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里,老盐中是一个秀丽的绿岛。四面环水,大门朝西,正对着解放北路,一座木桥将校园与街市相连。进门是一条笔直的绿蔭大道,办公楼、教学楼分列两侧,皆座北朝南,楼前都有宽敞的活动场地。校园内到处都是树木、花圃、草丛,常年翠绿,四季花开。共青山高耸于东南,郁郁苍苍。少先湖犹如明镜,湖心亭倒映碧波;双湖环岛,岛上是图书馆,南北各有一座小桥供人进出,安宁静谧。大礼堂在校园北端,宽敞明亮,兼作饭堂、剧场。东北角有口古瓜井,历两千春秋,仙踪犹存。凤凰墩留美丽传说,隐逸其后。沿河皆是高宽各有丈余的土城墙,上面树木繁茂,野草遍布,将整个校园环抱其中。校园内外活水相连,白天夜晚书声朗朗;聚盐阜学子精英,育华夏栋梁之才。曾被誉为全省中学的“五朵金花”之一!蜚声全国!</p> <p class="ql-block"> 老盐中地理独特,蕴涵着盐城的历史进程。据《盐城县志》记载:当年凿井种瓜的老叟,乃盐城首任父母官孙坚的父亲孙钟。隨大业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韦彻占据盐城,立“射州”,其王宫便建筑在盐中校园内,后唐高祖李渊又在其址之上建“永宁寺”,祈愿天下太平。南宋建炎正月,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曾入驻此间,招募士兵,操练军队。岳飞也曾四到盐城,与永宁寺方丈云隐大师共商抗金大计。抗战时期,日寇驻军司令部、刘少奇和陈毅的居住与办公地、顽军赵云祥的军部,先后都设在盐中校园内。1927年,盐阜大地第一所省立中学一一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盐城中学一一在此诞生,1940年11月,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在此成立。从此成了培育人才的摇篮。俊杰辈出,学脉绵长。</p> <p class="ql-block"> 我家与盐中比邻,儿时常和小伙伴们进去玩耍。一是从内心喜欢她的文化氛围。走进校园,无论男老师女老师,戴眼镜的不戴眼镜的,腋下夹的或手里拿的,不是书就是讲义。穿戴整洁,说话斯文,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种文人气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这批老教师的生动写照。他们博学多才,六艺俱佳,球打得好的,棋艺高超的,能歌善舞的,能书善画的,有名气者甚多。校园的绿蔭道旁,有一排长长的板报橱窗,每隔一段时间便换一期,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启迪智慧,催人发奋,我多年如一日喜欢看。盐中宣传队水平堪比小文工团,每有演出,我们是绝对的粉丝。礼堂里逢节假日放电影,从不拒绝乡邻入内。盐中学子的勤奋,我更是早早从不同的场景见识过,树蔭里、草丛间、操场边、路灯下,随处可见他们捧读的身影。盐中还曾有过一个生物标本室,里面有人的头骨,有很多禽类和动物标本,稀奇又好看,可惜文革后不知所踪了。</p> <p class="ql-block"> 盐中另一个吸引我们的是地理环境。有山有水,有树有果,有花有草,有鱼有鸟,充满生机,充满趣味。共青山虽只有几十米高,但在当年,绝对是个至高点。从不同角度比赛登顶,是我们常玩的项目。山顶有凉亭,站在亭中举目四眺,大半个城市尽收眼底,令人豁然开朗,豪气顿生。山下是大操场,大片绿茵中,有标准的四百米跑道,有单杠、双杠、沙坑、篮、足球场等等,尽可操练。</p> <p class="ql-block"> 操场的北边,是宛若江南园林的少先湖,岸边杨柳依依,水中翠影相叠,亭台精致,曲桥卧波,风过处,天光云影共徘徊。少先湖是利用原寺庙残留的放生池改建的,源头来自护城河,活水在这里环流沉淀后显得更加清洌,建有码头,供人取用。里面有很多鱼,俗称养鱼塘。逢人洗菜淘米,一群群鱼苗便冉冉游来,我们时常带个空篮子,静静地置于水下,待鱼苗游入,猛地提起,但鱼儿甚是机灵,水花泼喇声中,它们也霎那跃出,十次九次空,但有一次成功便十分开心。有一种小鱼俗称“锅巴子”,长约盈寸,色彩浅褐,捕到后置于盆中或大玻璃瓶中,时常喂点饭粒,换换新鲜水草,可长年赏玩。</p> <p class="ql-block"> 四周的土围堆上,枝头百鸟啁啾,夏秋蝉声嘹亮。蝉分两种,一种是常见的,黑褐色,叫声节律而恬噪;另一种要小很多,俗称“洋甲哩(音jia li)”,颜色翠绿,鸣声尖亢嘹亮,捉到普通知了很平常,捉到“洋甲哩”才好玩。野草丛中、苗圃花间,有无数的蚂蚱、天牛、螳螂、蝴蝶;碎砖瓦砾下,腐叶泥洞里,都是蟋蟀的藏身之所。捉蟋蟀,需寻声辨踪,鸣声清亮、雄浑有力者多较为凶猛。一次多则能抓十几只,分放在纸券筒或空火柴盒里,带回家立刻开斗,败了的丢掉,厉害的养着,再与小伙伴们相约比斗。另有一种袖珍形蟋蟀叫金蛉子,藏身在冬青围丛里,鸣声悠扬细雅,是一种上等的鸣虫,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珍赏,可惜我们那时会捕捉却不懂喂养。</p> <p class="ql-block"> 也有能卖钱的,河边土坡上的枸杞成熟时,运气好能摘上半书包,送到药店,可换得一小盒药材,养一季洋虫。也有能解馋的,渐大渐红的毛桃,由青转紫的桑椹,还有后来才明白不该打的小鸟。那时的小伙伴,几乎人均一个弹弓,打鸟犹如校场比武,射得准受人尊敬,打中了可以解馋。</p> <p class="ql-block"> 捣蛋的事也干过:邻近校门口的办公楼后,有一个三米左右宽、四米左右高、与整幢楼一样长度的葡萄长廊。夏季,一串串青色的葡萄挂满藤架,远末成熟,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暑热的午后,老师、门卫午休之际,正是我们悄悄进庄之时。拾几块半截碎砖,拣顶上葡萄密集的地方站定,四瞅无人,迅速向上砸去,霎时大串小串单个的葡萄纷纷落下,赶紧拣整齐些的装进口袋,迅速撤离。那些青葡萄籽又酸又涩,不消几颗,牙根酸倒,吃的少作的多。可隔不了几天,觉得那葡萄该大些了,又忍不住再去闹腾。其实真正的兴趣并不在吃,而是那种李向阳进城一击而中的刺激感。当然也有失察之时,遇到某个教职工恰巧走过,路见不平一声吼,我们吓得撒腿就溜,心里有数,此事缺理的。估计那些年,盐中的葡萄长廊收不到几串真正成熟的,因为干这种事的小朋友不在少数,都把它当成一种剌激的游戏来玩了。盐中也从未派人严加看管和惩罚过砸葡萄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老盐中,留下过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欢乐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我小学毕业,毫不犹豫选择上盐中并参加了考试。可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招生和教学突然停止了,这是我此生唯一的一次以学生身份入坐过盐中的课堂。后来复课闹革命,两届并一届上初中,我们这一届等于留了一级。按地段分,我们住得近却被分到市附中,从此去得渐少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盐中,已扩展成有多个校区的教育集团,南进、东伸、西建、北扩,教师队伍和学生人数成比例地迅速增长。新校区建到哪,哪的房价应声而涨,新时代赋予了盐中又一项新使命!老盐中校园除了“正北楼”得以保存,全被拆除重建;四周的河,都填成了路;环绕一圈的城墙似的土围堆,统统被扒平,新开了南门、东门。然而老盐中的文脉和灵气似乎也受了损伤,独冠盐阜、名列全省、全国前列的名校光环渐有褪色;清北复交浙等顶尖名校纷纷来人来函,争要优秀学生的情景已成美好的往事;能让我们儿时产生快乐的那些元素已所剩无几。新盐中伴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地发展扩大,与之同步的,是多年的积淀也在不断稀释!</p> <p class="ql-block"> 写到此处,老盐中当年的景色愈加清晰。细细回想,很庆幸从小与盐中为邻。那些儒雅渊博的老师,那些孜孜攻读的学子,那一期期精彩生动的板报,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标本,无不润物细无声地在我心里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注入了文化的滋养。感谢共青山,让我懂得了登高才能望远;感谢少先湖,让我领略了娴静方能优雅;感谢多彩的校园,葳蕤的土围,宽广的操场,给了儿时的我们足够的活动空间;感谢枝头花间草丛水底的小生灵,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我的妹妹、弟弟、子女、甥侄们先后进入这里读书学习,感谢盐中哺育了他们,为他们美好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衷心祝愿盐中越办越好,长盛不衰,再创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