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上,山西舞者鼓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为观众表演了鼓舞《鼍鼓》,他们的表演精彩绝伦,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鼍(音tuo),鼍鼓是指用鼍皮蒙的鼓。其声亦如鼍鸣。"鼍"又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其皮可以蒙鼓。</p> <p class="ql-block"> 相传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p><p class="ql-block"> 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p> <p class="ql-block"> 据考古专家介绍,整个陶寺遗址中共计发现各类乐器26件,包括鼍鼓、土鼓、特磬、陶铃、铜铃、陶埙等。其中,鼍鼓和特磬都是迄今所知同类乐器中最早的,这也使鼍鼓与特磬配组的历史从殷商上溯一千多年。</p> <p class="ql-block"> 鼍鼓是陶寺遗址出土的代表性乐器。木质。鼓身呈竖立桶形,由树干挖制而成,外壁施粉红或赭红色底,以白、黄、黑、宝石蓝等颜色绘出几何形、云雷纹等图案,十分精美。出土时鼓皮已朽,鼓腔内散见鳄鱼骨板数枚至数十枚不等,可证原为鳄鱼皮蒙鼓,即古文献中所言的“鼍鼓”。在墓中成对出土,为当时的重要礼乐器。</p> <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p> <p class="ql-block"> 现在,山西舞者鼓乐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通过艺术的形式,将鼍鼓这个古老的乐器种类呈现给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