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个姓氏都有家传族谱,但是族谱只是记录辈份延续的图谱,对于先人的事迹很少详细记述。然而,在吴川泗岸陈氏大宗祠的楹联,证实和记录了陈氏进入吴川开宗立派以及两位先人黄朝奉和陈朝奉之间的故事,并一代一代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楹联为:</p><p class="ql-block"> 分派闽罗源灵杰发祥开泗水;</p><p class="ql-block"> 起家宋剌史簮缨济美表吴阳。</p> <p class="ql-block"> 史载,黄朝奉是南宋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他于公元1256年考中进士。陈朝奉是同朝代福建福州府罗源县人,他原名不叫陈朝奉,原名叫什么名字,无从查考。他比黄朝奉迟一届(1257年)考中进士。为了叙述方便,下文把陈朝奉改叫陈进士。</p> <p class="ql-block"> 南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1年,黄朝奉被派往广东高凉(今高州市)担任刺史。</p><p class="ql-block"> 家里人知道黄朝奉孤身独行到广东,十分不舍,决定举家同行,也好在广东寻找新的乐土。</p><p class="ql-block"> 适时陈进士也同样被派往高州任教谕(相当现在地级市教育局长之类官职)。黄、陈二人均在福州拜领御赐委任状,便计议结伴同行。</p><p class="ql-block"> 黄朝奉一家男女老少成十口人,陈进士只身带两名马弁(勤务员)。一行十多人于公元1261年仲夏起程,向广东进发。年长者骑着高头大马,年长的妇女雇请木轿。他们由东向西,力尽艰苦,横跨了福建省的千山万壑。</p> <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天后,他们到达了广东与江西交界的粤北山区,在边界驿站──南雄珠玑巷稍作休憩,便径下广州。</p> <p class="ql-block"> 十多天后来到珠江口岸,即乘船出虎门要塞,取道伶仃洋,扬起风帆,沿着南海之滨,迤逶西行。</p> <p class="ql-block"> 黄朝奉和陈进士一行十七八人(包括雇用的轿夫、马弁),从仲夏走到季末,从旱路到水路,千里迢迢不下三千余里的路途,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沿途免不了在渔乡水寨添补淡水粮食。又半个多月后,船靠广州湾(今湛江市)口岸。那里有舟船直航吴川的黄坡口岸,溯鉴江北止,直达鉴江中游之畔的山城──高州。</p> <p class="ql-block"> 由于岭南炎热气候的熏蒸,爬山越岭和舟船的劳顿,加上初到粤西,一时水土不服,黄朝奉竟染病不起,急坏了众人。陈进士带着黄朝奉的兄弟遍访当地名医,多方求医问药,仍不奏效。</p><p class="ql-block"> 黄朝奉沉疴日重,自感无生还希望,逐对一家人以后的走向作了安排。因为从福建起程至今60多天过去了,加上治病,所剩盘缠不多。以后只有陈进士赴任后才有俸禄,不能十多人都到高州。他安排父亲和两个弟弟利用仅余的盘缠,就近寻找落脚之地,图谋发展。他对一直守候在身边的陈进士直言,他母亲和腆着大肚子的黄夫人就拜托好生照顾了,祈望孩子出生后,培养成人。虽在九天,但愿两家恩义永存。</p><p class="ql-block"> 陈进士痛哭不止,安慰黄朝奉:我们千里同舟共济,胜似一家,顿生变故,照顾好俩位夫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出生后,一定视作自己的孩子抚养。(两位夫人:分别是黄朝奉的母亲黄老夫人,妻子黄夫人)</p><p class="ql-block"> 黄朝奉出官未任身先死,众人恸哭泪纷然。请堪舆大师在湛江港湾东侧,时属吴川境份的连绵山岭上,一个地名叫“麻水竹儿环”的地方,安葬了黄朝奉。</p> <p class="ql-block"> 料理完黄朝奉的后事,黄朝奉的父亲偕其余儿子,寻到湛江北面几十里廉江县的大院落脚,方便以后与陈进土他们联系。由于两位夫人需要照顾,只能与陈进士到高州。</p><p class="ql-block"> 陈进士捧起黄朝奉赴高州任刺史(太守)文书,看着上任日期逼在眼前,心如刀绞,接着一阵茫然。人在天涯海角,山川阻隔,东望皇都临安(杭州)万里,无法向朝廷禀报黄朝奉身赴黄泉的噩耗。黄母、黄夫人两婆媳也泪流满面,不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陈进士毕竟是饱学之士,他果断地做了决定,以黄朝奉的名义到高州赴任。旧时没有照相技术,谁人手中持有朝廷颁发的任命书,就是上任的官员。像陈进士在情急下的果断举措,在封建社会里偶有发生。于是公元1261年的初秋,陈进士当上了高凉府的刺史(太守,相当于地级市委书记官职)。</p><p class="ql-block"> 而陈进士明白,这不是朝廷的本意,便决心用行动向朝廷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在任上清廉律己,动员各方力量,在发展民生、安抚百姓、整肃风化、兴学奖耕、兴修水利、建设城区、修葺古迹文物等方面,做得有声有色,政绩斐然。良好的声誉博得高凉地区广大人民的称颂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 陈进士矜矜业业,第一任期届满后(五年为一任期),虔诚地将这几年的实情上表奏知朝廷,自责不是。然而,历次广东巡抚官员对高州的考察报告,都令龙颜大悦。皇帝不但不责罚陈进士,反而对他大加褒奖,并下达挽留敕文,要他续任一届。</p><p class="ql-block"> 公元1270年前后,两任高州刺史期满,陈进士去意已决,便率子女解印归田。由于在任上十年的“黄朝奉”名声远播,又得到朝廷对他(陈进士)在情急之时,挺身而出,担当大任的精神以及做出了卓尔非凡的政绩的表彰,高州俯郡官员对陈进士刮目相看,感动至极。于是,摆了一天筵席欢送陈进士。当时,朝奉的名字已深入人心,陈进士依照众官意见,恢复陈姓,仍用“朝奉”为名字。这就是《高州府志》特别注明陈朝奉“宦姓黄,本姓陈”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当年黄母、黄夫人随陈进士初到高州后,被安顿在太守府耳房居住,黄夫人不久产下男婴。陈进士虽然政务繁忙,但他果真无微不至的照顾、料理此三位同乡,令她们感激不已。时间长了,人们以为黄夫人就是陈进士的夫人。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时时依偎在陈进士身旁。人们向陈进士“父子”问安,他只好唯唯喏喏,不置可否。</p><p class="ql-block"> 人们不知内情的对陈进士的恭祝问候,却启迪了黄老夫人的思绪。陈进士才高八斗,人品超群,尚未婚配;而黄夫人出身福建兴化的名门望族,世代书香,不但有一手美仑美奂的女红手艺,诗文亦佳。陈进士平日里多有文稿案牒交由黄夫人誉写,字体娟秀,陈进士十分赞赏。他俩互为信赖,感情日深。年龄尚属般配,何不征询二人意见,成全天造地设之合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进士在任的最初三年,日理万机,无暇顾及个人大事,但俨然以一家之长,照顾黄老夫人一家,已培养起难舍难分的感情。陈进士、黄夫人在黄老夫人的提点撮合下,欣然答应。此时,陈进士才把实情向同僚明示,众人被陈进士的高风亮节和深情大义感动得热泪潸然。于是在太守府大摆筵席,祝贺二人传奇的鸾凤和鸣。陈进士这桩美事连同他的显著政绩,一时成为高州万民称赞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陈进士第二任期届满,黄朝奉的孩子已有十岁。黄夫人嫁给陈进士成为夫妻后,又生育有三子。陈进士解印归田时,偕全家顺鉴江而南下,在吴川县城的吴阳学宫执教多年,培养黄朝奉的儿子长大成人,直至成家。陈进士在教学之余,魂牵梦绕着福建家乡的青山绿水。待几个孩子都长大后,立意在吴川寻访永久的落脚之地。</p> <p class="ql-block"> 由于陈进士解印归田回到吴阳,姓名由“黄朝奉”改为“陈朝奉”,下文便以陈朝奉叙述。</p> <p class="ql-block"> 陈朝奉约于公元1270年前后偕子陈伍佰、陈伍玖、陈文贞顺鉴江南下,来到十年前上高州路经的吴川县县城吴阳,暂且居住。</p> <p class="ql-block"> 陈朝奉寒窗苦读十几年,皓首穷经,几经科场拼搏,十年宦海的劳案累牍,不禁时常涌起思念家乡大地的温热情怀,向往福建家乡田园耕读的生活。然则,若要回到东海之滨的福建罗源县,拖家带小,跋涉三千余里,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 既然拖家带口回家乡福建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干脆就不回了。加上还有一桩最令陈朝奉魂牵梦绕的心事,就是当年同故人黄朝奉进士结伴而行,同赴宦海。可惜的是黄朝奉“出官未任身先死,独自长冥竹儿环。”弹指十载,情景犹在目前。故土神游,离乡别恨,往往比不上倾心知己的难忘情义。他思忖人生苦短,叮嘱后世子孙,要与故人的传脉保持地久天长的情义。多种情愫是驱使陈朝奉在离官之后决定在粤西寻觅落脚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于是陈朝奉便选择日子寻找安居之地。陈朝奉一行从雷州湾东渡,到了黄坡海口,只见几支江河在此交汇出海,烟波浩淼,渔歌互答,甚至美于故乡罗源湾的壮阔。黄坡、吴阳的古街城廓、市集,虽然不象故乡那样喧嚣,但渔农工商,也显得勃发盎然;峨冠博带的读书人,徜徉在古街上,或在古塔上,笑看南天大海,指点江山;不论是黎民、儒士、还是官人或商家,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礼,谈吐风雅。尤其是那别具特色的方言,细软悠顺,节律分明,声音动人,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切都让陈朝奉这位来自福建文化之乡的才子暗暗称奇。如今解印归田,美好的印象驱使他情不自禁的重游这方水土,寻找安家立命和图谋发展的想法愈加强烈。</p> <p class="ql-block"> 陈朝奉一行,随风扬帆,当船到达“三江口”时,被几条江河融汇在一起的浩瀚水面吸引,尤其是从板桥河流过来的水质特别清秀。原来,在吴川西边境内有三条内陆河由北南流,一支叫板桥河,一支叫塘缀河,一支叫乌泥河。乌泥河在如今的黄坡境内同板桥河交汇。只有板桥河、塘缀河和由东而下的鉴江在出海口处融为一体,流向南海,此处就叫“三江口”。陈朝奉手掬从板桥流下来的绿水品尝,清爽甘冽,则认定上游必是吉祥之地,定可找到适合居住发祥的乐土。当时板桥河三十多米宽,偶有小船南来北往,人们唱着粗犷的土著水歌,互为唱答。两岸水草萋萋,不时飞起三五成群的野水鸭、白鹤等众多择水而栖的鸟类。河里的鱼虾也非常之多,撑篙击水时,被惊动的鱼儿跳上船舱。上空盘旋着一队队专门捕捉鱼儿的名叫“钓鱼郎”的鸟儿,它们不时从半空猝然冲到水面,叼起扑愣愣的“镰刀鱼”儿,得意地飞入岸边草丛。</p> <p class="ql-block"> 南风徐来,水波不兴;水天一色,岸芷菁菁;鱼逐帆影,满船歌声。面对如此美景, 陈朝奉雅兴大发,轻抚胸前美鬓,随口吟起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p> <p class="ql-block"> 十年仕途,劳形苦心,陈朝奉于此得到身爽神清的感觉,无比流恋此地。鉴水下游,水网纵横。陈朝奉心想:上游必有圣境。于是,乘轻舟逆水而上。行到大园(大坉)地段河面时,“咔嚓”一声,船棹断裂,只好把船靠岸。陈朝奉派人和老艄公上岭割野藤绑扎船棹,自己也率领几人爬到岭顶,向四方眺望。北面约十几里处,几座山岭由东向西走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西面也有几座矮岭由北向南走来。这些连绵的丘岭包围着广袤的还未开垦的绿色原野,向东伸延到远方。板桥河从矮岭之间蜿蜒而来,仿如一条银蛇在游动。这一望无际的荒原,面积不下上十万亩,雨水充足,和风湿润,水网纵横,平野广阔,一片多么幽美的处女地啊!陈朝奉高兴地对众人说:这里就是我们要找的乐土,安家立业之所。</p> <p class="ql-block"> 于是,第一支进入吴川的陈姓居民,公元1270年左右在泗岸“驳棹”落脚。那里原来没有地名,就用上山割藤驳船棹的“驳棹”取作地名。陈朝奉是位饱读之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就把这块广阔的地带,取了个因地缘而命名的地名叫“泗岸”,意思为:那里是鉴江、板桥河、塘㙍河、乌泥河,这四水之滨,合称“泗岸”。</p> <p class="ql-block"> 这一支人马最先繁衍开来的是大园、大坉、大院几条村,几百年后,仅在泗岸就发展到29条村,人口多达25000人。陈朝奉的十一世孙(翰堂陈氏12世祖)从明朝起搬迁至化州翰堂,繁衍至今也发展到十多条村庄,人口万人以上。因为船棹断裂一件小事,成全了一支陈姓居民落脚吴川、开拓泗岸平原以及化县中火岭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而黄朝奉的两个弟弟由父亲带着在不远的廉江大园落脚,他们一家是由福建迁来的江夏黄氏在湛江地区的黄氏的始祖。泗岸与廉江不远,在七百多年前的南宋,他们与陈朝奉一家肯定是有长久的联系的。这一支江夏黄氏在距今700多年前就在廉江发祥。九十九年后的公元1369年,已是明朝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朱元璋为了肃清元朝的残渣余孽,广招忠勇之士。黄朝奉兄弟的第5代有兄弟2人应征入伍到了辽宁省。兄长官至千总(团长),战死沙场,朝廷委任他的弟弟接任为千总,他后来退伍落脚辽宁省,至今约600多年,发展到好几千人。现今的廉江黄氏始祖是黄昱,另一种说法是,黄昱正是黄朝奉的父亲。(待考)</p> <p class="ql-block"> 黄朝奉与黄夫人的唯一儿子出生后,由陈朝奉抚养,作为养父的陈朝奉,本来是可以把养子跟自己姓的,但是出于对义兄黄朝奉的真挚感情,为了能在泗岸地区留下黄氏一脉,还是把养子跟生父同姓。</p><p class="ql-block"> 黄夫人嫁给陈朝奉后,也生了三个儿子。可以这么说,黄朝奉的儿子与陈朝奉的儿子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黄夫人。他们是异父同母的兄弟。对于后世来说,黄夫人既是黄朝奉子孙的祖婆,也是陈朝奉子孙的祖婆,是有血缘关系的。所以从七百多年前的南宋以来,吴川泗岸地区的黄陈两姓是不能通婚的,他们是兄弟姐妹。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泗岸的陈姓长辈们仍然劝阻陈姓青年和黄朝奉的后代青年不要谈婚论嫁。</p> <p class="ql-block"> 据有些资料记载,黄夫人原名为:何金花。(待考)</p> <p class="ql-block"> 从南宋1270年以来的700多年,陈朝奉以及他的后人,披荆斩棘,开山垦田,率先开拓了吴川一幅最大的荒野平原。</p> <p class="ql-block"> 风雨沧桑,改朝换代,山河变易,当年由化州到吴川北境向南流经泗岸平原,然后入黄坡口岸的塘缀河、板桥河、乌泥河变得越来越窄,然而,那百里田野,山村繁盛、书香载道、人才辈出、瓜瓞绵绵。</p> <p class="ql-block"> 山河改变,改不了前贤开疆辟土的历史事实,他们的双手锦绣了吴川的沃野山川;他们的才学丰富了吴川的人文社科;他们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星移斗换,日历翻过去了750个春秋,然而,当年陈朝奉对黄朝奉的真情大义,却永恒留存于天地之间。陈朝奉逝世后,安葬在黄朝奉身旁。几百年来,“麻水竹儿环”成了这两位前贤后人年年拜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亚文搜集整理编写</p> <p class="ql-block"> 黄朝奉与陈朝奉的生平事迹,《高州府志》、《吴川县志》、《吴阳黄氏族谱》、《吴川泗岸大院陈氏族谱》、《陈氏原始历代世裔谱》、《湛江文史》,均有零星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