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明信, 1945年生,山东省莘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级毕业生。曾任中共邯郸地委副秘书长兼研究室副主任、邯郸日报社社长、中共大名县委书记、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社会职务曾任河北省冀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家庄老年书画研究会执行会长、《石家庄文化》杂志历史顾问等。著作文章主要为几个领域文化研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010 历史名城从沙麓山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下曾经以为,是由于卫运河从此流过,才出现了历史上繁华的大名府。卫运河对大名的兴盛无疑是决定性作用,然而,大名为什么在此而不在同样有卫运河流过的南乐或馆陶定点呢?原来,大名府是由沙麓山的五鹿城传嬗而来,是和五鹿城一脉相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沙麓墟和五鹿城的军事战略意义逐渐消失,但其文化影响还十分明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据民国二十三年《大名县志》卷一《大名县三区历代沿革表》: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元城为县治,设元城县,县域相当于今全部大名县。南北朝时期,前燕慕容暐(公元360——370在位)为宣扬这里曾是王莽的祖籍,改元城县为贵乡县,并且一度设贵乡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时,形势越来越需要这一带更充分地发挥连接南北之作用,并要求中心城池西移至更为便利之处。于是,北魏时首先在元城县的西半部分出贵乡县,治所在赵城(今大名县东北部,当在今红庙乡赵桥村的北边至今黄金堤乡王乍村一带,现为漳河行洪河道)。由于赵城低洼潮湿,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七年(公元578年),贵乡县治由赵城迁到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一带)。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此设魏州。从此,魏州取代五鹿城,开始发挥连接东西、特别是控扼南北的重要作用。唐玄宗开元年间,元城县治从元城移到魏州城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魏州一出现就赶上好运,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的卫运河从此经过。卫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命脉,魏州作为南北交通命脉上的枢纽,其连接南北的作用突飞猛进地增长。由于契丹等北方民族企图南侵,这里成为军事重地。公元662年,唐朝在魏州设置大都督府。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公元696、697年),契丹占领冀州,河北一片恐慌,武则天令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害怕契丹,把百姓都赶到城内,准备守城。狄仁杰一到,把老百姓全部放回去种地。他说:“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契丹一听狄仁杰来到魏州,吓得撤往北去。老百姓无不歌颂狄公,并立碑记载他的功德(《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唐代,魏州已经极为繁华,李白赋诗赞颂:“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由于卫运河的上游在淇县,即今卫辉市,所以李白把卫运河称为淇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唐朝后期地方权重、武将跋扈、纪纲不立。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几乎相当于今冀南、豫北、鲁西北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882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背叛唐朝廷而称魏王,把魏州改称大名府。“大名”这个词来源于公元前661年的晋国,晋献公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启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春秋左传。闵公元年》)田悦僭称大名,是要“天赐其福,兴旺强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还有一个乐彦祯,为魏博节度使时,更是骄满不轨,驱使老百姓修筑魏州外城,周长达80华里。(《旧唐书。列传》第一三一《史宪诚等》)由于大名这个名字和田悦的图谋不轨有关联,所以后来60多年间又几经易名。自五代后汉时期(公元948年),大名府的称谓得以确定。从那时起,直到明朝初年,大名城一直是州、府、路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且,大名府数次做过京都、陪都。五代后唐李存勖在此筑坛登基,定都洛阳后称此为东京兴唐府;后晋称邺都广晋府;后汉称邺都大名府。北宋仁宗时,为表示抗击契丹南侵之决心,在此建陪都,称北京大名府。金国曾扶持刘豫在此建傀儡政权,称齐国,都大名。无论是作为连接东西南北经济、文化的大都市,还是作为控扼南北的军事重镇,大名府都把作用发挥到了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幸的是,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漳河、卫河泛滥,大名府城被埋入地下。随后选址艾家口,又建起新的大名府城(今大名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明末清初,新的大名府城又充分发挥了连接东西、控扼南北之作用。明末大名知府卢象升坚决抗清,英勇战死,乃是重创清军的著名重要将领。清朝初年,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人民抗清斗争仍然接连不断。比如,原李自成起义军将领王鼎铉占领今河南省内黄县,联合苏自兴的抗清队伍,与山东的抗清斗争相呼应,给清朝很大的威胁。河间县人民举行起义,攻克县城,处死官吏。李化鲸率领的起义军联合河南起义军矛头指向大名,首先攻下曹州、定陶等县。清朝廷看到大名府的战略地位至关紧要,顺治五年(1648),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顺治六年八月,调用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行省,巡抚保定诸府,提督紫金诸关,兼领海防”(《清史稿》卷二三七张存仁传)。张存仁的职权相当于甚至超过了三省总督兼巡抚。大名起到了三省省会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载:“顺治五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十五年,改为直隶巡抚。十七年,徙真定。”这是“直隶巡抚”的第一次出现,实际上就是直隶省第一任省长。顺治十五年(1658)为直隶建省之始,大名为直隶省第一个省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代,京汉铁路通过邯郸,取代了卫运河的航运作用,大名连接东西、控扼南北的地位被邯郸所代替。大名无有了历史上的繁华,但它仍彪炳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沙麓山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它对历史的重要影响。它是大名的老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