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发现”和“突转”手法的运用—《俄狄浦斯王》、《雷雨》

马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现与突转,是<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亚里士多德</span>在《诗学》中对古希腊戏剧家在安排情节、结构布局方面所成功使用的两种独特技巧、手法的准确把握与精辟界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秋雨先生在《戏剧理论史稿》指出,<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突转”</span>是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而发生的。而<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发现”</span>,是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是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引起观众的惊奇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我们用几部作品,来分析一下戏剧中的“发现”和“突转”手法的运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转”与“发现”技巧</span></p> <p class="ql-block">  俄狄浦斯,欧洲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 伊奥卡斯特(王后)为打消俄狄浦斯的顾虑讲述:拉伊奥斯(原国王)得到的神谕——儿子杀父娶母;并且讲述拉伊奥斯被杀时的一些信息。</p><p class="ql-block"> 俄狄浦斯讲述自己得到的神示——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生出使人不忍看的儿女。并且讲述自己当初无意杀害一个老人及其车队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拉伊奥斯的牧人(知情者)</p><p class="ql-block"> 来自科任托斯城的报信者:波吕波斯(养父)已死。道出俄狄浦斯的真实身世——俄狄浦斯与波吕波斯(养父)与无血缘关系,乃是当年拉伊奥斯(生父)的牧羊人送给当年作为波吕波斯的牧羊人的孩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突转”</span></p><p class="ql-block"> 拉伊奥斯(生父)的牧羊人上场,道出真相:伊奥卡斯特(生父)因为害怕当初的神示,让他把双脚被钉起来的孩子弄死扔掉,但拉伊奥斯(生父)的牧羊人于心不忍,将其送给了波吕波斯的牧羊人。</p><p class="ql-block"> 一直盲目乐观的伊奥卡斯特(王后/妻子)与相对悲观的俄狄浦斯推理出真凶,情绪瞬间崩溃。王后上吊自杀,俄狄浦斯选择自残双目,自我流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转一发现”过程,并不通过俄狄浦斯的失败呈现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反,人的认识能力无法引导人把握世界的本质,也无法保证人正确的行动,只有那种放弃乃至超越视觉的洞察能力,才能让人的活动超越有限的目的,达到与动荡冲突的世界同步的某种自由境界。这种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戏”——一种不计后果、沉浸于“醉”的状态的自由行动。我们不妨将《俄狄浦斯王》看作人在非理性的自由律动中超越视觉的局限、把握世界本质的一次生动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雷雨》中的“发现”与“突转”技巧</span></p> <p class="ql-block">  曹禺先生说:“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一场,我用了点技巧。”这“技巧”其实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 鲁妈到了周公馆,是由见到熟悉的家具和自己的照片(所谓的“周家第一个太太”)才“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周家,而她最不愿意女儿伺候老爷的事,竟然也发生了,这不能不引起她的担心和警惕。</p><p class="ql-block"> 周朴园通过鲁妈关窗的动作、无锡口音,通过鲁妈回答三十年前发生在无锡的“那件很有名的事"和“老爷那件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的问话,“发现”了被他抛弃的侍萍还活着,并且现在正站在自己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一下子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打破了他所标榜的”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神话,使周朴园陷于不知如何是好的窘地。这就使作品中“十年前的故事”与“三十年前的故事”交织前行....</p><p class="ql-block"> 接着鲁妈“发现”了更残酷的事情:女儿不仅重蹈了自己当年的覆辙,而且她同周萍还是兄妹之间的乱伦。更令鲁妈苦不堪言的是,四凤已怀孕三个月了..鲁妈只能打掉牙和着血往肚子里咽,让他俩走得远远的,永生不要让她见到...</p><p class="ql-block"> 最后,所有的人物登场了:周萍“发现”眼前的鲁妈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他与四凤是亲兄妹间的乱伦;四凤也“发现”她与之相爱并“献身”的周萍是自己的亲哥哥;周冲也“发现”自己的爱原来是“剃头担子 一头热”,而自己的母亲也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圣洁;繁猗也“发现”,她请来的鲁妈竟是当年的侍萍,自己引燃的导火索,竟是周家和鲁家两个家庭的“灰飞烟灭”;周朴园也痛苦地“发现”自己经营的家庭并非是最有秩序、最理想的...</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戏剧便一下子产生了“突转”:四凤惊愕、羞辱地跑了出去,结果触电身亡;周冲本想拽住四凤,却也触电而死;周萍在房里开枪自杀;繁猗、鲁妈都疯了了....这就是《雷雨》惊心动魄的高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这里,每一次的“发现”都是无意的,都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而每一次的“发现”,又都是情节发展链条上的一个发展动因,它推动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使矛盾冲突一次次加剧;另一方面,每一次的“发现”,又都是戏剧高潮之前的一次蓄势,蓄势愈多愈久,“突转”便愈猛愈烈,高潮便愈激荡人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突转”与“发现”不仅仅能够产生剧情跌宕起伏、曲折生动的效果,还能在人物塑造与性格形成中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比较早的电视剧《公主小妹》,里面的剧情就是通过胎记(发现)小麦变成富家公主,中间为了锻炼小麦找来有着同样胎记的女孩,小麦身世再一次突转,终于小麦成长了。我想,当初风靡的原因除了满足了少女的幻想之外,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发现”与“突转”的最简单运用吸引了观众的观看。</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些,对比你最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或小说,是不是也发现了处处可见的“突转”与“发现”的身影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