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湘先生1927年出生于兰溪市永昌街道社峰村(上山下村),2011年2月4日立春之日仙逝,享年85岁。就在五个月前秋高气爽的一天,我与吴立红、金宏平和章国峰陪同吴老师参观了我嘉怡花苑的新画室,当他看见我阳台的小花坛就说:你这里面已经种上了竹子和梅花,不如再种一棵松,不就成了“岁寒三友”了吗(过了几天我就照办了)?下楼时,吴老师腿脚已无力支撑身体,是金宏平兄给背下楼的。随即我们驱车去了诸葛八卦村卧龙湖山庄,喝茶聊天又共进午餐,吴老师虽然身体虚弱,但非常开心健谈,不想竟成了吴老师最后一次出游,五个月后,在家里阳台上打瞌睡,竟然永远睡着了………我们永远怀念他!🙏🙏🙏</p><p class="ql-block">2012年春,为纪念吴湘老师一周年,市博物文化研究会组织举办了“吴湘书画作品展”,并印制画集一本,在博物馆举行了发行仪式,还搞了一场作品拍卖会。同时,我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如师如父忆吴湘》,先后在《兰溪日报》《金华日报》和《美术报》上发表,着实在兰江之畔掀起了一股“吴湘书画热”,整个活动,冯稷军会长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2013年春,冯会长牵头组织了吴老师家属吴立红和立晓兄弟俩以及众学生好友,在大云山阅览室开了一个吴老师追思会,现场也搞了书画笔会来纪念吴老师。我还从吴老师赠予我的一本册页当中,精选十三幅兰花小品,由杨炳琏老师题“吴湘画兰”封面,印制了两千册台历,发送给广大书画爱好者,在此必须要感谢陈文忠兄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2014年春日来临之际,又是市文博会冯会长主持印制了《吴湘诗词书画集》,此集召集43位吴老师学生以及吴老师的崇拜者,为纪念吴老师三周年而创作了以先生诗词为主题的五十幅书画作品,另外,书中还收集了两百首先生的诗词佳作,内容丰富,影响远播。</p><p class="ql-block">2018年春,为纪念吴老师八周年,几位吴老师作品收藏爱好者联合吴老师家属,由“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为老师编印了《吴湘国画集》,上百幅作品入选,并举办了画集发行式和老师作品展,震动了金华书画界。</p><p class="ql-block">纵观上述几次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吴湘老师的艺术成就非同凡响,民间的爱好者和收藏崇拜者众多,怀念追思之情我感同身受。但是,遗憾之处也是非常突显,两次印制画集都没能形成社会合力,把吴老师的大部分精品力作都尽可能地收集完满。特别是2018年的画集,由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付印,编撰印制质量都是一流,并且邀请了书画名家和评论员撰写评论文章,对吴老师的艺术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但在作品收编上,连吴老师自己最得意的精品《山坡小景》都没能编入,实为一大遗憾!此作品曾代表金华美协参加国庆五十周年浙江省花鸟画回顾展,与黄宾虹、潘天寿、陆维钊、吴茀之、陆俨少等等书画大家的作品一同刊登于《中国花鸟画》杂志1999年3月期刊。回忆在作品集编辑之初,曾接裱画师郑兄来电,邀请我去喝茶……而我则因故未去参加,假如真的是为了征集《山坡小景》而向我发出的邀请,那我真的要为自己的疏忽而遗憾!为什么不能向社会公开发布“征集作品”的公告呢?为吴老师出作品集是惠及整个兰溪书画爱好者圈和文化史的大好事,应该敞开胸怀去尽善尽美地做好她……另外,也没有把2012年版画集中的许多精品收编入集,人力物力都作了大投入,然在最重要的作品征集方面存在极大纰漏,确实遗憾至极。试想,如果能将吴老师毕生所创作的精品力作相对完整地统一编辑入集,对吴老师在天之灵将是极大的安慰。🙏🙏🙏</p><p class="ql-block">在吴老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我整理了方方面面的资料编辑了这期《美篇》,把自己历年来收藏的吴老师作品奉呈给大家,同时最后附上两篇回忆吴老师生平轶事的文章,望各位老师和亲朋好友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孺牛于竹影轩</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9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恩师吴湘先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吴湘老师和杨炳琏老师在集古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湘先生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坡小景》:吴湘老师的代表作,曾代表金华美协参加国庆五十周年浙江省花鸟画回顾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坡小景》刊登于《中国花鸟画》(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主办)1999年3月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上青松》(1992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山万里看无穷》(199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牡丹》(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视》(六尺,198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园夏艳》(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随画话黄山写意》(长两米七,198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老师赠予并嘱咐我好好保存的这本册页,其中首页有先生非常难得的一短篇《画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老师唯一一篇书面画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色天香》(200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寒梅傲雪》(200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沙落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意到人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菜园佳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温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册页每页背面,粘贴有16帧兰花小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风杨柳》(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风吹绿叶并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塘清趣》(200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风篱菊雄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月月春光》(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地微微暖气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鹤长青》(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立春,吴老师在青少年宫书画教室现场为我创作了这幅墨梅图——《俏不争春》,三十多年过去了,从吴老师起笔和整个创作过程,均还历历在目,恍若昨日——精彩!精品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有牡丹真国色》(200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色天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199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花怒放鹿儿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枝头惊鸟飞》(198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胜似春光》(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风留美人》(199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莲塘佳偶》(199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乡蜂蝶远飞来》(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园佳趣》(2006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野春兰》(200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淡泊明志》(2004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老师赠予我写生本并题上“勤奋”两字(199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老师为我赴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题字,我曾挂在学校宿舍(200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毛主席诗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艺海无涯(200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金鸡报晓(200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白梅凌雪尽,黄耳报春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鸡鸣春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005年为女儿陈丹青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一唱雄鸡天下白(200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春风归燕迎新句,雪月寒梅吐古香(2005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创作应意境第一(200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法:烟雨西湖六月中,泛舟论画语从容;白头相见何妨晚,终觉斜阳映水红!</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四日,浙江省美协举办省老会员作品展览时同参展会员同泛西湖,因兴而作!(2007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老师为我题展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老师在工人路口的新家客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质肖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气质肖像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黄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文化馆作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创作牡丹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儿陈丹青嘴含棒棒糖看吴老师创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吴老师在云水山庄游玩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芥子园现场笔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众学生在青少年宫小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潮水库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众学生在东塘山农庄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自己当年在县工艺社创作的《双鹤图》,吴老师在想什么?我站在他背后感触良多!拍下这个珍贵的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3年与杨炳琏、金宏平、郑启权陪吴老师游白露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九月,我与吴立红、金宏平、章国峰陪同吴老师游八卦村卧龙湖山庄,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九月,扶吴老师参观我新画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市新编历史文化资料书籍</p> <p class="ql-block">接受市历史文化整理工程办公室朱之辉老师的访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洒脱才高老吴仙(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孺牛口述时间:2019年4月2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兰溪市历史文化整理工程办公室</p><p class="ql-block">访谈对象:陈孺牛</p><p class="ql-block">访谈者:朱之辉</p><p class="ql-block">【编者按】吴湘(1927—2011),字楚竹,号白溪翁,艺室名养砚斋,兰溪市永昌镇社峰村人。少时即研习任伯年、吴昌硕、石涛等近代名家技法,后入杭州艺专(现中国美院)进修西画。擅长花鸟兼工山水、人物。生前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美术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金华书画院名誉院长,兰溪市美协主席、名誉主席。其作品被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之辉(以下简称朱):陈兄,今天想请你讲讲你和吴湘老师交往的一些往事。我记得你在游埠的那段时间就已经开始画画了吧?</p><p class="ql-block">陈孺牛(以下简称陈):我最近写了篇文章,关于那段历史我也写了一些,从我怎样开始学国画的,那篇文章主要是写杨炳琏老师的,里面也写到了如何和吴老师认识的,我和吴老师的交往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我画画是从小喜欢的,20岁开始正式学国画,我四五岁就开始画画,我父亲教我的,他画得很好的。这也应该是天赋吧,我父亲完全是没有老师教的,自学的。画素描、画像。他和吴湘同事过的,在诸葛初中里。吴湘在诸葛教过书的。现在在永昌、诸葛范围,碰到有些老人,交谈起来,知道我是吴老师学生,也会说:“吴湘教我过的。”七八十岁了,说吴湘教他们过的。我父亲和他是在诸葛初中同事过。我父亲喜欢画画,我估计他们互相之间也有交流的。虽然我父亲没跟我说过多少。我读小学的时候,画画就算好的;到了初中、高中,黑板报都是我负责的。我父亲在兰三中当校长,我初中、高中都在兰三中读的,高中的时候,我参加兴趣班画画,那时兰三中已经有兴趣班了,素描什么的,我去报名我父亲都支持,不反对的,他自己也喜欢画画。我读初二的时候,我父亲调到了市总工会,离开教育系统了。吴湘比我父亲小一岁,那个时候一直在文化馆。后来我跟吴湘老师学画的时候,吴老师就和我说:“你父亲曾经是我同事,你父亲很正直的。其实我和你父亲性格脾气差不多。”他这样和我说的。我回来和我父亲说,我在杨老师那里学画画,吴湘都在那里嬉的,他在那里画画,很有看头。我父亲说:“吴老师兰溪算最好的画家了。我们那时在诸葛一起的同事。”吴老师讲话很直爽的,结果讲话不注意,1957年时划成右派。吴湘晓得我父亲是他同事之后,当时我感觉就对我好一些的。我高中毕业那一年,就跟杨老师学画画了。</p><p class="ql-block">朱:你首先跟杨炳琏老师学画画的?</p><p class="ql-block">陈:对,我1987年毕业的,六月份毕业,七月份就跟杨老师学画画了。杨老师有张广告贴在墙壁上,我就去报名了。9月1日光景开学的,去学之后,头几天就碰到吴湘了,因为吴老师退休了。那个时候刚好退休,那一年他正好六十岁。他几乎天天来嬉的,除了下雨天不太出来,来就在青少年宫里喝茶的,这样就认识了。我很喜欢画画,所以在所有的学员里,我最认真了,其他学员大部分来嬉嬉玩玩的,我们和吴老师一下子就熟悉了。我那时没有参加工作,天天到那里去的。在家里没事情,画好画,把画一拎,就跑到青少年宫,拿给杨老师看的。吴湘来了,一看,帮我讲一讲,是这样子的。和吴老师一下就很熟悉了。接下来就都和他一起嬉的。事情忙好,杨老师就会说,去去去,我们到铁路那边走下,到费垅口去走一下,大云山爬一下。我又没事情,杨老师有小鬼陪他一起走很高兴,吴老师也一样的。所以那几年都跟着吴老师、杨老师一起嬉,还到他家去嬉。</p><p class="ql-block">朱:养砚巷?</p><p class="ql-block">陈:那个时候他还是住在北门菜场。原先没有北门菜场的,原先的菜场就是和平北路。养砚巷是一条支巷。和平北路很窄的,跟永昌的街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朱:北门菜场就是在老兰江小学门口那里。</p><p class="ql-block">陈:其实门口都卖菜的,吴湘家里就住在这条和平北路。早上很热闹的,卖菜的、吃茶的,跟游埠永昌一样的。他那时住那里还是个小四合院,有个天井的,大家住那里,一圈的。旁边一些煤炉都放一起,很黑很挤的。我记得他就住那里。他妻子是在兰江小学里当老师的,周老师。吴老师已经退休在家。我们去嬉,他在那里画画,光线不大好。他那时画画的环境很差,漆黑,都要点灯的。不过那里没几年就搬出来了。后来我参加工作,到游埠上班去了,到他家去得就少去了,但是青少年宫仍旧去的。我们出去写生都跟吴老师一起出去嬉的。</p><p class="ql-block">朱:你和吴老师之间的交往中,你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有么?</p><p class="ql-block">陈:我参加工作后,他也到游埠来嬉,来过两次。我那时没汽车的,他和杨老师两个就坐公交车来。我就带他们到游埠嬉,在游埠吃饭。那时条件比较艰苦的。到小平饭店里,那时还算好的。在老街,溪旁边,一点点位置。工商所所长老夏家里隔壁,但是生意很好,菜烧得很好吃。我把吴老师带去,在那里吃的,蛮有味道的。我们那时经常出去嬉,出去之后,事情就多起来。也不说写生,叫采风。我那时在城区工作人头比较熟。后来我为了写生创作需要自己买了车,就更加方便了。我2006年就买车了,就带他出去玩,礼拜六礼拜天,后来有双休日,都带他们出去。我认识的有些老板喜欢他的画,肯定要叫他画点画,也出点钞票。以前吴老师的画不是市场化的,后来改革开放了,九几年才开始有这种意识。有些老板都愿意出钱买点吴老师的画,他们认识我,知道我是吴老师学生,都来约我,我就叫上吴老师,到他们厂里搞点笔会什么的,搞点润笔费,包个红包给吴老师,这种事情吴老师也蛮高兴。那个时候我们市政府领导有重要的招商引资或者什么活动,都很喜欢吴湘的画,经常把吴老师的画当成礼物的。那时市府办经常到吴老师家里的,我在吴老师家嬉的时候碰到过。他们说,现在省里、文化部门的那个领导喜欢你的画,市里领导想请你画一张,也包一个红包给吴老师,这种情况我们都晓得的,那时蛮多的。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吴老师的作品,命题作品其实是不多的。有一个老板,当时他家里开宾馆的,在火车站那里开宾馆的,开得蛮好的,家里红木家具厂,蛮大的。那时才开,兰溪就他一家,他钱赚来后,在火车站那里搞了一个很大的场地,开宾馆。他和我熟的,找到我,说想请我联系下吴老师,叫吴老师画一套兰溪八景,这个从来没有人画过,那时是吴老师第一个画兰溪八景。我就到他家,和吴老师讲这个事情。吴老师其实当时心里很高兴,这个是好事情,把兰溪八景画起来。老板说镜框做好挂店里的。我要把他们之间的润笔费什么的都讲好的,我牵线的。这样子,吴老师画了一套“兰溪八景”。七八年前吴老师去世的时候,我很想到那个老板那里把“兰溪八景”买回来,想印到书里去,老板他说都交给他儿子了,儿子出去了,就没有拿到。这些都是历史资料,“兰溪八景”老一辈画家就他画过。像这种事情,那几年我当时帮吴老师做了不少。出去采风不用说了,兰溪都走遍了,兰溪四里八乡我都带他去的。</p><p class="ql-block">朱:吴老师怎么指点你画画呢?</p><p class="ql-block">陈:画画方面,我现在回忆起来这么多年,兰溪画花鸟画的,在他眼里,他比较肯定的,讲实话很少。兰溪他自己画得最好了,这个不用说。兰溪跟他这样年纪,画得这样好的,没有。另外,他这样的老一辈肯定希望有年纪轻的能够传承,这个肯定的。像我现在也五十岁以上了,也希望现在年纪轻的,小的,最好能够冒上来。好像现在看看年纪轻的画花鸟画的也断档了。吴老师比我大四十岁,比吴老师小十岁、二十岁的画得好的,在他眼里没有。所以他肯定也很失望的。我现在在看,我们的后辈三十几岁画花鸟的画得好的,也没有。现在画画的写字的很多,顶尖的没有。吴老师对我们这些人也寄托了很多的期望。而且我们这一代人出现了好几个画得不错的,郑有军、吴琳,吴琳比我们小一岁,但是他画国画比我们更早一些,当时我们三个人里画得最好的还是吴琳。这么多年下来,吴琳因为很早就到深圳去了,他的画离浙派越来越远了……。</p><p class="ql-block">朱:郑有军呢?</p><p class="ql-block">陈:郑有军也比我早学,早三、四年。跟吴老师跟过的。在文化馆里吴老师办过班的。他们都去学过的。我是后来1987年在杨炳琏老师里开始跟的,我算是吴老师的最后一个学生了。</p><p class="ql-block">朱:关门弟子。</p><p class="ql-block">陈:后来他也没有真正收过学生了。当然跟他画画的算不算我也不清楚,真正的学生几乎是没了。我们基本上算最后了。</p><p class="ql-block">朱:吴老师当时和你们说过重视书法这方面的东西?</p><p class="ql-block">陈:吴老师么不用说了,吴老师跟我们强调就是要基本功。</p><p class="ql-block">朱:吴老师说的基本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p><p class="ql-block">陈:他当时跟我们说,画画一个是要有灵气,吴老师的构图什么的很灵的,出其不意的;但做人要老实。画画不能太老实,这句话他经常讲的。他其实就是针对我们几个学生说的,有些画画就太老实。</p><p class="ql-block">朱:从我自己的体会来看,其实书法的道理和画画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陈:一样的。字有灵气,画也有灵气,道理是一样的。另外,基本功的东西,一个是造型能力。这个是画画的人必不可少的。第二个就是书法,书法上没有下过苦功夫对中国画而言,是肯定走不远的。他自己还会写诗的,他自己的画里经常他自己题诗。他的意思就是说,书要多看的。诗,文学功底;还有个书法功底,写生功底,这几样东西就是基本功。讲到底就是这三样东西,而且不能太老实,这个就是灵气,理论上就是气韵生动。很关键的。有些人画画为什么不好看?因为他的气都不通的。气韵不通的,你这张画就肯定死的。这点东西,后来我到中国美院进修就很清楚了。到那里进修这些理论整套都学过了,《中国美术史》、名人的一些画论啦,都学习的。我把他的画进行对照,在《如师如父忆吴湘》这篇文章里都有写进去的,我评价吴老师的东西也写进去了。吴老师很强调的,特别是气韵生动。吴老师的画为什么好?就是他的气通,很灵。看他的鸟、八哥画那里,非常活灵活现,而且这位置非常适合,恰到好处的。这位置稍微移一下,这画就不好了,就这样简单。一只停那里,一只飞起来,这一只飞起来的要在什么位置,差5厘米、10厘米你这张画就完了,就这样子的事情,这么简单的道理。吴老师做人很老实的,非常实在,讲话非常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一是一二是二。但是他画画非常灵活,一点都不老实的,就这样子的,这是他自己总结出来的。其实我很受吴老师影响,我的画,我的构图大部分都是吸收吴老师的营养。吴老师非常灵的,看看他的形象好像不怎样,他当时六十岁了,我当时看他好像呆呆的,其实他内心的艺术天分是非常高的。他的外貌和他内心的修养是有差别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看非常憨厚的,讲话什么他非常憨厚的,也蛮幽默的。他讲话冷幽默多得很,也会开玩笑的。为什么会开玩笑、会有这么多的冷幽默?这样他的画画出来就会有灵气。你连幽默都不懂,画出来的画肯定非常死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杨炳琏老师也跟吴老师画画的,对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杨老师么跟他多年了,有四十来年。我跟吴老师25年。我从1987年到2011年他去世,25年。这25年跟得最近了,都呆在他旁边的。有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他临走之前一年,已经很衰很衰了,讲难听点就是小便都会拉身上了。我当时开汽车到他家去接他,我和金宏平,年纪要轻点的,那一次杨老师我都没去凑,我们把他带到诸葛卧龙山庄,当时卧龙山庄才搞起来,我专门约了金宏平到他家把他接出来,他坐在我旁边,我开车把他送去,身上小便都有的,气味很重,就这样的一种情况,很衰弱了、很瘦很瘦。反应也很迟钝了,第二年正月就走了。再把他带到卧龙山庄。我那天新屋装潢好了,其实是想带他到新房子里看下的,晓得他时间不长了。我是住在二楼的,他都爬不上去了,是我们把他搀扶上去的,金宏平背他下的楼。我很想叫他帮我写点字,也不会写了。那时是六月天,再过半年就走了。我还把他带到卧龙山庄吃餐饭,当时他跟我讲:“我送张画你。”我和他说:“你的画呢,我也不少了,我跟你这么多年,我就需要你一张画。”他问我什么画,“就是那张冬瓜雉鸡。”那张画全省参展的,代表作。“这张东西你一定要留给我。”我和他说。钱给你,这是肯定的。因为你留给别人到哪里都不知道了。这张东西他自己也很喜欢的。他起先心痛,肯定不肯的,因为他家里留下来两百多张精品,给儿女都分掉了。他这些年画的自己喜欢的精品都放那里的。何况那张《雉鸡冬瓜》是参加全省建国50周年花鸟画展的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代表金华参加的展览的,他把那本书也给我了。我当时很老到,把吴老师的大儿子也叫来,这个事情一下子又是十年前了。我把八千元钱准备好,到他家里,叫他大儿子在旁边证明的,我把八千元钱给他,还写了一张字,叫他儿子签字。收到这八千元钱,这张画给我。因为讲不清楚的。因为他当时人清楚还清楚,有些时候要糊来的。怕讲不清楚,所以我当时八千元钱付掉。当时八千元可以了,讲实话,不低的。金华人问他买,八千,他不肯。金华人赶过来好多次,要买这张画,他不肯。这张东西在我这里。是吴湘一生中他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去年,他们帮吴湘搞展览、出画册,这张东西都没放进去。主要是我现在不太愿意出来参加这种活动,这十年有点回避,我没这么多精力参加这么多活动,我自己学都来不及。看看我们兰溪画坛,吴湘老师是第一届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他是实至名归。吴老师的这种水平,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他如果去争取、去钻营,老早拿下来了。他不会去的。他实实在在画几张画就好了。他省美术家协会很早很早就进了,最老最老的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朱:吴老师这种画画的性情对你的影响比较大。</p><p class="ql-block">陈:这种就是正宗的,正能量的东西。并不是这种很虚的社会风气,搞一些虚假的东西。现在习总书记所提倡的,就是一种拨乱反正,叫大家走正道。这些是我自己观察所领悟的。我们现在的艺坛,都很偏的,都是假大空的东西。现在的国展,谁要看?都是工笔画。没看头了。越画越细、越画越多、越画越大,不是性情中的艺术品了,都是制作的东西。吴老师的东西,确实是对我影响一生的。杨炳琏是我的启蒙老师,但是从档次来说,吴老师是代表我们兰溪花鸟画的最高水平,最起码兰溪、金华是最高水平。他的画到杭州也是算一流的。我曾经到中国美院去读书过的,中国美院的花鸟画家里,拿来和吴老师比,比吴老师好的很少很少。我现在也可以讲这一句话。但是因为吴老师的生活环境,又是右派,他们那时的条件,画几张画也是很难的。有可能就是在他最好的时光里,他的生活环境太差了,也影响他的艺术的。他只不过是五十五岁以后,环境才好起来,所以他的创作高峰期是在六十岁左右。55岁到65岁,这个是他的黄金期。到后来身体差去了,突然生了一场病,我是很清楚的。住院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就眼睛啦、各方面都衰退了。衰退了,画起来的东西受影响的。</p><p class="ql-block">朱:其实写字画画都一样的,要精力的。</p><p class="ql-block">陈:对,要精力的。我虽然在吴老师六十岁才跟他接触,但是他最高峰的时候我都知道的。六十岁左右的时候是最高峰,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最精彩了。那张《冬瓜》也是那些年里创作的。建国50周年1999年,不是就那个时候吗?那一段时间是他最高峰的时候,再后面衰退。七十岁以内,超过七十岁他生了一场病,就差很多了。我跟着他25年,头十年他是精力很旺盛的,后来就生了一场病。我在2004年自己印了本画册,他帮我题字的,那时身体都还好的,后来就衰了。</p><p class="ql-block">朱:吴湘的字也不错,有意趣的。</p><p class="ql-block">陈:吴湘的字有味道,天真,不做作。一旦做作起来的东西都不好的。</p><p class="ql-block">朱:和他画画的构图意识很有关系的。陈:他是画家的字,不是书法家的字,有意趣的。</p><p class="ql-block">朱:跟林风眠一样,有很多意趣,包括落款什么都很有意思。</p><p class="ql-block">陈:还有,我们带他到洲上、高潮水库等这些地方,他很高兴的。年纪大的人有人陪就高兴的。特别是你同行或者是自己的学生陪着,是很幸福的。一个是有共同语言;第二个,我们都崇拜他的。所以我们出去,杨炳琏、冯稷军、金宏平、我,我们这个圈子,就这几个人。带他出去,他是非常非常高兴的。很天真,返老还童一样的。我照片都有的。当时我数码相机买来,那时数码相机才出来,我就买来了。我拿来拍照,说:“吴老师,我这个照相机,镜头一翻过来,可以自拍的。”那时算先进了。我的那个相机镜头上专门有个小镜头,可以扭的。“呶,我们自拍下。”再他一下凑过来。两个牙齿有隙缝的,两个兔牙,再后面杨炳琏在一个缝里看,这张照片拍起来,他看了说:“嘢,你这东西这么好的?”一下笑起来,很开心的。我这里都有的。这些东西回忆起来,很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朱:吴老师的画,水平真的好。</p><p class="ql-block">陈:吴湘老师还在的时候,他和我们说:“你们不要急的,我的画迟早一点都上万一张。”但那个时候没人要的,几百元一张拿来卖的。有藏家到他家里点50张,200元一张,300元一张,点几十张。一口气买一百多张,那个时候。你看现在的确是上万了,稍微大样点的都上万了,几千一平方尺了。他自己也清楚得很。吴老师相当自信的,一般的画都不在他的眼里的。在吴老师临走的前一年,我想帮吴老师出本画册,但是他自己也不配合。起先说可以的,叫我去操作。后来说算了,身体也吃不消了。糊里糊涂了,神志不是很清了。一下耽搁,就搁下来了。他当时有防备心理的,吴老师很谨慎的,家里的画不肯拿出来的。吴湘的儿子女儿跟我都很要好的,好像自己兄弟姐妹一样的。吴老师有一本自己画的册页,第一页是他的画论,他整本给我的,我记得他没收过我钱。</p><p class="ql-block">朱:吴湘的那篇画论你有没有整理起来?</p><p class="ql-block">陈:不长的,他就写在册页的第一页。不用整理,就一两百个字。写得很随意的。他这本东西给我,其实很不容易的。其他人都没的。还有一件事情。吴老师去世两周年的时候,帮吴老师印了一本台历。吴老师画的兰花的台历。我写了一篇文章,讲吴老师画兰花的特点,十三张兰花,封面一张兰花,是他去世前没几年画的,眼睛都看不清楚了。我拿来当封面的,后面都是册页,十六张我选了十二张,那本册页里的。当时封面那张东西,他自己画好,非常得意。画得好像溪边的那种芦苇,很小的那种,叶子很长的那种。我们做芦花扫帚的那种东西。画的是这种味道,两平方尺。他画起来拿到金宏平店里,口水一下弄,粘在板上,坐那里边喝茶边欣赏。那时是在西门城楼。我也去了。他在欣赏那幅兰花,我一下走去就非常喜欢,说:“吴老师,你这张兰花画得这么野生的?”他笑笑:“你喜欢?”我说:“这张东西,精品。一般人不会去画这种味道。”画得很有层次,花掉光的,也有的。就一株竿,后面有开的。我就理解。我很能理解他的,欣赏的话讲到他心里去了。他的意图就是想表现这种味道,野生的。</p><p class="ql-block">朱:就是兰花生长在野地里,不为人芳。</p><p class="ql-block">陈:对对对,就这种味道。我一下看就很喜欢,他说:“你有眼光。”他也喜欢,说我看进去了。说:“这种画看得进去的人很少的。”我说:“对的,你就是画得和别人不一样。吴老师,这张画给我了?”“不要烦,不要烦。”不肯。我坐那里陪他喝茶。好话老是说去:“这张东西怎么让你画出来的?”临走了,我说:“吴老师,你这张画一定要给我了。”我当时就掏出500元,递到他手上。他不肯,手抽走不肯要。“不要烦不要烦。你不要急。”他对金宏平说:“拿下来,拿下来,我先拿回去。”钞票不肯收。我想,硬搞又搞不来,就帮他搀出门。到外面,当时他已经吃不消走那么多路了,我叫好黄包车,两块钱一付。我肯定不死心的,这画我一定要把他留下来。从来没看到这样子的兰花。第二天我就赶到他家里,他给我茶倒起来,我说:“自己来自己来。”我都自己动手的。他坐那里抽烟,我对他说:“吴老师,今天还有件事情。你昨天画的那张兰花放那里?”“干什么?”我说:“你这张兰花一定要给我了,我太喜欢了。”“你怎么还不肯歇的?”他说,“呶,我挂在房间里墙壁上。”我说:“你不可以让别人拿去的,过些日子要没掉的,你今天给我的。”“不要吵,这张兰花我自己喜欢的,你呢逼得这么紧也不行的,我要再看几天。”拿走就没得看了,他自己也欣赏的,好的作品都这样的。我也这样子的,好的作品画起来,要挂那里再欣赏几天,看到满足才会拿下来。他也这样的。我问他拿不肯,叫我不要吵,他要再看几天。第二天又空手回来,钞票塞给他,他又不要。再过了几天。在金宏平店里,这张画他拿来了:“孺牛,这张画你拿去哇。就是你能够欣赏。”我钱仍旧给他,500元钱塞他袋子里。</p><p class="ql-block">朱:自己创作的好作品,就和自己家的小孩一样的。</p><p class="ql-block">陈:我那张八千元的,和这张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那张是他的代表作,这张是他的即兴之作,晚年的而得意之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与杨炳琏、金宏平一起陪吴老师游官塘,与吴老师玩自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为纪念吴老师一周年,收藏协会在市博物馆展厅举办“吴湘书画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正月,在大云山阅览室举办“吴老师追思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吴老师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所印制发行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版《吴湘国画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湘诗词书画选》中我的一幅扇面和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 师 如 父——忆恩师吴湘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过一个月时间,就是我市著名书画家、我的恩师吴湘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正月初二)了,在无尽的思念当中,我写了这篇纪念文章,愿与广大书画界的亲朋好友一起表达对先生深切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我与先生结缘要从1987年参加青少年宫国画培训班说起。当时我刚高中毕业,暑假就报名参加了由吴湘先生的入室弟子杨炳琏老师创办的青少年宫第二期国画培训班。凭着对国画艺术的热爱,我有课没课每天都会去青少年宫,跟着杨老师习画聊画写生。当时先生刚刚从文化馆退休,劳碌了大半辈子工作总算清闲下来了。先生每天会一大早从家里出发,或环走兰城(走过三座大桥,从老城到溪西又回老城),或爬爬大云山,或沿铁路来回走上几小时,累了,就会转来青少年宫小憩喝茶,天南地北无话不谈,兴头上会舞文弄墨涂鸦一番,往往这个时候是我最激动期盼的,因为这才真正是让我大开眼界饱眼福的时候。就这样,我与先生的缘分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先生喜欢走路,直到去世前一个月,先生还坚持在子女的搀扶陪同下行走。自从认识先生后,我有幸经常与杨老师一起陪伴先生在野外游走,一般人会认为先生是在锻炼身体,而我们都知道先生是在游走中观察生活,思考人生,为创作寻找灵感和积累素材,正是在那段身体健硕的时期,先生的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在我二十多年的书画学习历程中,先生无疑是我最重要的指导者,如师也,如父也。一方面先生的书画造诣行内公认,另一方面我的个性也非常喜欢先生清新自然的画风,适合自己来学习吸收。在工作生活上,先生更会像一位长者,关心爱护指导我。先生书画天赋极高,少年时随乡贤习画即表露出非同常人的才气,现年83岁的老丈人郎琦向我介绍,当年在寿昌读书时,看到19岁的吴先生竟然办了个人画展,同学们都非常佩服和羡慕,先生的书画才情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从先生的画中可以看出,任伯年、吴昌硕、张书旂等大家的影子都有,构图清新自然,常有奇思妙想,非常人所能想象;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都画得出挑,堪称全能。先生的山水画从传统中来,但不拘泥于固定的勾皴法则,还吸收了许多西画中的透视、明暗关系及用色原理,为表现先生心中的山水效果来服务,而且表现的都是江南山水的精致和秀美,令人赏心悦目;花鸟画则是先生的拿手绝活,奇花异草、飞禽走兽都会画,内容非常贴近生活,老百姓喜闻乐见;偶画人物画也是惊艳无比,特别是人物的配景,运用了他娴熟的花鸟画表现手法,大气而自然。先生的画,古人“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摹写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同凡响,而另一法“随类赋彩”,更是因他吸收结合了西洋画的色彩原理后而有了自己独到的风采。先生凭借较为深厚的古文学诗词的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经常吟诗赋词反映丰富的情感。他一生写了几百首诗词,很多意境都在画作中有所体现,所以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文人画的浓重意味,发人深思。而且用笔用墨爆发力极强,浓淡干湿变化有法又无常,出人意料令人击节。 古人画论曰: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先生常对我说,画画以意境为首,要深入观察领悟物象,不能画的太清楚,太老实,不要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画得太像,那不是艺术。。。。。。高,真正的高手之心得啊!去年我经过先生同意,想筹划去西泠印社出版社为先生出本画集,后因先生仙逝而搁浅。当时出版社的编辑彭德先生看了先生的精品力作后,评价先生的水平可与李苦禅等大师相提并论。特别看了先生在文革期间所创作的几幅反映劳动人民的人物画,惊叹不已:“当时的人物画名家的水平也不过如此啊!”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早已声名远播。上到八九十岁的老先生,下到我们三四十岁的年轻后学;近的本土本乡,远在山东北京都有学生,他们无论水平高低,都会以曾经跟先生习过画而自豪,我当然更是有此感受。</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在我习画的道路上,先生不仅传授画技,更教诲我们如何做一个画人,就是抛开名利,全身心地投入艺术的海洋,只要把画画好,以作品来发言。先生多次用题字来鼓励我,95年送我一本写生本,开页题了“勤奋”两字,表明期盼后学成长之愿望。2005年我想印制第一本画集时,先生曾劝说别太早印书,但当听说我决心告别过去,重新集中精力努力习画的解释后,欣然题了书名,还送上“再上一层楼”以激励。2007年我去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前,又提笔为我写了“首见梅花第一香”,我装裱后挂在寝室里,看着它入睡。我非常理解先生对学生那种真诚殷切的期望,也时时提醒自己努力进取,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以身为先生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二十五年来,与先生不仅仅有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如父子般的亲近感,这份感情是那么的自然真切,值得珍藏回味。相识之初,先生得知陈耀山(教育系统工作三十多年)是我父亲后,马上流露出亲切的表情。先生与父亲曾经同事过,两位老人年纪相当都是耿直性子,所以彼此颇有好感。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于1999年出车祸去世,先生得知也非常伤感,从那以后我对先生也就更亲近了。平时一有时间就会与杨炳琏老师一起接先生去乡村山野采风写生,特别几年前我买了小车后,先生异常高兴,坐上车后就感慨:“现在你们的生活真有味!”听先生这句话,我鼻子就会发酸,特别能体会先生那段被打成“右派”没了工作,又要养活四个子女,给农民去画像挣钱的艰苦辛酸史。</p><p class="ql-block">去年九月底,我与金宏平和章国峰两位兄弟</p><p class="ql-block">扶先生参观了我装潢好的新房子,当先生看到我阳台花坛里种了竹子和腊梅,先生就说,再种一颗小松树不就是“松竹梅岁寒三友”了吗?之后去诸葛八卦村的卧龙山庄吃了中饭,不想竟成了最后一次带他出游。。。呜乎!十一月我搬进新房子,我希望他把代表金华美协参加浙江省花鸟画50周年回顾展的作品“山坡小景”让给我收藏,一开始先生不舍得,而指着客厅挂着的六尺整纸的条幅山水画对我说:这幅山水画我送给你,当做你乔迁之喜的礼物!而在我一再坚持下,最终我以八千元钱换得了“山坡小景”,而六尺山水图后来被家属捐赠给了“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买香烟水果去看先生,也会给先生买件衬衣或过年的新衣服。每次聊天,先生让我坐在身边,烟一支接一支抽,一边问我工作和家庭情况。问我画画有无近作,经常告诫我一定要多画,熟能生巧。我看先生聊着聊着手指间的香烟灰已很长快掉落时,就会拿烟缸去把那烟灰抖落。。。</p><p class="ql-block">先生在我两次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所给予的鼓励和指点,让我受益终身。一次是30岁时去挂职任镇长助理,先生好生激动告诉我:“孺牛啊,画画暂时先放放,把工作先做好。”后来我决定去杭州国美进修时,先生特别鼓励我:“去进修很有必要,非常好!人生道路中知道‘回头’就对了!”每每回味先生的话,都体现了先生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认识,也表明了对我如父子般真诚的关心和爱护。</p><p class="ql-block">如师如父的先生啊!能陪您走过您人生的最后25年,是学生我最大的荣幸,也是上天的安排,我感谢缘分,感谢所有敬重您的书画界的老师同仁。虽然不能再聆听您的谆谆教导,不能再欣赏您的即兴创作,但您的教导我们会牢记在心,您留下的传世佳作我们都会一直揣摩学习。您的艺术精神永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孺牛2011年12月20日</p><p class="ql-block">写于永昌工商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师如父忆吴湘》一文刊登于</p><p class="ql-block">2011年12月24日《金华日报》四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师如父忆吴湘》2012年2月4日刊登于《美术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资料:</p><p class="ql-block">2007年,冯稷军兄组织邀请吴湘老师前往高潮水库(兰湖)秋游,我驾车接送,杨炳琏老师和裱画师金宏平陪同。此视频因不懂得如何下载放置进“美篇”,系用手机对着电脑屏幕翻拍而成,故清晰度很不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