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党迎来了100周年生日。让我们在这建党百年之际,重温革命、重温党的百年历程。</p><p class="ql-block">        城内小学政教处将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为顺序,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通过“红领巾讲党史”的方式与少先队们一起回顾党的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从而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树立新时代梦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领巾讲解员    六(9)中队    刘念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高举队旗跟党走,百年党史寻初心。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大家好,我是城内小学六(9)中队的红领巾讲解员刘念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少先队员们,让我们相约“云端”,通过小知识、小故事了解建党百年历史,了解百年征程,一起重温建党百年的光辉路程。今天我把《首译宣言 传播真理》讲给你听。</p>  <p class="ql-block">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而这本重要书籍的中译本竟然是诞生在一个小山村中的。这是怎么回事?让我给大家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  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译本,是诞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2月,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广泛地传播了,人们迫切需要有中文本的共产党宣言,因为马克思的著作大部分是德文版,英文版,日文版,中文版。上海有一个进步刊物叫做《星期评论》,他约请陈望道来翻译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找陈望道呢?这是有缘由的。陈望道1915年,就到日本留学,他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几所学校学习。他的英文,日文功底非常深厚,他的中文也是非常流利。他从日本回来以后,曾经在杭州的师范教中文,是中文系主讲。</p>  <p class="ql-block">  1920年2月,因为支持学生闹学潮,被迫离开了杭州师范,他就受了星期评论的委托,带了一个日文本,回到他的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这么一个小山村里面。义乌现在名声很响,是世界小商品集散地。可是在当年,非常偏僻,也非常贫穷。</p>  <p class="ql-block">  到回到了他的家乡。他怕日文本的共产党宣言表达的不够准确,他又通过陈独秀找到了李大钊。借了一个英文本,他拿着两个文本回到了家乡。这时候正好是春节前后,他为了避开人们的走访和干扰,躲进了家乡的一个柴屋。这个堆柴火小屋子里面很杂乱,也没有桌子,他就拿了两条板凳,搭了一个床板,就当成桌子,拿了几捆稻草放在地下就是凳子。在这个里面,他专心致志的来翻译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思想。怎么把它变成中国语言?他煞费苦心,第1句话就把他难住了,反复的推敲,反复的琢磨,成为这样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u>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一直到现在,很多人所引用。他翻译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陈望道的母亲非常心疼他,大家知道这个南方的早春又潮又冷,非常难受,又没有什么保暖的设备,他母亲的就灌了一个汤婆子,热水灌倒汤婆子里给他取暖,又怕他饿着就弄了一些糯米,包了几个粽子,而且旁边还放了一小碟糖,给他送来,让他趁热赶快吃,过了一回,他母亲看到里面没有动静,就过来问。望道,你吃了吗?够不够?一进来,吓一跳,陈望道满嘴都是墨汁,说你怎么了吗?陈望道拿起镜子一照,母子两个人哈哈大笑,他原来因为精神特别的关注,他错把墨汁当成了糖蘸着吃,可见当时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执着的追求,这个精神是很感人的。</p>  <p class="ql-block">  1920年4月,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版出来了,正好这时候,他又接到《星期评论》的电报,要他到上海担任星期评论的编辑,他就匆匆告别了家乡,带着共产党宣言的译稿,到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上海不久,星期评论因为是一个进步刊物,被政府勒令停刊。原来星期评论,为什么叫陈望道翻译呢?就想在这个星期评论上连载这个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现在刊物停了,就没有办法了。那么陈独秀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很着急。当时陈独秀和李汉俊,受陈望道的委托,一方面帮他校译共产党宣言,一方面陈独秀,又想办法把它出版出来。不久,陈独秀就把这个稿子出了一个单行本。1920年,第1个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终于和大家见面。</p>  <p class="ql-block">  当年很短的时间,第一版出版后,到9月份就开始印第2版,在后来的6年间,一共印了17版,可见这个稿子非常受欢迎。陈望道拿着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反复看,他觉得应该把这个中文版的宣言赠送给鲁迅先生,让他知道。鲁迅先生收到了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以后,当天就抓紧时间读了起来,而且非常称赞,说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但是没有中文版的马克思主义,陈望道为中国做了一件大好事。毛泽东1936年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之后,他也讲到,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提到的三本书当中有一本书,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p>  <p class="ql-block">  陈望道本人是在理论界非常有声望。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经担任过全国政协的常委,全国人大的常委,复旦大学的校长,在理论界上,有很高的信誉和威望,1977年,他在上海逝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这么强烈的反响。而恰恰就是这一理论的光芒,照耀、引导着今日中国的前行啊!</b></p>