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六〇虎

<h3>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说到音乐不得不提及乐器,好的乐器才能奏优美动听的音乐。哈萨克族为了表达他们对大自然、对各种动植物依依相恋之情,就创造了各种乐器,以表达他们各种丰富的情感。哈萨克族文化丰富多彩,哈萨克族的乐器更是别具一格。</h3></br><h3>哈萨克族从古到今相传的乐器种类繁多,乐曲丰富多彩,保留了400 多种乐器。每个乐器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这400多种乐器可以分为五大类。弹奏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摇撼乐器。</h3></br><h3>弹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Dombera), 节特根(Jetigen ),  阿德尔纳(Aderna), 芯歌待克(Shinggildek)等。</h3></br><h3><strong>冬不拉(Dombera)</strong></h3></br><h3>关于冬不拉的起源,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据涅沃里特时代的岩画认为其萌发距今已有近4000年的历史。相传在公元8世纪,克普恰克部落的弹唱家霍尔赫特就以弹唱的形式,用哲理语言吟诗启示众人而闻名,在民间,有人称他是最早的冬不拉制作者之一。</h3></br><h3>冬不拉哈萨克语:“东”是乐器弹奏之声,“不拉”为定弦之意,即指弹弦乐器。也有人解释为:“东”是粗糙的木刻,“不拉”是张弦之意,就是在一个挖空的木头上张弦的乐器。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h3></br><h3>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它是由松木和桦木凿成,雕刻精细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线替代,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h3></br><h3>现在的冬不拉,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还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他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h3></br><h3>冬不拉音量并不大,但音色优美。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够形象地表现草原上淙淙的泉水、清脆的鸟鸣、欢腾的羊群和骏马疾行的蹄声等。指法有一弹一挑、两弹两挑、两弹一挑、一弹两挑、连奏、拨奏等,还可演奏泛音、滑音、和音(外弦奏旋律内弦配和音)。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可有多种变化。尤宜于表现快速乐曲。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演唱者既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表现力非常丰富。而且它轻便,易于携带,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故深受人们的喜爱。</h3></br><h3>根据音高的不同,冬不拉乐队可分为高音冬不拉、最高音冬不拉、中音冬不拉、次中音冬不拉、低音冬不拉,以演奏多声部乐曲。</h3></br><h3>冬不拉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演奏东不拉曲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的名单里。</h3></br><h3>关于东部拉哈萨克民间有不同传说,流行最普遍的一个传说是这样:</h3></br><h3>很久以前,哈萨克人就居住在靠近一片森林的地方,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结果森林里有一只凶恶的瞎熊,经常跑出来伤害牧人和牲畜,使人们不得安宁,国王派去了几批猎人都被瞎熊伤害了。</h3></br><h3>国王的儿子名叫“冬不拉”,他请求父王让他去打败瞎熊,由于父王不答应,冬不拉私自带着弓箭、捕兽夹去找瞎熊,并与瞎熊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搏斗,杀死了瞎熊,自己也不幸牺牲。当牧民们找到王子的尸体时,都泣不成声,谁也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国王。</h3></br><h3>这时有个名叫阿肯的老牧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去见国王。国王问他:“你知道王子的下落么?”阿肯指着一棵高大的松树说:“尊敬的陛下,它知道王子的下落。”国王生气地说:“明天它如果不告诉我,我就杀了你!”聪明阿肯在牧民们的帮助下,砍下大树的一个支杈,连夜制作成一把精美的乐器,第二天在大森林前草原上,用琴声歌颂王子的壮举,倾诉对王子的崇敬和怀念。</h3></br><h3>琴声中有阵阵松涛,有王子的怒吼,有瞎熊的哀鸣,也有草原人民悲伤的啜泣,国王听着琴声,悲痛万分,是松木制成的乐器把王子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国王。琴声一会儿雄浑激昂,一会儿低回婉转,一会儿音韵铿锵,一会儿又如泣如诉......从此,哈萨克人有了自己的乐器,为纪念王子,人们以“冬不拉”来命名乐器的名字,而弹唱冬不拉的民间歌唱家便叫做“阿肯”。</h3></br><h3> <h3>冬不拉虽然是一件普通的乐器,但只要有哈萨克族人生活的地方,就会传出它动听的乐音,冬不拉的琴弦犹如长长的金线,将哈萨克族长长的历史整个串连起来。冬不拉艺术是哈萨克族草原文化和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是艺术种类、表演形式、音乐形态多样化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h3></br><h3>在冬不拉弹唱唱词中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历史长诗、爱情长诗、英雄史诗,还有神话故事、谚语等,是哈萨克族口头文化的代表,也是研究古代、现代哈萨克族口头文学、民族、历史、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载体,冬不拉艺术源于哈萨克族人的草原生活,是用独特形式反映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哈萨克族传统音乐、舞蹈、文学、说唱等各类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依据。</h3></br><h3>如果想走进哈萨克族人的心灵世界,要想解读哈萨克族人审美心理和艺术共通与民族文化的依据,就离不开对冬不拉艺术的深入研究。</h3></br><h3> <h3><strong>节特根(Jetigen)</strong>,也可以叫七弦琴。</h3></br><h3>节特根,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的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h3></br><h3> 阿德尔纳(Aderna)这个乐器的历史很悠久,最早是狩猎人用的一种弹奏乐器,它古代时期的形状很象一个弓箭。</h3></br><h3> <h3>拉奏乐器乐器主要有霍布孜(Kobez), 尚霍布兹(Shangkobez),萨孜感(Sazgen). </h3></br><h3><strong>霍布孜(Kobez)</strong></h3></br><h3>霍布孜,哈萨克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汉文又译作库布孜、霍布斯、柯布孜等。历史久远,构造古朴,音色柔美,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h3></br><h3> <h3>关于霍布孜的传说</h3></br><h3>据民间艺人相传,远在古代,霍布孜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哈萨克族巫师给人们占卜和治病必用的乐器。巫师在哈萨克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他不是万能的,而是由天神来主宰一切。巫师在请神过程中,要先用库布孜演奏神灵爱听的曲调,神灵才下凡附于巫师之身,并借巫师之口回答各种问卜。霍布孜成了巫师与神灵沟通的工具,巫师演奏霍布孜的技巧越高、曲调越动听,神灵出现的就越早,霍布孜也就成了巫师必须学好的一种技艺。每逢哈萨克族的节日或喜庆之时,巫师就演奏民间乐曲助兴,它又是群众娱乐的乐器。</h3></br><h3> <h3>在公元八世纪末,哈萨克族著名的民间艺人,被尊称为“ 哈萨克族音乐之父”的霍尔赫特创新了霍布孜。霍尔赫特库布孜构造古朴,琴颈项内弯曲,琴腹呈大勺形,上半部腹面张开,下半部蒙骆驼或牛皮,琴弦和弓弦均用松树擦拭。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库布孜曲(Kuy 奎依),代表作品有 «百天鹅»、 «阔恩尔»、 «巴什帕译»、 «啊,我的故乡» 等。这些 “奎依”的产生标志着霍布孜以独立的乐器曲形式开始存在。</h3></br><h3>霍布孜的结构与演奏</h3></br><h3>传统的霍布孜,琴体用一整块木料挖制而成,全长60厘米~65厘米(图)。共鸣箱外观呈羹匙形,上大下小,箱长27厘米~29厘米,上半部为敞开式外露、不蒙皮膜或木制面板,下半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琴头无饰,下设弦槽和弦枕,两侧设有三个弦轴(左一右二)。琴颈细而长,正面不设品位。皮膜上置有琴马,张三条骆驼筋弦。</h3></br><h3>霍布孜演奏时采用坐姿,两腿平放,用两膝夹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至第一关节处的外侧,由内向外抵弦按音,难度较大。右手执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定弦为g、a、d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优美。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h3></br><h3> <h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有一支中音霍布孜。琴体核桃木制成,全长75厘米。琴箱背板用六块木板条拼粘而成,下半部蒙以羊皮为面,上半部蒙以鱼鳞松薄板,琴箱长34厘米、上宽19.5厘米、下宽10厘米、上厚7.5厘米、下厚5厘米,面板上刻有两个对称的乐徽(西洋弹 弦乐器里拉)和桃形图案,沿图像线条钻有小孔为音窗。</h3></br><h3>琴头似小提琴头,顶端呈螺旋形,下开弦槽,两侧设三轴(左一右二)。弦轴梨木制,提琴弦钮形,轴长7厘米,弦槽下方设有弦枕。琴颈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皮面上方置木制琴马,马长2厘米、马高3厘米,下方设有木制缚弦,其形与小提琴弦总相同,下系于琴底尾柱。张三条丝弦。琴弓为木制弓杆,张马尾弓毛,弓长74厘米,弓尾置金属螺旋,弓毛张度可调。</h3></br><h3>此琴制于1964年,选料细致,工艺精良,面板四周镶嵌黑白相间骨制饰缘和淡黄色金属绳纹,通体髹橙黄色漆,木纹清晰,外表美观。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h3></br><h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霍布孜”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3></br><h3> <h3>霍布孜的种类: 霍布孜主要分为克勒霍布孜(Kel kobez)、纳尔霍布孜(Nar kobez)、三弦霍布孜、四弦霍布孜、尚霍布孜等。其中,克勒霍布孜是哈萨克族人最早发明并使用的一种古老乐器。琴体呈弓状,只设有一根马尾弦,琴颈也无指板。由于牧民们制作时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往往琴的式样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这种最原始的拉弦乐器。</h3></br><h3><strong>尚霍布孜(Shangkobez)</strong></h3></br><h3>尚霍布孜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梨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融汇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h3></br><h3> <h3>有人说真正民间民歌的每一首歌里都包含着完整的故事或寓意,也有他们独特的旋律。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遥远闭塞而不为人知,而他们的音乐却跨过疆域,穿透空气,与自然相接也与我们相接,能让我们感动的音乐必须是这样真实自然的,因为真正的音乐没有界限。哈萨克人说:一切皆有生命和死亡。他们唱到:当水结冰的时候它死亡了,春天冰雪融化它的生命,开始流动;大地被白雪覆盖时它死亡了,雪融后的万物复苏使大地重获生命;当天空被乌云遮挡时它死亡了,乌云散去又是亮丽的色彩…… </h3></br><h3>那么,传统霍布孜的生命也应该是久远的,因为他弹奏出的乐曲,就好比风景对于眼睛,应该是一道永远的风景。</h3></br><h3>总之,霍布孜等奏出的曲调流畅,节奏鲜明,这些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的音乐让人暂时忘掉了生活的艰辛和烦恼。</h3></br><h3> <h3>吹奏乐乐器主要有瑟布孜克(Sebezge), 瑟尔奈(Sernay), 萨孜瑟尔奈(Saz sernay), 牧玉孜瑟尔奈(Muyiz sernay),卡牧斯瑟尔奈(Kames sernay),阔色瑟尔奈(Kos sernay),卡吾尔笙瑟尔奈(Kawersen sernay), 口来瑟歌喜(Kuvray eskergesh), 吾喜泊烈克(Ushpolek), 吾瑟烈克(Uskirik),塔瑟塔吾克(Tastawek), 瑟克勒吾克(Eskerek), 乌兰(Uran), 布谷夏克(Bugeshak), 克尔奈(Kerney), 杰里巴吾孜(Jelbawuz)等。</h3></br><h3>吹奏乐器里简要介绍几个: 瑟布孜克(Sebezge), 瑟尔奈(Sernay),</h3></br><h3><strong>瑟布孜克(Sebezge)</strong></h3></br><h3>瑟布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布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瑟布孜克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匈奴是游牧民族,长年在马背上生活,创造了马上演奏的“鼓吹乐器’’。在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 «胡笳”就是哈萨克族的瑟布孜克。随着汉匈经济文化的交流,胡茄也传入了中原地区。</h3></br><h3>瑟布孜克类似于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它的制作比较简单,通常有芦苇杆和木制两种。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做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先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走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头堵住关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h3></br><h3>它的吹奏方法与众不同,是用喉音和吹管音相结合并同时发出音响的一种吹奏法。音色悠扬、深沉、细腻而典雅。瑟布孜克适于演奏低沉委婉的曲调,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表现细腻丰富的情感。幽静典雅,回味无穷,知音难遇,陶醉其中。</h3></br><h3><strong>瑟尔奈(Sernay)</strong>:即口弦,又被称为口琴。</h3></br><h3>一般用泥事芦苇做成,现在多用铁、铜、银等金属制成。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它的形状象钳子,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h3></br><h3>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h3></br><h3><strong>布谷夏克(Bugeshak)</strong><strong>,</strong>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筒喇叭,主要是由黄铜制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 </h3></br><h3>牧玉孜瑟尔奈(Muyiz sernay)是一种角做的吹奏唢呐。历史非常悠久。古代称做 «角»。 «角» “角”是匈奴和北方民族所共有的一件吹奏乐器,原先多以天然兽角为之。</h3></br><h3><strong>乌兰(Uran)</strong>,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h3></br><h3><strong>杰里巴吾孜(Jelbawuz)</strong>,也是 哈萨克风笛。这个乐器可以说已经失传了,一般只出现在博物馆里,由柔山羊皮做成。软木做吹奏,古时由萨满巫师挂在脖子上吹奏。</h3></br><h3>打击乐器,是一种以打、摇动、摩擦、刮等方式产生效果的乐器族群。有的打击乐器不仅仅能产生节奏,还能做出旋律和合声的效果。打击乐器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塞种、匈奴、康居时代。</h3></br><h3>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Dabel), 达吾勒帕孜(Dawelpaz), 鑫达吾勒(Shengdawel), 铛戈拉(Danggera), 阿迪托亚克(Attuyak),克普器克(Kepshik),都勒嘎(Dulega)、穆玉孜托克勒达克(Müyizokeldak)等。</h3></br><h3><strong>达布勒(Dabel)</strong> 大鼓,是哈萨克族人一种古老的战鼓。选一块上好的木料,凿成圆形后再打磨刨光,蒙上羊皮、牛皮或其他兽皮制成。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古代战时,用此以鼓舞士气,喜庆活动时用以烘托气氛。</h3></br><h3><strong>达吾勒帕孜(Dawelpaz)</strong>原是一种木制框、绷有皮革的乐鼓,下有三只柱脚。因其附有控制装置,故哈萨克人又称之为“可松紧鼓皮的鼓”。以后由木框改为铜、铁框,双棍击擂,声音铿锵有力。这种乐器在历史上常用于狩猎和战争。</h3></br><h3><strong>鑫达吾勒(Shengdawel)</strong>实为达吾勒帕孜的乐器变体。体积小,便于携带,用铜制成,单面蒙皮,敲击起来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h3></br><h3><strong>铛戈拉(Danggera)</strong>原为萨满巫师用的神具,相当于现在的铃鼓。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甫、乌孜别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尔相似。最初的当哈拉是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着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环,击奏起来叮当作响。</h3></br><h3><strong> 阿迪托亚克(Attuyak)</strong>是一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摹拟出马蹄的声音,其状也酷象马蹄,故哈萨克人亦称之为“马蹄音”。</h3></br><h3><strong>穆玉孜托克勒达克(Müyizokeldak)</strong>由两支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笃笃木鱼声,主要用于打击节奏。</h3></br><h3>摇撼乐器主要有阿萨塔亚克(Asatayak),斯得尔马克(Sedermak),罄(Xeng),阔恩拉吾(Kongeraw), 萨克磐(Sakpan), 泽勒达吾克(Zereldawek)等。</h3></br><h3><strong>阿萨塔亚克(Asatayak)</strong>,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师跳神时所用,形同花伞,由一大一小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月1.3米。演奏时主要靠撼摇发出沙沙声,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h3></br><h3>斯得尔马克(Sedermak)这种乐器状似盾牌,上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故也称为“猫头鹰音”。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还有罄(Xeng)。</h3></br><h3>总之,民间乐器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既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又丰富多彩,是哈萨克族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哈萨克族能歌善舞,乐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许多哈萨克族人不仅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而且家里还拥有“冬不拉”“霍布孜”等乐器。</h3></br><h3> <h3>哈萨克民族音乐是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智慧的哈萨克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见证了整个民族的兴衰,见证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是哈萨克文化的代表和结晶,是世界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dGXGozKGlox9PqA8tJdk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