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最坏的情绪留给最爱的人 - 美篇

<h3> 你会不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对越是陌生的人,越是毕恭毕敬。而对越是亲近的人,却常常满脸抱怨。其实,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情绪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最亲近和最爱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留给了陌生人。</h3></br><h3>很多人都喜欢,或者是习惯了,在外面受气后,将负面情绪带回家中,不给爱人孩子好脸色不说,还很容易百般挑剔,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如果对方脾气好,或许忍忍也就过去了;但要是对方不想忍,那妥妥的就是一场战争。</h3></br><h3>有时候就想不通,为什么我们能对陌生人毕恭毕敬,却总是忍不住对最亲近的家人乱发脾气?但细细想来,或许正因为对方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所以才更加肆无忌惮。</h3></br><h3>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身无能的愤怒。而那些会对家人发脾气的人,大多是在外面受了气。因为无法掌控外在的环境,无法掌控生活,于是只能通过掌控自己的亲人来重新获得安全感。他们吼得越凶,声音越大,就证明内心的恐惧和无力感越强烈。比起外面的上司、同事、客户,家人是一种更加安全,更加稳定和牢固的关系。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在外面压抑的攻击性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甚至变本加厉。</h3></br><h3>另一方面,因为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我们的心理预期往往会相对更高,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应该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理解自己、宽容自己。所以很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觉得:“别人欺负我,为什么你也不理解我?”</h3></br><h3>可是,正因为他们是你最亲近的人,正因为你爱他们,才更应该克制自己的脾气,别让自己的负面情绪伤害到他们啊。</h3></br><h3>胡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曾这样写道:“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情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情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h3></br><h3>或许你真的不是故意给家人甩脸色,也并不想跟他们发脾气,但不可否认,由你身上发散出来的负面情绪,确实已经在无形中伤害到了你最爱的人。</h3></br><h3>毕竟,婚姻如此不易,如若原本该和你风雨同行的那个人,一不开心就对你甩脸色、发脾气。那就算你再容忍,脾气再好,这段感情也迟早会出问题。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一个总是发脾气的父母,简直是孩子最大的悲剧。</h3></br><h3>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深圳一16岁少女因为经常被父母打骂,而选择了服毒自杀。去世之前,她还曾因为起床太慢、洗头时间太长而多次挨骂。在记者的采访中,她的母亲后悔自己平时对女儿关心太少,老是责骂她,把她当大人使唤,做不好就吼她甚至打她。而 </h3></br><h3>她的父亲也说:“我只是觉得自己的孩子骂一下没事,没想到她放心里面了。”面对噩耗,她的母亲哭到几乎晕厥,哀嚎着:“女儿,你快回来吧,我再也不骂你了!”只可惜,她已经永远听不见了。</h3></br><h3>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发脾气,确实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但或许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你的愤怒和责骂,究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伤害?</h3></br><h3>我们总是喜欢把那些待人温和、彬彬有礼的人称作有教养,这固然没有错,但真正的教养,不应该只是体现在人前,更要体现在人后。当失去了利益的牵连,没有了外人的眼光,面对毫无攻击力的家人,又有几个人能像在外面一样,克制自己的坏脾气?</h3></br> <h3>真正最高级的教养,从来不是对外人保持好脾气,而是能在家里,也始终保持好情绪。就像周国平老师说的:“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我们要警惕本能,培养教养。”</h3></br><h3>不要仗着被爱就有恃无恐,更不要把家人当做你负面情绪的垃圾桶。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也会受伤,也会难过。</h3></br><h3>就像故事里那个爱发脾气的小男孩。当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墙上钉一颗钉子。等到能够管好自己脾气的时候,每一次忍耐,就拔下一颗。可是等到他把钉子全部拔完的时候,墙上已经布满了钉子留下的洞。就像那对为生活所迫,而对女儿疏于关心的父母,哪怕在女儿去世后,恨不得追随而去,也再无法挽回女儿的性命。</h3></br><h3>有些伤害一旦造成,或许就永远没有机会愈合了;有些遗憾一旦发生,或许就永远没有机会弥补了。</h3></br><h3>家,永远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地方,而家人,也永远是我们最应该呵护的对象。永远别忘了一句话:你能伤害到的,往往都是爱你的人。所以,收拾收拾自己的心情吧,学着把最好的情绪,留给你最爱的人。</h3></br> <h3> <h3>原文转载自blog.sina.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h3></br> <h3> <a href="https://www.meipian9.cn/3h6ab0w2?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14961502&from=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share_from=self&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user_mpuuid=08cfb6780393b606f7355e1906d375be&user_id=14961502&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2c2eb44a7bddaf7365528da65933c8f2"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meipian9.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