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王克中:扶风天度王氏与宝鸡八鱼王氏的共祖</p><p class="ql-block"> 吴正茂</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淡家村南街,舅家姓王,与我吴姓同村。明清至今,淡家村王姓乃宝鸡县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分四房,居住在本村北街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组及上甘沟、永清、凉泉、麦屉沟、二郎庙一带。舅家属二房染坊一支,现在的染坊和西崖为近门,是当今淡家村四房中的主干。</p><p class="ql-block"> 舅家的上溯祖先,乃北宋文豪苏东坡名作《三槐堂记》中三槐王氏的一支。北宋末,金虏入侵,二帝北狩,被囚五国城,靖康之耻,成为了十二世纪初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的切肤之痛。北宋灭亡,南宋肇始,担任武功县令的太原人王曾,因金兵占领山西,归路受阻,遂于无奈之中,携眷寄居于当时的扶风县明月山前天度镇。这一寄籍就是800多年,王曾也成为了扶风天度王氏和宝鸡八鱼王氏以及分籍在天度镇永平村、召公、上宋、麟游、华亭、宁县等地王氏的始祖。王曾生钦,钦祖三子,子荣公居长,居凤泉里。余二祖伯玉、伯珍,分籍永平里。子荣生一子即元庆阳知府王公讳世安。公中式至正二年(1342)人材科进士,沐皇恩官至郡侯。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政权倾覆之时,世安公愚忠蒙元,守卫庆阳孤城,终为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所破,自刎城头,成为了元朝的卫道士,愚忠最终博得了忠烈的美名。但是,因为有了王世安的缘由,他的独子王克中最终弃妻别子,背井离乡,开枝散叶,繁衍了天度王氏在外最大的分支——宝鸡八鱼里王氏,也成为了一段引人注意的历史公案,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同时成为了我考证谱牒学的最好素材。</p> <p class="ql-block"> 明朝建立,太祖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肃清异己,对于前朝的遗老和不配合中心工作的政治犯,予以了毁灭性的打击。身为庆阳知府的公子和泰和县县尹的王克中,只有抛弃原籍的妻儿,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来到了当时的宝鸡县八鱼里凤凰头丰边城潘姓富户家中,为人作佣度日。后因勤劳得到了雇主的喜欢。因为为雇主处理一件颇为棘手的纠纷很是得当,得到了雇主进一步赏识。因为他在处理此纠纷中胆识过人,雇主见其年近半百,还是孤身一人,极力为其撮合了一门亲事,娶妻刘氏,生子王刚、王演。这两位乃王思和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乃淡家村王氏四房的先祖。王克中有了新的妻室,更是欢喜。他终于放下了自己大元朝县尹老爷的身份,修房置地,隐匿在了当时的宝鸡县八鱼里上甘沟,过起了战战兢兢的隐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 当我1997年的秋天,经过多方打听,来到扶风县天度镇天西村我的东族外祖父王忠蒙老人家,观看《扶风王氏族谱》中坟图的时候,一连串的始祖曾墓、二世祖钦墓、三世祖子荣墓、四世祖世安墓、五世祖克中墓图出现的时候,我愕然了,困惑不解的谜团终于得到了答案。小时候,我的外祖父瀛绩公曾经告诉过我,王氏家族在最初的居住地——今天的渭滨区八鱼镇上甘沟超麦洼地带建有最初的祖坟,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始祖宋武功县令王公讳曾之墓,宋处士王公讳钦之墓、元处士王公讳子荣之墓、元庆阳知府王公讳世安府君之墓、元江苏泰和县尹王公讳克中府君之墓。1951年之前,居住在淡家村的王姓大宗子孙每逢除夕,祭拜王氏始祖至九世以前的先祖墓葬,却在上甘沟,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外祖父在世之日常说,王克中葬在上甘沟,上甘沟是王家的发祥地,值得后世子孙纪念。至今上甘沟四组王家场更是王氏大房长支的居住地。清同治时,岁贡生、官至华州学正的王建庚就是这一支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2007年,我经亲戚介绍,为宝鸡市渭滨区马营镇永清村编纂村志,查证清道光至同治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永清名人、身为生员的李汝和李志和兄弟史料的时候,为了寻找更多的历史素材,我经过了亲友的介绍,认识了大房的族舅王长禄老人。老人毫无保留地向我展示了珍藏多年的华州学正王建庚祖父王在圉老先生的《寿诞屏风》,让我观瞻王氏家藏珍品书画的同时,我找到了我要找的一些历史资料和人物元素。这个上面还有我们吴氏一些先辈的名讳,我大获全胜,而且知道了百多年前舅家的一些历史资料,也使得我热泪盈眶,感知了中国农民的厚道和善良。</p><p class="ql-block"> 当我谈到一些王氏家族先祖的轶事时,大房的族舅王长禄老人不止一次告诉我,在上甘沟祖坟内,也有始祖曾、二世钦、三世子荣、四世世安、五世克中这五位先祖的墓。族舅告诉我,这与我持续的部分《扶风王氏族谱》上的复印坟图上的排列是一模一样的。甚至他告诉我王克中的墓碑曾经就放在他所居住的王家场一带,他清清楚楚记着墓碑上面写着:“元泰和县尹王公讳克中之墓。乾隆六年(1741)岁次辛酉桃月阖族子孙恭立”的记载。在我看来,有明一代,不管是分支在宝鸡八鱼里的王氏子孙,还是扶风天度镇的王氏子孙,对于王世安、王克中这两代先祖的记载都是讳莫如深的,因为作为前朝“钦犯”的后代,谨慎小心都已经成为一条保护家族的准则。只是在满族建立起来的清王朝时代,因为他们的先祖曾经是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元朝的中下级官员,故而能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同情与宽宥。再说,明王朝至清乾隆时代,早已过去了368年,这个时候为先祖建立昭穆,竖立墓碑,追思祖宗,是很有必有的。没有人再去刻意地追究王氏的过去,因为淡家村王氏也成为了很有影响的书香世族,成为了府县的名流。</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正月爆发的新冠疫情期间,我的东族舅父、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扶风县政协常委王宁波先生居家,所主持发掘的天度村王氏先祖36通古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舅父介绍;三世祖王子荣,乃元代处士,后人为他竖立墓碑的时间为大清乾隆五年(1740)三月。因为在此之前的雍正三年(1725),东西两族方才另立谱氏。故而,在政治清平的时代,东西两族族人为先祖建立衣冠冢,很有必要,很有眼光。或者说,立碑建立坟园是东西两族人私下达成的默契,纪念先祖的这一举动,正是两族人科举功名累累,瓜瓞不绝之后,族人跻身凤翔府书香名门之后的一种人文回归和虔诚祭祀先祖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无数次大胆猜测:因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扶风天度原籍的六世祖思和公依靠慈母董氏孺人的精心照顾,相依为命,在风声鹤唳之中,背负着前朝“钦犯”和“罪属”的黑锅艰难的生存着。董氏大贤,没有被这些吓到,顽强地生活着,抚养着自己儿子,与独孙王海相处,享受着天伦之乐。王海后来以农兴家,生六子,构成了今天扶风县天度王氏六分(宝鸡人称某房)。王海的曾孙十世孙王纶科举得中,成为了大明朝的新科举人。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四川巡按、嘉兴府知府。成为了扶风县王氏家族,自从元朝至正二年(1342)王世安中式人材科进士以来的第一位举人。有趣的是,王纶的五爷王政考中举人,竟然比自己的侄孙晚了好多年。或许,王政穿着大明知县的红色官服去见自己的父亲时候,他的父亲王海是多么的高兴啊!终于,王氏家族又兴旺了起来。王海会去自己的祖母董氏孺人的坟前告祭的:祖母呀,我的儿子终于穿上了大明官员的礼服,没有您为王家的艰辛操劳,哪能有今天呀!没有您伟大的奉献,就没有扶风天度王氏家族。或许王政考中举人出任直隶威县知县时候,王海已经去世,王政想到了先祖宋元的科第辉煌,想到自己高祖世安公愚忠前朝的不幸和曾祖克中公背井离乡、下落不明的苦酸,祖父思和公孤单只影在明月山前农耕起家的陇亩生活。如今,自己跻身官场,身穿七品知县的官服,官服上饰有鸂鶒的图案,终于为门庭增光,他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但是他又深深的感到自己与侄子王龙、侄孙王纶一起,担负振兴家族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是何等的荣幸!</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无数次大胆猜测:因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扶风天度原籍的六世祖思和公依靠慈母董氏孺人的精心照顾,相依为命,在战战兢兢、风声鹤唳之中,背负着前朝“钦犯”和“罪属”的黑锅艰难的生存着。董氏大贤,没有被这些吓到,顽强地生活着,抚养着自己儿子,与独孙王海相处,享受着天伦之乐。王海后来以农兴家,生六子,构成了今天扶风县天度王氏六分(宝鸡人称某房)。王海的曾孙十世孙王纶科举得中,成为了大明朝的新科举人。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四川巡按、嘉兴府知府。成为了扶风县王氏家族,自从元朝至正二年(1342)王世安中式人材科进士以来的第一位举人。有趣的是,王纶的五爷王政考中举人,竟然比自己的侄孙晚了好多年。或许,王政穿着大明知县的红色官服去见自己的父亲时候,他的父亲王海是多么的高兴啊!终于,王氏家族又兴旺了起来。王海会去自己的祖母董氏孺人的坟前告祭的:祖母呀,我的儿子终于穿上了大明官员的礼服,没有您为王家的艰辛操劳,哪能有今天呀!没有您伟大的奉献,就没有扶风天度王氏家族。或许王政考中举人出任直隶威县知县时候,王海已经去世,王政想到了先祖宋元的科第辉煌,想到自己高祖世安公愚忠前朝的不幸和曾祖克中公背井离乡、下落不明的苦酸,祖父思和公孤单只影在明月山前农耕起家的陇亩生活。如今,自己身穿七品知县的官服,服饰上装饰着鸂鶒的图案,终于跻身官场,为门庭增光,他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但是他又深深的感到自己与侄子王龙、侄孙王纶一起,振兴家族的责任是何等的重大,是何等的荣幸!</p> <p class="ql-block"> 我试着刨析了历史的另一画面:没有董氏冰清玉洁的守节操持,天度王氏在当地充当世袭首户里长的地位就不会巩固,没有董氏的坚韧,思和祖的后代就不会昌盛,就不会有数名进士,十多名举人的辉煌。那么王政、王纶、王栋、王衡、王秉鉴、王玑、王豫嘉、王兰、王国琏、王日宣、王凤岗之妻一品夫人夏氏等人的宦绩轶事就不会有点滴的记载,甚至扶风世族就不会存在,那么扶风历史上王举人的记录可能就要改写,或者湮没……</p><p class="ql-block"> 五世祖王克中生前可能不止一次给自己宝鸡的儿孙讲述过扶风先辈的辉煌历史,他怀念自己的四代以上的祖先,思念自己的发妻儿女,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无可奈何,故而在他长眠在第二故乡宝鸡的时候,儿孙们遵照他的遗嘱,在这里为自己的四世先祖重新建造了衣冠冢(最起码是清乾隆以前),竖立了墓碑,了却了夙愿和人生的遗憾。在这里我们多假设一些历史矛盾的画面:克中祖可能在政治气候宽松的间隙,曾经偷偷地回去过天度镇老家探家,与原配以及儿女孙辈全家团圆,并告诉了董氏孺人,自己在宝鸡的家室。或许坚强又可怜的董氏孺人,早早已经离世,或许是抱头痛哭;或许是儿子思和见到年迈的父亲,肝肠寸断过,或许无情的岁月,已经将他磨炼的老气横秋,已经没有了怨恨……</p><p class="ql-block"> 估计,他回到扶风原籍,会满腹牢骚地站在自家的祖坟里,面对着父亲的衣冠冢,有说不尽的艰辛苦楚;或许面对父亲的衣冠冢他会埋怨先父对元朝的愚忠而使自己遭受到的千难万苦,或者他对于父亲的愚忠产生过钦佩之情,或许他愧对原配董氏。他在心里在想:这不是自己的错,这是历史造成的,这是新旧政权交替时候酿造的悲剧……。最终,他又回到了宝鸡县八鱼里上甘沟的妻儿身边,最后长眠于宝鸡。</p><p class="ql-block"> 王克中,我母亲的上溯第十九世祖,元朝末年的县级行政长官。遭遇明朝革命的无辜受害者,开派扶风天度王氏和宝鸡八鱼王氏的直系祖先,在遭遇历史挫折650年后,您的外戚后裔,等同王氏二十五世的裔孙,宝鸡市政协第九至第十二届文史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宝鸡市渭滨区政协第八届委员兼文史委员吴正茂,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以考证与追远报本、缅怀先宗的虔诚之心,缅怀追思您。</p>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我则用“木本水源,孝思不匮”的态度来感知历史,追溯舅家名门世族的本来。虽然,扶风县天度镇,渭滨区八鱼镇上甘沟王氏官阙早已在特殊的年代中化为乌有。但是,600年来,王克中所开派的王氏东西两族,却成为了凤翔府的名门望族,并一度在三秦大地上为人所知,而且他的一部分后裔也走向了全国各地,为民请命,司铎泮宫,执掌兰台,成为了激浊扬清的典范。在家系的繁衍史中,得到历史的承认。故而,在我看来,王克中是功臣,也是王氏家族最值得纪念的开拓者和血脉的传递者。他是当之无愧的东西两族的共祖,他的千秋血食值得王氏家系的人永远奉祀;也值得我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5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吴正茂,字二铭,男,汉族,大学文化,民革成员,生于1978年,宝鸡市渭滨区人。自由撰稿人。中国谱牒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楹联暨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政协文史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市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渭滨区第八届委员兼文史委员。《宝鸡诗词》执行主编。参与主编、编辑《宝鸡文史资料选辑》《宝鸡历史名人》《民革宝鸡市志》《中华龙脉宝鸡天台山》《中华第一碣——陈仓石鼓》《铁马秋风大散关——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史料选编》(上、下)《宝鸡市渭滨区一村一册丛书》等60余部。著有:《永清村志》《高家村志》《碎金集》《水洛吴氏世族分籍陈南虢县世家谱》《历代大散关诗词选注》《吴玠吴璘年谱》(待梓)。被喻为“宝鸡史志王”</p> <p class="ql-block"> 族亲热评文章选登。</p> <p class="ql-block"> 读天度王氏外亲吴正茂《同根同族一家人》有感</p><p class="ql-block"> 文/王林科</p><p class="ql-block"> 欣读天度王氏西支外甥吴正茂所撰《同根同族一家人》一文,方知王门东西两族诞生的来龙去脉和繁衍生息的艰难曲折历程,及先祖创业之不易,维续之艰辛,情感难掩,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家族繁衍近八百余年之久远,随社会变迁而沉浮,东泽西继,冥冥之中。幸苍天有眼,神灵相助,雨露滋润,布衣施食,慧德赐恩,欣然而生,佑护我王门子孙世代延绵。先祖以其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超凡的智慧,忍辱负重,在杂乱纷呈的乱世,拒庙堂而不事权贵,远江湖而不沾是非,不惧社会之动荡,不屈生活之维艰,知进退自保其身,韬光养晦,终花开两支诞余脉,德泽后世佑子孙。生枝散叶,延展不息,谱写了一曲家族延绵辉煌的状美诗篇。敬天畏地,觉自然之神奇,感恩祖先,悟生命之庄严。维子孙之延续,享家族之兴盛。</p><p class="ql-block"> 请跪拜我们的五世祖母董老孺人!老人家在家遇变故,五世祖不得不抛妻弃子,背井离乡,隐性埋名,外逃避祸且音讯全无的困境之下,挺身而出,行事果断,孤掌家业。遭困境而不折腰,至黑夜而心存明月,扶大厦之将倾,顾香火之断续。持节操,守大义,独身抚孤。很难想象那些年月我王门先祖孤儿寡母,任风吹雨打,顶烈日炎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躬耕于明月山下。孤母幼子,生存求生于乱世之际,求天无路,告地无门,烟火几近煙灭,该是怎样的险境,何等的凄凉。贤良的五世祖母日耕夜纺,持家有道,教子有方,扶儿抚孙,贤慧三代。苍天感其义德,赐恩于我王门先祖,终于其孙七世祖王海公一脉六叶,开我王门东支之盛世,衍子孙之繁众。</p><p class="ql-block"> 五世祖母董老孺人贤慈慧德,荫佑子孙,母仪后代的不世功德非伟大不足以形容,任何华丽壮美的辞藻都难以与她的恩德相匹配。王氏家族每个子孙的身上都有她德慧贤慈的血脉和与命运抗争、不向危难低头的强大基因,而这些也是她留给后世子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品德力量,以此激励后辈子孙困难面前不低头,险阻挡道不弯腰。而这种品德与力量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之所在!</p><p class="ql-block"> 没有五世祖母含辛茹苦的坚守,与命运坚贞不屈的抗争,巩难有东支后来的一叶六脉,更谈不上其后的繁荣辉煌。五世祖母董老孺人的风骨功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五世祖母于我东支族人的恩德,任何评价都不为过。先祖的功德碑上,应该为刚毅慧慈的五世祖母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支虽距百里之遥,但情系一怀,血继一脉,共载同一基因。历艰难而延续,逢盛世而繁荣!外甥亲,打断骨头连着经,外甥的身上流有舅家的血脉,载着舅家的基因,舅家也是外甥的一条根。外甥正茂所撰文字承载了我王氏家族诞延过程中最复杂离奇而又重要的一段,为我们明晰了这桩疑难历史公案。这即是美文,也是我们王氏家族八百余年孜孜不倦,繁衍生息的珍贵史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发展进程中的一段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家族的兴衰演变,与国之大家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只有国强家盛,才有国富民安。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王氏族人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尽一份心,添一把力。即无愧于时代,也不负于祖先。祖德流芳,光昭日月;族运繁茂,绵绵不息!现观我王门族众,人才济济,精英纷呈,必将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继先祖遗风,承先祖遗德,奋力进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现家国情怀,续写本族华章。</p><p class="ql-block"> 说外甥撰文字字珠玑落玉盘似有过誉之嫌,但称句句隽永润人心却道不尽舅家人的感激之情!为读到外甥的美文喜悦,为外甥的文笔骄傲,更为外甥事业辉煌而自豪!在此,再次向我王门外甥正茂致谢!</p> <p class="ql-block">主题歌《宝鸡.我可爱的家乡》</p><p class="ql-block">监制:王宁波</p><p class="ql-block">制作:王金虎</p><p class="ql-block">时间:2021年3月16日于海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