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岭上开杜鹃

祺尉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寺岭上开杜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郑福成籍革命烈士袁玉武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张祺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仓山红寺岭,海拔2112米,屹立在米仓山佛头崖山系的中部,东临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西接陕西省南郑区福成镇芭蕉坪,是川陕两省的界山。</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讲好红色故事,考察整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遗迹,我们走进南郑区福成镇底坪、芭蕉坪红寺岭,对原川陕苏区工农纸厂遗址和原苏区赤北县、红江县财政科长、工农纸厂经理、南郑福成籍革命烈士袁玉武的感人事迹做调研考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暖阳蒙蒙,松柏静立,米仓山的冰雪还没有融尽,寒风还在吹拂。山下的杨柳已经发芽,红寺岭的漫山高山杜鹃年年如约,已经盛开,在初春的早晨十分美丽,婆娑多姿,妩媚动人。山梁处,石崖边,一丛丛的杜鹃花,五光十色,多姿多彩,殷红似火,光彩艳艳,如烟雲缭绕,似飘渺仙境里的仙女轻歌曼舞;阳光普照人间暖,杜鹃花开漫山红。杜鹃花是一种美丽的花朵,每当我们走进福成看到它那美丽的身影总是会产生许多感叹,杜鹃泣血,寄一片缅怀春心。</p><p class="ql-block">米仓清幽落日圆,</p><p class="ql-block">川陕红土起硝烟。</p><p class="ql-block">拿起钢枪闹革命,</p><p class="ql-block">红寺岭上开杜鹃。</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芭蕉坪上结壮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南郑区福成镇芭蕉坪(54年前属四川通江),海拔较高,从福成镇程家坝沿九倒拐攀登上山,经过芭蕉坪、红寺岭继续东进就来到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1933年著名的空山战役外围屏障,九倒拐地势险要,扼守通往川陕苏区交通要冲。1919年程家坝乡朱兆琼率红灯教起义反“十元半”曾在此构筑要塞、架设牛耳大炮抗击四川反动军阀郑启和的围攻。九倒拐是南郑通往通江最便捷的川陕茶马古道要冲,也是商旅往来的川陕通途。</p> <p class="ql-block">芭蕉坪在川陕大道必经之地,是一个几十户农户居住的小山村,这里交通闭塞,缺水缺粮,贫苦农民终年在陡峭的山坡上垒石、造田、垦土,缺少耕牛农具,刀耕火种包谷、土豆。往往成群野兽的侵害遭踏庄稼,无有收成,村子里的人们就到红寺岭采药、打猎,采集山货土产贩运销售给往来客商获得收入换回一些油、盐、布、酒、糖、纸、笔等杂货维持生计,这个小山村也在军阀地方民团的严酷统治、横行川陕的土匪的蹂躏之下,军阀混战土匪烧杀抢掠,繁重的苛捐杂税,地方保甲长和大地主占有了所有的土地山林,饥饿、战火、瘟疫,饿莩遍野。没有被饥饿、瘟疫夺去生命的农民,大多衣服破烂不堪,不能蔽体。一件棉衣、一床棉絮往往几辈相传,十几岁的大姑娘,多数没裤子穿。三九寒天,一家老小围住火坑睡烤觉。无棉絮缺棉衣的人,只有钻进包谷壳里去睡觉,用棕来裹脚,烤柴火取暖,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袁玉武1882出生在芭蕉坪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1918年就参加过朱兆琼红灯教反抗四川通江军阀郑启和“十元半”的抗捐武装斗争,居住在芭蕉坪,以打猎采集山货贩运行走在川陕,他目睹了反动阶级的残酷统治,知道了许多山外的大事,翻身要等待时机。芭蕉坪在米仓山高山坡,山大林密,土匪丛集,盘踞在山里的土匪罗玉成、李茂春不时下山来抢劫,抢腊肉、绑肉票。一天下午,袁玉武从空山坝回来走到红寺岭山下,罗玉成手下土匪正在芭蕉坪抢劫,他拿起柴棒将五六个土匪打得落荒而逃,为了防止土匪再次来报复,他将村里强壮劳力组织起来,准备砍刀、梭镖;将粮食藏进山洞,将掉庄户迁移集中,准备反击,后来土匪多次骚扰都未得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寺岭上的山杜鹃正在萌发新芽,等待寒冬过后春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红寺岭上开杜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住穷山窝,住的千柱脚。</p><p class="ql-block">穿的烂蓑衣,吃的洋芋果。</p><p class="ql-block">包的圈圈帕,照的松明火。</p><p class="ql-block">睡的包谷壳,烤的疙瘩火。</p><p class="ql-block">要想把捎翻,去投红军哥。</p><p class="ql-block"> ---川陕地区红色歌谣《去投红军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12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七十三师先遣二一七团,由王树声将军带领从汉中西乡钟家沟走天池寺核桃树翻越米仓山南下通江,217团小部队18日走南郑县大小盘坝、碑坝西河口广家店柜子岩到达通江两河口。12月18日,217团打垮驻扎两河口川军保安大队和川军田颂尧一个连的兵力,建立红军入川第一个红色政权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苏维埃政府。两河口与空山坝临近,消息很快传来,活动在程家坝、底坪、田家营一带的土匪民团闻风而逃。</p> <p class="ql-block">红73师217团沿通江河多路向北发展,占空山、越过新场坝、板桥口、平溪坝,1933年1月,在平溪坝打垮田颂尧一个营的兵力,继续沿楼子庙北上占领程家坝、芭蕉坪、底坪、余家湾,另一路沿宕水河向北占领朱家坝、坝溪、碑坝,驻防碑坝拦马山。红军所到之处,立即抓捕恶霸、开仓放粮,开宣传大会成立苏维埃政权。1933年1月,红七十三师217团在四川空山坝成立川陕苏区赤北县长坪区政府,在217团的帮助下,白玉、马巷子、东御河、芭蕉坪、田家营、余家湾、金银坎分别成立乡村苏维埃政权属赤北县管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红军217团一个排由四川鲁坝进入余家湾关帝庙,当天在新房子召开大会,推选刘永海任乡苏维埃主席,肖尚志、田玉章、肖志庄、程开第,田玉娥担任秘书。魏开润担任粮食委员,程开金担任土地委员,周学祥魏开林担任游击队长,田中汉担任赤卫军排长。</p> <p class="ql-block">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闹红运动中,1932年12月,袁玉武带领乡亲积极参加投身到革命队伍,担任芭蕉坪村苏维埃主席,1933年1月担任金银坎村苏维埃主席,他带领翻身贫苦农民分土地,斗恶霸,成立游击队和赤卫军,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土地革命,动员芭蕉坪田家营底坪青年50余人组织赤卫队和参加红军,在他的带领下芭蕉坪火石岩程文学1932年参加游击队,程开宏寇云喜1933年参加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三路围攻开始后,他日夜为红军筹运粮草,抢救伤病员,组织游击队参加空山战役。1933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袁玉武的出色表现和组织能力,在赤北县产生很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随着川陕苏区的发展壮大,根据地急需的供给十分困难,除了从汉中开辟的秘密红色交通线运送的急需军用物资外,根据地其他物资匮乏,纸张、食盐、布匹急需解决,在外面封锁严密的情况下,川陕省决定自力更生,在根据地后方建立造纸厂。1933年6月,袁玉武在红三十一军及张琴秋、张广财、郑宜斋等领导人支持下,川陕省赤北县决定选派袁玉武出任赤北县苏维埃政府工农纸厂经理,同时辞去芭蕉坪金银坎村苏维埃主席,由此创办第一个苏区造纸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慈竹园里造纸忙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赤北县支持下,由袁玉武任经理、厂长周学绪、管账黄跃清、后勤田正斌,带领工人周学汉、周明焕、袁儒祥、程国治等30多人,利用当地的楮树皮、木竹为原料正式建立纸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袁玉武从小在芭蕉坪大山长大,熟悉山里的一草一木,芭蕉坪、田家营、底坪山大路险,森林茂密,大山里遍布一望无际的木竹,木竹是造纸最好原料,当地从古至今都传承有造纸技术,也不缺乏技术工人,接受任务后,他带领一班人马,开始在田家营、余家湾寻找舀纸师傅和工人,寻找原材料、选择纸厂厂址。最终将纸厂选在芭蕉坪火石岩慈竹园,这里紧靠川陕大路,交通条件好,位置隐蔽,靠近原料地,一面是大山,山下是九倒拐福成河,厂址有一面巨大石岩,岩前有一眼山泉,四周是葱绿的树林,燃料水源原材料都齐备。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从通江人力运来大铁锅,请石工制作碾盘石碾,搭建厂房纸厂建设完工。纸厂按照企业建制,工人都按工种实行工资薪酬制度。据芭蕉坪和底坪健在的80岁以上老人回忆,工农纸厂的工人都来自附近几个村子,他们上山砍伐一年生的嫩木竹,扎成捆,从山上搭建溜索道,将木竹通过索道一直运输到纸厂,减少运输成本,他们将嫩竹去枝叶,斩成小段。厂内建有相当数量的发酵池子,将竹节发酵待竹子表皮青色褪去捞出,再放入大铁黄锅内,加入生石灰加热进行漂白熟煮,然后在石碾的槽内放入竹料,用畜力进行研磨,也人工用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将磨细的被打烂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然后将帘翻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或是用大勺将纸浆舀起均匀地倒在竹帘上“舀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最后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烘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品纸。</p> <p class="ql-block">四川通江苏维埃志和南郑县党史资料记载,工农纸厂每日产书写纸一担二(一担合2400张)。袁玉武先后在福成程家坝、芭蕉坪、两重塬建设三处造纸作坊,共生产书写纸680担,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缺乏技工,纸厂产量很低,部分作坊停业。所产纸交川陕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分配使用,芭蕉坪工农纸厂解决了红江、赤北两县、红军总政治部书写、宣传用纸困难,对巩固根据地、宣传动员、苏区办公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苏区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根据地火药需求,在袁玉武的领导下,又在芭蕉坪硝洞子创办了黑火药制作工厂,他们熬制土硝,用木炭硫磺加工黑火药,生产的火药运往根据地制作各种武器弹药,为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围攻空山大捷,反六路围攻和苏区的军事斗争写下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袁玉武任川陕省红江县、赤北县财政科长、红江、赤北两县财委主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壮志未酬献忠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随着川陕苏区的军事斗争需要,红四方面军主力打到嘉陵江边,准备放弃川陕苏区实行长征战略转移。在严酷的斗争形势下,1935年2月,袁玉武接到通知,停止纸厂和火药工厂的生产,解散全部工人,他从程家坝经空山走两河口一昼夜到达苦草坝,立即组织运输队,将苏区财政库里货币、银元全部装箱驮运随军长征。走到旺苍木门,不幸得了重病,四方面军总供给部立即派人护送回南郑芭蕉坪养病。返乡后,他知道红军大部队走后,反动民团一定会死灰复燃,杀人报复,他将来不及带走的苏区布币红江县印和大量的川陕苏区铜币、文件武器等文物转移到芭蕉坪大山林的石洞中。</p> <p class="ql-block">袁儒祥是袁玉武的儿子,曾在工农纸厂当工人,地方民团头子朱以楚带人到袁玉武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多次以威逼利诱袁孺祥袁玉武的去向,袁孺祥以父亲随军走了下落不明借口掩护袁玉武,民团以杀人烧房子恐吓,都被袁孺祥巧妙骗过。袁玉武重病在山洞里,儿子以采药为掩护给他送粮、送药;过几天又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这样转移了数十个地方;为了保护方印、布币、文件武器等物,他们只好用油布包裹用葛藤缠扎,放在天然陷坑里,这样过去了大半年,袁玉武由于缺医少药,在大山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停地转移,在1935年11月病死在大山老林中。</p> <p class="ql-block">袁玉武死后,袁儒祥找人偷偷将父亲遗体背回底坪村,安葬在柏树林里;又继承父志,从1936年起,想尽办法把苏区布币全部用针线缝在几床被子里面、棉袄的夹层里,把红江县印藏在岩壳里,过一些日子暗自看看又转移一下地方直到1949年解放。芭蕉坪解放后,程家坝成立新生的人民政权,袁孺祥将情况报告了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南郑县文物普查组来到福成镇,袁儒祥把保存21年的文物红江县印川陕苏区布币、武器交给人民政府。袁玉武的孙子83岁高龄的袁克中老人回忆说,当年是福成乡党委书记张元和带领县文管所的干部,来到家里,说明情况要取走这些文物,他父亲从山里取回大印一颗,手枪一把,又将棉被棉袄夹层剪开将布币全部取出,完好无损地交给政府。</p> <p class="ql-block">红江县印为粉红色白纹黄玉石,4.5x4.5厘米,刻宋体、平顶,上方刻一“上”字,1932年红江县设县址通江县涪阳坝,是川陕省苏维埃苏区模范县。红江县印和苏区布币这些珍贵红色文物,收藏于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底坪村,看望了两位老人。老人年纪已近古稀,居住在川陕交界边一座木架房里。两个儿子一个当了上门女婿,一个留在家成家后分家立业,两位老人单独生活。袁克中老人的老伴有残疾,房子是才危房改造过,焕然一新,2018年被追加为贫困户。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两位老人话匣子打开了,我们采访了近三个小时。离开时来到大柏树林,祭拜了袁玉武烈士的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福成籍具有传奇人生经历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安静地长眠在松柏掩映的黄土地里,墓地周围有上坟的纸灰和鞭炮碎屑,墓地周围还长满了刚开始萌发的映山红。没有花圈、没有墓碑,烈士的英灵似乎在向我们讲述着那川陕苏区烽火连天的艰难岁月;这些苏区印信文物能保存至今,历经了两代人的生死血泪爱恨情仇,他们的传奇故事也将永留南郑福成红色史册,光耀千秋,激励老区人民不忘革命先烈,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在新时代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 杜鹃花开又一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鹃花我们又叫映山红,东北人称满山红,朝鲜称金达莱。在川陕地区的米仓山大巴山,杜鹃花有两种,一种是高山大杜鹃,这是一种只有在海拔1800米以上寒冷的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一般在冰雪初融的三月便迎着暖阳盛开;另一种又叫映山红,生长在低海拔地区,在春季4月开红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鹃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的蜀国是一个和平富庶的国家,那里的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生活得十分幸福。可是,无忧无虑地富足生活,使人们慢慢变得懒惰起来。他们一天到晚,醉生梦死,纵情享乐,有时搞得连播种的时间都忘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蜀国的皇帝杜宇,是一个非常负责而且勤勉的君王,看到人们乐而忘忧,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可是,如此地年复一年,反而使人们养成了习惯,杜宇不来就不播种了,杜宇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为了他的人民他将灵魂化为了一只小鸟,每到春天,就四处飞翔,发出声声的啼叫:“布谷布谷快快布谷,”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滴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杜鹃花。 </p> <p class="ql-block">杜鹃泣血,寄一片望帝春心。旷世知遇,不付时代重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鹃花的花语是:“永远属于你”,杜鹃花只在属于自己的花期里绽放;杜鹃花的箴言是:当见到满山杜鹃盛开,就是爱神降临、邪恶驱走的时候;花色含意:红色,爱的喜悦;白色,被爱的欣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彩缤纷的杜鹃花,是春天的使者,人们用她来象征坚贞、美好、吉祥、喜悦和幸福。她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向往,她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生长盛开在川陕苏区山山岭岭朵朵美丽的杜鹃花,多么像袁玉武一样战斗在川陕根据地英勇的红军战士的脸庞!在严酷的环境里依然绽放,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红土地,染红了杜鹃花!如今,这片英雄洒过鲜血的土地上,杜鹃花开又一年,年年岁岁红满山,鲜花伴随着英雄的红色精神,红军精神,绽放着永不消逝的芬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1、参考资料《通江苏维埃志》《南郑县党史》《火红的年代》</p><p class="ql-block">2、走访福成镇袁玉武烈士之孙袁克中老人回忆口述记录整理。</p><p class="ql-block">3、走访芭蕉坪底坪村知情老人采访笔记撰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8日写于南郑福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