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哄着自己高兴

剑锋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几十年的光阴故事缓缓地都沉入了岁月的深海之中,就连偶尔提及它,都仿佛是很遥远的事了。只是每天的阅读与写作却一直没有间断,老伴儿不解并时常为此唠叨。</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曾在一次博文中写道,“用阅读和写作,来抗拒平庸的生活与不知不觉的堕落,从中找到一种最初状态的不设限的人生,即使只是倏忽即逝的光亮,也愿为之付出期待、想象、时间和精力。”这不过是我当时心里的真实所想,或许也是一个时期以来坚持所为而形成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我想,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容易,在人前千辛万苦,乃至忍辱负重,私下里,你总会有某种自我疗伤、自我安慰、自我奖赏的方法吧。换句话说,当你的内心还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情怀中,但生活的一切早已混迹在俗世的卑琐与不堪里,搞得人浮躁不堪,你总会有某种安静下来,喘一口气,以便继续混下去的办法吧?</p><p class="ql-block"> 有位来自农村的作家说,当自己浮躁的时候,就回一趟乡下。看一看低低的屋檐,听一听矮矮的乡语,踩一踩自己的影子,摸一摸镰刀、犁以及牛车,追一只蚂蚁奔走,为一条蚯蚓指路,躺在地垄上看看云,坐在院落里数数星星。乡村没有别的。风敲叶响,云动鸟惊,一声驴叫,几声狗吠。可以拔一棵毛毛草,伸到耳朵眼里,痒痒一下。也可以扔几颗石子,打个漂亮的水漂。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干,在风里发一会儿呆。乡村简单,什么也没有,但人回来后,仿佛接了地气,又可以在城里扑腾一阵子了。</p><p class="ql-block"> 我有位同事,和我一样,生活在一个浮躁的圈子里,他是这样保持自己节奏的:他喜欢篆刻,但只是静悄悄地喜欢,还曾为我刻了一枚印章,我满是喜欢。有人介绍他加入篆刻界的圈子可以和别人交流,现在这些所谓的圈子太多了。他摇摇头说,算啦,本来就是玩儿的事,何来那么多的麻烦?别把事情弄复杂了。</p> <p class="ql-block"> 阅读和写作对于我,和他们的回乡下、搞篆刻就是一样的。我自幼迷恋读书写字,初心从未改变。心情不好时,读读写写就高兴了,及时的梳理表达,情绪的新陈代谢,与生活的和解,和朋友的互动,各种各样的好生态都在里面了。当然我承认,能读会写首先是得拥有这种能力,恐怕暂时还无法找到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是每个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论你做得如何,也不管你是何时获得这种能力的——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可以说是上天对你的某种恩赐。</p><p class="ql-block"> 而阅读和写作,一定是孤单的,我无法想象哪个人可以热热闹闹地读着写着。但这种孤单,也许会有正面的结果,一个人的坚持和勤勉,会保护他,让他可以把某件事当做生活里的依傍,甚至是安抚自己讨好自己的必要手段,从而避免走上一条世俗化的常规化的道路。他得以有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可以不附和大众的价值观,在孤单处开花,逐渐形成对独立个性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都说难得有好看的中年人,而中年人不好看的原因,不是因为年龄,是因为脸上积累的疲倦,怨气,戾气还有不甘……活着终究是件辛苦的事。不过,还是会有人比年轻时更好看。生活呈现给每个人的都是如此,而每个人选择面对这个世界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仅此而已。一个人到中年,看上去仍然很舒服的人,一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个不一样,通常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或者造化不够,学也学不来。</p><p class="ql-block"> 你再接着看下去:这样的人,通常都有“用来讨好自己的手段”。不见得非常绝尘,但自己喜欢又不影响别人就行;也不一定很流行,但孜孜不倦偶有所得就行,即便一无所得,也没什么,重要的是,你得哄着自己,继续高高兴兴地活在这个世界上。</p><p class="ql-block"> 就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说,一切,都不要太在意,生活,就是玩儿——用文字养心,用诗书养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