼓溪之顿坑者凡数年。”大哥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耕作,黄道周跟从大哥学习,一住好几年。</p><p class="ql-block">《年谱》又记载“(万历)三十四年,先生年二十有二。移居顿坑。”这回黄道周来顿坑定居,根据流传的故事,他在这里教书。黄道周在《乞言自序状》说:“晚年家益贫,(母)谋入山就伯兄躬耕,诸邻女老媪穉妇子攀号者累日,或送至数十里乃返。”说明母亲也曾经到顿坑居住。</p><p class="ql-block">黄道周在顿坑时间不长,第二年他23岁时父亲去世。第三年,黄道周到漳浦县城退休官僚卢维祯家里当私塾老师,他通过卢维祯结识了张绍和,还到漳州张绍和家小住。又过了一年,25岁的黄道周为父亲服丧期满,娶了东山岱南村的林氏为妻,带着母亲移居漳浦县城。</p><p class="ql-block">顿坑村的吴先生介绍说,顿坑村尚存“学地”遗址。我们来到村后一片果园旁,爬上小山坡,走过一段田埂,来到一块平整的高地,四周草木葱茏,花香鸟语。老吴说这里就是黄道周教书的“学地”。我有点惊讶,教书的地方怎么在村外的高地上呢?如果说这里是黄道周兄弟耕读的地方还差不多。或者“学地”是“学田”的另一种叫法,以其收获作为教学费用。不管何种用途,它都和黄道周有关。</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学地”</p><p class="ql-block">渔鼓溪现在叫做车圩溪,从车圩村中间缓缓流过,一座石桥横跨其间。现在是秋冬枯水季节,溪水依然丰沛,他们还建了一座小水坝,拦腰蓄水。下洞村的古庙《龙境堂庵志》记载:“龙境堂背靠十字牌大尖峰,渔鼓溪三面环绕,宛如玉带系腰,山清水秀,风景幽雅。”《福建省志·交通志》记载:“漳江上游,主要有西溪、北溪、南溪等3条支流,……渔鼓溪……在菜埔汇合北溪水而达漳江干流。”</p><p class="ql-block">◎渔鼓溪,现在称为车圩溪</p><p class="ql-block">原来这是一条古老的航道,从渔鼓溪上船,进入北溪,驶入漳江,经过东山湾到达东山铜陵镇。反过来,也可以逆流而上到达车圩村。当年沿江有众多渡口,如云霄县城有铜山渡,下洞村附近有港口渡。黄道周兄弟如果选择坐船,可以通过这条水路往返。</p><p class="ql-block">同行的陈老先生说,我们的来路是东山到平和的古道。文革时期,他到平和上山下乡,曾经从东山步行经过这里。他说从东山走到车圩村,要走足足一天时间。这是一条县级水泥路,原来自古有之。</p><p class="ql-block">《龙境堂庵志》记载这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前联结广东和福建的经商贸易的必经之地;东过十字牌岭岽到云霄往广东,西过渔鼓溪石桥,经石梯岭到大溪、安厚、官陂。”早年黄道周到平和灵通岩游览,到九峰拜谒王文成公祠,若从顿坑起步,相当便捷。</p><p class="ql-block">原来车圩村在古代是水陆交通要道,附近就有古渡口。明清时期的铜山商人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交易货物,水陆往来。为了祈佑来往平安,生意兴隆,还捐资兴建渔鼓庙。</p><p class="ql-block">商人们贩运山货到铜山,又从铜山运来鱼盐,互为调剂,车圩村自然而然成为商品集散地。现在每月逢一四七为赶集日子,我们来时正好赶上墟市,市场上嘘嘘嚷嚷,好不热闹。我推测,当年四方八乡的货物聚集车圩村,再分销各地,很可能比现在还要繁荣。我问当地人,这里有什么土特产?他说没有什么,最有名的是木炭。在没有煤电时代,木炭可是沿海地区的重要燃料。</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谋生。了解当年黄道周兄弟在下洞村的族亲关系,了解几百年前车圩村水陆交通的便利,铜山古城的人们来车圩村经商或探亲访友,并不是难事。由此推论,黄道周兄弟来顿坑耕读,也就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附录2 渔鼓溪顿坑考记 张哲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渔鼓溪顿坑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惑黄道周研究学界可谓久矣。笔者对黄道周历史知之甚少,一次偶然机会听大家谈及黄道周曾几次在渔鼓溪之顿坑。东山史料并没有渔鼓溪和顿坑的相关记载,这两个地方会不会在岛外?笔者此时想起1992年暑假去云霄县梅林村采摘濒危树木——白果蒲桃标本的情景,当时坐车到车圩,租了一辆自行车上山去梅林,那里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在山脚下模糊记得曾看过“吨坑”的字眼。明朝时期,铜山和云霄同属漳浦,是不是可能在那里呢?笔者赶紧百度一下“车圩村”,并没有渔鼓溪出现。又百度“渔鼓溪”,只见百度百科:“下洞村位于云霄县西部,渔鼓溪畔,十字牌岭下,是云平公路必经之处,西连车圩……”继续百度又得知车圩村有个自然村叫“屯坑”,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为考究这条线索,国庆节假期间,《铜陵记忆》作者黄振桂老前辈、文史爱好者黄旭明与笔者相约一起去下洞村、车圩村考察。</p><p class="ql-block">下洞村黄道周故事</p><p class="ql-block">在下洞村部,村支书黄徐云热情接待我们,并请来村里71岁的退休教师黄乌森。黄老师对村史非常有研究,是下洞村《黄氏族谱》编撰者。他得知我们来意后,对我们说:顿坑是车圩村一个自然村,当年石斋公在那里教书,顿坑与下洞相邻,走小路只有两三里远。 黄乌森老师讲了个黄道周不逆天的故事:有一天,石斋公来下洞村会友后要回顿坑,走到半路一个叫“兔仔耳”地方,突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他赶紧跑起来,快跑到顿坑时他突然停下来,又返回跑到“兔仔耳”。原来石斋公认为下雨是天意,天若要雨淋人,就应该让他淋,不能逆天!于是他又从“兔仔耳”按正常速度往顿坑走。此时雨开始下了,令人奇怪的是雨始终在他身后下,就是没淋到他身上,直到走进顿坑住处,大雨瞬间倾盆而下。</p><p class="ql-block">这一带还流传几个黄道周故事:一个是浮大凉伞的故事,当时顿坑村族长董大望牵头请石斋公来教书。过了不久,村里大池塘浮出一支大凉伞,人们非常惊奇,纷纷议论这是高中的好兆头,董大望自以为好事会应在他家,没想后来是石斋公中举了。另一个是黄道周教九个人竟有十一个人中举的故事,相传石斋公在平和灵通岩教九个学生,最后中举十一个,原来他本人及所教学生全部中举,天天做饭给他们吃的厨师因为旁听石斋公讲课,勤奋学习,也考中举人。还有一个故事传说石斋公在朝廷当大官,他母亲依然住在漳浦一间草棚,生活相当清苦。老人家请人刻了一只木鸡腿,天天沾着酱油吃,于是各种流言慢慢传开了,朝廷派人下来调查,真相大白后,皇帝才清楚原来黄道周是多么的清正廉洁。</p><p class="ql-block">顿坑村黄道周史迹</p><p class="ql-block">车圩村离下洞村不远,村主任吴志远年轻帅气,带我们走过六十几米长的车圩桥,桥下是潺潺溪水,当地称为车圩溪,水质非常好,是县城饮用水源地。来到一条山路的拐弯处,只见一块水泥牌子写着“屯坑村”,吴主任找到熟悉当地历史的59岁吴海炎。老吴介绍顿坑自然村有一百多户,四五百人,原来村里董姓是大族,后来慢慢搬迁出去,现在村里大部分姓吴,只剩有几户董姓人家。我们咨询村名是顿坑还是屯坑,才知道原来村名就是顿坑,自从实行电脑化,派出所写成了屯坑村,但本地叫法还是“顿”(dun)坑,而不是“屯”(tun)坑。老吴的岳父是本村董姓人家,以前讲过很多董大望和黄道周的故事给他听,我们之前在下洞村听到的几个故事这里也流传。</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得知顿坑村尚存“学地”和“楼地”遗址,就迫不及待要求老吴带路前往。经过村尾土地公庙,庙前立着一支古老旗杆,显示着这个小村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来到一片果园旁,一间孤零零的石头屋存放着很多神主牌位,这是顿坑村董氏祠堂。现在董姓几乎搬走了,只剩下这些祖宗牌位。走过一段田埂,是一块平整的高地,四周草木葱葱,花香鸟语,这里就是顿坑村的“学地”,以前黄道周就在这里教书。老吴说以前这里立一支刻有文字的石碑,什么内容他不记得了。《漳浦黄先生年谱》(以下称《年谱》)有两次记载黄道周在顿坑,第一次是“二十年,先生八岁。……故独从伯兄讲业于渔鼓溪之顿坑者凡数年。自经传子籍,旁及诗赋声律铅汞阴阳之学,无不耽精元览焉。”黄道周八岁这年,其大哥黄道琛来顿坑讲业(教书),黄道周是跟着大哥来这里的,而且一住就是好几年。在顿坑这几年里,黄道周深入学习了诗赋声律、铅汞阴阳等知识。《年谱》载“二十五年,先生十有三。……按先生和邑王文成祠记云:忆余舞象时,常游邑中,时时黉西过,瞻旧祠,疑其庭径湫侧,意世有达人,溯源嶓岷,必有起而更事者。今果更子奕起也。”明朝时期,顿坑地处漳浦与平和交界处,西去不远,翻过石梯岭就到平和。《年谱》记载黄道周十三岁时经常去平和游玩,从他后来写的《王文成祠记》所述内容推测,十三岁的黄道周应仍居在顿坑村。《年谱》第二次记载“三十四年,先生年二十有二。移居顿坑。按徙泽记云:时岁柔兆,二月得乙,爰托幽谷,强负向首,幽触垩树,虽迫处此,岂得已哉。当时伯兄匪石公亦已佐读躬耕矣,……于是先生更筑小隐,引水为池,杂树丹荔、龙目、榛、栗诸果。续骚所谓:凿白石以为岩兮,爰遯乎窱之宫者也……”。《年谱》比较详细地记载黄道周这次移居顿坑,就是到深山幽谷生活。顿坑正处于乌山山脉西北麓的一个山坳里,他在这里改筑一间小庐,引水注满围墙外壕沟,过着“隐于野”的生活,但《年谱》并没有交代他是来教书的。可从顿坑村“学地”遗址以及这一带广泛流传的石斋公故事分析,黄道周二十二岁移居顿坑是被延请来教书的,这应是黄道周历史的一个新发现。</p><p class="ql-block">离开“学地”,老吴带我们走下一个陡坡,来到一个有半个操场大的平地,这里是以前董大望家族的“楼地”,是风水宝地“烘炉穴”。当年董姓家族在这里建土楼,后来人们从山坳里开挖一条水沟,引水到土楼做为生活用水。据说是这条水破了“烘炉穴”,把旺火熄灭,慢慢衰落的董姓家族只好搬迁到对面山下居住,这条水沟现在尚存。下山时,我们又一次经过古老的旗杆,老吴自豪地说别看顿坑村小,自古村民重学、好学,特别是有黄圣人留下的文化底蕴,古时候就出了举人。新时期,村里每年都出大学生,甚至有考上清华、复旦和厦大。</p><p class="ql-block">渔鼓溪畔龙境堂</p><p class="ql-block">车圩村和下洞村这一带都称眼前这条溪为车圩溪,渔鼓溪在哪里呢?笔者询问下洞村黄书记附近有什么古迹,或许能找出线索。黄书记说车圩溪干流发源于高隐山,那里的高隐寺是明末清初天地会主要活动据点;另一条支流发源于乌山上的梅林村,当地称为南溪,流经顿坑村。下洞村有顶庵虞古庙和下庵龙境堂。“虞古”和“渔鼓”不是谐音吗?我们顿时对这两个古庙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又赶回下洞村。</p><p class="ql-block">车子经过一座气派的五彩山门,我们来到下庵龙境堂,龙境堂悬山顶建筑,二进分上下院,上院有左中右三大殿,中殿为大雄宝殿,左殿奉开漳圣王,右殿奉玄天上帝等神灵。在一口锈迹斑斑的古钟旁边,立有一通《龙境堂庵志》石碑,想不到谜底竟从这通石碑上揭开了!《龙境堂庵志》开篇就清清楚楚记载:“龙境堂背靠十字牌大尖峰,渔鼓溪三面环绕,宛如玉带系腰,山清水秀,风景幽雅……”这条溪自古就是渔鼓溪!接着庵志石碑又记载这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前联结广东和福建的经商贸易的必经之地;东过十字牌岭岽到云霄往广东,西过渔鼓溪石桥,经石梯岭到大溪、安厚、官陂”,连石桥名称也是“渔鼓溪石桥”!龙境堂有一千多年历史,由钟公庙衍延而来,庵志石碑录有早期庙里的对联“龙堂霞光照耀渔鼓庇佑万民,境内洞庭环绕葫芦威震四方”。庵志石碑还记载:“民众对神佛越来越虔诚崇拜,原十字牌岭顶渔鼓庙、鹧鸪林碧云岩应运而建,与龙境堂成犄角之势,渔鼓庙主奉玄天上帝……”。由此可见顶庵虞古庙原来名字叫渔鼓庙。</p><p class="ql-block">十二牌岭顶虞古庙</p><p class="ql-block">登上十二牌岭顶,虞古庙规模不大,只见真武大帝手执七星宝剑,足踏龟蛇,威风凛凛。按龙境堂庵志记载,这座虞古庙以前当是叫渔鼓庙。庙里立有一通《虞古庙庙志》碑,其历史追溯到明朝后期,由这里的七甲社合建,供奉玄天上帝,香火旺盛,神灵显赫。每逢三月初三,玄天上帝寿诞,这里非常热闹,神汉坐刀轿子、抛铜球,下圩埕搭棚演戏十八场。当年这里为什么要建奉玄天上帝的渔鼓庙?黄乌森老师说他曾听老一辈讲以前铜山商人船运商品到漳江沿岸做生意,为祈佑行船平安,生意兴隆,捐资在这个风水灵地建渔鼓庙。据清乾隆《铜山志》(陈振藻本)之《建置志·津渡》载铜山至云霄有江头渡、云霄渡等津渡。从云霄城关沿漳江有各个方向的航道,其中后北溪航道有西林、菜埔、溪口、瑞堂、下河、上河、峰头、新林等古渡,直达十二牌岭,所以铜山商人依靠船运,生意做到这里不足为奇;铜山民众从水路到下洞、车圩而至平和等山区内地也具有现实依据。</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兵火战乱,渔鼓庙神像烧毁,庙宇倒塌,仅存几根石柱。当地民众仍然信奉上帝公,是年八节仍在原址烧香膜拜。2010年4月,由于下大线公路扩建,出土一只刻有“虞古庙”的石香炉,重约200多斤,上刻“光绪庚寅年”字样。还出土旧石碑,记载这里名称是十二牌岭,不是十字牌岭(嘉庆版《云霄厅志》亦载为十二牌)。2010年5月,由七甲社组成理事会,在原址附近择地兴建庙宇,依光绪年间的虞古庙香炉,取名虞古庙。新建成的虞古庙坐落在大尖峰半山腰,面向石梯岭,远眺灵通岩狮子峰,秀丽的渔鼓溪宛延如带。</p><p class="ql-block">今天收获颇多,大家都非常开心,不但解开了很久以来渔鼓溪、顿坑在哪里的困惑,还听到很多黄道周鲜为人知的传说,理清了黄道周是在顿坑教书后辗转大溪灵通岩教书,同时也填补了云霄没有黄道周史迹记载的空白,为下一步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文化提供线索。</p><p class="ql-block">编辑 /林艺娜</p><p class="ql-block">图片 /张哲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