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云美育,沉浸经典美。为服务全县美学经济大局,实现美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由学生向家长延展,从平面向云端延长。不可思议的修武微信公众号联合县教体局开设“美育空中课堂”,定期推送民乐欣赏、世界名曲鉴赏、绘画艺术、美文鉴赏等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拓宽眼界,在内心生成对美学的全面认知,缩小和大城市孩子们的条件差距。让我们一起感悟经典,与美相遇,浸润心灵,陶冶性情,开启一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美学之旅。 <br><br><div>本周欣赏<br>国画《虢国夫人游春图》<br><br><br>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绢本设色。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因金章宗完颜璟判断失误而题为宋徽宗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绢本 51.8×148cm</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存宋摹本)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藏辽宁省博物馆</div></h5> 张萱是盛唐时期的一个宫廷老画家,长于人物画,特别善画贵族妇女,他的仕女人物画当时被评为天下第一。他的绘画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也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他没有真迹留传下来,只有两幅北宋临摹的作品留传至今,也是国家瑰宝。这两幅画一幅是《捣练图》,一幅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br><br> 这是一幅在绢上作的画,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没有衬托背景,只靠刻画了马和人物的情态来体现主题。马的步伐轻快,人的形态从容,充分衬托出春天出外游玩的愉悦气息,被认为是这幅画尤其成功之处。另外这幅画的构图疏密有致,人物之间呼应相通,线条细劲圆活,色彩协调端凝,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雍容华丽的时代特征。全画分为了三段,前行的有三骑,中间行走的有二骑,后卫的有三骑,这些人物里面哪一个是虢国夫人呢? 历代收藏和研究者当中,这成了人们争论探讨的一个问题。<br> 有人认为,虢国夫人喜欢女扮男装,走在队列前面的两位男装贵人当中,应该有一位是她。她还有走马挥鞭、率先在前的个性,应该走在队伍的前列中。更多的人认为中间的两人中,有一人是虢国夫人,首先从构图上来看,这是视觉的焦点,她们处在最中心的位置,虢国夫人应该处在这样的主角地位。再有一点就是中间的这两个女人梳的是坠马髻,坠马髻是一种头发梳向一边的发型,发髻在一侧坠着,骑在马上会摇摇欲坠、迎风款摆,很有风致,是盛唐上流社会贵妇间流行的款式。只有中间行的两个梳此发型的妇人,才符合贵妇的身份。 人们还推断,中间行的两人中画面前方的那位是虢国夫人,后方的那位是她的姐妹。根据是著名书画鉴定权威杨仁恺先生曾经公开过一个小秘密,那就是他通过仔细审视,发现中间行前方的那个贵妇脸上没有涂脂抹粉,这与唐朝诗人笔下的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无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的作风正好吻合。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画家在刻画人物神态、马匹躯体动势的运线中,清晰可见毛笔在起讫运转中一波三折,无往不复,提按顿挫,形成一线之中的气韵。这线有了气韵就成为了整幅画的生机。将线在画面上的安排和组织的疏密、聚散、长短、取舍、前后穿插等,表现结构空间、层次、节奏韵律及装饰风格,画家在不同气质和不同人物性格的线条运用上,追求不一样的韵味及笔情墨趣,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融入了感情色彩,有的庄重、典雅,有的活泼、自然,有的浑厚、占拙,有的淡泊、淡逸,有的空灵、幽邃等。这几个方面紧密巧妙的结合构成了线的整体表现力,同时也体现出各种人物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传达出来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的衣纹运用了“低染法”,也称“凹染法”,就是沿着勾好的衣纹渲染,把衣纹的线条一侧染重,脸部也是同样的方法。画家在色彩配置和色彩结构的处理上匠心独运,画面整个色彩结构中的粉白、浅红色也就是对春天意象色彩感觉的把握,同时与抽象的背景的粉红、嫩绿等形成对比呼应,很好地传达了春天的信息。 你也运用独特的色彩和线条来会绘画一幅春游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