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渡剑门外,来从晋国游(之七)

蹇守民

<h3><b> 风雨千秋观自在,香烟不绝伴梵音</b></h3>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华严宗是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全国以华严命名的寺院不少,但以大同华严寺最为有名。大同华严寺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年),是我国现存的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在佛光寺等唐代建筑被发现之前,一度被国外学者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存。因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故在当时地位显赫。金兵入侵大同,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在原址重建,元初仍不失为云中巨刹。原分上、下寺,现已合二为一。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是其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h5><b> 远观华严寺</b></h5> <h5> <b> 华严宝塔-仅次于代县木塔的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木塔</b></h5> <h5><b> 大雄宝殿佛像</b></h5> <h5><b> 大雄宝殿内壁画</b></h5> 薄伽教藏即释迦摩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薄伽教藏殿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辽代艺术珍品,被喻为“辽代艺术博物馆”。殿内的藏经书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厨。此外殿内还保存着三十一座精美的辽代塑像,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尊面带微笑“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体态袅娜,婉丽动人,有“东方维纳斯”之美誉。 <h5> <b> 薄伽教藏殿释迦摩尼像</b></h5> <h5><b> “东方维纳斯”</b></h5> <h3> <b> 隽秀赢得三界誉,玲珑堪与五洲齐</b></h3> 应县木塔,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1056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所耗木材3000多立方,制成十万块木构件,彼此相连,层层重迭搭建而成。体量如此庞大,居然只靠卯榫支撑,没用一根铁钉。木塔结构的奇巧,反映了古人在建筑领域的智慧。设计者对斗拱的应用也是匠心独运,全塔共使用了54种类型斗拱,因而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1933年的一天夜晚,梁思成等营造学社考察人员抵达木塔,瞬时即被深深震撼。他在给林徽因的信中说:“这个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结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整塔采用双层套桶式结构,将木塔分为内、外槽两部分,内槽为礼佛场所,外槽供人员活动,这种结构也有利于木塔的稳定。应县木塔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这个定位是很尊崇的。于我算是拾遗补缺。 <h5> <b>千年古塔,静穆如初</b></h5> <h5> <b>顶层的倾斜度已超过比萨斜塔</b></h5> 塔内外有诸多历代帝王、书法家题写的匾额以及栩栩如生的壁画,弥足珍贵。木塔历经千年风吹雨打,十几次地震和被200多发子弹和12发炮弹击中而巍然屹立,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木塔巳严重倾斜,由于结构过于复杂,至今没有一个万全的修复办法。 <h3> <b>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b></h3> 告别木塔 驱车前往雁门关,不由想起一件往事。早年读鲍照《芜城赋》,文中有“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之句。编者对“紫塞”的注解是:"紫塞,指长城。崔豹《古今注》说:秦所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土色可因地而异,但不会因时而不同,因此对此说甚感疑惑。但在当年要释疑解惑也非易事,无解也只好存疑。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称她早年曾对“紫塞”的出典进行过考证。疑为秦人修筑长城无有生还,“老百姓的血肉之躯掺和了泥土,恰是紫色”。我想可能是杨绛先生痛恨秦政,故有此说。此行后查了一些资料,才找到自认为科学的解释:“土色为紫,是因雁门关所在山区富含赭石、长石和黏土,遇水之后呈紫红色“。屈指算来,此惑竟存心中五十多年了,不免有几分感慨,算是此行的一个小小的收获。 <h5><b> 雁门关</b></h5> <h5> <b> 雁门关前古时的“边贸街”</b></h5> <h5><b> 杨老令公</b></h5> 雁门关位于代县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勾注山既是中原与漠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也是两种文化的分水岭。山脉以北属中温代,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世居之地;以南属暖温代,是农耕民族仟佰桑麻的聚居区。“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蚕桑不种麻”,形像地反映出山南山北两种生态和文化的差异。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演绎出了二千多年的恩怨情仇。 在物资短缺的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凭借骑射优势,常常对农耕民族进行劫掠。欧洲、华夏都曾有相同的经历,且由来已久。战国末期,赵武灵王即在此修筑长城,设云中、雁门、代三郡,命李牧长驻,以抵御匈奴南侵。唐初,为防突厥南下寇掠,唐军于沟注山绝顶置关,名雁门关,勾注山亦改称雁门山。雁门关和两翼长城构成了一道长长的防线,这道防线是一个包含山、陉、关、城、堡、寨等多种元素组成的防御体系,成了此后历代中原政权北部边境的重镇要隘和戍边治所。雁门关北通塞北高原,南接中原腹地,雄踞于峰峦相接的山巅之上,座落在蜿延曲折的小道之间 ,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旅行人往来之通衢,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h5><b> 1948年毛泽东、周思来由陕北赴西柏坡,曾登雁门关</b></h5> <h5><b> 清初名士傅山所书瓮城门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b></h5> <h5><b> 杨六郎</b></h5> 万里长城关隘众多,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无不声名显赫,而雁门关却独享“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美誉,与山海关同被冠以“中华第一关”之美名。究其原因,首要的自当是其对华夏民族的重要性及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原华夏四邻自古即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族,主要的外族威胁来自北部边境。林胡、楼烦、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先后崛起,虽然他们最终都全部或部份融入中华,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却曾给中原华夏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雁门一带战事尤其濒繁,历代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事多达1700余起,是各地边关中战争最多、延续时曰最长的地方。“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战争之惨烈,可见一斑。残酷的杀戮和寇掠,自然激起了华夏民族的强烈反抗。靖边卫国,历代留下了不少既威武又悲壮的篇章。赵国名将李牧、秦将蒙恬大败匈奴,威镇漠北,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汉将李广威名的真实写照;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彪炳史册;北宋杨业被称作“杨无敌”,祖孙三代威镇边关,抗辽数十年,血染金沙滩。 <h5><b> 镇边祠,奉祀赵国大将李牧,故又称李牧祠</b></h5> <h5><b> 赵国大将、武安君李牧</b></h5> <h5><b> 汉大将军卫青</b></h5> <h5> </h5> 雁门之名重华夏,还因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之有这样那样的关联。汉初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出雁门北击匈奴,遭遇“白登之围”,险遭不测;王昭君出塞和亲,边塞随之“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金兵攻破开封,掳徽、钦二宗经此至北廷,宣告了北宋王朝的灭亡。雁门关见证了华夏几千年金戈铁马、盛衰兴废的历史,因而有“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之说。明以后,由于疆域的变迁,长城失去了昔日边防的作用,雁门关也随之荒废。 <h5><b> 雁门关驿站</b></h5> <h5><b> 驿站窑洞</b></h5> <h5><b> “落曰照大旗,马鸣风萧萧”</b></h5> 现存景区是2011年修葺复建的,如今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旅游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往瞻仰凭吊。 我们沿着景区设计的路线,登长城、看展馆、品景观、听讲解,历史的长卷在胸中渐次舒展,情思无限。放眼紫塞内外,岗峦起伏,莽莽苍苍,一望无际。我细细体味着眼前的秋色,寻觅着“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诗绪,有点遗憾的是始终进入不到这样的意境,找不到诗人当年的感觉。不过想来也属正常,虽然风景不殊,但早有山河之异,如何能找到昔日的感觉?贮立关楼,山衔落日,夕阳无限,美不胜收。 <br> <h3><b> </b></h3>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3><b> </b></h3> <h5><b> </b></h5> <h5><b> </b></h5> <h3> </h3>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 </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5><b> </b></h5> <h3><b> </b></h3> <br> <div> </div> <h5><b> </b></h5> <h5><b> </b></h5> <br><div> </div> <h5><b> </b></h5> <h5><b> </b></h5> <h3><b> </b></h3> <h3><b> </b></h3><br><h3><br></h3> 同时也是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的咽喉要津。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行人往来之通衢,雁门关的另一角色不只是军事要塞,更是贸易通道和商业集散池。曾是沟通塞外与中原、南方与北方的必经通道。清代至民国初年,由江南输往蒙古及俄国的“茶叶之路”。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