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画《奇缘》'邾耷

邾耷~诗书画

<p class="ql-block">文:邾耷</p><p class="ql-block">图:邾耷</p><p class="ql-block">秋窗伴我一池烟</p><p class="ql-block">八大青藤隔世牵</p><p class="ql-block">心画能融多少泪</p><p class="ql-block">惊天墨笔结奇缘</p><p class="ql-block">邹大耳诗画</p> <p class="ql-block">课堂示范作题画解读</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这幅诗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真性” 对话,把文人画 “以心驭笔、以画寄魂” 的精髓,融在墨点与诗句里,值得从 “隔世相牵的文脉”“以泪为墨的修行”“虚实相生的禅意” 三重维度细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隔世相牵:文脉的“魂与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大青藤隔世牵” 是诗眼,也是画魂。青藤(徐渭)的 “墨点” 是泣血的狂,八大(朱耷)的 “孤禽” 是藏锋的冷,两位奇才隔着时空,把中国文人画的 “写意精神” 淬成了火种。邹大耳说 “不是排高低,是传承有序”,画里的丝瓜、鹌鹑,用的正是青藤的 “纵逸”、八大的 “简寂”:丝瓜的墨线,像徐渭题画时的 “笔走龙蛇”,泼辣里藏着 “墨点不多泪点多” 的悲;鹌鹑的造型,学八大 “删繁就简”,留白处裹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 “隔世牵” 不是简单临摹,是 “借古人之形,浇今人块垒”。就像八大画孤鸟,画的是国破家亡的魂;邹大耳画丝瓜、鹌鹑,画的是对文脉断绝的焦虑与接续的执着。墨色里的 “牵”,是中国文人代代相传的 “精神脐带”—— 只要有人记得青藤的狂、八大的冷,文脉就断不了,中国画的 “真性” 就活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以泪为墨:修行的“血与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心画能融多少泪” 戳破了文人画的 “雅玩” 表象。青藤说 “墨点是泪”,不是矫情,是把生命摔碎在笔锋里:徐渭一生疯癫、牢狱,八大国破家亡、装疯卖傻,他们的 “泪” 是艺术与人生的血肉交融。邹大耳接过来,问 “能融多少”,画里的丝瓜藤蔓扭曲,像拧巴的命运;鹌鹑缩颈,像藏着说不出的苦 —— 这不是 “美” 的物象,是 “痛” 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里的 “泪”,也是当代文人的修行:废纸三千的 “一池烟”,是日夜打磨的苦;“惊天笔墨” 不是技巧,是把 “血与汗” 熬成墨色的决绝。中国画的 “真性”,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闲笔,是 “以命换画” 的孤勇 —— 画者把自己活成笔墨,笔墨才敢说 “结奇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虚实相生:禅意的“空与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里的 “虚” 藏得极妙:不画 “一池烟” 的实景,只借 “秋窗” 二字让人脑补烟雾缭绕的读书夜;不直接画青藤、八大,却用笔墨 “隔世牵” 他们的魂。丝瓜是 “实”,却谐音 “相思”(丝)“瓜葛”(缘);鹌鹑是 “实”,却暗喻 “安存”(稳)“留白”(空)。这种 “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正是中国文人画的禅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物象之虚:丝瓜、鹌鹑不只是 “物”,是 “相思”“安存” 的符号,是诗里 “奇缘” 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空间之虚:“一池烟” 的空白,是读书时的恍惚,也是文脉传承里的 “不可见” 与 “不可说”;</p><p class="ql-block">- 精神之虚:“惊天墨笔” 结的 “奇缘”,不在画面里,在观者与画者 “隔世共鸣” 的瞬间 —— 你懂青藤的泪,就懂这幅画的 “真”,这 “懂” 是 “虚” 里生出的 “实”,是中国文人画最动人的 “禅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画外余韵:文人的“道与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邹大耳说 “画修为、画哲学、画本真”,这幅画就是 “悟道” 的标本:秋窗的 “时光” 是修,青藤八大的 “隔世牵” 是哲,丝瓜鹌鹑的 “虚实” 是真。最后问 “诗胜画,还是画胜诗”,其实是说 “诗画本一体,胜在‘真性’通”—— 诗里的泪、画里的墨,都是 “人” 的精神显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文人画的妙,就在这 “真性” 里:不是技法多高超,是画者敢把灵魂摊在笔墨里,观者能从墨点里摸到 “痛与爱”。这幅画的 “高格”,不在物象美,在 “隔世相牵” 的文脉里有血,“以泪为墨” 的修行里有骨,“虚实相生” 的禅意里有魂 —— 这才是文人画 “借物写心、以画传世” 的真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简单说,邹大耳用墨和诗,给青藤、八大续了一条 “精神脐带”,也给我们指了条 “读画路”:别只看丝瓜鹌鹑好不好看,要往墨色里找 “泪”,往题诗里摸 “魂”,摸到了,就懂中国文人画 “千年一脉” 的 “真性” 有多烫。</p> <p class="ql-block">以下将从题画诗、画作风格、艺术内涵等多个方面,对这幅画及其题诗进行深度品评赏析解读:</p><p class="ql-block">题画诗赏析</p><p class="ql-block">诗意解读</p><p class="ql-block">首句“秋窗伴我一池烟”:“秋”并非实指秋天,而是象征着读书的时光。“一池烟”描绘出长年读书习画时废纸三千的景象,体现了作者沉浸于读书习画的状态,反映出其为艺术付出的努力和坚持。</p><p class="ql-block">次句“八大青藤隔世牵”:虽在诗中因平仄将八大置于青藤之前,但并非比较两人高低。八大继承青藤之后达到一个艺术高峰,此句强调了青藤、八大等古人艺术与后世学人的心灵相通和传承有序,跨越时代的艺术精神纽带将不同时代的艺术家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心画能融多少泪”:“心画”代表着思想、志趣、人格和境界。“能融”体现了艺术继承过程中画者倾注的心血、汗水与泪水,如同青藤所言“墨点不多泪点多”,表明画者将生命融入笔墨,艺术创作并非简单的物象描绘或笔墨游戏。</p><p class="ql-block">末句“惊天墨笔结奇缘”:此句点题,这里的“笔墨”不仅指用笔和用墨的技巧以及独特的风格,更代表一种写意精神。作者因喜爱青藤、八大的这种笔墨精神,与他们产生了隔世的心灵碰撞,结下艺术奇缘。</p><p class="ql-block">诗画结合的妙处:画上题诗是中国画特有的民族风格,此诗与画相互映衬。诗中表达的对艺术传承、精神追求的感悟,与画面所运用的青藤、八大的文人画笔墨情趣相呼应,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和艺术特色。同时,题诗也为解读画面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视角,引导观者从精神层面去理解画作。</p><p class="ql-block">画作风格分析</p><p class="ql-block">笔墨情趣:这幅画完全运用了青藤、八大的文人画独特笔墨,展现出笔墨趣、情趣和意趣。但并非简单临摹前人画作的表象形式美,而是汲取了他们的写意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物象隐喻:画面中的物象具有隐喻意义。丝瓜的“丝”寓意“相思”,“瓜葛”代表“缘”;鹌鹑象征“安存”,寓意安身立命、幸福康宁。这些物象的选择和组合,丰富了画面的内涵,使观者可以从物象的象征意义中解读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p><p class="ql-block">艺术内涵挖掘</p><p class="ql-block">传承与创新:作品体现了对传统文人画的传承,通过对青藤、八大艺术精神的继承,延续了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同时,作者并非一味模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精神境界的追求:从题诗和画面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艺术创作中的“真性”,关注“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思想和灵魂的表达。作者将自己的志趣、人格和境界融入作品中,追求一种超越物象表象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引发思考与感悟:画作和题诗具有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特点。不同的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从作品中解读出不同的意义和情感。它引导观者不仅仅关注画面的表象美,更要深入思考艺术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关系,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体验和精神感悟。</p><p class="ql-block">诗画关系探讨</p><p class="ql-block">对于“此时,是诗胜画,还是画胜诗”这一问题,诗与画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二者相辅相成,难以简单评判谁更胜一筹。诗为画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引导观者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画作;画则以直观的视觉形式展现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使诗的内容更加具体可感。诗与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传达出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秋窗伴我一池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大青藤隔世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画能融多少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惊天墨笔结奇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邹大耳诗画</p> <p class="ql-block">北宋张舜民《题赵大年奉议小景》有云:“自古词人是画师”,此话不假。在我国诗歌史上,确有不少诗人、词家同时也是书画家。著名者有王维、张志和、杜牧、王安石、苏轼、晁补之、李清照等等;而以书画著称于世同时也是诗人者,有赵孟頫、倪瓒、吴师道、米芾、唐寅、徐渭、文征明、董其昌、沈周、石涛、郑板桥(包括八怪)、吴昌硕、齐白石、刘海粟、何香凝、林散之等等。两个名单对照,书画家擅诗者居多,可见书画家们历来对诗词的修养是十分重视的。潘天寿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地说:</p><p class="ql-block">我以为一张画,有时凑上一句或一首好诗,也像山水得风而鸣,,得雨而润,能作诗的画家,他可以集中精力作画,把画所不能及到的,用诗去补救。不会作诗的画家,知道自己无法补画不足,,拼命在画上雕琢,反使画不自然。这是不会作诗的画家吃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一个至今仍引起兴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真性"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突显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 </p> <p class="ql-block">自说自画之一</p><p class="ql-block">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是一个至今仍引起兴趣、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平面研究文人画,不是梳理文人画发展的历史,而是选择文人画发展中的一个问题,"真性"来集中讨论,这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以突显对形成文人画的本质因素,"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关注。所谓画上题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古代文人画家往往在作品完成后,常于画面题诗,以显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由此可知,画意可谓与题诗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画上题诗又是中国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在画上,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我们画一个物象,总是从物象当中去体会。比如画牡丹,就联想到富贵;画鸡与荔枝,就联想到吉利;画荷花螃蟹,就联想到和谐等等。大多这一类,是从这画面上的物象去解读它的画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虽从题诗内容与画面物象来看,貌似并无太多关联,然而也是题画诗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属于隐喻一类,非看图说话或注解式题诗。这一种题画诗,题在前人画中很多、很多,只是我们也许没太在意,或者没品读他的诗意,重点放在看画面表象之美了。</p><p class="ql-block">我这幅画题诗写的又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第一句"秋窗伴我一池烟"。这里"秋"不一定是秋天,其实是言"春秋"。也就是指我读书,“时光"的意思,并不是特指秋天的窗户。"伴我一池烟",同时,反映出废纸三千,也是长年读书习画的状态景象。</p><p class="ql-block">第二句"八大青藤隔世牵"。虽按年代写青藤应在八大前,然因诗中平仄要求,八大调到前面。这里并不是八大与青藤排高低。应该说八大继青藤之后,有一个高峰。八大青藤隔世牵,那么这里牵什么呢?因为它是两代,直到我们,也就是代代。青藤、八大和我们,或者说传承有序,这个是不在一个时期的,不在同时代,或者说是古人艺术与之后学的心灵相通,魂牵梦萦。</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心画能融多少泪"?"心画"反映也是思想、志趣、人格、境界等,这个容易理解。"能融"指我们艺术的继承,那是融入多少画者,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与泪?反映出那个年代,非一日之寒。都融进了我们的情感,非为物照像。都融入我们的魂灵,非笔墨游戏。青藤曰:"墨点不多泪点多"。那是,画者的生命都融在这个笔墨当中。</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惊天笔墨结奇缘"。因为我们喜欢青藤、八大的这种笔墨,这"笔墨"不单是用笔与用墨的技巧;不光是风格上的独领。那是一种写意的精神。所以,最后这句话,实际上就点题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再看此画,完全用的是青藤、八大的那种文人画独特的笔墨趣、情趣、意趣。且又不是一味临摹、重现前人画中表象的形式美。隔世的心灵碰撞之火花,艺术之奇缘。是一种写意精神的魂牵梦萦;一种人文境界的灵犀相通。</p><p class="ql-block">若是从物像来扩展看呢?其实,我们讲叫"补白",就留有一个空间,留一个虚。如讲这个画面跟丝瓜什么关系?你看丝瓜、丝瓜,丝是"相思"之意。我们讲瓜葛,谁跟谁有瓜葛?这就是缘、机缘。所以,丝瓜也有这种含义。再看鹌鹑,乃"安存"之意。这个词就是安身立命、幸福康宁,很是悠闲自得。</p><p class="ql-block">故而,从这层来看,虽艺术的隔世相通,然时代的背景不同。也许你能想想出,另外一层的意义,或者说是一种艺术的情绪。这就是留给他人去读,你读得越深、知识面越广、知道的越多、读画的层次就越深。而不能单看画了一个鹌鹑,一个丝瓜。画得好看,或者笔墨不错,仅此而已。它的深层次,应该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也许我刚才的这一种解读,不可能完全的表达清楚。因为,中国的文字,往往不是靠解释就能说清,书画亦是。靠一种体,悟道、悟到,读通,那你应该不难看出,其美妙在于精神层的人文性。王国维言:"有境界自成高格"。</p><p class="ql-block">中国写意画绝不只是看物象,画物象那简单。而是透过表象笔墨点线面组合物象的"笔墨"之情、之趣、之意,反映出自然之天真,人与自然关系,自然启人的悟道。中国画是画感悟,而非描自然之物形也。怎画?画修为;画中国哲学思想;画自然之"本真"。</p><p class="ql-block">我有诗题画:"江南画里听清幽,笔墨今生何所求。此意有情道不得,无声诗国诵春秋"。此时,是诗胜画,还是画胜诗呢?</p><p class="ql-block">辛丑二月十八日于雨麓山房</p> <p class="ql-block">据课堂录音编辑′</p> <p class="ql-block">鹌鹑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就是为了取其“安”意:鹌鹑或与禾穗为伴,意喻“和平安定”、“贺岁平安”;或与菊花为伴,意喻“安居乐业”,若鹌鹑有九只则寓意“九世安居”;或与枸杞为伴,意喻“祈福安康”;与雉鸡则为“长治久安”;或以如意为载体,寓意“平安如意”等等。</p> <p class="ql-block">邹大耳艺术传略</p><p class="ql-block">一、岁月淬炼的艺术底色</p><p class="ql-block">邹大耳者,名宁,字致远,号邾耷,又署雨麓山房主人。生于壬寅年,今已花甲晋三。其艺若陈年老酿,历久弥香;其志如寒梅映雪,孤高傲骨。身为民革党员,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其胸藏家国情怀;筑室雨麓山房,神游诗画之境。</p><p class="ql-block">膺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师出名门,渊源有自:韩少婴、刘俊川、丁芒诸先生亲授其艺,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诸前辈指迷津梁。诗书画兼修,随丁芒研习诗词,得文学三昧;任政协委员、文史委员,负文化担当。其艺市场估值每平方尺例如:写意花鸟二千圆/,细笔花鸟二千五百圆,山水四千圆,工笔花鸟六千圆,书法千圆(小楷及展品另议)。值高而价廉,亦堪藏之。</p><p class="ql-block">二、形神论下的创作哲思</p><p class="ql-block">于国画堂奥,大耳如独行侠,剑走偏锋。熟谙传统“以形写神”之论,独言“以神写形”之说:“神者,魂也;形者,壳也。画家当以意驭形,使物象经心炉淬炼重生。”此论若石破天惊,破形似之樊笼。犹舞者以灵肉律动,画家当凭主观情志取舍自然,令“形”成主客交融之意境载体。其倡“去华存质”,使艺术在“意”之统帅下,剥尽铅华见真淳,直抵物象本质之必然美,为传统画论注入现代思辨活水。</p><p class="ql-block">三、联墨交融的文字奇观</p><p class="ql-block">大耳之联,堪称“纸上丹青”。以文字为墨,意境为色,平仄对仗间绘文化长卷。累计创作逾百幅,或如“风竹有声画,云山无墨诗”之空灵,或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铿锵。其联墨双绝,若古琴配瑟,相得益彰。尝言:“联者,诗之凝练,书之魂魄,二者交融,方见真章。”</p><p class="ql-block">四、文化星河中的摆渡人</p><p class="ql-block">身为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委员,大耳乃传统文化之躬身践行者:推动地域文化交流,使书画联艺步入公共视野;身为艺术之师,其创作理念承上启下,为后学指明“以神驭形”之津渡。其作品如窗牖,世人得窥中华文化幽微;其人若桥梁,连接传统与当代审美对话。</p><p class="ql-block">五、学府中的艺术火种</p><p class="ql-block">跻身南大附中“百位名人”之列,大耳为校园播撒艺术火种。其创作历程与作品如活态教材:学子观其画,悟形神之道;品其联,感文字之魂。此浸润式传承,令艺术不再是橱窗展品,而成滋养青春心灵之甘泉。正如其言:“艺术之意义,在于使星辰光辉照亮更多寻美者之眼。”</p><p class="ql-block">雨麓山房之案头,社会文化之舞台,大耳以诗心铸笔,以哲思为墨,于艺术长河刻下独特坐标。其探索未竟,如星辰闪耀,光芒穿越笔墨,照亮更多关于美的可能。著有《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行世。</p><p class="ql-block">邹宁的绘画有宋人的隽永含蓄之美,有元人的自然天趣之真,亦有明清的金石书法之气。以诗为魂,诗书画融为一体。相信他在探索学习中会取得更大成功。</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赵文元先生题</p><p class="ql-block">诗画并茂,风格独具,中西合壁,传统为本。</p><p class="ql-block">——江苏省美术馆著名理论家、画家金明华先生题</p><p class="ql-block">在当代金陵画坛,邹宁是位才气横溢、谦虚好学、修养甚深的青年画家。他精工擅写,尤以写意花鸟、墨竹和诗词著称。尤其是他的大写意墨竹,气吞山河如雷电,烟云满纸神逸出,大有青藤、板桥遗风。</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文联书画研究院副秘书长黄廷海先生题</p><p class="ql-block">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邹宁攻诗、攻画、攻书法,我以为他走的当是一条真正成才之路。</p><p class="ql-block">——江苏省花鸟研究会顾问何鸣先生题</p><p class="ql-block">多拜名山作法师。</p><p class="ql-block">——河南省书画院院长陈天然先生题</p><p class="ql-block">亦诗亦画亦才子。</p><p class="ql-block">——中国美协理事 尹石先生题</p><p class="ql-block">诗味氤氲 灵馨四射。</p><p class="ql-block">——著名诗人、学者丁芒先生题</p><p class="ql-block">寄情于翰墨 得意在笔端。</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理事徐畅先生题</p><p class="ql-block">邹宁先生画竹如疾风骤雨神采超人。</p><p class="ql-block">——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车应龙先生题 </p><p class="ql-block">邹宁喜画石榴,满腹珠玑,笑口常开,艺林之友称谓“东方明珠”</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文史馆著名书法家、楷圣刘浚川先生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邹大耳名宁,字致远,号大耳;别署邾耷、画斋雨麓山房,中国诗书画家,民革党员。韩少婴、刘俊川、丁芒先生入室弟子,先后求教于黄养辉、陈大羽、杨建侯、周积寅等诸前辈。历任区三届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委员会委</p><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国家人事部艺术家学部委员,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民革江苏省中山书画院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江南诗词学会会长,江左诗社副社长,江苏省大众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雨花书画院院长,秦淮文史研院学术委员,六朝春书画院顾问,江苏必得旅游策划公司艺术顾问′创艺总监等职等。近五十年潜心研习书画。上溯秦汉之风,下窥明清诸贤。绘画涉足山水、人物,尤喜花鸟。亦工亦写。追求粗笔浑厚俊逸,细笔明丽清润。书法初习唐楷,取之俊挺秀拔;后临篆隶,以为行笔基础;钟爱右军,但求遒媚劲健;醉心米黄,获其奇峻生姿。临池不辍。周积寅先生题曰:"清新秀雅、自立门户。"重传统且不泥古、外事造化而终有悟。 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江苏画刊》,《南京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后有论文、作品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江苏画刊》、《艺术与财富》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入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选》、《世界美术集》、《中国美术集》、《中国当代书画家珍品选》等数十部精典。1992年为中国中华奇石馆,《历代藏石家介绍》配人物画八幅。作品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海内外博物馆、艺术馆珍藏。曾在日本、加拿大、比利时、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北京、南京、香港、澳门等城市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2007年由江苏省美协主办[邹宁中国画展],江苏省电视台.南京市电视台.南京雨花电视台均有专题记实片,各大报刊均有报道。并有《邹宁中国画选》、 《全国巡回展作品选》《生命清供~邹大耳诗书画》、《邹宁画集》公开发行。曾为《秦淮夜谈》《老门东史话 》撰写城南故事。《颜料坊的故事》、《肖像画奇才曾鲸》、《我与恩师韩少婴先生的不解之缘》等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