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的一个下午, —— 别样的历史课堂

宁静致远

<h3>躬身甘为拾贝客,昂首便是逐浪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鳌洲书院历代都是莘莘学子学习之圣地,1594年,萍乡知县陆世绩在此建占鳌阁,为昭萍四大书院之首。<br><br></h3> <h3>三月十八号下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萍乡中学高二16班在王军、阳海萍、张青老师的带领下,走下鳌头山,前往萍乡中学的前身—鳌洲书院,去上一堂别样的历史课,这堂课不仅是一堂历史课,更是一堂思政课,同时又是一堂实践课,还是一堂感悟交流课。<br></h3> <h3>👈点击观看视频</h3> <h3> 我们去往鳌州书院,去探寻古人的身影,去感受那字里行间流传的历史余韵,在实践中亲身体悟。<br></h3> 历史课堂 <h3>萍乡历史之长河,可溯源至新石器时代,时三苗族于萍乡繁衍生息,自此数千年浩浩汤汤,绵延不绝,激起无数浪潮,涌现壮丽史诗。今人视昔,增其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厚其萍乡人之故土情怀,历史课堂走进书院,实地讲解壁画上之珍贝,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对学风班风之雄壮。</h3> 思政课堂 <h3>书院是文化地标,是讲学及思想交流的圣地。重修鳌洲书院是萍乡人秉承古风,重续文脉的夙愿。在新时期,鳌洲书院以新面貌引领萍乡人重传统,强风骨。萍中学子探访书院,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前世今生,更有利于我们读书悟道、怡情养性、提升学养。</h3> 实践课堂 <h3>谭云斜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古往今来多少事,都付烟尘中。而雷锋精神,却似那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星,至今仍指引我们前行。毛主席曾言:“向雷锋同志学习。”新时代的我们,更应争做小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唱响时代强音。在书院观览之余,我们见地上的烟头纸屑便随手拾起,做一个有行动的“小雷锋”。<br></h3> 感悟课堂 <h3>以诗书作线,将笔墨为钩。归来学子感触深,提笔书墨发心声。金鳌跋浪矗萍河,政协委员思民生。</h3> <h3>【学子感悟】</h3> <h3> 鳌州岛游记 ○文 肖珂欣“山碧千峰竞翠,水清百舸争流。”正是百卉萌动,万物复苏之际,我班师生共游那青山掩翠,碧水环流鳌州岛,寻找历史的余温,感受当代的美好,展望未来的灿烂。 走过拱桥,步入鳌州岛,鳌州书院映入眼帘。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萍水河畔,稳睡亭安然坐落。据说,朱熹游历此地时,曾于友人家休憩酣睡,宾至如归,于是作诗一首,后人建亭名为稳睡亭。于亭中临风远眺,这亭上的飞檐翼角,正与鳌头山上云霞中矗立的萍乡中学学府,遥相呼应,共同交织成萍乡灿烂的文化长河。 环岛而行,史海拾贝。一条长长的隧道,将萍乡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我们知道了吴楚咽喉,湘赣通衢,悠悠萍乡,风华盛也,缘是在历史中早有渊源。春秋两汉,鱼米之乡,唐宋以来,富庶之地,革命时期,红色摇篮。当峨冠博带都零落成泥,琼楼华堂也沦为草泽之后,这熠熠生辉的历史文化,却至今仍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让每一个萍乡人都为之自豪。更让我们坚定了信念,今天我们因这城市而骄傲,明天定然让这城市因我们而自豪! 走入书院,映水曲,白墙灰瓦,垂杨里,乍见津亭。玲珑楼阁,陈列着书院的前世今生,六贤祠中,先人的笑语犹在耳畔。朱熹,周敦颐,胡安之,雕塑上,仿佛还可见先贤们鬓角的星白,眼中的期许。岁月鹜过,山陵浸远,轰轰烈烈的成败当然已经过去,但是历史的面孔依然鲜活,鼓角争鸣依然嘹亮。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古人们们教会我们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情怀;教会我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行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这是历史给我们的礼物。我们也当搏击苍穹不坠青云之志,初心远行不负少年芳华,当不问归途,不弃风骨,山高路远,志在鸿鹄。以小我之力,回报祖国,回馈历史,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游览结束,返程途中,诸多感慨,鳌州书院之游,微风习习,垂柳拂堤的静谧中,像世外桃源,隔绝车水马龙的喧嚣,给急躁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体会世界的精致,历史的风韵。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历史,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我们这个时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人生的火炬燃的光辉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薪火相传,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整个社会,才能永远古老而年轻。<br></h3> <h3> 今人古游 ○文 柳洋萍水河西去,过香溪桥,正是晕日划空。书香诗境与劳谦坚实,相对数载无言。 稳睡亭下,不见昔日鸿儒望尽千帆;青与黄层层交接,依汀州探入河道,却不见画船听雨眠。亭台楼榭埋藏在花木深处,木门紧闭,似主人未起。于是众师生皆取幽径,沿河雕栏上爬满了青色。沉重的叹息从身后锈迹斑驳的铁道上传来,列车缓缓穿过,在氤氲的日光下,在历史的浅吟低唱中,仿佛带着煤矿奔向洋务运动那场“自强”“求富”的救国史诗。轩榭廊舫,缤纷萦绕,而今丝竹未断。一记长廊,随悠扬乐声飘荡绵延,驻足而展望历史长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文字尚且散发着温度,丝丝缕缕夹杂在老师的讲解声中,在日光下幻化出往日儒者的音容笑貌。 耕读堂后,长亭更短亭,绕聪明泉水碧;竹树罗堂前,暧暧远萍中。文昌阁中,子弟皆列土;人杰地灵,俊才星驰,一曲萍乡赋怀抱中央;檐牙高啄,凌云苍树,黛粉嫩枝,入园林已知春色如许。镂窗相对,此中人目不窥园,留枝叶在风中静默颔首。 门环轻叩,历史角落的钟鼓声渐渐远去,轻轻的我走了,告别三月早春的云淡风轻,不带走一片尘土。<br></h3> <h3>【委员建言】</h3> <h3>建议鳌洲公园内增设城市书房  ○王军 随着文明创建的深入推进,全市各处公共文化设施都完成了改造升级。去图书馆坐坐,浸润在书香中;去博物馆看看,探寻历史文脉;已成为萍乡人业余生活的新时尚。萍乡市图书馆是萍乡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它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为进一步加强萍乡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学习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萍乡市图书馆近期在鹅湖公园正门左边建立了24小时城市书房,是萍城读者又一幸事。目前,鳌洲书院公园是目前萍乡唯一一座集中展示古代萍乡书院文化的主题公园,也是唯一一座富有江南古典园林气息的公园。现虽已正式开放,但却稍显冷清,文化气息还不够浓厚。为展示鳌洲书院品牌,营造书院学习氛围,笔者建议:在鳌洲公园内也建类似鹅湖公园旁的城市书屋,一则此处靠近多所学校,读者众多。如萍乡中学、萍乡二中、萍师附小等。二则,迅速提升鳌洲书院社会关注度、影响力。让萍城两张文化名片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如条件允许,希望图书馆服务进一步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各种流动服务,打通公共服务图书馆的最后1公里,为我市真正做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作者:萍乡市政协委员、萍中历史教师)<br></h3> <h3>鳌州书院传文脉,萍乡中学兴传统。书香诗境与劳谦坚实,才下鳌头山,又入文昌宫,身为萍中学子,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验,或思索那荣获榜眼之同乡,期望那金榜题名时,或沉醉于雅苑之美景,或倾听那悠扬二胡,或欣赏那矫健的练功身姿,或为小朋友的滑滑梯可爱……今日之实践,才觉课堂走出教室更有其深刻意义。这堂历史课,思政课,实践课和感悟课,别样而深远。</h3> <h3>责任编辑:文李宁、喻思乔文本编辑:肖珂欣、柳洋、文李宁美术编辑:邱沁瑶、王晓敏、陈双、钟书馨、姚楠、凌晨怿、曾若寒</h3>

萍乡

书院

历史

鳌洲

我们

课堂

文化

中学

一堂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