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HTSLPX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吕佩昕,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二级教师,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学校。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工作认真严谨,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在日常教学中,能不断探索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能联系生活,深入浅出地讲授课程。</span></p> <p class="ql-block">课 题 </p><p class="ql-block">《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科普作品阅读方法指导</p><p class="ql-block">课 型 </p><p class="ql-block">阅读方法指导课 </p><p class="ql-block">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1.简要了解《昆虫记》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p><p class="ql-block">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走进昆虫王国。</p><p class="ql-block">3.培养学生体会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法布尔精神”。</p><p class="ql-block">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走进昆虫王国。</p><p class="ql-block">难点 培养学生体会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法布尔精神”。</p><p class="ql-block">教学方法 资料助读法 比较阅读法</p><p class="ql-block">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法 比较阅读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导入 </p><p class="ql-block"> 各位同学,自初中以来,我们已经阅读过不少名著,谁还记得自己读过的名著都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好,大家记得都很准确,这其中有充满魔幻与冒险的小说作品《海底两万里》,还有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还有充满温情回忆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写过这样一句话“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鲁迅用儿童的视角,写下童年所见的昆虫。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跟随法布尔的脚步,一起去探寻更加广阔奇妙的昆虫世界,以《昆虫记》为范例,一起学习科普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法布尔求真务实的精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方法指导</p><p class="ql-block">资料助读法</p><p class="ql-block">(1)背景资料</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本节课课题中,科普作品,又称“科普著作”,它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这类的阅读不同于其他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一定要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教材第124页的“读书方法指导一”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资料助读法”。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并在教材和你手中的《昆虫记》中,寻找法布尔和这本书的背景资料。</p><p class="ql-block">(请两位同学分别分享作家介绍和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学生分享结束后,简单总结,展示ppt)大家找的很准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相关的背景,看看有哪些,是书上没有提到的。</p><p class="ql-block">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购得一处荒地上的老旧民宅,并取了一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100多种昆虫。法布尔在19世纪中期,于学校教课之余,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观察各类昆虫,为之定名,为之讴歌。 </p><p class="ql-block"> 《昆虫记》共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名家评论资料</p><p class="ql-block"> 通过教材和《昆虫记》的前言、附录等,我们了解到了《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充满了人性、独具特色。作为一本蜚声海内外,享誉近百年的科普著作,世人又是如何评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呢?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名家的评论,请大家阅读123到124页的内容,画出这些名家评论。</p><p class="ql-block">(学生分享)</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昆虫记》老师也找了一些名家评论。</p><p class="ql-block">(展示ppt)</p><p class="ql-block"> “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p><p class="ql-block">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周作人</p><p class="ql-block">无法效仿的观察家——达尔文</p><p class="ql-block">《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不愧为“昆虫界的荷马”。 ——雨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名家评论中,你能找到哪些关键性的词语,而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楷模体现出作品的经典性,人性和虫性体现出人文性和科学性,史诗、荷马体现出文学性,观察家说明科学性。</p><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名家的评论,我们对《昆虫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这部作品又是从哪里体现评论中所说的科学性、文学性呢?接下来,我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加以体会。</p><p class="ql-block">2.比较阅读法</p><p class="ql-block">(1)与纯科普文本比较</p><p class="ql-block">请大家拿出阅读卡片。 </p><p class="ql-block"> 老师昨天让大家利用工具书或者网络查找了相关的昆虫资料并完成“百科词条”的部分,老师随机拍摄了几位同学的阅读卡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 class="ql-block">(展示图片蝉、螳螂、萤火虫、圣甲虫即可)</p><p class="ql-block"> 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找了这些昆虫的,你找的百科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好的,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大家的交流,了解了蝉、萤火虫、螳螂、圣甲虫的百科知识。接下来请大家打开《昆虫记》,从目录中找到与你读书卡片上相同昆虫的章节,分析他们不同的语言特点,小组交流。(可提示,从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p><p class="ql-block"> 学生展示交流。进行总结。</p><p class="ql-block"> 百科词条的语言直白,简略,主要突出昆虫的生物特点,语言不加修饰。《昆虫记》在保留科学性的同时,语言风趣幽默,充满诗意,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昆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散文比较</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以下两段文字,左侧节选自《昆虫记》,右侧是一篇描写蝉的散文,两则语段都是写蝉,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 蝉从壳中蜕变出来后,与先前的模样儿大相径庭!双翼湿润,沉重,透明,上面有一条条的浅绿色脉络。胸部略呈褐色。身体的其余部分呈浅色,有一处处的白斑。这脆弱的小生命需要长时间地沐浴在空气和阳光之中,以强壮身体,改变体色。将近两个小时过去了,却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它只是用前爪钩住旧皮囊,稍有点微风吹来,它就飘荡起来,始终是那么脆弱,始终是那么绿。最后,体色终于变深了,越来越黑,终于完成了体色改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用了半个小时。蝉儿上午九点悬在树枝上,到十二点半的时候,我看着它飞走了。——《昆虫记》</p><p class="ql-block"> 它的一对翅膀,在时间的静候中开始变直变硬,变得宽大透明。前翅很美,有着翠绿的翅脉与花纹,后翅滑如丝帛,嫩如凝脂。终于摆脱了肮脏丑陋的外壳,获得了自由,赢得了阳光,有了进入下一个轮回的可能。从诞生开始,在漫长的黑暗中卧薪尝胆,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奋斗,经历了五次蜕皮的涅磐,保持了纯净。它静静趴在壳上,作一次彻底告别,结束相互依存的时光。随后慢慢向高处爬去、起飞,开始吸风饮露的生活了。——《蝉》(第二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散文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生展示交流。进行总结。</p><p class="ql-block"> 散文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雕饰,充满了诗意,运用大量的写作手法。对蝉蜕壳的描写也只是点到为止,最后还进行了升华,蕴含哲理。而《昆虫记》着重刻画的是蝉蜕壳的整个过程,法布尔通过仔细的观察,对蝉蜕壳后的形态进行了十分具体的描写,不刻意美化,十分科学严谨,体现了法布尔的求真务实。</p><p class="ql-block"> 语言特点总结</p><p class="ql-block"> 通过刚才的两则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总结出《昆虫记》的语言特点。</p><p class="ql-block">1.意趣盎然,行文优美</p><p class="ql-block"> 虽然全书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艰涩枯燥。全书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又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p><p class="ql-block">2.科学理性与文学感性相融合</p><p class="ql-block"> 《昆虫记》是法布尔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是一部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p><p class="ql-block">三、作业布置</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两种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分别是资料助读法和比较阅读法,我们也通过自己的阅读,品味了这样一部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作品的语言,正如罗斯丹所言,“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抒写。”下去之后,请大家重点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比较阅读法,摘抄“意大利蟋蟀”一节中的精彩片段,体会这部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品味其文字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课后反思</p><p class="ql-block"> 本节《昆虫记》课程的教学,准备相对充分,一节课上下来,有可取之处,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反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节课我对教材把握比较到位,以统编教材的整体定位设置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其次,作为一节阅读课,我对课堂阅读任务的落实也比较到位,基本达成课前目标。最后,我的课堂语言简练、准确,能恰到好处地点评学生的生成反馈。</p><p class="ql-block"> 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欠缺很多经验,这节课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更值得我多反思。</p><p class="ql-block"> 要学会给课堂做减法,不是课堂内容越多,课堂效果就越好。做到断舍离的课堂,内容会更加精致。</p><p class="ql-block"> 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这节课我说的还是太多,往往学生的生成还没有完全出来,我就和盘托出了。其实这样依赖,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我设计了《昆虫记》的读书卡片,但是读书卡片的版面设计不是很合理。学生书写空间不足,不够美观。后期将读书卡片的版面重新设计。</p><p class="ql-block"> 要注意课堂语言。有可能引起学生注意力跑偏的问题要注意,因为有可能会让学生的关注点跑掉,要注意给学生潜在信息的误导性。</p><p class="ql-block"> 要注意教辅资源的使用。不能为了热闹而用,教辅资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昆虫记》是一部吸引人的著作,他不单单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更蕴含着一种追求真理的法布尔精神。它使我进入了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通过这节课,我深入的了解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更感受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这堂课使我受益颇深,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纪琳枫</p> <p class="ql-block">  体验法布尔的生活,沐浴昆虫的世界,今天老师为我们上了《昆虫记》一课。</p><p class="ql-block"> 凶狠的蚂蚁、充满母爱的圣甲虫,拥有高超筑巢技艺的蝉……我们对奇幻的昆虫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原来昆虫也是有“虫性”的,昆虫世界是可爱又美好的。</p><p class="ql-block"> 《昆虫记》如此生动形象,仿佛身临其境。跟随法布尔的脚步,进入昆虫世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言枫</p> <p class="ql-block">  昆虫的生活丰富多样,法布尔的语言使其更有趣,在了解的过程中又觉得乏味。原本直白的语言,在法布尔的手中变得既幽默又风趣。在这堂课中,我领悟到了法布尔对生命的热爱,与他笔下文字的精妙,研究、探寻昆虫的习性,法布尔的感悟都流露其中。</p><p class="ql-block"> 知识与趣味共存,让人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陈雨晨</p> <p class="ql-block">  上完老师为我们讲述的《昆虫记》,我感叹法布尔为大自然付出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勉的作风,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独具匠心和细微观察,《昆虫记》是一部描述昆虫生育、劳作、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语言,幽默地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法布尔的荒石园,与他一起走进、探索大自然昆虫世界,将我无视了太久的昆虫的身影,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刘雯馨</p>

昆虫记

法布尔

昆虫

阅读

科普

学生

作品

课堂

语言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