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20日自驾游来到了浙江绍兴市鲁迅故居,瞻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p><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景区由四部分组成: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家5A级景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是周家老台门,系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为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台门建筑。它坐北朝南,前临东昌坊口,后通咸欢河,西接戴家台门,与三味书屋隔河相望。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组成,东西各有厢楼。</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一块“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这对周家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因此周氏家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展示着主人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有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为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所抄,这里为祭祖和办丧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等生活用房。</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是三进。第一进为台门斗,隐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文魁”匾,此匾是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的兄长寿子持所悬挂的,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举人。</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为大堂前,是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厅堂柱子挂一浅绿色木板刻制的对联,联云:“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井,即第三进是座楼,这里分别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从第三进往东,就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南边的厢房陈列着介绍历史文。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p> <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纪念馆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主要介绍了鲁迅自幼年到青年求学生涯,展出了鲁迅生平事迹和大量鲁迅生前使用的实物、手稿、照片、书信、图表、等展品。</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是周家新台门,是周氏聚族而居的地方,建于嘉庆年间。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这里,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共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具有清末绍兴台门风格的建筑。踏上台阶进到里面,是一个三开通间的大客厅,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真实地再现了周氏大家族的生活氛围。</p> <p class="ql-block">鲁迅卧室,1910年7月到1912年2月,鲁迅回到绍兴任教,这里是他当年的卧室。一张大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形成了房内的主要结构。</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对百草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p><p class="ql-block">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这里原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进到一个小院里,有三尊铜像,一位老奶奶欠身坐在木椅上,摇着一把蒲扇,仿佛正在讲述着什么,对面木凳上则坐着一位儿童,两手托着下巴,认真地耹听着,旁边还静静地卧着一只小猫,没有说明,我猜这应该是儿时鲁迅,在听老奶奶给他讲故事的情景吧。</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一条咸欢河,沿着青石板缓行,路边是乌蓬船的码头,小河上,乌蓬船和古色古香的房子连在了一起,水乡江南的韵味尽收眼帘。</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还有一个酒店,叫咸亨酒店,是曾经孔乙己在这里喝酒的地方,门口还有孔乙己的雕像。《孔乙己》文中描述:孔乙己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当街曲尺柜,柜端置有直书“太白遗风”的青龙牌,牌下青瓷坛、蓝边碗,形成了独特风貌。柜台挂有“孔乙己,欠十九个钱”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温一碗醇香的黄酒,来一碟入味的茴香豆”,坐在店堂内,慢饮细品,思绪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隐隐浮现出了鲁迅笔下的古越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