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前行

江武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回忆(十五)</span></p> 三头三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题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86年3月8日正式调至闽南日报社,到2008年8月退休,共遇到三任最高领导,一任总编辑,二任社长。第一任是总编辑、党组书记江福全。他原是福建日报社记者,后调任长泰县县长。龙溪地区改成漳州市后,他调任闽南日报社总编辑、党组书记。他虽是初中文化程度,但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在福建日报社当记者,长期的记者生涯把他磨练成新闻业务好手。新闻敏感性和新闻角度的选择都值得新闻后辈学习的。我还特别佩服和学习他的组版方式。每个版他都做到主题思想突出,綱举目张,让读者清楚地了解编辑部传达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精通业务是他的长项,但后期因胸怀问题造成人家对他产生异议。不管如何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在他手头,把我从一名普通记者提拔为科室领导。</p><p class="ql-block"> 总编辑江福全对我的业务肯定是从二道试题开始的。第一道试题是我刚到报社二个多月的时候,1986年5月31日下午临下班时他交给我晩上的采访任务。晚上七点半左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林碧华在市中山公园参加芗城区举办的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要我采访后写一篇千字通讯,当晩十点钟完稿。当晩组稿,第二天见报的头版头条就靠这篇通讯了。当晚我在九点半完成了一篇1200字的通讯并且给领导审阅好了。当他十点钟到报社上夜班时,我的稿件已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过后,他对来报社的东山县委报道组组长黄鸿度说,感谢东山给报社送来了位新闻快手。</p><p class="ql-block"> 1987年春节前夕,台湾国民党当局第一次放开民众到大陆探亲,也招来了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记者聚集东山,釆访东山籍台胞故乡探亲访友的故事。大年二十九家家户户围炉前的一天,总编江福全交待我回东山采访台胞回故乡过年的任务,当晚十二点前必须传回稿件。这是他给我的第二道试题。</p><p class="ql-block"> 我先和东山县对台部的同志取得联系,得知回东山过年的台胞有87位,我选中具有特色的三位台胞进行重点釆访。一位是铜陵镇84岁老台胞“欧中秋”,他原名叫欧赐恩,1949年顶替儿子被抓壮丁到了台湾,在台湾他一直沿用儿子的名字。这次回东山过年,终于把名字还给了儿子。第二位是东沈村的一位老台胞沈先生,1950年春他结婚刚满三个月,就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去了台湾。他妻子为了延续沈家香火,一人在家抱养了儿子和女儿,现儿女都已成家,其乐融融。第三位是一位原台湾政界官员,他回老家前顾虑重重,心有余悸,担心中国政府向他算旧账。他回家后,政府官员登门向他慰问,消除了他的疑虑。他在大陆的遗腹子成家立业,家乡变化巨大,让他感慨无比。我在通讯中选择了他们各自特色的春联,使通讯更富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通讯不够发达,只能用电话传稿,年夜饭刚吃完,各地又放鞭炮除旧迎新,当晩一篇1500字左右的稿件,我和对台部胡进文两人轮番传了足足三个小时。当晚是除夕夜,闽南日报一版编辑是江福全 黄耀光。</p><p class="ql-block"> 一天从漳州坐车到东山,当时客车要翻越盘陀岭,行程一百五十公里。我到东山就和胡进文一头扎进东沈村采访,直至完稿。一天完成一篇长篇通讯,这也让江福全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这篇《莫让千家翘首两岸处 但愿万户团聚圆桌旁》的通讯被复旦大学出版社选入全国地市县报《好新闻好通讯》一书。书中点评说:作者抓住除夕夜万家灯火的典型时刻,釆访海峡两岸亲人的团聚,并在翌日(正月初一)见诸报端,说明作者新闻敏感性强,功底之厚实。文章事例典型,文句流𣈱,语言活泼。</p><p class="ql-block"> 此篇通讯还被文化部主办的刊物《群众文化》和羊城晚报刊用。</p><p class="ql-block"> 江福全是个爱才之人。我到报社二年后(1988年)他启用我为要闻科副科长(科长黄耀光)、总编室主持,后主管采通科、经济科,1998年任命为釆通科科长。记得在东山老家时,房屋的门联曾撰写了一对“合璧 隋珠”,寓意谁发现培养,我定全力报答。江福全在报社当政时,我也全力尽心工作。多次在晚上十一点时,报社值班编辑稿件赶不出来,一个电话我当即赶赴报社帮忙;多次和市委办的同志一起研究撰写市委书记要见报的稿件至凌晨。</p><p class="ql-block"> 1994年前后,江福全撰写了长篇小说《转折》,并在闽南日报搞连载,这造成一些读者有意见,特别是机关干部和退休人员。有的同志还到市委宣传部反映意见。有一次,我到市委宣传部开会,新闻科科长陈明杰跟我说,武烈呀,你回去跟江总编说一下,小说不要转载了,老干部有意见都跑到宣传部反映了。我想了想对陈科长说,老陈呀,你这是要我死还是要我活,我在他手下干活,这话能说吗?要说你自己说。据说,不久陈明杰真的到报社向江福全说这码事,被骂得狗血淋头。</p><p class="ql-block"> 当时江福全为了《转折》销售市场化运作,对报社拉赞助、推销书籍的人员给予转折的人生,造成报社釆编人员心生怨气。到后来他为了考虑自己延长退休年限,而不重用、培养业内人士,造成众多下属的埋怨,这也形成了他的一大弱点。</p> <p class="ql-block">1989年刊登于文化部主办杂志《群众文化》第一期</p> <p class="ql-block">1985年3月17日刊登于羊城晚报海外版头版头条</p> <p class="ql-block">1986年1月在厦门广播电台举行福建省优秀广播作品评选会。评委会成员合影留念。后排左一为江武烈 前排左一朱月昌(厦大新闻传播系教授)</p> <p class="ql-block">评委合影(后排左三为江武烈)</p> <p class="ql-block">1991年7月1日参加市直机关歌咏比赛(后排左一江武烈)</p> <p class="ql-block">1993年和东山报道组组长黄鸿度在东山采访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事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贯认为舆论监督党报不能缺位,内参是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内参的党报是不完善的。随着江福全退休,张亚清于2000年接任闽南日报社第二任领导。总编辑负责制改成社长负责制。</p><p class="ql-block"> 张亚清到报社担任社长、党组书记后,则积极支持创办内参,当年创办了《闽南日报.内参》。《内参》每月一期,仅供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党员领导干部参阅。还有一种《内参.呈阅件》,不定期出版,专供市有关领导参阅,有的只供市委书记、市长阅看。《内参》创办后,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几乎每期都有市领导批示,市委书记、市长每年有10件以上批阅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明显效果。国家、省领导在间接得到内参信息后也有了批示。这大大提高内参的威望,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这《闽南日报.内参》受到各级领导重视的情况下竟想不到地发生了一件至今让我难忘的事件。在2002年我通过采访在《內参.呈阅件》发表了一篇当时敏感性比较强的稿件。这篇稿件引起省有关部门领导的不满,这位领导在这篇内参上批示,要求调查此事,並要对釆写此稿的记者作出处理。</p><p class="ql-block"> 这个批示一传达,犹如在闽南日报社这口热锅里扔下了一包盐粒,全都炸开了。过后省有关部门和闽南日报社分别成立调查组调查此事。调查显示,闽南日报内参报道的事情属实,没有过错。最后,省有关部门对漳州有关人员作了处理。</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情发生后,报社党组开了几次会议,研究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意见。大家也一致认为,内参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反映实情是给领导提供参考意见,让决策更加正确合民意,对新闻工作者应该鼓励,不能打击。在当年春节过后,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吴玉辉新年第一站就到报社调研,了解这个事件的全过程。张亚清社长当时兼任副部长,知道吴部长此次调研目的,于是他安排群工部副主任林顺才介绍事情全过程,我作了补充说明。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新闻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且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认为这个新闻事实是老乡战友同学提供的,就否定了很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我还当场开玩笑说,我和部长是老乡,还是校友,这不能说明部长什么事都护着我。经我这么一说,参加会议的报社中层以上干部都笑了起来。吴部长经我这么一说,一直扳着面孔的他也转过头来对我说,春节回东山了吗?我回答说,有。最后,张亚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此事也就这样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事件中,张亚清和报社党组顶住压力,保护记者正当权益,值得点赞。</p> <p class="ql-block">1999年闽南日报社群工部有关人员在一起研究信访件</p> <p class="ql-block">2000年春和谷文昌爱人史英萍合影于东山台胞接待站(左一江武烈 左二史英萍 右一刘武烈)</p> <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到部队釆访</p> <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到部队釆访</p> <p class="ql-block">1988年夏和杨瑞仁杨建国到东山采访和华福酒店员工在马銮湾合影(中江武烈 右二杨建国 左二杨瑞仁)</p> <p class="ql-block">1990年6月14日和谢汉杰(右)在东山澳角村采访</p> <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1日在东山码头釆访(左江武烈 右谢汉杰)</p> <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29日于东山马銮湾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信说</span></p> <p class="ql-block">  2006年,随着张亚清退休,刘惠河成为闽南日报复刊后的第三位第一把手。刘原是福建日报社记者,因采写了几篇漳州稿件登上《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得到市委书记曹德淦的赏识,把他调到市委办当副主任。曹升副省长后,刘惠河当了市委书记李敏忠的文字秘书。当时刘在仕途上信心满满的时候,李敏忠因牵涉到“4.20”案而被免去市委书记职务,刘也被新来的市委书记郑立中调至闽南日报社当总编。张亚清退休后成为闽南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p><p class="ql-block"> 刘原是福建日报社驻漳州记者站站长,我们经常一起釆访,也算比较熟悉。平常我们私交还算可以,他调漳州前曾风传要到闽南日报社当副总编,他也曾给我打电话打听报社新建宿舍楼是否有预留给外调过来人员。他到报社后常叫我与他掩门谈心,特别是探讨其是否下县任职等问题。但是,人心不可预测,在我退休之后,在2011年底技术人员定级的时候,上级规定2006年10月份后退休人员可参加定级,但刘在报社自定一套,把我等退休人员排除在外。我原不知情,一位退休的同事电话告诉我此事。我原认为,退休几年了,算了,不计较此事了。但后来越想越不是劲:加钱多少是小事,但名声可是不小的事。不蒸包子争口气啊。</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应漳浦县报道组同志的邀请到漳浦,和久別的同行吹牛,一说起此事,我如骨哽咽喉,特别来气,当场要了笔和纸,顺写了一封给闽南日报社社长刘惠河的信,并当场叫报道组的同志挂号邮寄。</p><p class="ql-block"> 信的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刘惠河社长及报社党组:</p><p class="ql-block"> 祝新的一年在你们的领导下取得更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入党43年来,第二次主动给组织上写信,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这次要求对我要求的问题给予认真的考虑。</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听说我们这些2006年以后退休的人员可以重新定级。我也打听了人事部门,这次定级是以三个条件为基础:科研成果、业绩、任职年限。市委党校的教师何池就是凭其业务条件被定为三级教授。</p><p class="ql-block"> 根据三个条件,我对照一下,任职期间,我撰写了出版新闻论著《新闻舆论监督艺术》获得厦大新闻系教授的好评,并在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书展上誉为填补了我市新闻论著书藉的空白。我的新闻论文多次获得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一、二等奖。我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在2004年曾有我撰写、编辑的作品4篇获得省一、二、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我也于2005年至200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聘为福建省新闻专业正高评委会评委,2002年至2007年被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聘为优秀作品评委。同时也被中国地市报群工研究会评为全国地市报优秀群工干部。</p><p class="ql-block"> 我是于2004年4月被评为正高职称。</p><p class="ql-block"> 我要求报社党组重新评定我的定级问题,我要求定为三级教授。</p><p class="ql-block"> 江武烈 2012年2月21日</p><p class="ql-block"> 信件发出大约一个星期左右,报社人事部主任给我打电话,言其受领导委托向我解释评级条件,他说这些规定是市人事局制定的。我据理向其反驳,并要他念下文件原文。一听,似乎有点像报社文件范本。另外,从报社有关人员获悉,为职称定级问题,报社领导还专门设宴请了有关单位的人员;有的还透露,有的报社领导才评上相应职称不久,根本不到提级条件。不管如何,既然是市人事局文件,我也无计可施,但脑中疑问重重。</p><p class="ql-block"> 但有一举动让问题峰回路转。就在一天晩上,我顺手拿起当天《闽南日报》阅看新闻,看到市政府召开全市人事工作会议,常务副市长到会作报告。一条短新闻,让我灵犀一动,这位副市长和我有一面之交,且为人正派,实事求是,何不给他写信反映情况?说干就干,当天晚上我就一挥而就,写好给这位副市长的一封信。第二天上午,我赶紧到邮局用挂号信形式寄到市政府。</p><p class="ql-block"> 信的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市委常委、副市长同志:您好!</p><p class="ql-block"> 恕我冒昧给您写信。我是于近日看了一则报道:您参加了全市人事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所以,我才下决心给您写这封信,请您帮忙解决我的专业技术职称定级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是闽南日报社2008年退休人员,高级编辑,退休时为四级教授。</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期间,我才听说2006年以后退休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重新定级,于是我写信向闽南日报社领导询问我的情况。报社人事部主任打电话告诉我:一、退休定级人员是市人事局定的;二、市人事局文件规定,四级教授晋级三级教授必须担任副处级以上职务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答复,我对市人事局的这个文件有三个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定级,应是衡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是否学科骨干或是学科带头人,不能把行政职务当成唯一的标准。如果把职称定级定在“官”上,那势必造成技术人员“追”官风,那打造技术尖子、攀登技术高峰可能是一句空话。</p><p class="ql-block"> 二、全市事业单位职称定级应统一在一个标准上。如市委党校的教师何池,他评正高的时间比我迟,但是他评上了三级教授,他也不是处级干部呀。这便成为二套标准了。</p><p class="ql-block"> 三、职称定级应该从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的三个方面情况:科研成果,业务水平,任职年限。行政职务应该只是个参考条件。</p><p class="ql-block"> 我是于2004年4月份被福建省人事厅评定为正高职称的。我在任职期间,出版了新闻论著《新闻舆论监督艺术》一书,获得了厦门大学新闻系教授的好评,并被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全市书展上誉为填补了我市新闻论著书籍的空白。我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全国性、全省性奖励。我釆写的新闻作品有三十多篇获得全国、全省奖,在2004年我釆写、编辑的新闻作品有4篇获得省一、二、三等奖,这是闽南日报社少有的。</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我于2005年至200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聘为福建省新闻专业职务正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我是一名地市级党报的普通记者编辑,然而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会聘我为评审正教授级新闻工作人员的评审人员,这应该是对我业务、政治水平的一种肯定,这在闽南日报社也是少有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啰啰嗦嗦说这些,耽误您的时间啦。</p><p class="ql-block"> 总的要求是,请市人事局审定把我四级教授定为三级教授。</p><p class="ql-block"> 谢谢。 金安 。</p><p class="ql-block"> 闽南日报社退休人员 江武烈</p><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给副市长发出的信不到一个星期,市人事局一位分管局长就打电话找我约谈。我如约到市行政服务中心会见了局长和职改办主任。职改办主任一见到我便拿出闽南日报社自定的职称定级文件给我看,一目了然,这是闽南日报社文件,不是市人事局文件。谈话中,我说明自己的观点:一、职称定级不能以行政级别为依据,应以业务水准为依据。不然以此类推,国家科学院院士要评一级教授必须是省部级,二级教授必须是局厅级,这样不合理。二、报社多位退休技术人员没有给予重新定级是个失误。三、报社党组出这个文件为个别领导定级提供依据必须改正,不然我保持向上级纪检申诉的权利。谈话中,人事局领导觉得我说的在理,表示要到报社调研,会作出妥善解决。</p><p class="ql-block"> 一个星期左右,报社人事部相关人员给我电话,报社退休技术人员定级问题全部解决,要我到报社办理手续。这次共解决了近十位退休人员的定级问题。大家还一起请我吃了一顿大餐,并要我代表大家给这位副市长写封感谢信。</p> <p class="ql-block">1994年记者在漳州训练基地与中国女排合影(前排右一为江武烈 第二排右一为游练)</p> <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被评为漳州市十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第二排左四为江武烈)</p> <p class="ql-block">现场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