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记王瑜老师参加东营市初中化学青年骨干重点培养对象遴选活动磨课经历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6日我校王瑜老师参加了在东营区黄河中学举行的东营市初中化学青年重点培养对象遴选活动,讲授的课题是鲁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在此次准备课的过程中,感受颇多,但更多的是感动……</p><p class="ql-block"> 拿到课题后,王瑜老师自己先研究课标,教材,教参,定出了课的大框架,不得不说,王瑜老师的进步是很大的,对教材的把握方向很正确,对本节课也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教研组一家人聚在一起,对这节课各抒己见,最终订出了第一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月10日第一次试讲完,大家感觉都不太理想,主要是课上太闷,抛出一个问题,学生没什么反应,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学生没反应,肯定是问题台阶设置的太大,前期铺垫不够,比如前面导入部分太快,问题也不具体,导致后面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节奏,整节课就很闷。找到问题所在,我们就集中整改了前期导入的问题,针对具体的反应提出具体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3月11日,第二次试讲。这次请来了杜主任进行指导。</p> <p class="ql-block">  杜主任听完课后,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本节课的问题所在,这节课重实验还是重理论?是上成一节实验课还是让实验服务于理论?质量守恒定律的解读到不到位?学生有没有意识到本节课到底是学的什么?针对杜主任的提出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在讨论中订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月15日,第三次试讲。这次试讲基本上是解决了前期存在的问题。导入越来越顺畅,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但大家还是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最后的定律的微观解释部分学生还是有点吃力,习题的处理不够精细,板书的呈现也不太好……出现问题不怕,我们接着聚在一起,讨论出更好的解决方案。</p> <p class="ql-block">  3月16日上午,最后一次试讲。前期的导入不成问题,实验的目的更加突出,整节课的环节也比较顺畅,但发现设计完实验步骤后,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去做这个实验,我们对此又进行了改进,要让学生走到讲台上去先比划着做一下这个实验,让每一名学生很清楚的知道该怎么做……</p> <p class="ql-block">  3月16日下午第三节,我们的王瑜老师闪亮登场了,简练的语言,生动的讲解,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当然,课无完课,整个讲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但,没有问题哪来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此次磨课过程中,我们团队的力量再次得到了肯定,黄振文老师提出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定量,尚国城老师提出的对于“参与”两字的解决,李静、李晶老师一遍又一遍的针对每个问题讨论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闫丽霞老师关于最后习题的处理解决,徐胜男老师、李泉敬老师每次听课的善后,实验室陈福生老师实验器材的准备,身在这个团队真的是幸福感爆棚。最后听完课后,去年刚加入我们团队的徐胜男老师表示,有我们这个团队在,她再也不害怕讲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最让人感动的是磨课过程中恰逢李静老师家中老人住院,李静老师多次电话连线教研,王瑜老师戏称他们两个的通话记录手机都快盛不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磨课,让教师遇见更好的自己。真的是这样,相信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每次的磨课中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进步,理越辩越明,不怕提出问题,不怕出现问题,就怕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  无意中拍到的一张照片,我们的年青老师就像一棵棵小树苗,扎根在大三中的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在老教师的庇护下,在领导专家们的精心养护下茁壮成长!身为三中人,真的很幸福!身为三中化学人,真的很自豪!</p>

老师

王瑜

试讲

问题

学生

实验

磨课

我们

导入

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