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来千年雪 消夏得清凉——范宽《雪景寒林图》高清赏析

凭栏听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绢本,水墨,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div><br><br> 范宽,陕西华原(今耀县)人,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br><br>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宣和画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元朝人汤垕星评价称“范宽得山之骨法”。 范宽还善画雪景,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br><br>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为其晚年之精品。图为绢本,由三幅绢拼接,纵139.5厘米,横160.3厘米,浅设色。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方形大轴,高远、平远、深远兼施,令人身入其景,目不暇接。图下水面宽阔,不勾细波纹,仅在近岸用稍深墨色湿笔横扫,显得水流宁静冷凝。岸上寒树密集,岩顶满布枝桠。巨石后村居屋舍隐现,一人在门口向外张望:好大的雪啊!坡后群山渐渐向上隆起,半山的密岭中有寺观显现,积雪的白色屋顶在灰色的雾霾中分外耀眼。一峰高耸,群山拱绕。坡上及山顶白雪皑皑,山谷中云雾迷茫,而远处,山峦起伏,雪峰苍莽,透出逼人的寒气。场景之恢宏,气势之磅礴,在宋画中也不多见。以雄强的墨笔勾寒树,枝桠尖利浓密,生机盎然。山石则以空灵的湿笔,由淡而浓,反复地连勾带皴、带擦、带点,浑然一体。细密的“点皴”(或谓之“豆瓣皴”、“雨点皴”,加短线皴),积成凝重厚实的山体,极富质感,而以墨色“留白”法烘染而成的白雪,则形成中国画雪景图独特的魅力。虽然自唐代王维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方法画雪景,但绘画技法之纯熟,画面场景之精致,《雪景寒林图》都让所有观赏的人倾倒。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br><br><br>《雪景寒林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林塑如诗景象,为其代表作之一。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皴擦烘染时,注意留出坡石、山顶的空白,以强调雪意。此外还应注意画出林木浓密、枝桠锐利的感觉。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但说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是大家公认的。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br><br> 目前学术界对《雪景寒林图》是否范宽真迹尚有争议。长期以来。此图流传不明。图上之印“御书之宝”方玺的印文和印色都具有宋代特点,可见宋代藏于宫中。从此至明代,不知流落何处。明末清初,被收藏家梁清标收藏,图上有“蕉林”“蕉林收藏”朱文方印两枚和“观其大略”白文一枚。其后见录于《墨绿汇观》,有“安氏仪周书画之章”、“思源堂”白文方印两枚和“麓印”朱文方印一枚。 大概与此同时,押有“乾隆御书之宝”,说明此图曾被清宫收藏。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又流落民间,被收藏家张翼购得。今有“潞河张翼藏书记”朱文方印和“文孚嗣守”白文方印两印。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br><br> 然而,就是这幅精美无比的国宝,却差一点遭兵毁。这幅画在明末清初为天津的大盐商安仪周收藏。安死后,落入当时的直隶总督之手,于是将其进献于乾隆皇帝,藏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批文物珍宝被抢劫。几天后,在北京某旧书市,有一个英国兵在兜售一幅画轴。当时的工部右侍郎张翼酷爱收藏,正巧走过,不禁大吃一惊,画上的“乾隆之宝”方印赫然在目,断定是一宝物,便按其索价买了下来。回家仔细鉴别,深信乃传说中内府的名画,便秘藏不宣。他死后,其子张叔诚也珍爱文物。直到1981年,张叔诚垂垂老矣,便将毕生收藏捐献国家,《雪景寒林图》也就成了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