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行访古篇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阳是我们此行访古的第一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和周易的故乡,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span></p><p class="ql-block">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曾说:</p><p class="ql-block">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古都。</p><p class="ql-block">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五层八面。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文峰塔的建筑,富有独特的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是伞状形式,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  老钟楼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当时可是处于古城的重要位置,不仅占据交通要道,而且其所占地势也是城中的最高点。据史料记载,钟楼台高7米以上,上建重檐歇山式楼阁,台下四面均有拱形门洞,可以连通东南西北,方便出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羑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属于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隍庙前的老狮子,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兴衰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深处一座座无人村</p> <p class="ql-block">太行天路尽头一座废弃的老宅</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p> <p class="ql-block">山西晋城是我们访古的第二站</p> <p class="ql-block">郭峪古城,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皇城相府实为郭峪古城的北翼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郭峪村还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旧居,还是第三军医大学前身第七军医大学成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p><p class="ql-block">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现在的郭峪城址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了防御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而修建的。城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南北400米,东西300米,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堡设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郭峪的城墙上,开凿有三层六百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墙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内至今居住着居民,</p> <p class="ql-block">郭峪城至今仍保留着“老狮院”、“小狮院”、“陈氏十二宅”、 “王家十三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从数量上优于皇城村,而且,对城墙的维修也先行一步,但旅游开发却落在了后面,才陆续修缮开发出豫楼、汤王庙、戏台等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豫楼</p> <p class="ql-block">地道</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 <p class="ql-block">中庄布政使李府:明清时期,共出过7位进士、15位举人,贡生监生上百人,素有“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的美誉。村内古建筑群占地3.8万平方米, 其中“布政李府”保存完好, 规模之宏大,尤为壮观!“棋盘古院”的建筑特色更为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高都古镇是一个具有优悠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约公元前17世纪,夏桀王在此建都,高都的名称由此而来。秦统一中国后,设立高都县,以后历朝多次在此建郡立州,成为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称“行山重镇”。</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为高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镇西有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都遗址”,镇南有“夏桀王迁都于垂”的垂棘山,现名凤凰山,镇中有修建于金大定年间,现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岳庙,镇北有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卧龙山,龙五庙,还有景德寺,关帝庙、二仙观,城隍庙,白衣阁、万年桥等文化古迹,</p> <p class="ql-block">夏桀王在此建都,高都的名称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拐弯抹角成语故事</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次实地访古,增长了许多知识点,即使当时走马观花,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仍明白了许多,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这次是访古起点,以后要多多进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