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br> 清明前夕,向大家介绍一位从桂林走出来的开国上将李天佑。<br> 李天佑将军一生非常传奇,<br> 16岁当连长,20岁当师长,41岁成为开国上将。<br> 血战湘江,首战平型关,<br> 四次临危受命,四次远征,<br> 曾7次负伤,“死而复生”。<br> 李天佑将军所经历的残酷战争,历史罕见,可他却说,和小时候那段时间相比,打仗真的是太轻松了。<br> 到底是多艰难的日子,可以让李天佑这么说呢?<br> 李天佑1914年1月8日出生于桂林市临桂区六塘镇小江村高陂寨,家中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亲李燕川略通文墨,为他取名“天佑”,希望他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安安稳稳过一生。<br> 因为家里穷,李天佑只念了两年私塾就辍学了,也许是“天佑”这个名字,注定了李天佑不平凡的人生,小小年纪在家里什么都干,上山砍柴,下河摸鱼,或摘野菜,或刨蕨根,或编草席,样样皆能。一人独自上山砍柴,再挑到圩上去卖,卖完后又匆匆赶回家来。<br> 由于常挑担子,常走山路,他的力气也就练出来了,挑起一担木柴赶圩,走起来迈步如飞。就这样,他力气比一般人都大得多!<br> 高陂寨虽叫寨,其实是深山老林里的一个小山窝(现己成为小江水库,李天佑故居因1958年修水库搬迁,原址已被水库淹没),周围全是山,山上是遮天蔽日的树木和竹林,什么野猪、野熊和毒蛇都很多,一次,在赶圩回家的路上,一头野猪拦在路上横竖不走,小小的他一时性起,竟然用扁担三五下把这只野猪活活打死,然后,把它拖到路边草丛里,藏了起来,跑回家叫上人背回去后,全家当粮,竟然吃了半个月。<br> 苦难的岁月,艰难的环境,使李天佑从小就练出了不怕虎狼和坚忍不拔的勇敢性格。若干年后,李天佑讲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年纪这么小,日日挑着担子卖竹席,所以我从小就胆大得很,别说是野猪,就是老虎狮子都不怕!”<br> 凶年饥岁,李家挣一顿吃一顿,李家天天为吃饭饱肚子发愁。一天,有人找到李燕川,请他从龙胜帮挑一担茶油到宛田圩,工价为5升米,半路上被官兵拦住,在李燕川的担子里搜出了上好的烟土,于是李燕川就被捉去官衙关起来。<br> 李天佑一家知道父亲被抓走的消息时已是晚上了,<br> 没钱赎回父亲,李天佑告诉母亲,我换父亲回来,你们再想办法救我,救不了,我就逃跑。<br> 到了官衙,一个姓廖的乡长兼团练分局长出来见李天佑。见面前这个孩子长得机灵问:“你是哪里人”李天佑答:“临桂小江人”,廖乡长耳有些背,把小江听成两江(李宗仁故居),又联想到李宗仁。心想是不是李宗仁司令的族人,如果是那还得了,别说乡长当不成,怕是吃饭的家伙也保不住了,于是他大叫:“来人!快快放人,快快叫他走”。<br> 没过多久,李家又断炊了,为了不饿死,李燕川只好一狠心,把四儿子天保卖给了一个有钱人家,换回了一斗米。<br> 父亲把弟弟卖掉后,李天佑十分舍不得。他趁着上山砍柴之际,偷偷地跑去找弟弟,走了30多里山路,找到了那户买家,趁黑把弟弟偷了出来,直到天快亮,他才把弟弟背回了家。<br> 这下可闯了祸了,李燕川知道买家不会甘心做这么赔本的买卖,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带着一家老小连夜逃去了桂林。<br> 背井离乡的生活更艰难,不久,弟弟天保患病夭折,二姐也被卖去了,于是,李天佑被送到桂林定桂门外(今滨江南路中段)一家米粉店当学徒,当学徒的日子是不好过的,除了帮着泡磨浆、榨粉、烧锅、跑堂以外,每天要从漓江里挑几十担水,<br> 不停的剥削让李天佑受不了了,有一天他悄悄从米粉店逃了出来,找到父亲,本想着能得到父亲的安慰,可李燕川却狠狠地把他骂了一顿,又送了回去。就这么来来回回逃跑了15次,又被“送回”15次,<br> 一天早上,小天佑勉强从江边挑水回来,困饿交加,一阵晕眩倒在地上,把水桶摔散了。老板夫妇不仅不同情,反而痛骂了他一顿,让他赔桶钱。多年以后,李天佑向孩子们讲述那段往事时,仍不免情绪激动。他说:“那时可真想流眼泪呀”。<br> 离开了米粉店。他一个人在桂林街头流浪…。<br> 1928年6月李明瑞部队在桂林招兵,李天佑去报名当兵。他刚14岁,个子又矮又小又瘦又黑,招兵的军官嫌他太小,就说我们不招“娃仔兵”,<br> 李天佑生怕别人不招他,他急忙分辩道:我别的不行,走路扛枪吃苦打拳,我是不怕的。那军官兴头来了,于是招手叫来一个五大三粗的火头军来对李天佑说,他不动手,你小娃仔拉着他的手移三步就算你赢了,只见李天佑右手拉着伙头军的右手稍作运气,只一拉,一个踉跄差点被牵倒在地上,在场的人都为李天佑喝彩,包括那个招兵的军官…… 。<br> 就这样,李天佑从此走上了当兵的道路。临走时,天佑捎信给父母:“只要佑崽活着回来,一定给阿爸阿妈带回好的生活”。<br> 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20年后,当升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的李天佑路经桂林,回到了他那魂牵梦绕的家乡时,父母已经双亡,五姐弟中,其中三个或病死或走失,<br> 面对父母的坟头,他潸然泪下,不尽的悲痛和哀思,默默围着父母的坟墓,一把一把扯着坟草:“阿爸,阿妈,佑崽回来看你们来了。佑崽终于能给你们带回好的生活了,可惜你们再也看不到了…”。<br> 因为年少时的磨难,李天佑在部队非常拼命,打仗不怕死,胆子大的出奇,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跟随邓小平、张云逸参加了百色起义,不久,被任命为特务连连长,年仅16岁。<br> 16岁应该还是个孩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已经淬炼成为特务连的连长,什么是“特务连”?说白了就是敢死队,哪里危险去哪里。<br> 比如攻打贵州榕江城一战,榕江城城高而险,依山傍水,大青石城墙,敌人两个团的兵力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工事进行顽抗,<br> 那时攻城与古代攻城没什么两样,攻城的人踩着竹梯往上冲,但唯一不同的是,从以前冷兵器时代换成了枪炮时代,红军从上午10点打到下午4点,足足攻了6个小时,城池仍没有攻下,<br> 是继续攻还是撤?下午5点,张云逸军长和李明瑞总指挥决定把身边的特务连拿出来准备最后拼一次。<br> 于是组织突击队第二次攻击,李天佑将军带领特务连12名战士肩扛竹梯,身带大竹钉,不顾一切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来到城墙边。有的架竹梯,有的把大竹钉一层一层往墙缝里钉,李天佑带头爬上去,翻身跃上了城头,不幸,腿部中弹,血流如注。他强忍伤痛,一连摔出了几颗手榴弹,将敌人的机枪炸成了哑巴。与此同时,其他战士一个个敏捷地攀上了城头,迅速地冲入敌群,展开了肉搏战,城门被打开后,我主力部队犹如洪流般涌入城内……。<br> 时任红七、八军总指挥李明瑞与军长张云逸于阵中观战相顾曰:“虎崽,虎崽!”战后,邓小平点名表扬说:“这个小鬼头,还不到16岁,就这样凶!到26岁、36岁,那还得了?”<br> 1930年10月,红七军奉命北上,李天佑带领特务连随军部行动。12月底攻打武岗县,敌人突然增兵8个团,红七军同敌人激战5昼夜,伤亡严重,部队减员三分之一以上。<br> 李明瑞不得不率队撤出战斗,敌军见红七军撤退,马上出城追击,红七军顿时大乱。关键时刻,李天佑率领特务连出击,顶住了敌军的进攻,掩护了红七军主力部队撤退。在红七军老人的回忆文章中,他们总是这样着笔:“多次在危急关头,他一手执钢刀,一手举驳壳枪,带领全连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掩护部队脱离险境。他也被定格在“一手大刀,一手驳壳枪”的猛张飞形象。<br> 1931年2月,红7军进入粤北时,在乳源县梅花村时与敌人遭遇战。当时战况激烈,也是打到晚上,敌人越来越多,而我军则伤亡人员多,弹药不多了。此时李天佑“一手拿着大刀,一手拿着枪”,带领战士勇猛杀向敌人,展开肉搏战。正是李天佑不怕死,让敌人也害怕,很快杀出一条突围之路。<br> 同年7月,红七军与中央红军在江西省于都县会师,划归红三军团建制。<br> 人不会死而复生,但李天佑却经历过这么一次“死而复生”的经历。<br> 1932年2月,红三军团攻打赣州,在进攻中,红军将士挖坑道挖到赣州城墙下,用三口棺材装满炸药,放在城墙下的坑道里,随后引爆,把城墙炸开了一道缺口,李天佑挑选70多人,组成先锋队(敢死队),借着烟尘冲了上去,近敌白刃战,李天佑依旧拿着刀和枪,但被敌军连击三枪,从两丈多高的城墙上摔了下来。<br> 当时李天佑身边14岁通信员在死人堆里找到了李天佑,以为李天佑牺牲了,大哭,但就在准备安葬李天佑时,没想到李天佑又活了过来。有人说真不愧是“天佑”。<br> 在血腥的战斗中,李天佑曾7次负伤,他说:“当兵负伤,就像韭菜割头,死了就死了!”可是,他每次都是大难不死。<br> 三个月后,李天佑伤愈归队,成为红七军五十八团的副团长,小老虎”的绰号传遍全军。<br> 一个人的能力与学历并不成正比,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李天佑只上过两年私塾,年仅19岁的他已经有了不一般的指挥才能。即是一员“猛将”,又是实战能力非常强的指挥者。<br> 1933年6月,已经担任红三军团第5师13团团长的李天佑,率部参加东征福建的朋口、连城等战斗。8月中旬,李天佑在福建南平县遭遇了在国民党军里号称铁军的第十九路军的366团。<br> 在强敌面前决不能和敌人硬拼,只能采取运动战的方式,找到敌人的薄弱处,给予伏击才能逐渐将其消灭。<br> 敌366团以为李天佑惧怕他们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只是消极逃避。为此在追击时,没有多少警惕性,行军队伍的距离越拉越大,这对于行进在山区小路上无疑是非常危险的。<br> 李天佑瞅准了时机,先后数次集中部队,分段设伏,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使得敌人拥有的火炮以及其他重型武器的优势无法发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更是动惮不得的被红军歼灭。<br> 彻底全歼国民党“铁军”一个团的消息传到了彭德怀那里,彭德怀非常开心,称赞他:会攻山头,也会守山头,这本事可是红军一绝呀!”<br> 由于擅长指挥,本事过人, 1934年1月,年仅20岁的李天佑升为红5师师长,成为了几十万红军当中,两个“娃娃师长”之一。<br>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奉命指挥了著名的高虎脑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李天佑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数十次冲击,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在负伤的情况下指挥部队坚守阵地3天3夜,击退了敌人9次大的冲击,直到接到命令才撤离战场。现在,“高虎脑战斗”已经载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分册。<br> 长征途中,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李天佑临危受命,执行最艰难的任务,带2个团在广西灌阳新圩阻击“狼兵”桂军两个师近万人,血战四天三夜,红5师损失过半,<br> 一向能征善战的“钢军”,以7个团的兵力,6架飞机、数十门火炮的支援,都未能夺下灌阳新圩一带的阵地。白崇禧在大骂属下无能的同时也感觉非常奇怪:“是红军的什么部队在阻击?”当得知红三军团5师师长李天佑是桂林临桂人时,才恍然大悟:“真是冤家路窄!”<br> 一个是红军第五师师长,另一个是桂军副总司令,按理说两人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但这场硬碰硬的新圩阻击战中,两人可都是实实在在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最高阵地指挥官,<br> 两人都是名将,一个下令去死命进攻,另一个下令去奋力搏杀,两人在这场你死我活撕杀战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白崇禧更是亲自督战,两个临桂老乡打得天昏地暗,双方的较量空前惨烈。<br> 在顶住了桂军的疯狂进攻后,红五师最终完成了掩护任务,但代价是2000余红军指战员长眠在战场上,<br> 湘江血战,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也是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br> 李天佑后来回忆道:“1934年与桂系第7军的湘江血战,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广西人打广西人,攻山头,难,守山头,更难!战士们要用血来堵,肉来挡才能守得住啊!”<br> 抗战爆发后,李天佑任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斗,在平型关战斗中,李天佑的686团担任“拦腰斩断”中间突袭主攻任务,<br> 此时的李天佑,己经有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战术灵活,善于穿插迂回,懂得占领制高点,<br> 战斗打响后,李天佑立即指挥3营不顾一切地冲过公路,攻占对面山上的老爷庙,2营随后跟进。3营在公路上足足拼了半个小时,鬼子顶不住了,纷纷钻到车下,我军乘机直奔老爷庙。<br> 可以说,日军板垣师团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战斗力强悍,作战能力极强,在被伏击的情况下能迅速作出反应,很快抢占地形,利用汽车和公路旁的沟坎顽抗,毕竟敌人不懂山地战术的特点,除以一小股兵力抢占了老爷庙外,大部分敌人始终挤在公路上挨打。<br> 3营占领了老爷庙高地后,战场形势立即改变,八路军从公路两侧高地居高临下,完全压制住了山沟里的日军,打得山沟里的敌人无处躲藏,<br> 日军指挥官这才醒悟过来,赶紧指挥部队反击老爷庙,争夺这个光秃秃的小山头。在六架飞机的掩护下,以几十人、百余人的连续冲锋,反复猛攻老爷庙及周围高地,均被击退。显然,日军的争夺为时已晚,败局已定。<br> 平型关大捷以后,李天佑率部乘胜进入正太路地区,向侵占娘子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1937年10月,广阳伏击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史称“广阳大捷”,因功升任343旅副旅长。<br> 其实,李天佑已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打仗勇猛,还极懂谋略,善用伏击战。<br> 1938年3月,李天佑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3旅代旅长,年仅24岁,率部进入晋西吕梁山区作战,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br> 3月14日,当343旅正开联欢会时,突然接到师部的一封电报:“说115师师部在行军过程中,遭遇日军袭击,要求李天佑接电后,火速率部前来大宁县午城镇解围”。<br> 救军如救火! 李天佑决定采取围魏救赵之计,他们到达上下桑城、下寺德一带宿营。故意弄出一些动静,让汉奸去报告日军。大宁县的五六百日军一听附近有八路,立即不去午城了,决定就地一战,于是拖着两门山炮,向685团进攻,此时685团已占据有利地形,进攻的日军一一被击退。<br> 李天佑在这里拖住了日军援兵,原先追击115师直属队的日军却没有带多少粮食、弹药,需要补充,于是蒲城的日军在6卡车步兵的保护下,护送60多辆满载各种物资的汽车开往午城,谁知来到井沟以西的午城附近时,中了343旅的埋伏,措手不及,仓皇应战,丢下200余具尸体和6辆汽车,拼了老命跑回午城。<br> 李天佑率领343旅紧追不放,他们前脚进城,八路军后脚就到,结果,日军的汽车队和午城内500多守军全部陷入了343旅的东西夹击之中。<br> 李天佑决定与师直属队强夺午城镇。白天日军的火力强,他就进行夜袭,用近战胜敌。当晚,343旅攻入了午城镇。在惊慌和混乱中,城内日军余敌立即坐上汽车逃跑。<br> 但汽车一出城门,又遭到埋伏,<br> 结果,一场战斗下来,日军60多辆汽车、3000包大米和其他军用品,全部被李天佑缴获。<br> 午城被围打,临汾的日军出动救援。李天佑将计就计在井沟设伏,<br> 临汾出动救援的日军600名步兵、200名骑兵和一个炮兵中队跑到午城外30里的井沟,又中了343旅的埋伏。在激战中,500多人被打死,3门大炮也被缴获。<br> 从3月14日,343旅开完联欢会出发,至19日战斗结束,连续五昼夜的作战中,将计就计、夜袭午城、井沟设伏,三战解围, <br>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天佑的优秀指挥能力,在明知己方兵力弱于对方的时候,能临机诱敌、及时捕捉战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确实是个高手,<br> 大家都知道战局是瞬息万变的,只要有一个决策出现了偏差就很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能如此做到灵活机变和勇于决断,说明李天佑己经具有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br> 也就是1938年3月,第二战区副司令卫立煌被800多日军包围,左冲右突冲不出去,眼看就要成为俘虏,这时,李天佑率领一个连如神兵天降,在日军的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之下,硬是将日军800多人全线击溃。<br> 卫立煌死里逃生,长出一口气,对部下说,八路军就是能打仗,这次估计出动了好几个团。当得知只有李天佑的一个连时,卫立煌半响说不出话来,之后,让士兵送去十万发子弹,作为救命之恩的回报。<br> 从此,李天佑在国军中的名声大震。<br> 1947年6月,林彪集结10万大军,攻打四平,东野一纵司令李天佑担任总指挥,此时的李天佑已是一位非常有作战经验的军事指挥官,而四平守军总司令,就是陈明仁。<br> 陈明仁得知对手是李天佑,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严令各部队“独立死守,不求援,不待援,打光为止。后退者,一律由督战队射杀!” <br> 不得不说,陈明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国军名将中排前十没问题,毛主席直夸他比林彪强。<br> 四平城防工事十分坚固,周围是又厚又高的城堡,城堡有外壕,壕内有木桩和绊索。交通要点和防守弱点均布有地雷和拉索手榴弹。<br> 市内各交通路口、部队驻地、高大建筑物、火车站、天桥等重点地区又突击修筑了一系列钢筋混凝土的坚固工事。周围遍布铁丝网、拒马、鹿岩,明碉暗堡之间则有盖沟、交通壕相通。核心阵地内有发电机,储存了大量粮弹,足够数月之用。<br> 陈明仁曾扬言:“共军装备低劣,一无飞机,二少大炮,对铜墙铁壁的四平,必将是一筹莫展。”<br> 李天佑苦战了17天仍未攻克,只好退了下来。四平没有打下,李天佑心情很沉重。<br>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写出了《四平攻坚战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狠抓部队的战略战术训练,使部队摸索出一套攻坚战的经验。<br> 四平没有打下,林彪不公正地把大部分责任推到李天佑头上,但对他总结的经验却很重视。不久,林彪提出的“四组一队”和“四快一慢”,其实就是李天佑和第一纵队总结出来的。<br> 很快,复仇的机会到了,1948年2月,李天佑再次担任四平攻坚战总指挥。这次,李天佑没有用17天,甚至连一天就没用完,只用了23个小时,就顺利拿下了四平,1.9万余人的守敌被全歼,震惊全国。<br> 这一仗打得陈明仁这员悍将胆战心惊,据说他在死里逃生后曾对记者声音哽咽颤抖地感叹道:“老子当了二十八年丘八,还是头一次打这样的硬仗!<br> 就这样,这位善于总结经验的将军,用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到的军事理论与具体的战争实践相结合,因而军事素质和谋略艺术不断提高,最终一步步成为我军著名的高级将领。<br> 辽沈战役后,部队整编,第一纵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李天佑任军长。<br> 从此,李天佑的三十八军成为中国第一王牌军,普天之下,无坚不摧。<br> 1949年1月,解放天津的战役中,李天佑担任西线总指挥,西线也是第一主攻方向。短短的29个小时后,天津城破,歼敌13万人,守军总司令陈长捷被活捉。他率领的三十八军成为震惊敌胆的攻坚劲旅,<br> 建国后,广西全境匪患严重,桂系兵败成匪,桂系军阀的一些残兵败将,就躲在了广西的大山当中。<br> 当时坐镇广西剿匪的是张云逸大将,同时又任广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因心慈手软,政策宽大,导致剿匪进展非常不顺利。<br> 为了彻底解决广西匪患,1950年11月14日,毛主席派叶剑英和陶铸前往广西指导剿匪工作。1951年2月5日命陶铸正式代理广西省委书记。李天佑任军区司令员、党委书记,主持军区全面工作。<br> 自1951年2月初,到1951年5月底,广西剿匪工作在李天佑和陶铸的带领下,指挥大军深入十万大山,采取“智取+强攻”策略,依托大窑山周边的屏障设置封锁线,同时封锁水、陆通道,形成梯形的封锁区域,将大瑶山及外围地区布成天罗地网、铁壁铜墙。<br> 千里封江、封路,给包围圈内的土匪敲响了丧钟,土匪曾组织了40多次突围,没一次得逞,被我军在封锁线附近歼灭了五六千人。<br> 短短三个月时间,共计消灭土匪33万人,匪首头目200人,并缴获枪支弹药50余万件,彻底肃清了广西全省的土匪。<br> 新中国成立后的果敢第一仗:让五星红旗在西沙群岛飘扬 ,<br> 1957年11月,李天佑出任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李天佑主持广州军区全面工作,不久,一份紧急战情通报放到了他的桌案上: “南越当局派军队侵占我国的金银岛!”<br> 金银岛是我国神圣领土西沙群岛的组成部分,西沙群岛如同撒落在祖国蓝色领海的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让人心驰神往.<br> 李天佑收到情况后,拍案而起:“简直是岂有此理!金银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岂能让人随意侵占!”<br> 李天佑立即召集党委成员开会,研究金银岛事件,有人担心:“那一带海域气候条件不好,又无渔民定居,而且解放后政府也从未派兵驻守,是不是等等再说?”<br> 李天佑说:“事关祖国领土完整,消极等待怎么行?我看,必须马上派部队协同武装民兵,迅速开赴岛上驻守!”最后,李天佑要求党委成员表决,形成决议:以民兵的名义迅速开赴各岛屿驻守,并将意见报告中央,周恩来接到李天佑签发的广州军区的电报,立即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坚定地说:“南海千里海防的安全必须确保和加强,决不能让任何人侵占.”中央迅速批准了广州军区的意见,武装民兵立即开赴西沙群岛各岛屿,这是一次果敢坚决的行动,南越当局不得不从甘泉岛、琛航岛、金银岛撤走侵略军,从此,西沙群岛的上空开始飘扬起五星红旗。<br> 说起远征,一个人一生经历一次远征已属不易,李天佑却经历了四次远征,而在枪林弹雨中艰难求胜,堪为英雄。<br> 第一次远征:从广西百色到江西中央苏区,1930年9月至1931年7月,李天佑随红七军转战桂、湘、粤、赣4省,历时10个月,行程7000多里,战斗百余次,完成了他革命生涯中的第一次远征。<br> 第二次远征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李天佑随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转战湘、桂、滇、黔、川、甘、青、宁、陕等省,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血战千百次,终于完成了这次战略大转移。<br> 第三次远征: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回延安,1938年,他因病赴苏联治疗。病愈以后,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br>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发动了侵略苏联的战争,苏联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于是,李天佑决定回国。参加祖国的抗日战争,由于局势紧张,控制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军阀反复无常,从苏联到中国的交通线险象环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天佑远征奔回祖国,从荒无人烟的中蒙边界,进入中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再转向东南,欲经定远营(今巴彦浩特),向宁夏方向行进。大沙漠饮水干涸,李天佑与李世英就是这样在死亡沙漠中迈着艰难的步伐,途中几乎渴死,好在一处填沙中挖出了泉水,二人才重新有了活力。直到1944年3月28日才回到朝思暮想的革命圣地延安,结束了艰难的远征。从苏联到延安,整整走了3年!历经3国(苏、蒙、中)4省区(内蒙、宁、甘、陕)迂回行程4000里,这得多么强大的信念才能做到!<br> 第四次远征:从东北挥师入关,解放全中国 这次远征今非昔比,李天佑指挥10多万大军横扫华中、中南,为劳动人民翻身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br> 一生经历四次远征的李天佑将军,从广西转战到江西,又从江西转战到陕西,再由陕西转战到山西,最后从东北打回广西!他的战斗足迹连成线,好似一个顺时钟的圆!<br>可谓传奇。<br>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任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还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br> 李天佑投身军营40年,在战争年代为革命出生入死,别无所求;到和平时期虽身居高位,仍然不改“平民将军”朴素的本色,一生清贫,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不说脏话。<br> 他到万山群岛视察,连一些只有几名战士的小岛也爬上去看望,战士们感动地说:“想不到在这荒岛上,还能看到我们的上将!”当发现岛上的战士床铺很潮湿后,立即指示后勤部门给战士发毛毡毯。<br> 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李天佑竭尽全力地做工作,但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中,他的一些良好愿望往往不能实现;迫于形势和压力,也曾违心地说过一些错话。为此,他时常忧心忡忡,曾写诗表达当时悲愤郁闷的心境。 <br> 革命征战四十年, <br> 从未自己解疆鞍。 <br> 霹雳乌云遮华夏, <br> 难以理解难扭转。 <br> 桩桩信息报惊险, <br> 愈感艰难志愈坚。 <br> 虽思病情日渐重, <br> 决以文诗慰自勉。 <br> 诗中“文诗”,指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r> 由于长期的战争生活,特别是“文革”期间的劳累和折磨,极大损害了李天佑的身心健康。1969年底,他的肾病急剧恶化。病重时他十分思念家乡,本想病情稳定后回老家桂林六塘看一看,这是他多年来的一桩心愿,可这个心愿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李天佑的身体不允许他再回老家了。<br> 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病逝于北京,终年56岁。周恩来闻讯痛哭着说,他才56岁啊!<br> 说李天佑将军是因急病离世,莫不如说是他多年为国、为民劳心费神累死的更为准确,<br> 当年,他选择当兵的路是迫不得已,然而,一旦走出这一步,他的命运就与所处的时代和国家命运紧密地接合在一起了。他不仅改变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成为那个时代国家和人民的一部分。<br> 他终生跟定共产党,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事业建立卓著功勋。然而天不假年,英年早逝。<br> 2003年3月25日,李天佑夫人杜启远与世长辞。2004年4月1日,李天佑子女遵循母亲的遗嘱,将父母亲的骨灰送回父亲的老家-广西桂林市合葬。<br> 李天佑的陵墓就坐落在桂林风景秀丽的尧帝园山顶。至此,李天佑将军在外征战、漂泊70余年后终于魂归故里,长眠在故乡的青山中,他在山顶的雕像安详地凝视着家乡的山山水水。<br> 他是从桂林走出的共和国开国上将,是桂林人民的好儿子,故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div> 诗曰:<br> 传奇将军李天佑, <br> 建党建国盖世功。<br> 血战湘江惊天地,<br> 平型关前舍命冲。<br> 四次远征坎坷路,<br> 九死一生壮志勇<br> 尧岭有幸埋忠骨, <br> 苍松翠柏映高风。<br> 今逢盛世民族荣,<br> 故乡人民祭英雄,<br> (清明节前作小诗祭英魂,尧岭指尧帝园,处于尧山风景区内,“尧岭冬雪”是桂林八景之一),<br> 梁飞雄<br> 2021.3.16 <br></div> 桂林小江水库(李天佑故居因1958年修水库搬迁,原址已被水库淹没,现己成为小江水库) 李天佑上将全家福照 桂林尧帝园李天佑夫妇墓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