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京内移河东的来龙去脉及背后真相

风语者💞诸葛亮文化弘扬

<h3>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迁移至河东。在晋为官,初为郿县令,后为江州刺史。”(《三国志·诸葛帝亮传》裴松之注)。在蜀国灭亡后,诸葛亮兄长诸葛瑾还在东吴为重臣, 为什么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诸葛瑾的曾孙诸葛显要“内移河东”定居,而不是吴国或其他什么地方呢?这些都是令人深思的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团,就要理清弄明诸葛京“内移河东”的来龙去脉及背后真相。</h3></br><h3>公元(263)年夏,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钟会,分兵进攻四川,十一月,邓艾破绵竹(今绵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交战失利,遂急书东吴发兵救援,然救兵不至。诸葛瞻孤军做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随军做战的诸葛瞻长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h3></br><h3>魏军兵临成都城下,蜀汉皇帝刘禅一筹莫展,为使蜀中免遭生灵涂炭,刘禅采纳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遣尚书郎李虎,侍中张绍等向邓艾献上蜀国的士民图籍,国库积贮,自缚至邓艾军营投降,蜀汉政权至此灭亡,魏军占领成都,随后钟会图谋叛乱被杀,成都陷入无秩序状态,魏军到处烧杀抢掠,残杀了不少蜀汉权贵,刘禅的太子刘睿被害,关羽后代被满门抄斩。那么,为何诸葛亮的家人在当时未曾受到波及呢?主要原因是,诸葛亮的忠诚品质、军事才能及足智多谋在当时赢得了全天下人的尊重,使得蜀汉军民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爱戴他,这种威望同样传到魏国和吴国,邓艾、钟会灭蜀前专门到定军山诸葛亮庙祭拜,同时下令,禁止魏军破坏庙宇,割草采薪。魏军灭蜀抄家时知道,诸葛亮的家是没啥可抢劫的,反而与府邸佣人共同保护起诸葛亮家人来。公元(264)年,后主刘禅被送至洛阳,册封为安乐公,过着“此间乐.不思蜀”生活,六十四岁告亡。<br></br>   晋武帝司马炎,今河南温县人,(265-290)年在位,建都洛阳。虽然汉丞相诸葛亮与祖父司马懿同为政治宿敌,但诸葛亮的忠诚品质和军事才能使司马家族从内心着实感到尊敬和佩服,司马家族虽然灭了蜀国,诸葛亮既是蜀汉重臣,又有很高官职,如丞相、益州牧、司隶校尉,死后还被刘禅追封为忠武候。因此,司马炎建立西晋后,特令陈寿(西晋治书御史《三国志》作者)整理《诸葛亮集》及兵法二十四篇流传后世,并采用诸葛亮八阵兵法来进行军事改革,麾下大将马隆用诸葛亮的阵法后,果然边境获其利,平定了西北夷族的叛乱。于是西晋高层高度赞扬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最高爵位。从来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这样做的原因,一是表示自己很敬重和欣赏诸葛亮;二是有安抚蜀国百姓的目的,诸葛亮虽死于多年,但蜀国百姓依然怀念他、敬仰他。晋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目的是想赢得蜀国百姓的好感,让他们认同晋朝,维护自己的统治;三是做给当朝大臣们看,让他们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个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的臣子,以彰显自己博大胸怀,只要大家好好干,会对忠臣们予以厚报。</h3></br><h3> <h3>诸葛京(248-310年.蜀末西晋人)字行宗,诸葛亮之孙,诸葛瞻次子,诸葛尚之弟,诸葛京的父亲诸葛瞻和哥哥诸葛尚绵竹之战殉国遇难。与诸葛亮有直系血缘关系仅存诸葛京一脉。诸葛京当时年幼,没有参加保卫蜀汉国家的战争幸免遇难,咸熙元年(264),由原蜀都成都“内移河东”(今运城市)。263--265年间,是咸熙魏元帝曹奂和司马炎泰始年号交替年,时局动荡,四方云扰,诸葛京内移河东,实质是蜀汉政权灭亡后,魏晋官方对蜀汉国家相关官员家属的内部安置。让其内移河东目的是离司马炎新国都洛阳近一些,即有保护性还有牵制性;同时,善待诸葛后裔显示对其祖父的尊重与崇拜。再则,河东郡是西晋大臣(时称“后进领袖”)裴秀的家乡,此地繁荣稳定,令人瞩目,诸葛京是按照魏晋官方的安置,和母亲张氏、堂侄诸葛显等戚眷落户定居河东,且分得封地置办田产。还有一层关系是晋武帝司马炎和东吴大司马诸葛靓是儿时好友。(诸葛靓的妹妹嫁给司马炎的叔叔)在冥冥之中,也许是惺惺相惜的缘故吧,司马炎恩宠诸葛京,并把他安排在汾阴县府(古时荣河县距天兴村近三十余里路)磨练,为后来从政积累经验和政治资本。泰始元年(265),蜀汉政权已被灭二年,但东吴还在,全国仍未统一,司马炎为确保社会平稳过渡,特任用了一批蜀汉旧臣,带有祖父诸葛亮忠诚遗风的诸葛京,便在司马炎提拔下,由汾阴县府官至郿县县令。三年后,竹林七贤仆射山涛上书说:“郿县令诸葛京的祖父诸葛亮,遇到汉朝大乱,虽不达天命。却也凡事尽心,诸葛京治理郿县多次受到称赞,臣认为他应补官为东宫舍人,以彰显对待官员的道理,又可影响益州、中原一带各地的民声。”陈寿呈表晋帝说:“诸葛亮出草庐以驰驱,奉命于危迫之秋,受寄命之重股肱之力,生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忠心尽力,精贯日月,声教和遗言,合于事度,公正忠诚之心,见于文辞,从中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对当世有所补益。”于是公元(268)年,晋武帝司马炎回复曰:“朕闻卿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祠,乃为祭其忠贞。”于是便号令天下,在其足迹所至之处,为其建造祠庙,天兴武侯祠便应运而生。</h3></br><h3>以上就是诸葛京“内移河东”的来龙去脉及背后真相,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层统治者的政治需要。</h3></br><h3>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如有这方面专家学者另有高见,欢迎真诚赐教。</h3></br><h3> <h3>                                    长按二维码,关注诸葛亮文化。</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qGwo4YkJ7BXmorhwN3U4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